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曹 萌, 成 殷, 王佳静, 等.生物制品分段委托生产情形下的持有人质量管理体系关注点探讨[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25, 56(4): 552-558.DOI :10.16522/j.cnki.cjph.2025.04.018Discussion on the MAH’s Quality System in the Case of Contract Cooperative Manufacturing of Biological Products生物制品分段委托生产情形下的持有人质量管理体系关注点探讨曹 萌1,2,成 殷1,王佳静1,2,董正龙1,2,李香玉1,2*(1.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上海 201210 ;2.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药品监管科学联合研究中心,上海 200241)摘要自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实施以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和临床需求的增长,生物制品分段委托生产模式受到了广泛关注。该模式可有效促进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加速生物医药研发成果转化,但考虑到委托生产的特定风险和生物制品的特殊性质,多生产地址质量管理、多受托方技术转移以及中间产品运输和放行等领域均存在一定挑战。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法规指南,分析生物制品分段委托生产的实际情况,探讨了持有人建立药品生产质量体系的关注点,并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药品监管水平的提升和业界相关试点工作的开展。关键词持有人;委托生产;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质量体系文章节选分段生产模式作为生物制品行业的创新生产策略,正逐步展现出其独特价值,受到了生物医药产业和监管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分段生产指将药品工艺的不同阶段,通过集团内协作或委托给合同生产组织(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CMO) 等方式,在不同的地址分别开展通常是将原液生产和制剂生产进行分段。分段生产在全球生物制品的生产实践中并不少见。例如,罗氏制药、第一三共制药等跨国制药企业的部分单抗或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 drug conjugate,ADC)等产品,在欧、美、日等地区已采用了该模式。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促进生物医药、医疗装备等产业发展的改革部署,在支持医药行业开放合作方面,应探索生物制品分段生产模式,并在部分地区开展创新和临床急需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上海目前已积极开展相关探索,部分品种进入注册申报阶段。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下,生物制品分段委托生产模式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同时,专业化生产通过对生产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也有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生物制品分段委托生产模式客观存在的特定问题和盲区,给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主要集中在多场地质量管理的协调统一、多方技术转移的充分完整和监督执行,以及原液或中间产品的合理运输和规范放行等方面。因此,针对B 证( 即代表委托生产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生物制品分段委托生产的情形,其质量管理体系的关注重点方面值得深入探讨。本文梳理了相关监管要求,探讨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关注要点,并在高质量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方面进行了展望,期望为监管部门和业界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登录官网查看了解更多文章信息作者简介:曹 萌(1983—),男,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创新与监管科学发展部副部长、高级工程师,从事药品监管科学和相关数字技术的研究。通信作者:李香玉(1977—),女,上海药品审评核查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从事药品检查和审评的研究。E-mail:lixiangyu@yjj.shanghai.gov.cn关于转载: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END欢迎订阅《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医药工业杂志》是我国医药工业领域中办刊历史最长的医药期刊,是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主管,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药学会和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主办的全国性综合医药学术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70年11月创刊以来,《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始终以报道我国医药工业和科研中的成果和经验为宗旨,刊载了大量反映中国医药工业发展水平的论文和论著,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原始资料;同时密切关注国际上制药技术的发展新动向,刊登有指导意义的综述和专论。期刊订阅详情请登录《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官网(http://www.cjph.com.cn)了解。《中国医药工业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