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近期,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内分泌学学术会议(CSE 2025)在重庆盛大召开。会议期间,我们有幸邀请到上海长征医院石勇铨教授与盛世泰科生物医药技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余强博士做客“医创谈”栏目,围绕“中国创新药森格列汀的破局之道——从科学突破到临床价值兑现”进行深度对。两位专家不仅全面呈现了磷酸森格列汀片(简称:森格列汀)从分子优化到临床验证的创新历程,也展示了在科研、政策与市场等多重因素驱动下,中国创新药物的快速发展与广阔前景,并深入阐释了其在改善患者健康和临床实践中的突出价值。
归国逐梦·见证变革
中国创新药十年崛起征程
《国际糖尿病》:2010年,是什么促使您放弃海外良好的事业发展,决定回国创业?您投身于中国本土创新药研发事业的初衷又是什么?
余强博士
当时促使我做出这一决定,主要有以下几个契机:
首先,2006年,美国上市了第一款DPP-4抑制剂(DPP-4i)。这是糖尿病领域首个具有明确靶点、作用机制清晰的药物。与此前临床常用的二甲双胍和胰岛素不同,DPP-4i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靶向药物,既能带来确切的疗效,同时不良反应较低。这一突破性的进展让我在美国所创办的公司——一家专注于提供药物研发片段分子的企业,看到了利用该技术开发出更优药物的可能性。
其次,通过与国内同行的交流,我深刻体会到当时中国在生物医药研发,特别是药物设计方面,与美国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我希望能够回国,推动国内创新药物的发展。
再有,自2008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从“十一五”规划开始,科技部启动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了政策和资金支持。这表明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视,为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最后,早在1992年,我读到一篇文章,预测中国糖尿病患者将在2010年左右超过印度,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这一预测在2010年得到验证,当时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约9000万[1],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这一市场需求进一步坚定了我回国创业的决心。
《国际糖尿病》:作为领域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十年来中国本土创新药发生了哪些关键变化?又对医生的治疗决策和患者的实际获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石勇铨教授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领域的创新药物发展极为迅速,中国在这一进程中长期处于以跟随为主的地位。创新药物的研发不仅需要科研技术的支持,还依赖于政策环境、产业体系以及科研文化等多方面的保障。
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随着海外人才的回归以及本土科学家的努力,中国的创新药物逐步实现了从仿制药到创新药的转变。许多国内企业也经历了由“me-too”向“me-better”转型。这一过程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努力,但确实推动了产业格局的实质性变化。
随着这一创新浪潮的兴起,民族企业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不断涌现。从研发过程中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到国内企业在创新药物研发上的努力与快速进步。这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和有效工具,也使患者能够获得更多高质量的药物保障。
未来,我们期待中国创新药物能迈出更大步伐。目前已有多款中国原创药物走向国际市场,这不仅彰显了中国创新药研发能力的提升,也为惠及全球更多患者、保障公众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学优化·临床验证
森格列汀开启DPP-4i治疗新篇章
《国际糖尿病》:您曾强调“片段分子是药物研发的基石”。能否具体谈谈森格列汀在结构优化上的独特创新,以及如何做到“免II进III”的先例?
余强博士
作为全球首款DPP-4i,西格列汀(由默克公司研发)自上市以来在国际及国内市场均占据了较大份额,广泛的临床应用也确立了其在降糖领域的领先地位。因此,在森格列汀的研发伊始,我们便确定以西格列汀作为头对头比较的参照对象。我们认为,只有超越第一,才能真正成为第一。
在分析西格列汀与DPP-4靶点之间的结构关系时,我们发现仍存在优化空间。西格列汀本身是基于片段分子理念设计的化合物,而我们在片段分子设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对关键片段的重新设计与优化,我们希望能够实现与DPP-4靶点更优的结合,从而提升活性、选择性、降低不良反应,开发出新一代DPP-4i。
在早期研发阶段,我们将新设计的多个候选片段发布于当时美国公司的网站进行销售,结果吸引了全球范围内众多药物化学家的关注与采购。这一事实从侧面验证了我们研发方向的正确性,也说明优化思路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可以说,这是借助全球药物化学家的智慧,帮助我们迅速明确了母核优化的路径。经过数年的研发,我们于2013年最终确立了临床前候选化合物(PCC),即森格列汀。
在临床前研究阶段,森格列汀通过与西格列汀进行头对头实验比较,无论在半抑制浓度(IC50)等药效学指标、安全性,还是在多种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实验数据方面,均显示出显著优势。基于此,我们提出了较为大胆的设想:在Ⅰ期临床试验中即开展较大样本量研究,除健康受试者外,还纳入了 2型糖尿病(T2DM)患者,累计约200例受试者参与Ⅰ期临床试验[2-4]。后续,我们基于健康受试者与T2DM患者中森格列汀与西格列汀的头对头试验数据建立定量药理学模型,随后,我们利用该模型模拟和预测森格列汀II期临床试验结果[5]。我们将Ⅰ期临床数据及模拟的Ⅱ期临床数据一并提交至国家药品审评中心(CDE),成功获得CDE豁免II期临床试验,森格列汀成为全球首个DPP-4i临床试验“免Ⅱ进Ⅲ”的案例。
《国际糖尿病》:森格列汀作为新一代高选择性DPP-4i。作为临床专家,您如何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与同类药物相比是否有突出优势?
