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罗氏CD3-CD20双靶点抗体新适应症在中国获批

2025-05-08
阅读时长 3分钟

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57日,罗氏公司宣布,其新型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药物,格菲妥单抗(商品名:高罗华/Columvi),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新适应症上市批准。此次批准使其可以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GemOx,专门用于治疗不适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DLBCL NOS)成人患者。

 

早在202311月,格菲妥单抗就被批准单药用于治疗那些接受过至少两线系统性治疗但仍复发或难治的DLBCL成人患者。此次新适应症的批准基于一项名为STARGLO的研究结果。STARGLO研究对比了格菲妥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Glofit-GemOx)与传统的利妥昔单抗联合吉西他滨和奥沙利铂(R-GemOx)方案在接受过至少一线治疗且不适合移植的复发或难治性DLBCL患者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结果显示,格菲妥单抗联合治疗展示出显著的生存优势,可以使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接近翻倍,达到25.5个月,而对照组仅为12.9个月。此外,在无进展生存期方面,格菲妥单抗组的中位时间为13.8个月,几乎是对照组3.6个月的四倍。值得注意的是,格菲妥单抗组的总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分别提高了27.7%33.2%,同时其安全性表现良好,使更多患者能够完成完整的治疗周期。

 

格菲妥单抗作为一种即用型的T细胞疗法,并不需要个体化定制,其创新的2:1双抗结构能同时靶向T细胞表面的CD3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这种机制不仅强化了T细胞的激活与扩增,还增强了对B细胞的捕获能力和抗肿瘤效果,确保在安全耐受的基础上提升其治疗效力。此次格菲妥单抗的获批填补了不适合移植的R/R DLBCL患者在二线治疗中的临床需求,为这一患者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

礼来首款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用于高血压治疗获临床批准
最新资讯
阅读时长 4分钟
礼来首款小分子口服GLP-1RA药物用于高血压治疗获临床批准
2025-05-08
2025年5月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发布消息,Eli Lilly and Company公司申报的Orforglipron胶囊已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适应症针对成人肥胖或超重患者的高血压治疗。Orforglipron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属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 RA)类别,每日仅需服用
阅读 →
礼来斥资4.15亿美元加强渐冻症疗法研发布局
最新资讯
阅读时长 4分钟
礼来斥资4.15亿美元加强渐冻症疗法研发布局
2025-05-08
在生物医药行业中,研发资金的投入和战略合作的布局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近日,制药巨头礼来公司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即渐冻症)治疗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与英国生物技术公司Alchemab Therapeutics达成了一项授权协议,此举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这次合作不仅显示了礼来公司在渐冻症研究上的坚定决心,也为战胜这一疾病带来了新
阅读 →
齐鲁重磅新药崭露头角,强势布局2300亿市场
最新资讯
阅读时长 4分钟
齐鲁重磅新药崭露头角,强势布局2300亿市场
2025-05-07
近日,从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获悉,齐鲁制药申报的两款1类新药——注射用QLS4131和注射用QLS5132,顺利获得临床试验的默示许可,这两款药物均为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根据数据,预计到2024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中,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的销售额将超过2300亿元。 这两款注射用新药皆为生物药。其中,注射用QLS5132首次
阅读 →
齐鲁药业创新抗肿瘤药物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最新资讯
阅读时长 2分钟
齐鲁药业创新抗肿瘤药物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2025-05-07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布了一项新消息:齐鲁制药研发的“注射用QLS5132”已获得临床试验的默示许可,主要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对于晚期实体瘤患者而言,目前的治疗选择相当有限,预后也不甚理想。尽管他们已经接受了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疗法,甚至是现有的靶向和免疫疗法,依然可能面临复发或耐药性问题,导致目前无标
阅读 →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