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3-11-17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1-08-25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2期 ACcomplisH China:一项在软骨发育不全的儿童中评估每周一次TransCon CNP多次皮下给药的安全性、疗效和药代动力学的2期、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剂量递增试验
1. 确定在患有软骨发育不全的儿童中TransCon CNP每周一次皮下(SC)给药的安全性 2. 评估在患有软骨发育不全的儿童中TransCon CNP每周一次皮下给药对52周年化生长速率(AHV)的作用
PaTHway CHINA TRIAL: A Phase 3,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arallel Group Trial, With an Open-Label Extension, Investigating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of TransCon PTH Administered Subcutaneously Daily in Adults With Hypoparathyroidism
This study is limited to conduct in China only. The primary objective is to assess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daily TransCon PTH on serum calcium (sCa) levels within the normal range and stopping from therapeutic doses of active vitamin D (calcitriol) or active vitamin D analogue (alfacalcidol) and calcium at 26 weeks of treatment. All subjects will start with 18 mcg of study drug and will be individually and progressively titrated to an optimal dose over a 26-week double blind period, followed by an open label extension period up to 156 weeks. TransCon PTH or placebo will be administered as a subcutaneous injection using a pre-filled injection pen. Neither trial participants nor their doctors will know who has been assigned to each group. After the 26 weeks, participants will continue in the trial as part of a long-term extension study. During the extension, all participants will receive TransCon PTH, with the dose adjusted to their individual needs.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 TransCon hGH Administered Weekly Versus Daily hGH in Prepubertal Children With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a Randomized, Open-lable, Active-controlled, Parallel-group Study in China
This study is conducted in China only. The purpose is to demonstr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once weekly dosing of TransCon hGH, a long-acting growth hormone product, compare to once-daily dosing of human growth hormone (hGH) after 52 weeks of treatment in prepubertal children with 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 (GHD).
100 项与 维昇药业(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维昇药业(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
• 照目前的趋势判断,2024年全国生物医药的融资数量和IPO公司均比去年缩减;
• 泰格医药旗下的投资机构表现较为活跃;
• 今年有9家医药上市公司投资了创新药企业;
• 老牌医药公司正在投资创新药企的方式跨入创新赛道。
生物医药行业仍然在寒冬的迷雾中继续前行。据wind数据显示,截止2024年12月11日,中华香港生物科技指数全年下跌逾10%,太平洋的另一边,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全年上涨5.2%。
