梦醒医药2023:新药获批量/治疗领域双创十年新高,诺华/恒瑞发力最猛

2024-01-18
申请上市上市批准
2023年,行业从新冠疫情的影响中逐渐恢复,全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90个新分子(以分子名计),为十年来新高。本期,GBI 通过梳理2023年获批的新药,总览过去十年来新药获批趋势走向,并对未来新药获批和企业管线调整做出预测。新药批准为十年高点未来两年超140款创新药有望获批挥别了口罩限制,2023年新药批准也迎来一波反弹,新分子获批数量来到新的高点,共90款(图1),甚至高于2021年的84款。90个新分子中,创新药*共63款,也创历史新高。根据GBI SOURCE数据库预测,在2024~2025年期间,国家药监局将批准超过140种新药。来源:GBI SOURCE全球药品数据库,国家药监局注:创新药以注册分类为标准:2016年以前版本为化学1类、生物1类以及部分化学类未知;2016年及以后版本为化学1类,生物1类,化学5.1类,生物3.1类);2024~2025E只计算创新药,国产1类+化学5.1/生物3.1类然而,创新药在批准的新分子中占比81%,并不是过去十年最高点,这主要与几个重磅政策有关。识别下方二维码,获取GBI2023年度新药报告在国家药监局正式加入ICH的2017年,药监局批准的创新药迎来最高峰,大批海外创新药开始进入中国,当年创新药占批准新药的93%。但在2021年,创新药比例突然下降,主要源于一个重磅政策——《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指出肿瘤药研发时,应关注阳性对照药是否反映和代表了临床实践中目标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由此,一批单纯以安慰剂为对照进行开发的药品不再被当做创新药处理,众多biotech的估值也随之缩水。2023年8月25日,国家药监局综合司发布《药品附条件批准上市申请审评审批工作程序(试行)(修订稿征求意见稿)》,明确“某药品获附条件批准上市后,原则上不再同意其他同机制、同靶点、同适应症的同类药品开展相似的以附条件上市为目标的临床试验申请。”这对延缓同质化竞争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当然,业内也有评论认为,如果是新一代或改良药品,应有证据证实其临床获益。在政策的约束下,新药获批数量在一段时间内有所减少,转而批准了一些鼓励仿制药和改良新药(图2)。来源:GBI分析;2016年及以前,新药的定义与之后不同(注册分类不同)识别下方二维码,获取GBI2023年度新药报告新药治疗领域覆盖最广2023年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新药覆盖近20个疾病领域,为十年来覆盖最广(图3)。其中,肿瘤药依然占主流,共批准27款,占比28%,较前几年比重有所下降。主要由于第二批罕见病目录发布后,几款肿瘤疗法变为罕见病疗法。比如司美替尼纳鲁索拜单抗,就是肿瘤领域中可用于罕见病的疗法。阿斯利康康司美替尼是一种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EK)抑制剂,2023年5月在中国获批,是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批治疗3岁及3岁以上伴有症状、无法手术的丛状神经纤维瘤(PN)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儿童患者的药物。石药集团纳鲁索拜单抗是全球首个获批上市的IgG4亚型全人源抗RANKL单克隆抗体,2023年9月获批上市,用于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或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骨巨细胞瘤。来源:GBI分析;如果药品有罕见病适应证,则算作罕见病,不再其他治疗领域中重复显示识别下方二维码,获取GBI2023年度新药报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批准有所增多,包括国内首个批准的偏头痛靶向药依瑞奈尤单抗依瑞奈尤单抗是全球首个靶向作用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受体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自2018年5月FDA首次获批上市以来,依瑞奈尤单抗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累计应用超过80万名患者。2022年7月,借助“港澳药械通”政策,依瑞奈尤单抗落地粤港澳大湾区,已惠及超过100名患者。感染领域药物也有所增加,其中包括4款用于新冠肺炎的药物。除了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获批的先声药业先诺欣和君实生物民德维之外,众生药业乐瑞灵来瑞特韦)和广生堂泰中定(阿泰特韦,利托那韦)也于后续获批。企业管线布局纵观10年来,在中国市场上占据绝对领导地位的创新药绝大多数还是来自跨国药企,在获批药品数量top 20的企业中,共有16家跨国企业(图4)。以诺华居首,累计已有22种药物在过去十年间在中国获批,到2025年将有25种。其次为罗氏强生辉瑞阿斯利康等。本土企业有4家,分别为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豪森药业再鼎医药。居首的是创新药研发起步最早的恒瑞医药,仅次于诺华,共18款药物在过去十年间获批,并预计在未来2年间另有9款药物获批上市,届时将超过跨国企业。来源:GBI分析在2022年时,进口药进入中国与国际的平均延迟缩短到了5年以内,但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2023年,进口药进入中国的速度又有所延缓,平均7年左右(图5),主要由几款药物在中国的上市时间晚于国际最早上市太久导致。来源:GBI分析识别下方二维码,获取GBI2023年度新药报告延迟时间最长的是列入第二批临床急需药品名单的米托坦,与国际最早上市相比延迟了50余年。