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3-09-19 |
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04-01-01 |
靶点-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申请上市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1期 评价不同剂量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6-35月龄人群中接种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的随机、双盲、同类疫苗对照的Ⅰ期临床试验
评价不同剂量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6-35月龄人群中接种的安全性。
随机、双盲、阳性对照评价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3岁及以上人群中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的Ⅲ期临床试验
评价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在3岁及以上健康人群中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评价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 细胞)5 剂免疫程序和 4 剂免疫程 序(首针 2 剂)在 10 岁~50 岁健康人群中免疫持久性的随机、开 放、同类疫苗平行对照Ⅲ期临床补充研究。
主要研究目的 评价本试验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采用5剂免疫程序和4剂免疫 程序在 10 岁~50 岁健康人群中接种的免疫持久性。 次要研究目的 评价本试验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5剂免疫程序和4剂免疫程序 在 10 岁~50 岁健康人群中接种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
100 项与 江苏康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江苏康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药械追踪No.1 / 国内首仿!远大医药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在中国获批上市2025年4月22日,远大医药(0512.HK)发布公告称,公司开发的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近日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该产品为中国首仿上市产品,且已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和国家基本用药目录,该产品获批上市是公司在呼吸及危重症领域的又一次重大研发进展。2023年鼻用制剂市场规模近35亿元,销量前三的通用名产品分别是糠酸莫米松、布地奈德以及丙酸氟替卡松,合计市场规模约23亿人民币,占整个鼻用制剂市场规模的65%,且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10.4%,临床需求巨大。其中,布地奈德和丙酸氟替卡松的销售基本以外资为主。此次公司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的首仿上市将有望进一步打破原研产品的市场垄断。->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No.2 / Novocure/再鼎医药肺癌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欧盟CE认证2025年4月23日,再鼎医药合作伙伴Novocure(NASDAQ:NVCR)宣布,Optune Lua已获得欧盟CE认证,可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多西他赛联合,用于含铂治疗期间或之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Optune Lua是一种可穿戴治疗设备,属于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通过非侵入性可穿戴贴片对正在分裂的癌细胞的带电组施加物理外力,导致细胞死亡。该产品此前已于2024年10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III期LUNAR研究支持了本次欧盟获批,该研究显示,与单独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Optune Lua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或多西他赛治疗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延长(13.2个月 vs 9.9个月)。