石勇铨教授
对于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临床研究阶段,尤其是Ⅲ期临床试验的数据;二是药物上市后的真实世界应用情况。森格列汀作为一款新上市的药物,已完成Ⅲ期临床试验,并凭借Ⅰ期临床试验中的优异表现成功获批“免Ⅱ进Ⅲ”,体现了其在科学上的领先性。
在两项针对中国 T2DM患者开展的Ⅲ期研究[6-7]中,森格列汀展现出了显著的降糖效果。无论单药治疗还是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疗效均十分突出。研究数据显示,去除安慰剂效应后,单药治疗可使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低0.72%,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则可降低0.79%。该结果在同类DPP-4i中处于领先水平,凸显了森格列汀的强效降糖作用。
与此同时,森格列汀在安全性方面亦表现出显著优势。两项Ⅲ期临床研究结果[6-7]显示,其大部分不良事件(AE)的发生率均低于1%,且未观察到低血糖事件,整体耐受性良好。由此可见,森格列汀在疗效和安全性两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准,为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价值落地·惠及患者
多元应用场景践行健康使命
《国际糖尿病》:药物研发的终点不是上市,而是价值落地。您如何理解“科学突破”到“临床信赖”的转化,以及如何让更多患者能够用到、用好这款药物?
余强博士
首先,需要完成大型Ⅲ期临床试验。根据国际药品市场规律,这不仅是药物研发的关键环节,也是市场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设计Ⅲ期试验时,我们便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119家临床中心,根据糖尿病发生率和患者的分布覆盖了20多个省份的三甲医院。通过两年的临床研究,不仅验证了森格列汀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也让全国众多临床专家在亲身参与试验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该药物的临床价值,即森格列汀50 mg的疗效可对标西格列汀100 mg,同时在安全性方面表现优异[4,6-7]。这一过程实际上为其未来市场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从临床研究到市场应用的提前布局。
其次,在商业化策略,尤其是广泛惠及T2DM患者方面,我们正积极推动森格列汀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当前,该药物已通过医保谈判的形式审查。同时,我们也将持续与石勇铨教授等知名专家保持良好沟通,充分借鉴他们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实践经验,收集临床应用反馈,确保森格列汀的治疗价值在真实世界中得到有效转化与最大化体现。
回顾初衷,我们始终致力于为中国1.48亿糖尿病[8]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且可及的治疗选择。森格列汀以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温和降糖而被誉为“百搭型”药物,其成功不仅体现了科学创新与临床实践的结合,更承载着改善患者健康与生活质量的重要使命。未来,森格列汀有望纳入专家共识或临床指南,与多机制药物联合应用,满足更多患者需求。同时为探索其他糖尿病靶点及潜在适应证奠定基础,成为团队未来研发的核心方向。
《国际糖尿病》:DPP-4i被广泛认为是临床中“安全稳妥”的选项,那么在您看来森格列汀将在哪些特定人群或治疗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
石勇铨教授
DPP-4i以其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已成为血糖管理的重要选择。由于其独特的作用机制,该类药物可与多种不同机制的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因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在患者群体选择上,老年人群是优先考虑的重要对象。随着社会老龄化加速,糖尿病在老年人群中的患病率逐渐升高。在这一人群中,药物安全性尤为重要。森格列汀作为高安全性的DPP-4i,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其次,对于低血糖风险较高的人群,森格列汀同样也是优选方案。值得强调的是,在联合治疗方面,森格列汀不仅可与多种口服降糖药联用,还可与胰岛素联合使用,以实现更优的血糖控制。目前,很多临床医生与专家也在探索固定组合的药物,例如DPP-4i与二甲双胍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三药联合方案(也称为224方案),以提高临床使用的便捷性。
总体而言,作为新一代高选择性DPP-4i,森格列汀凭借其优异的疗效、安全性及灵活的联合用药特性,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作用,为满足多样化的临床需求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用药作为临床医生,我们希望通过高质量药物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帮助他们实现更理想的血糖控制,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糖尿病、恢复健康状态。未来我们期待与科研团队、企业等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原创药物的研发与应用,让更多患者受益,为建设“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 IDF Diabetes Atlas 10th Edition. https://diabetesatlas.org/atlas/tenth-edition/.
[2] Wang L, Lu J, Shao F, et al. First-in-human, single-ascending dose and food effect studies to assess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cetagliptin, a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Clin Drug Investig, 2021, 41 (11):999-1010.
[3] Lu J, Wang L, Shao F, et al.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 and positive-controlled study in healthy volunteers to evaluate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roperties of multiple oral doses of cetagliptin. Br J Clin Pharmacol, 2022, 88 (6):2946-2958.
[4] Zhou C, Zhou S, Wang J, et al.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of cetaglipt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4, 11:15:1359407.
[5] Lu J, Zhao J, Wang Tong, et al. Use of a PK/PD model to select cetagliptin dosages for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 phase 3 trials. Clin Pharmacokinet, 2024, 63(10):1463-1476.
[6] Ji L, Lu J, Gao L,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etagliptin as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25(12):3671-3681.
[7] Ji L, Lu J, Gao L,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etagliptin added to ongoing metform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with metformin monotherapy.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25(12):3788-3797.
[8] IDF Diabetes Atlas 11th Edition. https://diabetesatlas.org/resources/idf-diabetes-atlas-2025/.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