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全球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治中,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中,他汀类药物通过显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对改善患者的预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即便如此,ASCVD依然是导致全球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学术界因此不断探索和识别ASCVD的残余风险,随着基础研究和临床的不断推进,炎症在ASCVD病因中的作用逐渐引起关注。
在2017年于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公布的CANTOS研究中,采用IL-1β单克隆抗体医治心梗并伴有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升高的患者,被证实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这一结果首次为ASCVD的炎症理论提供了确凿的循证医学依据。随后,COLCOT和LoDoCo2等研究相继对低剂量秋水仙碱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评估,进而美国FDA也批准其作为抗炎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在阿纳海姆举办的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Matthew J. Budoff教授重点介绍了EKSTROM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为秋水仙碱在冠心病患者中作为抗炎药物提供了新的支持。EKSTROM研究调查了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低剂量秋水仙碱对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纳入的患者需要满足多项严格的标准并排除了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安慰剂组,低剂量秋水仙碱组的动脉斑块总体积明显减少,并表现出在斑块组合成分上的积极变化,尤其是在致密钙化斑块方面有明显减少。尽管在一些方面未见显著差异,但hs-CRP水平在低剂量秋水仙碱组呈下降趋势,显示了该药物潜在的抗炎作用。
Prof. Budoff还指出,EKSTROM研究的其他深入分析结果还在进行中。鉴于斑块侵蚀和血栓形成过程均有炎症因素参与,秋水仙碱通过抑制炎症通路而改善病情,这为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并可能转化为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进一步降低。
总结来看,EKSTROM研究为在ASCVD患者管理中结合他汀类药物和低剂量秋水仙碱联合治疗提供了充足的证据基础。结合此前的研究成果,在复合生物机制和药物创新的推动下,ASCVD的治疗方式正向精准且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