再鼎医药曾在2018年9月与Novocure达成授权协议,在大中华区开发TTFields;双方合作的脑胶质瘤TTFields产品爱普盾(Optune)已于2020年5月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企业动态No.1 / 罗氏未来五年将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推动实现出口顺差2025年4月22日,罗氏(SIX: RO, ROG;OTCQX: RHHBY)宣布未来五年将在美国投资500亿美元,进一步强化罗氏在美国的现有业务布局。具体包括:扩大并升级公司位于肯塔基州、印第安纳州、新泽西州、俄勒冈州和加州的制造设施和分销能力,以支持其创新药物和诊断产品组合。在宾夕法尼亚州建设一座先进的基因治疗制造设施。新建一座90万平方英尺的制造中心,以支持罗氏不断扩展的下一代减肥药物组合(选址待公布)。在印第安纳州新建一座连续血糖监测设备制造设施。在马萨诸塞州新建一座研发中心,开展尖端人工智能(AI)研究,并作为心血管、肾脏和代谢研究开发的新枢纽。大幅扩展并升级在亚利桑那州、印第安纳州和加州的现有制药和诊断研发中心。目前,罗氏在全美八个州拥有24个基地超25000名员工。基于此次公布的投资,罗氏将进一步扩大其现有业务规模,发展为13个制造基地和15个研发中心,预计将创造超12000个新岗位,其中包括近6500个建筑岗位,以及1000个新增及扩建设施岗位。一旦所有新增及扩建的制造设施投入运营,罗氏从美国出口的药物将超过进口量。目前,其诊断部门已实现从美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顺差。->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No.2 / 富士胶片与再生元达成为期10年超30亿美元的生产供应协议2025年4月23日,富士胶片Diosynth Biotechnologies宣布与再生元(NASDAQ:REGN)达成一项为期10年的生产供应协议,对价超过30亿美元,旨在为再生元提供位于美国的生产服务,生产其行业领先的生物药品。根据协议条款,富士胶片Diosynth Biotechnologies将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霍利斯普林斯新建的大型生物制药生产基地投入运营后(预计于2025年晚些时候),通过现有及计划中的扩建项目,在10年期间为再生元提供美国本土的生产服务。至2031年,预计扩建项目将在北卡罗来纳州创造1400个新的就业岗位。->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No.3 / 羽冠生物合作药明海德,加速创新OMV疫苗技术应用2025年4月21日,全球领先的创新细菌疫苗研发企业上海羽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羽冠生物”)宣布与全球领先的疫苗合同定制研发和生产(CDMO)服务公司药明海德(WuXi Vaccines)达成战略合作。羽冠生物将借助药明海德在疫苗CDMO领域的一体化研发和生产服务能力以及世界一流的质量体系,推广其新一代工程化细菌外膜囊泡(OMV)技术平台OMV Plus在全球细菌疫苗领域的广泛应用。双方将共同推动细菌疫苗创新,为全球公共卫生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羽冠生物于2023年推出OMV Plus技术平台。OMV作为革兰氏阴性菌释放的天然纳米囊泡,携带大量包括蛋白和多糖在内的细菌抗原。工程化OMV作为最具潜力的下一代细菌疫苗技术,可解决细菌疫苗抗原种类繁多而难以筛选开发的难题,并已在细菌疫苗应用上得到商业化验证。同时,OMV富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自带佐剂效应,无需额外添加佐剂即可增强疫苗效力。->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全球医疗情报领导者解锁隐藏在数据中的商业潜力 关于 G B I”自从2002年成立以来,GBI始终以技术为驱动,为药企、器械及行业相关服务商提供贯穿生命周期的全球药品市场竞争数据、全球行业资讯、HCPs洞察、全国医疗器械数据等商业信息与洞察,助力企业在进行战略布局和决策时,脱颖而出。历经20余年的深耕细作GBI已成为95%以上跨国药企、国内头部药企、咨询与投资机构等医疗圈灯塔用户值得信赖的长期合作伙伴。联系我们投稿 | 发稿 | 媒体合作▶ xujingou@baidu.com数据库 | 咨询服务 | 资讯追踪▶ 点击左下“阅读原文”完成表单填写点击阅读原文,解锁完整双语新闻
过去我们没有创新疫苗,如今亦难言,因为当每个大品种的研发者多达十几家时,行业的投资逻辑就需要调整了。
资深分析师:尧 今
编审:苏 叶
比起创新药板块有喜有忧,疫苗板块似乎更加惨不忍睹,悲观是普遍情绪。
一派惨象下,不乏一些原本活得滋润的疫苗龙头,从风生水起转而业绩承压,投资者逃离。这几乎成为今年轮番上演的景象。
这并非个例。逼得圈内圈外人持续追问一大命题,疫苗板块的投资逻辑还有吗?