尽管2024还未结束,但照目前的趋势判断,全年国内生物医药融资数量较上一年继续缩减。研发客统计的数据显示,2024年(截止12月11日),国内创新药行业共发生166起融资,2023年全年是244起;仅8家公司实现IPO,2023年全年实现IPO的生物医药公司共13家。
可见一级市场投资人依旧信心不足。回顾研发客历年统计的投融资数据,从2022年开始,曾经活跃在生物医药行业的多家明星风投机构,逐渐偃旗息鼓。但仍然有一些投资机构继续坚持。
明星机构投了哪些公司
红杉中国今年仅有两次投资:一笔是和启明创投、天汇资本共同领投了士泽生物的逾亿元B1轮融资,另一笔则是参与跟投了正序生物的A+轮融资。
OrbiMed 和Novo Holdings、F-Prime Capital 共同领投了昂阔生物1亿美元A轮融资,用来推进一款靶向CDH6的ADC产品的临床开发。
刚刚经历了管理层变动的启明创投,2024年在生物医药行业共有三次出手,除了士泽生物之外,另两笔领投分别帮助洛启生物完成了2亿元A轮融资,以及天辰生物的近亿元B轮融资。
泰格医药旗下的投资机构表现较为活跃,领投了诺灵生物、安龙生物、羿尊生物、百懿生物、英派药业共5家生物医药企业。此外,泰珑投资还参与了天境生物的重组。
从单笔融资金额来看,箕星药业是今年最大的赢家。由拜耳与RTW分别以3500万美元和1.27亿美元,帮助其完成D轮融资。2019年,RTW孵化创立了箕星药业,通过此轮融资合作,拜耳获得了箕星在心血管和眼科领域产品线商业化权益的优先谈判权。
今年以来,箕星的管线进展颇丰。最近,旗下干眼症产品获批在中国上市,并与远大医药达成合作。10月,公司的一款新一代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aficamten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CDE受理。其合作伙伴Cytokinetics也同步向FDA递交了这款产品的新药申请并获受理。此外,治疗老视的产品LNZ100的中国3 期临床试验获得积极顶线数据。
单笔融资金额排在第二位的是先声再明,由国投招商(先进制造)领投8亿元,中深新创投资1亿元,杏泽资本、中和资本参与。作为先声药业在肿瘤创新药赛道上的一颗重要棋子,先声再明拥有多条创新管线,并处在临床不同阶段。前不久,先声再明自主研发的Polθ抑制剂SIM0508用于晚期实体瘤的临床研究完成首例患者给药。
普方生物1.12亿美元B轮融资,排在今年单笔融资金额的第三位,领投方为汇桥资本,RA Capital Management、OrbiMed、Surveyor Capitai等参投。普方生物拥有多条ADC产品管线,目前进展最快的Rina-S是一款以叶酸受体α(FRα)为靶点的ADC药物,正在进行卵巢癌和子宫内膜癌的2期试验。
传统医药上市公司入场
研发客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共有9家医药上市公司投资了创新药企业。除了授权合作之外,老牌医药公司正在以这样的方式跨入创新赛道。(见下表)
已经有了先声再明的先声药业,继续在一级市场寻找有潜力的创新者,并在今年领投了安帝康生物,一家专注于呼吸道感染及疼痛领域新药研发公司。目前,先声药业与安帝康合作开发的抗流感创新药玛氘诺沙韦的儿童适应症3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实际上,经历了从纽交所退市,再到港股IPO,先声药业已将自己定位成一家新药研发企业,在肿瘤、自免、神经系统领域建立了庞大的管线。
而成为思路迪的股东可能是先声最尴尬的一次投资。公司在中期业绩报告中提到,上半年归母净利润约4.57亿元,同比下降79.9%,其中原因包括持有的3DMedicinesInc.股份的公允价值变动,使得2024年上半年产生的公允价值税前亏损净额约人民币0.48亿元,而去年同期该投资实现税前收益净额约人民币11.34亿元。
中国生物制药今年领投了礼新医药C1轮,以1.42亿元获得了礼新医药4.91%的股权,就LM-108在中国内地地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另外,中国生物制药有权选择礼新医药在研管线中多个双特异性抗体或ADC创新药物进行合作。
礼新医药管线中有多款ADC产品,近两年在授权合作方面收获不小。在获得中国生物医药融资之前,礼新把在研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LM-299的全球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独家授权给默沙东,其潜在最高交易总额达32.88亿美元(约238亿人民币)。去年5月,礼新已与阿斯利康达成临床前ADC项目LM-305的全球独家授权协议,潜在最高交易总额高达6亿美元(约43亿元人民币)。
今年6月,普乐康医药获得双鹭药业4000万元的股权投资。据悉,普乐康聚焦于眼科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目前已有两款产品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分别用于治疗甲状腺相关眼病及老花眼。
曾顶着来那度胺国内首仿光环的双鹭药业,正在经受严酷的集采压力。三季报显示,公司营收5.4亿元,同比下降30.4%,归母净利润为-1674万元,同比下降105.27%。亟待转型的双鹭药业对于创新的策略是采取“VIC模式”即(VC(风险投资)+IP(知识产权)+CRO(研发外包))相结合的新药研发模式。
多家药企冲击港交所IPO
尽管港股的流动性一直备受诟病,但是2024年的最后一个季度,仍有10家生物科技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其中不乏多次冲刺二级市场未果的药企,如派格。
派格医药的上市道路异常曲折。2021年8月,公司曾提交拟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不过,2022年4月,公司撤回了上述申请。2022年12月,公司与中金公司就A股上市订立辅导协议。但该协议于2024年4月终止。今年11月份,派格生物正式递表冲刺港股上市。
