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肝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肝癌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导致病情预后不佳,肝癌因此成为癌症死亡率的排名第二的病种。在近日召开的第十六届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期间,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的陆荫英教授分享了其团队在原发性肝癌消融治疗转型方面的创新理念和实践探索,本文特此整理报告内容,供读者参考。
背景介绍
我国肝癌的年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2020年,新增肝癌病例约41万例,其发病率排名第四,死亡例数约39万例,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第二。据调查,超过一半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在2001到2006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840名肝细胞癌患者中,45.2%在确诊时已为BCLC C或D期。尽管外科手术是肝癌根治治疗的首选,但由于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化,部分患者无法耐受手术。
在肝癌的治疗中,免疫联合治疗提高了肝癌的客观缓解率(ORR),延长了总生存期(OS)。在此基础上,结合局部治疗的策略显著提高中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增加了手术治疗的可能性。IMbrave150研究和ORIENT 32研究表明,PD-L1/PD-1抑制剂与贝伐珠单抗的联合应用有效延长了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提高了客观缓解率(ORR)。
多项研究证明,通过局部和系统联合治疗提高肿瘤的ORR,有助于增加手术机会,但在实施肝癌转化治疗时面临多个挑战,包括手术必要性、手术收益以及复发后的治疗策略等。
HCC转化消融治疗组合临床实践
微创消融在肝癌治疗中的价值不容忽视。陆荫英教授介绍了其所在医院在肝癌转化治疗的多种实践经验,涉及HCC转化治疗后联合消融治疗,以及术后复发时的消融补救治疗。这些实践证明了消融治疗在清除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和减少药物更换频率方面的有效性。
转化联合根治性消融治疗
临床案例中,一名57岁的男性患者诊断为原发性肝癌Ⅲb期,通过仑伐替尼和氩氦刀冷冻消融治疗后效果显著。另一名50岁男性患者,因乙肝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经过多种治疗后,通过消融治疗实现无瘤状态。
手术后复发的转化联合消融治疗
一例35岁男性患者在术后复发,通过TACE术和后续的免疫治疗实现病情稳定,再通过消融治疗后继续保持无瘤生存状态。
转化手术后复发的消融补救治疗
一例53岁男性患者经历了手术和免疫治疗后复发,通过消融术再次控制病情,显示了消融治疗在复发阶段的补救效果。
后线复杂病灶超声造影介导精准消融治疗
CEUS在HCC的治疗中被用作术前规划、术后监测的重要工具,以帮助早期发现复发病灶并指导精准治疗。研究显示,CEU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能辅助标准影像学在无法确诊或禁忌情况下的检查。
团队通过对患者进行微波消融前后的比较研究,证明药物联合消融治疗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总之,肝癌治疗需要综合多学科的努力,通过消融联合系统治疗可在不可手术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治疗效果。实时超声造影则为精准消融提供了保障,进一步为患者的长期生存创造了条件。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