回到行业面来看。纵观全球人用疫苗行业发展,已形成重磅品种为王的产品格局,靠在前列的疫苗品种大多耳熟能祥,包括HPV疫苗、肺炎疫苗、流感疫苗、人用狂犬病疫苗、带状疱疹疫苗以及多联多价疫苗等。
但仔细研磨其市场情况,几乎集体遇冷。要么,这些疫苗已经开“卷”了;要么,即将开“卷”。HPV疫苗如此,频繁打起价格战的流感疫苗同样如此,而人用狂犬病疫苗领域现在也未能幸免于难。
在众“小弟”围剿中,就算绝对的人用狂犬病疫苗龙头,成大生物似乎亦稍显力不从心。相比往年业绩高涨,它营收净利连续三年下滑,股价较最高值跌去近七成,市值也跌到100亿出头。
▲成大生物自上市以来股价表现
当狂犬疫苗市场格局将会“变坏”,已成定局。剧中人,究竟该不该跳出来?出路何在?疫苗逻辑,似乎一个接一个正在崩塌,接下来该当如何?更大的疫苗缺口究竟又何在?难道疫苗企业以后都要过苦日子了?带着问题,CM10医药研究中心将从行业稀缺值、财务健康度、业务健康度、综合建议等多个方面,来一一回答。
人用狂犬病疫苗王者
结论不会变,人用狂犬疫苗还会继续“卷”下去,“暴利时代”成为过去。
作为狂犬病流行国家,我国99%的狂犬病病例是由猫狗咬伤或者抓伤所致,暴露后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在我国属于刚性需求。纵观我国获批上市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根据使用细胞基质不同可分为:Vero细胞、地鼠肾细胞和人二倍体细胞。
其中,Vero细胞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动物细胞基质。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布的 2021年人用狂犬病疫苗批签发量数据,Vero 细胞狂犬病疫苗占比为88.8%,人用二倍体狂苗和地鼠肾细胞狂犬疫苗分别占比为 5.8%和 5.4%。
显然,从市场占比来看,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是当前最为主流的选择。
而在布局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的一众药企中,成大生物成为分羹最多的“大师兄”。这就不得不提,成大生物在技术方面所积累的先发优势。
此前,国内外的狂犬病疫苗生产中采用的细胞培养工艺主要分为转瓶工艺、细胞工厂工艺等,但因转瓶工艺具有疫苗批间差异大、细胞培养密度低、无菌保证难度大、收获的疫苗原液中有效抗原少等缺点。由此,我国十几年来,大规模细胞培养制备高品质疫苗一直存在相关技术性难题。
目睹这一难题,成大生物在2002年成立后,先是自造了一个自有技术,即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制备疫苗的工艺平台技术。与传统培养技术相比,这一生物反应器规模化制备疫苗的工艺平台技术具有综合成本低、批量大、批间差小、获得的病毒抗原含量高等优点,从而直接攻克了我国十几年来大规模细胞培养制备高品质疫苗的技术性难题,在疫苗生产工艺方面填补了国内空白。
有了先进的疫苗生产技术在手,对于成大生物而言,无异于有了“开挂”的资本。基于这一技术,2005年就推出了人用狂犬病疫苗(成大速达),成为中国第一个使用生物反应器技术开发的人用狂犬病疫苗,也是中国第一个无佐剂高效价人用狂犬病疫苗。它可同时采用“2-1-1”和“5针法”两种暴露后免疫接种程序,说是一战成名也不为过。
尤其自2008年以来,在国内人用狂犬病疫苗市场上,成大生物占有率连续16年霸榜。好的时候,市占率高达70%多;即便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众多新参与者纷纷涌入,成大生物市占率仍占据着市场的半壁江山。
在上市后十余年间的发展中,成大生物似乎又自带“幸运Bug”。
最典型的就是,2018年长生生物“狂犬疫苗造假案”事发后,监管趋严,国内市场出现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短缺。彼时,长生生物市场占有率仅次于成大生物,双方成最大竞争对手。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长生生物的狂犬疫苗批签发市占率为33.5%,位列第一,成大生物市占率为27.91%。
长生生物事件一出,行业面也引发了不少震荡。受此影响,疫苗板块一度遭遇重创,股价跌跌不休,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后续几年的狂犬病疫苗市场供应。根据中检院相关批签发数据显示,2017-2021 年,中国人用狂犬病疫苗的批签发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态势。2018-2019年,国内行业监管趋严,部分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企业停产进行工艺提升,人用狂犬病疫苗批签发量有所下降,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这一黑天鹅事件发生后,成大生物把握住了这个机会,瓜分长生生物原有市场份额。公开数据显示,2018-2019年,成大生物狂犬病疫苗批签发市占率分别升至43.95%、73.08%。
