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而我们
编者按:在当前全球糖尿病患病率不断攀升的严峻形势下,以“患者为中心”的控糖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对于2型糖尿病(T2DM)患者而言,个体化控糖不仅是血糖管理的关键,更是提升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风险的重要措施。那么,在该理念的推动下,如何做好中国患者的血糖管理?本期“FRC行知学苑”特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冯波教授,从控糖理念变迁、中国患者特点、创新药物应用方面为您带来精彩解答。
理念变迁
近年来,糖尿病的治疗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强调“强化控糖”到注重“个体化目标”,再到“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管理。冯波教授表示,这主要是基于过去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也进一步推动了国内外指南的革新和发展。
近几年的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指南[1]持续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尿病管理,即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特征及影响治疗选择的个体化因素,全面评估治疗方案的风险和获益,以达到预防或延缓2型糖尿病及相关共病的治疗目标。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2]中同样指出,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应以患者为中心,尊重和响应患者的个人爱好、需求和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临床决策。
此外,从今年ADA大会颁发的各种奖项中,也不难发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始终。2024年糖尿病临床研究杰出成就奖授予了Samuel Dagogo-Jack教授,以表彰他在以患者为导向的临床结局研究中做出的杰出贡献。John Buse教授和Rury R. Holman教授均始终从患者角度出发,在治疗或机制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分别荣获2024年糖尿病杰出临床医生奖、2024年Banting科学成就奖。
冯波教授进一步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要求在制定降糖方案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化因素,包括糖尿病病程、年龄、预后情况、对当前治疗的反应以及个人意愿,甚至宗教信仰等,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深度洞察
中国T2DM患者的独特风貌
自2007年至2017年,10年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由9.7%提升至11.7%[3]。中国糖尿病患者数达1.4亿,位居全球首位[4]。近年我国糖尿病治疗率有所提升,而达标率却维持在不足50%[5-7]。冯波教授介绍,我国T2DM患者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T2DM患者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和胰岛素抵抗的病理特征。《柳叶刀》子刊发表的一项研究[8]显示,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β细胞储备能力低,应对胰岛素抵抗的能力不足。我国学者张俊清教授等[9]研究显示,中国T2DM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及早相胰岛素分泌显著下降。
其次,我国T2DM患者普遍餐后血糖高,具有空腹(FPG)和餐后血糖(PPG)“双高”的特点。2023天津数据库大样本横断面研究[10]显示,当下中国T2DM患者46.1%出现FPG和PPG双高,60%面临PPG升高。这主要与我国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关。我国是一个以主食为主的碳水大国,主食中精制米面制品高达82.15%,这样高GI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更易促成餐后高血糖[11-12]。此外,研究还显示中国人群较西方人群具有餐后血糖增幅大的生理特点[13]。
再有,胰岛素起始时机偏晚及依从性差也是我国患者的鲜明特点,这也是导致血糖达标率低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中国T2DM患者平均起始胰岛素治疗的HbA1c水平为9.6%,这与《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的“HbA1c水平在7%以上的口服药物(OADs)不达标患者就应该起始胰岛素治疗”相距甚远,而且,在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时,36.4%的患者已存在至少一种并发症[14]。此外,由于糖尿病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前期症状不明显,导致很多患者对疾病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治疗依从性较差。
为此,冯波教授特别指出,应加强医患合作,让患者充分了解疾病并就控糖目标达成一致,医生基于患者特征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选择更优治疗方案,这也是对“以患者为中心”管理理念的深刻践行与体现。
优选方案
甘精利司更好满足国人控糖需求
在谈及具体如何为患者量身定制降糖方案时,冯波教授表示,在当前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新兴时代,糖尿病治疗领域迎来了众多创新药物,基础胰岛素与GLP-1RA固定比例复方制剂(FRC)作为其中的杰出代表,为“以患者为中心”的降糖治疗带来了更优选择。他以甘精利司为例,结合我国患者的独特特征,针对性地介绍了该类药物的三大优势:
双组分协同改善中国患者的胰岛功能
FRC是由基础胰岛素与GLP-1RA两种有效成分组成,二者以机制互补的方式,围绕T2DM的多重病理缺陷发挥作用,可及时解除糖毒性、有效改善血糖控制并保护胰岛β功能。众所周知,β细胞功能可通过直接刺激胰岛素分泌或诱导β细胞休息来增强,后者可通过补充外源性胰岛素的方式得以实现。研究还显示GLP-1RA类药物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15]。
在波鸿圣约瑟夫医院Juris J. Meier教授团队[15]进行的甘精利司研究中证实,甘精胰岛素与利司那肽在增强β细胞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在甘精胰岛素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司那肽可显著增加第一时相和第二时相的胰岛素分泌;而在利司那肽基础上加用基础胰岛素,第一时相胰岛素分泌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也观察到胰岛素和C肽水平的增加。
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管控,更好满足中国人群控糖需求
冯波教授从基础胰岛素和GLP-1RA各自的控糖特点出发,介绍了FRC在兼顾FPG和PPG控制方面的显著优势,并重点分享了在今年ADA和ESAD两大国际盛会上公布的全球首个甘精利司vs.德谷门冬的头对头随机对照研究——SoliD研究[16]。在研究中,甘精利司表现出了整体更优的降糖效应和安全性。
