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动之下,企业 BD 交易的策略变化

2024-05-13
抗体药物偶联物IPO引进/卖出并购
近几年,对药企来说,可以感受到行业大环境的剧烈变动。一方面,资本市场由火热转为寒冬,企业需要收紧口袋过日子,把现金流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官方也倡导企业不要扎堆做同质化的布局,鼓励关注临床未满足的需求,且收紧了 Fast follow 药物的审批以及单臂临床试验申请,并且持续推动医药领域反腐,加强医保基金的监管。环境变动之下,整个行业的交易趋势也是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各个企业也都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了策略的调整。目光回到 2023 年,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当年融资总金额进一步萎缩,总融资规模跌至 2019 年水平。寒意在国内亦持续传递,国内医药领域一级市场、二级市场融资数量及金额近三年下降明显,2023 年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融资总金额为 61.59 亿美元,融资总额连续两年腰斩;IPO 数量(A 股、港股和美股)也延续了 2022 年的颓势,全年仅有 33 家医药工业企业实现 IPO。2023 年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增加值约 1.3 万亿元, 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同比下降 5.2%;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29552.5 亿元,同比下降 4%;实现利润 4127.2 亿元,同比下降 16.2%;三项指标增速多年来首次均为负增长,且分别低于全国工业整体增速 9.8、5.1 和 13.9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三项主要经济指标 2023 年均为负增长。在此背景下,Insight 数据库报告团队对全球和国内的医药交易统计分析,发现如下趋势:全球医药交易数量开始呈现下行趋势,国内交易数量近三年略有下降,交易金额持续增长;License in 更加理性、量价齐跌,license out 和境内交易迎来爆发,MNC 近两年开始在国内大肆扫货;ADC 等偶联药物交易在近两年迎来爆发,中国企业是全球的主要参与者;国内 CGT 领域蓬勃发展,受法规政策影响,主要通过自研路径,license in 项目少;License out 除了欧美外,交易到新兴市场的事件增多,主要为生物类似药;部分创新药企为了保证资金流,通过转型、收缩管线、剥离资产、对外授权等方式自救;受大环境影响,全球企业收并购事件增多,国内企业有机会收购国外企业,国内 Biotech 也能通过被 MNC 等境外公司收购的方式继续发展。   全球和中国医药交易整体趋势对比2023 年全球医药交易金额大幅上升,交易数量首次迎来下降;单笔交易总额均值持续增长,首付款均值 2023 年创新高。从国内看,近三年,中国医药交易数量略有下降,交易金额延续了此前增长的趋势;单笔交易总额均值和首付款均值 2023 年有大幅的增长,缩小了与全球的差距,交易首付款单笔平均金额和交易总额单笔平均金额分别约为全球均值的 5 成和 6 成。得益于重磅交易数量的增多,全球和国内的交易金额在交易数量下降的情况下,2023 年仍在攀升。中国重磅交易的数量也在 2023 年迎来了爆发,在全球的占比首次超过了 20%,金额占比也首次超过了 10%。从交易类型看,全球和国内交易类型均以授权/许可及合作为主,但国内交易合作形式相对集中,转让/收购和期权的占比相对全球较低,可考虑更加多样化。从交易项目类型看,全球药品的交易数量呈下降趋势,企业的收并购近两年骤增。就国内而言,近三年技术/平台的交易数量显著增多,企业的收并购事件对比全球较少。当前,中国企业医药交易活跃度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进一步看,中国企业作为转让方的占比近年来持续提高,作为受让方的占比近三年下降明显。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 license out 和境内交易的占比持续增长,license in 占比在降低。全球与国内的医药交易,均为临床前与申请/批准上市阶段药物占比最高,呈现买早/买确定性特点。从药物的技术类别看,全球交易化药占据超四成(44%),抗体类药物的占比为 17%,技术类别成熟的交易更容易发生在药物开发阶段晚期。国内交易化药占比与全球趋同,达 39%,但抗体占比超过全球,达到 24%,单抗、双抗/多抗、ADC 等都位居前列。从各技术类别的交易金额看,国内化药交易金额占比显著低于全球,ADC 药物交易总金额即将超过化药排在第一位;从单笔平均金额看,均为 ADC 等抗体类药物排位居前。DS-8201DS-8201 等产品的成功,在国内掀起了一轮 ADC 产品交易热潮,国内企业已成为全球的主要参与者,2023 年国内企业共参与了 39 起医药交易事件,占当年全球 ADC 交易事件的 54.9%。当前,国内企业通过自研或引进的方式布局了超 500 条 ADC 管线,其中较多产品处于早期研发阶段。从管线数量看,多禧生物恒瑞医药宜联生物百利天恒普方生物等企业位列前十位。   国内企业跨境交易 (License in) 分析近两年,随着资本热度的退去,以及官方政策向的倡导,国内企业 license in 更加理性。License in 交易数量和金额在前几年增长趋势上呈现明显回落,交易数量由 2021 年峰值的 165 起跌落到了 2023 年的 80 起,交易总金额也由 158.3 亿美元跌落到了 48.8 亿美元。从交易药品研发阶段看,License in 交易更倾向于确定性强的申请/批准上市阶段项目,近三年占比逐年增高,2023 年处于申请/批准上市阶段的药物占比达到了 40.4%。License in 交易中,化药与抗体显著高于其他类型,细胞基因治疗占比较低,与该领域高研发热度不一致。统计发现,国内近几年细胞基因治疗领域研发十分火热,申报及获批数量持续高速增长,但以自研为主。其中,国产产品的受理号数量占比为 95%,目前国内有 7 款细胞治疗药品进入到了申请/获批上市阶段,6 款为自主研发。从治疗领域来看,肿瘤是最受关注的治疗领域,但近三年占比相较此前在减少;从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引进项目的治疗领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在发展,更加均衡。从 Top 企业看,Pharma 和 Biotech 企业在 license in 市场各占半壁,复星再鼎百济神州等位居前列。   