只能说,外界纷纷扰扰,这位老大哥却“因祸得福”。就在2018-2019年,成大生物人用狂大病疫苗产品销量连续两年甚至位列全球第一名。无论是自身努力,还是同行衬托,入世十余年,虽然压力也越来也大了,但成大生物在人用狂犬病疫苗市场上,始终维持着绝对的龙头地位。2021年10月,成大生物登陆科创板。
可是,当市场从供不应求转至供过于求,洗牌游戏必然发生。当危机降临在整个行业之际,龙头也难过。
日子不好过了
按理说,在一众疫苗企业中,作为人用狂犬疫苗王者,成大生物有技术,有市占率靠前的产品,本该活得不错,然而当疫苗板块的逻辑发生变化,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最直观体现就在于财务数据。
从营收和净利的角度来看,成大生物的业绩增长稍微有些“停滞”。根据Wind数据统计,成大生物2023年净利润约为4.6亿元,远低于五年前水平(2019年净利为6.98亿元)。同时,营收也连续三年下滑,2023年约为17.5亿元。相反,销售费用在近五年内却持续攀升,尤其是2021年相较上年增加了近1亿元。
这就直接导致人效的大幅下滑,人均创利从2020年的约66万元/人下滑至2023年的不到30万元/人,直接减半。
所有的数据,似乎都不那么有利。
当然,抛开财务数据的表象,背后更深层次暴露出了,疫苗产品逻辑的变化。根本原因就在于,人用狂犬病疫苗市场竞争格局已大变。据成大生物财报透露,截至2023年,国内已有 11 家疫苗企业生产人用狂犬病疫苗。
其中,仅2023年,国内就有3款人用狂犬疫苗新获批上市,分别是华兰生物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北京民海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以及江苏康润生物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排队等待获批的选手同样不在少数,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未来似乎更不乐观。
一幕幕何其相似。混战中,狂犬疫苗还会继续卷下去。要知道,在狂犬疫苗领域,技术内卷早就上演多年,甚至可以说是完成了好几轮的技术迭代。就像人二倍体虽然发展势头较猛,但又开始出现更新的苗头了——mRNA狂犬病疫苗,一切都不会停止。
在众“小弟”围剿中,成大生物稍微显得力不从心了。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虽然成大生物人用狂犬病疫苗仍然市占率第一,但占比已有所下滑。而这款疫苗,历年来占据了成大生物超90%的营收比重,是其业绩绝对支柱,相当于掌握了业绩的生杀大权。
一组数据可见一斑。2023年,成大生物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收入达16.43亿元,同比下降6.93%,占其业绩总营收的93.86%。同期,其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量和销售量分别为2468.99万支、2447.11万支,产销率为99.11%,销量下同比下滑9.71%,而库存则增长了14.42%。这一趋势在2022年已显现,成当年狂犬病疫苗销售量为2710.4万只,同比下降16.12%
更遑论从行业层面来看,整体批签次有所减少。对比近两年数据来看,2022年,中国人用狂犬病疫苗行业批签发次数为909批次,批签数量为8045万份;到2023年批签发次数则下降至703批次,同比下降22%。其中,冻干型批签发652批次,液体型批签发51批次。
行业面尚且如此,落到成大生物头上,也难免不蒙尘。一面是市场的蛋糕不稳定甚至减少了,另一面则是更多玩家来瓜分蛋糕,成大生物在其财报中透露:国内市场已供大于求。
赛道拥堵,从一开始的供不应求,到而今的供大于求。这样的案例,不仅发生在人用狂犬病疫苗赛道。审视诸如HPV赛道,又或是四价流感疫苗赛道,无一不是如此。市场竞争加剧,玩家增多,最后没有赢家。
当然,在探讨“个体”所经历的困境时,我们也无法忽视整个疫苗行业的整体态势。今年以来,从财务数据来看,几乎大多疫苗企业都面临了营收和净利双重下滑,超过90%的企业营收呈现负增长;而在净利润方面,情况更为严峻,最高跌幅达到了惊人的382%,超过半数的企业净利润跌幅超过了50%。曾经价格高昂的疫苗产品,如流感疫苗、二价HPV疫苗、吸附破伤风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疫苗(酿酒酵母)、人用狂犬病疫苗以及水痘减毒活疫苗等,纷纷经历了价格大幅跳水。
由此,市场对于疫苗板块的企业更多了几分谨慎,纵使龙头企业也难免不被多伤几分。成大生物第三季度较第二季度持股机构数跑了一半,便是一大具象体现。
除了已上市的人用狂犬病疫苗,成大生物还拥有一款已商业化产品——乙脑灭活疫苗。这是中国唯一在售的国产乙脑灭活疫苗,于2008年上市,拥有冻干和预充两种剂型,可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效力,相较传统乙脑减毒活疫苗,能够使病毒丧失繁殖或致病的能力,安全性更高。
不过,营收占比甚微。如2023年乙脑疫苗收入只占6.14%。虽然2023年该疫苗收入有所增长,但是营收占比常年不足10%,未能发挥第二增长曲线的关键作用。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扛起营收大旗的狂犬病疫苗,颓势不可挽。留给成大生物的新命题是,如何借自己既有优势之力,再创辉煌?