米托坦Laboratoire HRA原研,最早于1970年7月在美国获批上市,用于治疗肾上腺皮质癌肾上腺皮质癌(ACC)是最致命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局部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切除是ACC的唯一治愈选择,但许多患者中,癌症已被诊断为晚期,需要药物治疗,转移性ACC的主要药物治疗是米托坦。2002年,米托坦获欧洲药品管理局列为罕见病药物,随后,该药在加拿大、巴西、韩国等多个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获批上市。直到2023年9月,米托坦终于获中国国家药监局获批上市。另外延迟较长的药物有梯瓦的多发性硬化疗法格拉替雷,以及苏庇医药旗下家族性地中海热治疗药阿那白滞素,在中国上市的时间晚于国外20年以上。格拉替雷最早于1996年在美国获批,在MS第一阶段症状出现时即可服用,有助于及早遏制病情。2015~2017年,梯瓦原研格拉替雷的多项专利在美受到山德士、迈兰等公司挑战,最终被判无效,继而掀起仿制热潮。目前全球除原研产品外,还有迈兰、山德士、武田等公司旗下的仿制药在美国、欧盟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2019年,格拉替雷被中国国家卫健委纳入《第一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2021年7月,梯瓦制药格拉替雷在中国申报上市。阿那白滞素苏庇医药原研,最早于2001年在美国获批,成为美国FDA批准的唯一一种新生儿多发性炎症药物。2018年8月,阿那白滞素进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三批鼓励研发申报儿童药品清单》。另外,还有19款进口/引进药品在中国的上市时间比国际上市晚5年以上(5~14年)。但新药在中国上市审查的时间并没有大幅延缓,在疫情之后已经逐步向疫情前的水平恢复,尤其对进口新药来说,2023年平均上市审查时长不到1年半,与2019年水平相当。识别下方二维码,获取GBI2023年度新药报告2024年即将获批的重磅新药展望按截至2023年底提交的创新药上市申请数量,如果药品上市申请资料都不会被要求补充资料,据GBI SOURCE预测,2024年共有超过100种创新药在中国获批上市,其中已有28种被纳入优先审评(表1)。来源:GBI SOURCE1ADC受到持续关注在ADC成为行业大热的环境下,即将获批的ADC成为重点关注对象。2024年预计有5种ADC将获批,分别是科伦药业SKB264A166华东医药引进的索米妥昔单抗瓴路药业/ADC Thera的泰朗妥昔单抗安斯泰来维恩妥尤单抗SKB264科伦药业靶向TROP-2的ADC,2022年5月曾由默沙东斥资14.1亿美元获得其中国以外商业化开发权。A166是全球首个通过赖氨酸定点定量偶联、具有创新连接子和高活性毒素小分子的第三代抗HER2 ADC,能靶向HER2表达的肿瘤细胞,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后,在胞内溶酶体中被切割并释放毒素分子,从而高效杀伤肿瘤细胞。A166兼具抗体药物的靶向性以及化疗药物的高杀伤性等特点。索米妥昔单抗是靶向叶酸受体α(FRα)的ADC,最初由ImmunoGen开发(研发代号:IMGN853);2020年10月,华东医药斥资逾3亿美元获得其大中华区独家权益。泰朗妥昔单抗是一种靶向CD19的ADC,2020年12月,ADC Thera和瓴路药业成立合资公司Overland ADCT BioPharma(CY)Limited,推进ADC Thera旗下泰朗妥昔单抗等4款ADC产品在大中华区和新加坡的开发和商业化。2021年4月,泰朗妥昔单抗获得美国FDA加速批准上市,单药用于治疗至少接受过2线及以上系统治疗的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成年患者,商品名为Zynlonta,该药也成为全球范围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批治疗DLBCL的靶向CD19的ADC药物。2022年12月,泰朗妥昔单抗又获得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附条件批准。维恩妥尤单抗是同类首创的直接作用于Nectin-4(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蛋白,在膀胱癌中高度表达)的ADC,于2019年在美国获得有条件批准用于治疗成人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并于2021年获得完全批准。这也是安斯泰来和美国Seagen合作后成功获批的唯一药物。2023年3月,辉瑞斥资430亿美元收购Seagen,加码ADC领域。识别下方二维码,获取GBI2023年度新药报告2后起新秀小核酸药物从2023年的药品许可交易来看,小核酸药物开始在众多交易中露头。尤其随着诺华siRNA调脂疗法英克司兰获批上市后的大获成功,小核酸疗法成为可商业化的潜力对象。渤健旗下SOD1突变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SOD1突变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疗法托夫生有望于2024年在中国获批上市。Tofersen所针对的靶点是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SOD1是第一个被确定为家族性ALS的遗传基因,具有SOD1突变的患者约占所有ALS患者的2%,在中国的家族性ALS患者中,SOD1突变最为常见。目前国内已经上市的治疗ALS的药物只有利鲁唑依达拉奉两种药物,尚无针对具有SOD1突变的ALS的靶向治疗药物。识别下方二维码,获取GBI2023年度新药报告联 系 我 们投稿 | 发稿 | 媒体合作▶ sylvia.hua@generalbiologic.com数据库 | 咨询服务 | 资讯追踪▶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完成表单填写点击 阅读原文 获取完整新药报告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靶点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