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154%!AZ打响第一枪!本土CAR-T四小龙之一“卖身”MNC,下一个是谁?

2023-12-26
并购细胞疗法免疫疗法IPO
再次见证历史,中国首家被全球TOP10大药企收购的Biotech,就此诞生,来自研发有望从“并跑”到“赶跑”国际的CAR-T行业。12月26日平静的下午,一记重磅炸弹突然投向行业。此前被誉为“国内CAR-T四小龙”的亘喜生物正式被阿斯利康收购,根据协议,AZ将在达到特定监管相关里程碑时,支付约为10亿美元的首付款。相较亘喜12月22日美股收盘价溢价62%,比公告发布前60天加权平均价溢价154%。若首付款及潜在或有价值付款达成,整个交易价值将达12亿美元。此后,亘喜生物将作为阿斯利康全资子公司继续在中国及美国运营。通过此次收购,阿斯利康亘喜生物的GC012F CAR-T细胞疗法正式收入囊中。一时间行业沸腾。寒冬之中,阿斯利康亘喜的收购,打响第一枪的同时给了中国Biotech、给了投资界一个信号——收购接下来有可能成为退出的一种主流方式。这种退出方式,是美国Biotech生态发展良性循环里不可或缺的一角。过去,中国的创新药生态圈正缺这一角。当前CAR-T行业正处于多事之秋,频发的CMC问题、安全性问题都制约着其步伐,重资产压力促成多家国内Biotech负重前行,甚至破产,销声匿迹。AZ为何在此时要逆势收购一家中国的CAR-T企业,他在下一盘怎样的大棋?亘喜生物又如何走到“卖身”那一步,他又凭何被全球营收TOP10的大药企看中?MNC对于中国Biotech的收购会不会爆发?国内大药企会否很快加入战局?亘喜为何要卖?凭什么被看上?在如今Biotech的生存语境下,“为何要卖?”已经不值一问。但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当事者表示,收购意味着获得了MNC的认可,也能继续在更大的平台上更好地推进临床,对于公司肯定是好事情。问题的关键应该是:亘喜凭什么能被AZ看上?亘喜又是如何突破被收购这一步?这不是小问题,在国外被收购是家常便饭,甚至很多人以此为模式,但在中国,很多中国Biotech的创始人很难迈出这一步。先回答第一个问题。2022年,亘喜生物创始人曹卫曾接受E药经理人的采访,彼时他向行业透露了两个重要信息,能够为今日被AZ看中提供一些关键原因。其一,亘喜生物从创立之初就具备“国际化”基因,其研发策略乃至市场定位一直都是同步放眼国内国外,也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及设施领域上实现了中美双布局。2017年,亘喜生物成立,4年后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总额为2.4亿美元,同年被纳入纳入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成立以来,亘喜生物颇受全球明星资本青睐,如淡马锡、奥博资本、礼来亚洲基金等等。IPO前,淡马锡奥博、礼来亚洲基金和King Star Capital分别持有其17.7%、14.0%、9.2%和8.4%的股份。其二,曹卫表露了其立项逻辑:不会“为了创新而创新”,重在切实解决具体问题。非常注重平台创新,同时更倾向于选择成熟的靶点,根据免疫细胞药物的免疫学特性,坚持通过IIT来筛选同类最优产品。截至目前,亘喜生物的在研管线几乎都是双靶点CAR-T产品,靶点主要选择了BCMACD19,适应证较多面向血液瘤。被阿斯利康看重的GC012F是当下亘喜生物的核心产品,2020年时在美国血液病学会上发表了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首次人体试验数据。GC012F靶向BCMACD19,有望成为针对多发性骨髓瘤、其他多类恶性血液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一代治疗方案。其三,亘喜生物的差异化生产工艺,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在自体CAR-T面临支付困境的当下,价格无论是放在哪里都是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亘喜的核心差异化技术——FasTCAR生产技术平台(2017年推出)可以减轻。