疫苗新增长曲线,还有戏吗?
成大生物的当务之急很明确,寻找下一个增长点。
首先,梳理财报等信息,成大生物非常清楚自身危机所在。在2023年年报中,它提及落下的重要一棋是:加大推广力度,提高国内唯一在售的乙脑灭活疫苗的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打造成未来业绩的另一个增长点。
当然也匹配了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可以看到,2023年,成大生物稳健扩充营销团队,加强专业化建设,积极拓展网络终端,开展市场推广活动,销售乙脑灭活疫苗67万支,同比增长64.52%,乙脑灭活疫苗的终端覆盖率和占有率较去年同期有较大提升。
但问题在于,这款产品已上市了10多年,2023年收入也才1亿多点(1.07亿元,同比增长114.86%)。比起人用狂犬病疫苗,乙脑灭活疫苗营收占比实在显得较为微弱。这就不免让人追问,究竟是这款疫苗本身市场前景和空间有限?还是成大生物之前推广力度不够,把重心都放在了狂犬疫苗上?
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得了解国内乙脑疫苗市场。
目前,国内乙脑疫苗市场主要包括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其中乙脑减毒活疫苗是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但其不良反应较高;而乙脑灭活疫苗虽然费用较高,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乙脑疫苗方面,中国仅三家生产企业在此布局,成大生物便是其一,拥有中国市场上唯一在售的国产乙脑灭活疫苗;其余两家分别为成都生物所、武汉生物所,均为减毒活疫苗。
而之所以明明稀缺,在市场上发挥作用却有限,背后与疾病发展进程与市场需求变化不无相关。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乙脑发病率1971年曾高达20.92/10万,但自乙脑疫苗普及后,1998年起降至1/10万以下。2007年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加之环境改善、防蚊灭蚊及养殖方式转变,乙脑防控成效显著,2015年发病率降至0.046/10万,虽2016-2018年略有回升,但2019-2022年持续下降,2022年达历史最低0.104/100万,病例死亡数及死亡率亦呈下降趋势,这意味着乙脑已在我国得到有效控制。换言之,目前,乙脑疫苗市场较为成熟且高度集中,且需求量可被满足。
加之近几年中国新出生人口呈下降趋势,这同样会导致新生儿免疫需求降低。虽从国内外疫苗产品的技术特点和迭代趋势来看,国内乙脑疫苗市场存在着对灭活疫苗需求增加趋势,但从现有占比来看,市场仍主要被减毒苗占据,这或亦是当前鲜少有新企业加入的原因所在。种种因素来看,随着成大生物将产品逐步导入市场以及加大推广力度,似乎有望提升乙脑灭活疫苗销售额,将为其业绩提供一定支撑,但空间有多乐观,还值得商榷。
其次,成大生物押注二,或在于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
就在今年8月,成大生物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上市申请获CDE受理,成为管线中目前有望最快获批的疫苗。虽然由于成本高、制备难度大、产量有限等技术挑战,人二倍体狂犬疫苗在国内市场占比较小,但因安全性高,呈现出显著的替代趋势,被视为狂犬疫苗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预测,到2030年,国内狂犬病疫苗市场规模将达到172亿元,其中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1.8亿元。这或也是为什么如成大生物、智飞生物等一众疫苗疫苗在此押注的关键原因所在。
再看目前市场竞争情况,国内仅有两家企业获批上市人二倍体狂犬疫苗,分别是康华生物(2014年率先上市)和康泰生物(2023年底上市,2024年4月开始销售)。其中,康华生物人二倍体狂犬病疫苗为国内首款,2023年批签发量为693.89万支,营收达到15.77亿元。也就是说,成大生物冀望通过人二倍体狂犬疫苗上市接替过去“Vero细胞”疫苗打下的江山,可能并不那么顺利,因为市场上已经有强劲的先发者。
可想而知,相较于康华生物人二倍体疫苗已上市十年,并积累大量真实使用数据和口碑优势,成大生物面临的挑战不低。但若获批上市,成大生物将成为同时拥有Vero和人二倍体细胞两款狂犬病疫苗的企业,没有先发优势的它,关键突破点或在于,更需在新产品上复制其既有销售优势,稳固既有狂犬病疫苗老大哥的江山。
最后,再把视线放宽,看看成大生物其余在研疫苗管线。
简而言之,布局广泛,涵盖了四价流感疫苗、15价HPV疫苗、13价和20价肺炎疫苗、重组带状疱疹疫苗、多价手足口疫苗以及狂犬病毒鸡尾酒单抗等HPV、流感、肺炎及带状疱疹多领域。但必须承认的是,审视着一众管线,大都渐卷。
▲图片截图:来自成大生物官网
四价流感疫苗就是典型之一,也是今年国内频起的疫苗价格战主战场之一,战况最为激烈。华兰疫苗、北京科兴、国药集团、金迪克等主要厂商纷纷降价,平均降幅超过30%,价格降至百元以下。HPV疫苗市场竞争态势同样激烈,产品价格亦经历多次下调。
细看成大生物在研管线,除了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四价流感疫苗便是其进展最快的一款药物,现已抵达临床III期,但排队上市的亦不在少数,康泰生物、康润生物、欧林生物、智飞生物、步长制药、复星医药、中逸安科、一品红等多家企业同样在此布局研发及申报上市,未来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