在中国OADs治疗不佳的患者中,与德谷门冬相比,甘精利司自基线至24周的HbA1c降幅达成非劣效(P<0.001),且达成优效(P=0.003);特别是在FPG降幅相当的情况下,甘精利司治疗所有餐次的平均PPG降幅均大于德谷门冬,甘精利司较德谷门冬治疗三餐后血糖进一步下降25%。
在安全性方面,该研究显示与德谷门冬相比,甘精利司治疗总体低血糖事件率减少29%。甘精利司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与既往研究数据一致。
他表示,过去我们认为胰岛素是降糖治疗最有效的药物,可降低任何血糖,但甘精利司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血糖水平,特别是餐后血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尤其是对于解决我国血糖管理面临的“双高”难题意义重大,有望改善我国糖尿病管理现状,提高整体血糖达标率。而且,针对大家担心的低血糖问题,甘精利司在强效降糖的同时,不仅没有增加低血糖风险,反而进一步降低了低血糖发生率,这对临床而言是极大的利好,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简化治疗改善患者依从性,降低患者负担
冯波教授进一步介绍到,除了疗效、安全性的优势外,FRC将两针改为一针,并减少胰岛素的用量,这将极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的负担,包括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他特别强调了心理负担对患者的影响,减轻心理负担,有助于患者保持愉悦的状态,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T2DM患者合并用药多、依从性差,有简便治疗方案的需求,尤其是老年患者,今年发布的《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17]首次将FRC作为非胰岛素类控制不达标后起始胰岛素治疗的一级推荐。一项真实世界研究观察了接受甘精利司或接受基础胰岛素和GLP-1RA的自由组合治疗的T2DM患者的数据。结果显示,甘精利司组的治疗持续性和依从性显著更高[18]。
值得一提的是,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I)/(II)目前均已纳入医保,极大提高了药物的可及性,并减轻了患者用药负担。同时,今年国际药物经济学与结果研究学会(ISPOR)大会上,公布的一项针对甘精胰岛素利司那肽注射液纳入医保后的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再次证实该药物在纳入医保后成本效益优势更加显著[19]。
总之,新型FRC甘精利司可针对糖尿病的多重病理机制发挥作用,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显著改善基础和早相胰岛素分泌,有效降低FPG和PPG,尤其是PPG,更好满足中国T2DM患者的控糖需求。在OADs控制不佳患者中及早起始甘精利司,控糖效果显著、低血糖风险低,同时简化的方案也为患者减轻了负担,全方位满足中国患者的控糖需求。
冯波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分会副会长
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Professional Practice Committee. 6. Glycemic Goals and Hypoglycemia: Standards of Care in Diabetes-2024. Diabetes Care. 2024 Jan 1;47(Suppl 1):S111-S125. doi: 10.2337/dc24-S006. PMID: 38078586; PMCID: PMC1072580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04):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3]Jin C, et al. J Diabetes. 2023;10.1111/1753-0407.13492.
[4]IDF. IDF ATLAS 10TH EDITION
[5]Xu Y, et al. JAMA 2013,310(9):948-959
[6]Wang L, et al. JAMA 2017,317(24):2515-2523
[7]Li Y, et al. BMJ 2020,369:m997
[8]Yabe D, et al.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6 Jan;4(1):2-3. doi: 10.1016/S2213-8587(15)00389-7. Epub 2015 Nov 12.
[9]张俊清, 等. 不同糖耐量人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的差异.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08,16(2):68-71
[10]Diabetes 2023;72(Supplement_1):1437-P.
[11]陶科等营养与糖尿病并发症—达旅营养中心第十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里2013
[12]杨月欣等.营养学报2003;25(2):185—189.
[13]Trank Met al JAMA 2014;312(2):2531—2541.
[1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神经病变学组.基础胰岛素临床应用常见问题指导建议——三十三问[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5):8.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221-00089.
[15]Meier JJ, Schenker N, Kahle M, et al. Impact of insulin glargine and lixisenatide on β-cel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randomized open-label study.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Nov;19(11):1625-1629. doi: 10.1111/dom.12968. Epub 2017 May 31. PMID: 28407415.
[16]Liu M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4; DOI: 10.1111/dom.15724.
[17]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02):147-18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40112-00020.
[18]Soli persistence(2022)
[19]Mo X, et al. Long-Term Cost-Effectiveness of iGlarLixi Versus IDegLira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Treated With Basal Insulin or Oral Antidiabetic Drug in China. ISPOR 2024:EE107.
往期推荐
纪立农教授:CGM携手FRC,共筑全面、稳定、精准控糖新时代
周智广教授:先发制“糖”、纠正高糖毒性,FRC引领早期高质量血糖管理
杨文英教授:简约不简单,从循证看FRC如何优化T2DM全程血糖管理
2024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重磅发布!FRC首次成为起始胰岛素治疗的一级推荐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MAT-CN-2419835,V4,审批目期2024年12月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