其最大优势在于,FasTCAR平台可将细胞生产周期由传统的数周时间大幅加速至次日完成,即能显著缩短生产时间,有望缩短患者等待期,降低疾病进展恶化的风险,恰好能解决现有CAR-T存在的关键难题,同时能降低价格。目前,亘喜生物已在美国启动了GC012F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的Ib/II期IND临床,在中国也即将启动同适应证的Ib/II期IND临床试验。此外,美国FDA与中国NMPA已先后分别批准了GC012F针对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的IND申请,同时,一项针对同适应证的由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也已启动。以FasTCAR技术研发的产品除了GC012F,还有GC509,适应证为急性髓系白血病。而除了FasTCAR,亘喜生物还打造了TruUCAR突破性技术平台,对应产品有靶向CD19/CD7 的CAR-T产品GC 502GC 502,以及以BCMACD7为靶点的GC508,此外还打造了SMART CARTTM技术模块。亘喜生物的目标在于,以一条涵盖自体和同种异体细胞疗法的产品管线,攻克生产时间长、产品细胞质量欠佳和治疗成本高的瓶颈,以及实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缺乏长期高效的治疗手段等产业核心挑战。不过,一面被MNC看中,证明了企业、产品价值以及创新力。但在另一面,亘喜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卖身”的?从溢价上来看,此次被MNC收购似乎是一条更为“光明”的出路。2017年成立至今,亘喜生物的研发进展并不算太快,核心产品最快尚且处于I期临床IND阶段。整理其财报数据可以看到,2018年至2022年,亘喜生物持续处于净利润亏损状态,且亏损一年比一年更大,依旧缺乏造血能力。不过今年第三季度,亘喜生物净亏损相比去年同期已经大幅收窄。值得注意的是,亘喜生物发布Q3财报时透露,新的战略重点是要将资源聚焦到GC012FGC506等核心资产上,同时暂停了供者来源异基因疗法GC007g针对B-ALL适应证的II期临床试验,这一项目没有应用其三项核心技术平台。截至今年9月30日,亘喜生物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总额为2.341亿美元。尽管现在不缺钱,但选择聚焦核心产品研发后,基于CAR-T产品本身研发就十分“烧钱”的特点,且越到后期,对固定资产的要求高,布局生产带来的重资产压力负荷将很大,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应对?后顾之忧不得不为之考虑。而从行业整体环境来看,国内外暂无商业化产品的CAR-T创新药企,都在面临多方已知和未知的挑战。全球大药企虽屡发销售捷报,但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型Biotech,却还面临着破产、被迫卖身等诸多风险,不断有CAR-T项目被暂停、被削减。安全性问题、生产问题、工艺复杂性、成本、可及性问题……行业动荡之年,让诸多入局者节节败退,尤其是无收入、无盈利、无产品的CAR-T企业运营困难,很多都只能选择停项目、大举裁员。因此,权衡之下,被抗风险能力强、资金雄厚且有意布局的大药企收入囊中,不失为加快产品价值验证和自身生存下去的好路径。阿斯利康下一盘大棋尽管阿斯利康肿瘤领域发展强势,但过去几年里,当第一波CAR-T疗法上市时,他明显缺席了。缺席间,CAR-T疗法的巨头格局已成。诺华吉利德进军够早,BMS强生紧随其后,先后成为第一波“吃螃蟹的人”。变化在幕后悄然发生着,阿斯利康正成为那条“鲶鱼”。实际上早在2018年时,阿斯利康在细胞治疗领域就已有相关交易。当时,他与Procella Therapeutics达成了合作,共同开发针对心力衰竭的干细胞疗法。此后四年间,阿斯利康在细胞治疗领域的“水下”持续布局。直至2022年8月开始打“明牌”。阿斯利康肿瘤业务部执行副总裁Dave Fredrickson当时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一直在悄悄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术,并在内部投入基于CAR-T的下一代细胞疗法(Off-The-Shelf therapies,通用型CAR-T)的平台建设。