另一款已进入III期后期在研管线为——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Hib疫苗),目前赛诺菲、民海生物、智飞生物、欧林生物、沃森生物等企业均已获批上市。对于成大生物而言,如何抢占一席之地,是留给其接下来的挑战。值得注意的是,在WHO成员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尚未将Hib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的国家,未来纳入的可能性较大,届时疫苗价格也可能发生变化。
至于成大生物更多进展靠后的疫苗管线,不再过多赘述。等到上市后,格局会如何改变尚不可知,但初步保证了产品结构,且进展形成了明显梯次。
对于疫苗企业而言,大致遵循两套运行逻辑:一是销售先行,多以大型疫苗企业为主,拥有完备销售体系,但缺独特产品,因此常采取“广撒网”策略,将市面上热门疫苗均纳入销售范畴,充分利用其销售产能,并关注转化率。另一类是产品先行,偏biotech属性的创新疫苗企业多选择这一路径,注重技术差异化,依靠融资和单品放量来推动发展。
在此背景下,虽然成大生物布局的疫苗管线虽多为热门品种,但凭借其已建立的销售优势,按照销售驱动型逻辑运行,或许也能争得部分市场。
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技术迭代,任何一家企业都需不断调整战略,加强研发创新,这是必然。至于能分得多少羹,还需看其在市场准入、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等方面的表现,就看谁调整的快了。
好在,大家都有调整意识了。
“ 任何伟大的变革都是痛苦的。我们已经见证了,诸多仿制药企走向创新药企历经的黑暗与迷茫岁月。我们已经看见了,一些蜕变,和新价值的诞生。E药经理人旗下CM10医药研究中心致力于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挖掘与诊断。”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合成生物学以其独特的创新潜力,正逐渐成为推动生物技术革命的新引擎。它不仅在医疗健康、农业生物、环保能源等领域展现出应用前景,更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2024年11月15日,2024美兰湖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大会在上海宝山顺利举行,大会同期召开了“合成生物学创新转化论坛”,本场论坛汇聚了国内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知名科学家、学术专家,以及产业链领军企业代表等,共同探讨合成生物学的新前沿、新赛道、新动力。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 叶海峰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叶海峰在其主题报告“控制遗传学技术与智能活体药物”中指出,医学与合成生物学的融合将引领下一代先进诊疗技术的发展。他介绍了国内首个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的成立背景,该中心聚焦基因编辑、智能基因药物等研究方向,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合成生物学研究平台。随后,他详细介绍了从传统小分子药物到智能活体药物的转变,以及医学合成生物学的设计思想。叶教授的团队在遗传控制系统、智能活体药物的软件系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包括化学遗传学、光遗传学等多个领域的创新。
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刘沐芸
细胞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刘沐芸围绕“国家重大科研设施赋能细胞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作了报告,她着重分析了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产业发展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先进技术在驱动经济增长和创造高额利润方面扮演的关键角色。她指出,当前仅少数企业能够涉足这类前沿科技项目,准入门槛极高,而科技进步对机器人行业及幸福感教育有着潜在影响,企业需思考如何将科学发现转化为实际产业应用的路径。她介绍了国家重大科技设施的试点企业,并指出在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科学发现和具体项目实施中的挑战与机遇。她提及2025年人工智能标准的规划,以及生物科技和细胞产业的发展趋势,强调了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对于推动产业进步的决定性作用。最后,她讨论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国际竞争格局,以及政府、市场和企业在促进创新活动中的协同作用。
微构工场战略市场营销副总裁 钱 诚
微构工场战略市场营销副总裁钱诚以“合成生物学赋能新材料PHA的产业发展与商业化路径”为主题作了分享。他强调,合成生物学的发展不仅为了绿色和降本,还涉及绿色溢价和产业对标。在化工新材料领域,PHA因其生物基和生物全域降解性脱颖而出,成为解决塑料污染和微塑料问题的关键材料。PHA的商业逻辑在于其100%生物基特性和全域可降解属性,包括海洋、淡水、土壤、家庭堆肥和工业堆肥等环境。微构工场依托四步PHA战略,即PHAmily、PHAbrary、PHAdustry、PHA Life推动PHA产业化,通过挖掘PHA多样性,开发与客户需求匹配的性能,提供PHA产业整体解决方案,并推动PHA走向终端客户。
