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自2024年初以来,自身免疫领域的TCE技术迅速走红,吸引了全球制药巨头的关注。这一领域的热潮也波及到了国内市场,促成了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史上两宗具有重要价值的国际交易。其中,润生物与默沙东达成了CD3/CD19双抗的交易,首付款高达7亿美元,仅次于BMS与百利天恒的合作。此外,GSK以3亿美元入股了恩沐生物的CD3/CD19/CD20三抗CMG1A46,这一金额也属相当可观。
尽管TCE在自身免疫领域备受关注,它依然面临许多未知的挑战。1月10日,美国生物科技公司IGM Biosciences因其双抗IGM-2323未能在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如期表现而宣布终止该产品的研发。同时,IGM还终止了另一款同类产品IGM-2644的开发,这两款产品均采用了IgM抗体的设计理念,但效果未达预期。受此影响,IGM的股市暴跌近70%,市值骤减至1.24亿美元。
IGM的困境并不代表行业的常态,但它提示我们: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成功与失败将会同时上演。
近年来,在肿瘤研发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的IGM因市场压力选择将重心转向自身免疫领域。在进行战略调整后,IGM决定放弃血液肿瘤的部分研发,专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然而,IGM此前的操作导致其现金流状况持续恶化,到2024年9月,公司账上现金减少到2.19亿美元。面对现金的持续紧缩,IGM在2024年10月再次对战略进行了调整,试图集中有限资源专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TCE管线。
IGM的全力转型并未脱离自己的技术特点:公司重点开发的IgM抗体理论上具有更高的结合能力,理应带来更强的治疗效果。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在IGM-2323的失败中显露无遗。这款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双抗未能达到预期的疗效,导致IGM不得不叫停其研发项目,并继续进行自免领域的艰难探索。
IGM的经历反映了创新药研发中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常态,TCE领域尤其如此。在这个开发竞赛中,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市场的苛刻需求对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安进的第一代BiTE到如今的第三代双抗技术,整个领域都在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以期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提高药物的依从性和安全性。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家公司都在寻求差异化。以GSK的大规模并购为例,他们对CMG1A46的高期望值源于其分子设计的独特性,期望此抗体能够在B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获得突破。然而,就像IGM显而易见的教训一样,TCE领域的玩家仍需在未知的市场环境中小心而谨慎地前行。
总的来看,IGM的故事不仅是其单一企业的命运缩影,更是这个波澜壮阔的行业发展的真实写照。即便前景充满挑战,各家公司仍在这条风险与回报并存的黄金赛道上奋力前进,期待能够成为终成赢家。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