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 2025)于30日成功闭幕。这是继2010年北京和2017年上海后,中国第三次承办此盛会,显示了我国在肝病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本次大会主题为“多学科协作:肝病消除与治愈”,吸引了全球顶尖专家,探讨肝病诊疗最新进展。在会上,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陆荫英教授团队多项研究成果在肝癌治疗领域脱颖而出,包括两项成果获得口头交流机会,多项研究获得壁报展示,受到广泛关注。
一项口头报告研究中,评估了仑伐替尼与索拉非尼在合并糖尿病的晚期肝癌患者中的疗效差异(大会编号:OP0072)。糖尿病作为肝细胞癌(HCC)的一种重要并发症,显著影响患者的预后及药物疗效。本次研究集中对比合并糖尿病的晚期肝癌患者中两种一线靶向药物的疗效,通过对2018至2022年治疗患者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索拉非尼组与仑伐替尼组的中位总生存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然而,索拉非尼组的糖尿病患者有呈现生存改善的趋势。研究为精准治疗提供了新的见解,建议合并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优先选择索拉非尼。这一发现对合并糖尿病的肝癌患者的治疗决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另一项研究考察了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及静脉注射(IV)方案在晚期肝内胆管癌(ICC)中的疗效(大会编号:OP0071)。比较发现,与传统静脉注射相比,HAIC治疗组的总体生存期有明显优势。该研究提示HAIC组合可能带来生存益处,并为晚期ICC患者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壁报交流中,研究揭示了罕见病例的单细胞RNA测序结果,分析了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相关肝癌的免疫特征以及潜在治疗靶点(大会编号:PP0645)。首次对一名合并HCC的PBC患者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外周免疫高度活化与肿瘤局部免疫浸润不足的对比,提示需要深入探索克服免疫抑制或排斥机制的策略。这一研究不仅加深了对PBC进展机制的理解,也为此类特殊病例的个体化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研究还展示了肠道微生物及胆汁酸代谢产物作为HCC治疗反应预测的潜力(大会编号:PP1039)。通过对236例患者的宏基因组和代谢组分析,表明某些特定菌种及代谢物能够有效预测治疗反应,结合胆汁酸代谢物的预测准确性得到显著提升。这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