国内企业跨境交易 (License out) 分析国内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倡导,紧随全球趋势,在持续推动创新转型,经过近十年的沉淀,已经产生了非常多的成果。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创新管线得到了全球的认可,License out 交易数量近几年持续增长,交易总额增长迅猛,单笔交易金额均值和首付款均值也均出现显著增长。2023 年,交易数量和交易总金额均达到了历史新高,共有 98 起 license out 交易事件,披露的交易总金额为 456 亿美元。近两年抗体类药物出海增长迅猛,抗体类药物 license out 总数量已经超过化药,其中 ADC 类在 2022 年迎来了爆发,国内企业在 ADC 领域走在了全球研发的前沿。从交易出海目的地看,License out 交易出海目的地以欧美地区为主,但以生物类似药为典型代表的一些药物正逐渐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代表企业有复宏汉霖百奥泰生物迈威生物。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MNC 近两年开始在国内大肆扫货,MNC 引进国内项目的数量从 2018 年的 5 起交易事件增长到了 2023 年的 41 起交易事件,2023 年心血管等慢病领域的化药、ADC、CGT、双抗/多抗以及 AI 技术的交易数量有所增多。从交易企业来看,2023 年 AZ(7)、BioNTech (6) 、 GSK (5) 、辉瑞 (3) 及武田 (3) 引进国内项目的交易数量排在前五位。从 Top 企业看,License out 跨境交易中,先导药物百奥赛图等技术平台类企业表现亮眼,传统药企在出海中也愈发主动,复星绿叶制药恒瑞医药等也位居前列。   中国境内交易分析国内企业受创新转型等因素推动,境内交易数量近年来持续增长,在 2020 年迎来了爆发,2023 年有所回落,单笔首付款均值与交易总额单笔均值整体呈增长趋势。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境内交易的金额较跨境交易仍有差距。对近几年的境内交易分析发现,2023 年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的交易合作数量显著减少,需要持续推动产学研合作,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3 年,共发生了 6 起高校/研究所与企业的交易合作,参与企业有北京深势科技贵州百灵制药科伦博泰生物君实生物智飞生物。境内交易转让方中高校、技术平台类企业占更多席位,中科院、百奥赛图和铂医药分列前三位;受让方中传统药企占据主流,Biotech 也有积极参与,石药集团君实生物华润医药排在前三位。   环境变动下,企业的策略变化资本寒冬,官方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企业开始收缩管线,聚焦核心资产。统计发现,2022 年交易终止项目骤增,2023 年继续延续这种趋势,全年全球共有 93 项交易终止。从交易行为来看,除了境内交易外,境外交易及跨境交易均呈现这种趋势。从技术类别来看,单抗、细胞治疗领域终止项目数显著增多,涉及的国内企业有信达传奇生物等。当下,对 biotech 而言,活下去是第一要务,因此企业的整体策略也围绕着这个理念进行,biotech 通过收缩管线、对外授权或股权合作等方式积极自救,保证现金流。比较典型的有:1)和铂医药通过出售核心产品,对外授权技术平台,出售厂房,高效成本管理等措施保障资金流。2022 年以来,和铂医药共发生了 22 起交易事件,对外授权了巴托利单抗HBM7022(双抗)、 HBM7008(双抗)、HBM9033 (ADC) 等管线,合作企业包括石药、AZ、辉瑞等。根据其 2023 年财报,2023 年和铂医药收入 6.4 亿元,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1.6 亿元。2)赛金生物三金药业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实现两个公司的研发管线互补。Biotech 通过与本土企业合作,委身于现金流充足的传统药企也不失为一个好方向。3)东曜药业终止其 HER2 ADC 新药 TAA013 的三期临床,全面转型 CDMO。2023 年,东曜药业先是宣布终止其 HER2 ADC 新药 TAA013 的三期临床;随后,宣称放弃了所有新药的研发,全面转型 CDMO,深耕 ADC 领域。目前,其仅有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一款商业化产品。根据其 2023 年财报,CDMO/CMO 业务收入人民币 1.4 亿元,同比增长 94%。4)云顶新耀通过退回戈沙妥珠单抗权益,终止引进的项目,聚焦研发方向的方式来保障现金流。根据其 2023 年财报,2023 年总收入人民币 1.26 亿元,同比增长 884%,现金储备达到 23.5 亿元。此外,部分优质的 biotech 处于较低的估值,MNC 等公司在资产估值底部开启大肆收购。对部分国内 biotech 而言,被 MNC 等境外公司收购也成了困境下的新选择,这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退出路径。2023 年以来,在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打响第一枪以后,陆续有诺华收购信瑞诺医药,美国上市公司 Nuvation Bio 收购葆元医药,美国上市公司 Genmab 收购普方生物事件发生,这也体现了境外企业对中国 biotech 创新能力的认可。虽然行业所面临的大环境在持续变化,但企业的生命力也很顽强,通过不断地调整策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我们相信,真正优质的创新药企能够通过及时调整战略,穿越周期,跨过寒冬。我们也相信,国内创新药研发经过近十年的积累,厚积薄发,将更多地出海走向全球化,在世界发出属于中国的声音。免责声明:本文仅作消息分享,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 Insight 数据库的立场,文章观点仅供分享行业见解,请广大投资者谨慎。PR 稿对接:微信 insightxb投稿:微信 insightxb;邮箱 insight@dxy.cn点击卡片进入 Insight 小程序国内审评进度、全球新药开发…随时随地查!多样化功能、可溯源数据……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等你体验点击阅读原文,立刻解锁!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适应症
靶点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