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全球资本市场正在见证一种前所未有的趋势:中国创新药物资产与国际资本正发生化学反应,这不仅拓宽了合作的广度,还提升了合作的价值,甚至对美国生物制药风投圈形成了震撼的冲击。
在过去的一周中,全球有超过20家新锐生物技术公司宣布完成融资,其中约四分之一是通过中国创新资产的合作实现的。例如,先为达公司与英国新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Verdiva达成了GLP-1产品组合的授权合作。而Verdiva在成立当天便取得了英国生物技术史上最大的A轮融资。
与此同时,康诺亚通过其第三次NewCo策略,使授权公司Timberlyne Therapeutics完成了1.8亿美元的A轮融资。同样,科伦博泰与和铂医药共同将其TSLP单抗资产授权给Windward Bio,后者宣布完成了2亿美元的融资。
在2024年全球创新药企融资排名前十的公司中,数家企业均与中国企业有密切关联。其中,排在第四位的Kailera(前身为Hercules)为恒瑞医药的海外NewCo,第六名的Candid通过收购两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并联合授权多个产品来建立公司,涉及到岸迈生物和嘉和生物等企业。
这一波授权和业务发展(BD)浪潮正在加速,尤其在新年伊始便有多项合作宣布,包括信达与罗氏、和正医药与强生等。过去一年中,国际跨国公司引进的管线中,近三分之一来源于中国资产。
此趋势背后,一场以MNC、海外生物技术公司及多个顶级风投公司为核心的“China To West”交流盛会,在2025年来临之际展开了序幕。而据JPM大会的参会者称,今年的中国公司更为从容自信,在会议中更多地是进行融洽交流和寻找合作机会。
然而,随着这一趋势的影响,传来了不同声音。中国创新药的快速崛起,给欧美市场带来了巨大竞争压力,甚至让一些美国生物技术公司感到不安,担心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及成功机会。
中国创新,点燃海外风投
我们实质上见证了一种明显的转变:从过去的中国企业引进海外技术,演变为如今海外企业竞相争夺中国的明星技术资产。有人用电动车产业做比喻:中国创新药最初是引进海外资产,经过学习与模仿后,研发能力显著提升,从而逐渐由“引进”走向“输出”。
因此,在这一转变中,中国创新药资产正在以三种主要路径向外扩展:一是少数新药在海外成功上市,二是与本土制药和生物技术公司加入BD热潮,三是将创新资产流向海外生物技术公司。
例如,大型制药企业通过授权模式获得了诸多中国创新药资产。而中国的CXO,如药明康德等,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根据国盛证券的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间,国内BD交易中MNC与海外Biotech的占比快速上升。
一级市场方面,“NewCo”模式下形成的多家生物技术公司成为典型案例,并成功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
二级市场上,像康方生物的重要商业合作伙伴Summit,也经历了市值的逆转上升。
尽管如此,中国创新药资产对全球生物制药市场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Battle”赛的激烈竞争。有观点认为中国的创新药物对美国生物技术生态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反对者则认为,全球竞争已经是不可避免,并指出中国创新药企业正在迅速建立卓越的创新能力。
总体来看,当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创新的卓越性始终是成功的关键。无论是专利保护的悬崖还是政策的变化,全球生物制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而中国的创新药物可能是一条重要的生存路径。
最重要的是,生物医药的宗旨在于患者的福祉,加速高质量的创新资产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推向市场,这是行业发展的核心使命。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