不过他也透露,所有的细胞疗法工作处于临床前阶段。“我们专注于两件关键的事情:一,能否将细胞疗法用于治疗实体瘤,达到目前尚未达到的疗效;二,能否生成现货型(通用型)的解决方案。”Dave Fredrickson透露。为了加快进度,合作是不可或缺的,这几年阿斯利康先后在细胞疗法领域做了多笔中小额并购&BD交易:2022年11月,阿斯利康以3.2亿美元收购Neogene,推进实体瘤TCR-T细胞疗法;2023年6月,阿斯利康以最高20亿美元与Quell Therapeutics达成多种工程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疗法开发合作;2023年11月,阿斯利康Cellectis公司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和投资协议,将共同合作加速多达10项的下一代细胞与基因疗法开发,将主要专注于肿瘤、免疫学和罕见病等领域。根据协议,Cellectis将可能获得高达2.45亿美元款项。……直至今日,以超过10亿美元的价格并购亘喜生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收购非常契合AZ在细胞疗法领域的布局;第二,尽管亘喜的核心产品GC012F是一款自体CAR-T,但凭借其差异化的生产工艺,该产品有望为血液肿瘤患者提供潜在同类最优的治疗选择。后者也是阿斯利康的重点——成为血液瘤领域的新领导者。从其现有肿瘤产品来看,AZ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卵巢癌胰腺癌等多个实体瘤领域都形成了领先优势。而向来容易诞生超级重磅炸弹的血液瘤领域,AZ从2015年开始发力,但还差一个机会。新的BTK抑制剂阿卡替尼BTK抑制剂阿卡替尼上市后,销售增长可圈可点,今年前三季度累计销售了18.39亿美元。但想要占领血液瘤高地,仅有一个产品显然是不够的。据AZ披露,在其开发计划里包括了超过11项由其支持的针对多种B细胞血液瘤的临床试验,覆盖从临床前至III期的开发阶段。对于中国创新药发展来说,阿斯利康对于亘喜的收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他打响第一枪的同时给了Biotech、给了投资界一个信号,收购可能会成为退出的一种主流方式。通过收并购退出,是美国Biotech生态发展良性循环不可或缺的一角。过去,中国的创新药生态圈正缺这一角。MNC对于中国Biotech的收购会不会爆发?投资人也很难给出肯定回答。可以看到的是,阿斯利康也有着其特殊性,这一特殊性在于,阿斯利康的中国成分很高,AZ的生态圈深入到中国创新药的腹地,因而也足够了解中国的Biotech,在了解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更深层次的信任。但值得期待的是,中国大药企对于Biotech的并购正在酝酿。一家来自创新转型的传统药企CVC(企业投资)部门的高层告诉E药经理人,他们早在一年前便开始了基于并购目的的对Biotech的考察,而据他了解,其他企业的同行也正在开展这样的调查。不过他也承认,并购是需要基因的,国内大多数生物制药公司都缺乏这样的基因。他们的难点是很难判断在什么时间点、做什么样的布局才是最有价值的,即便对于有基因的公司这仍然有难度。并购只是第一步,之后的整合问题可能更大。如何以最专业的形式来完成整合,里面的坑很多,未来肯定会看到并购案例的增加,但也会看到很多并购案例失败。“任何一条路上都会有先驱和先烈,很多时候你会看到失败,但如何从中汲取教训重新上路,任何公司都需要学习。”那么下一个会是谁?虽然很难给出具体名单,但根据该笔交易可以给潜在容易形成并购的标的画像:有在某个前沿领域的差异化技术平台,或者有聚焦在某一疾病领域的全球潜力产品管线,或者单个重磅产品,创始人是连续创业者,金额在10亿-50亿美元会更受欢迎。回复“可持续”,了解电子期刊详情精彩推荐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靶点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