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创新官、博士 韩 超
健康元生物医药研究院首席创新官、博士韩超就“合成生物学:绿色制药的机遇和挑战”发表了主题演讲。合成生物学作为设计和改造生命的工程化学科,其“设计-构建-测试-数据”的闭环迭代模式,为生物经济描绘了新图景。在医药市场,合成生物学不仅推动了创新药的发展,还助力化药、中药和生物药的市场扩大。随着中国原料药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强,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医药产业提供了内生增长动力,尤其是在活性天然药用产物的开发上,合成生物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有望解决天然产物来源稀缺与高效制造的瓶颈问题。
羽冠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 林秋彬
羽冠生物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林秋彬作了主题为“合成生物学赋能下一代创新细菌疫苗的开发”的报告。该主题报告主要系统讲解了疫苗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细菌疫苗的临床需求、合成生物学在疫苗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并重点阐述了合成生物学的理化设计及其在疫苗上的应用,尤其是细菌外囊泡对细菌疫苗研发的重要意义。他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合成生物学为细菌性疫苗研发提供解决方案,以及羽冠生物在工程化疫苗上的布局等。他指出,合成生物学为细菌疫苗从经验路径走向理想化设计提供了技术基础和解决方案,解决了传统依赖于病原菌培养、组分提纯方法存在的诸多局限。
上海微理智成生物创始人 倪国伟
上海微理智成生物创始人倪国伟为与会嘉宾们带来了“全构型酶法玻色因的产业化与创新应用”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玻色因的来源、作用机理和市场应用,尤其是玻色因在抗衰紧致、保湿修复方面的效果。玻色因2.0酶法技术相较于传统化学法,具有技术路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明显优势。目前,微理智成已建立端到端的集成化产品开发系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并在酶法玻色因合成上取得技术突破,包括双酶改造和蛋白质分子设计。他还展示了其全构型酶法产业化生产线,能够生产单一构型和混旋比例的玻色因,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百开盛生物研发总监 孙阳阳
百开盛生物研发总监孙阳阳就“国产新型疫苗佐剂的开发与产业化”进行了分享。他指出,佐剂作为疫苗添加剂,能显著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理想的佐剂具备增强免疫反应且无抗原性。全球疫苗市场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9225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10.8%。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疫苗市场,其规模预计将持续增长。然而,新型疫苗佐剂的核心原料获取存在痛点,如依赖自然界生物资源、供应不稳定、内毒素和热源风险等。百开盛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利用细胞工厂和基因编辑等技术,实现角鲨烯、皂树皂甙QS-21、单磷酰脂质A等核心佐剂原料的生物合成及产业化,展现了合成生物学在疫苗佐剂领域的应用潜力。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陈代杰
本场平行分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代杰担任主持嘉宾。
2024美兰湖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大会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政府、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主办,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上海市宝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宝山区罗店镇人民政府承办,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宝山支行、中国电信上海宝山电信局协办。
END
如需获取更多数据洞察信息或公众号内容合作,请联系医药地理小助手微信号:pharmadl001
100 项与 江苏康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江苏康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