从公司的管线来看,派格医药几乎全部押注在GLP-1赛道上。其中,维培那肽注射液位一周一次注射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适应症已在中国递交NDA。
同样命运曲折的维昇药业已是第四次申请IPO。公司的核心产品隆培促生长素的新药上市申请已获MNPA受理、并获美国和欧盟批准。
布局GLP-1的银诺医药,也计划在香港上市。据公司招股书披露,其核心产品依苏帕格鲁肽α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此外、翰思艾泰、长风药业、上海细胞治疗、泽辉生物、华芢生物等均递表港交所。
编辑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总第2281期
访问研发客网站,深度报道和每日新闻抢鲜看
www.PharmaDJ.com
自从2020年以来,关于“集采”的传闻,始终是萦绕在长春高新的投资者心头的一块心病。
因为手握生长激素这个百亿大单品,长春高新一度被称为“东北药茅”。
但是也正是因为过于依赖这款大单品,每当有生长激素“纳入集采”的小道消息开始传播,二级市场就干脆地以跌停作为反馈。
长春高新近年来跌停数据
作为曾经市值数千亿的医药白马股,这个股价稳定性,确实差了一点,长春高新投资者这几年的持股体验,想必也不会太好。
但是事实上,“集采”根本不是生长激素这个品类需要担心的事情,因为这款产品的主要支付来源是患者的自费。
2021年5月21日,长春高新在投资者电话沟通会议上表示:
目前公司生长激素大概30%以下在公立医院销售,70%以上在其他合作医疗机构销售;对公立医院的依赖在减弱,预计未来在民营医疗机构销售占比会进一步提升。
A股另一家生产生长激素的上市公司安科生物的公开披露数据也表明:公司生长激素产品在公立医院内销售比例不到30%,生长激素不属于急需采购的产品,该类产品超过90%来自患者自费。
究其原因,目前生长激素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并不是对症的“矮小症患者”。
大量的自费买单,来自希望给孩子增高的焦虑型家长。
无论院内集采与否,这部分自费的增高需求并不会因此而有太大的变化。
所以,尽管集采的传闻时有耳闻,部分省市也确实对生长激素采取了一定的限价措施,但是长春高新近年的营收还是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但是,这并不是说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这款大单品就没有任何的潜在危机。
目前,国内拥有生长激素水针剂型产品的只有长春高新、安科生物、诺和诺德三家,而长春高新拥有国内唯一获批上市的长效生长激素产品。
这种产品的独占态势,是长春高新大赚特赚的原因之一。
2022年,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产品收入突破100亿,2023年更是达到了110亿。
但是,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很可能在近期就将被打破,这可能是长春高新真正的危机。
2024年1月,A股上市药企特宝生物公告,公司在研产品怡培生长激素的注册上市许可申请,于近日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关于的《受理通知书》。
怡培生长激素注射液,是特宝生物自主研发的长效人生长激素,拟用于治疗内源性生长激素分泌不足所致的儿童生长障碍。
2024年3月,CDE官方网站消息显示,维昇药业长效生长激素——隆培促生长素的上市申请,已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正式受理,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
隆培促生长素是首个在美国及欧洲获批上市的长效生长激素(每周注射一次),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
2024年9月5日,CDE官网显示,诺和诺德的帕西长效生长素注射液的新药上市申请获得受理。
该药于2020年获批用于治疗成人生长激素缺乏症。2023年4月,FDA又批准其用于治疗2.5岁及以上儿童的生长激素缺乏症。
2024年12月,天境生物与济川药业联合宣布,伊坦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液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PGHD)的生物制品上市申请,已获NMPA受理。
伊坦长效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国内申报阶段和已上市产品中首款且唯一一款融合蛋白长效生长激素。
长春高新长期垄断的长效生长激素市场,终于出现了同类竞品,而且一来就是4家。
与此同时,长春高新的生长激素板块,也已经出现了增长停滞的现象。
2024年前三季度,长春高新承载生长激素业务的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实现收入81.63亿元,同比增长仅0.55%,是多年来最差的增速之一。
对于消费属性极强的生长激素业务来说,在消费萎靡的当下,出现增长乏力也是正常现象。
但是如果一下子再增加4个竞争对手来分蛋糕,那对于长春高新来说,想要保持现有的营收体量,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从“一家独大”到“五王争霸”,相比于存在于传言中的“集采”,或许这才是真正的危机的开始。
医药研究报告分享营
收集与分享全市场主流医药研究报告
每天仅需0.8元
畅享超过2000篇存量精选医药研究报告
每年新增额外500篇
○ 动脉网“供需对接”产业链接平台,高效对接行业资源,助力业绩增长
○ 现已上线供需信息近千条,累计实现企业成功对接次数超2千次
○ 持续精选供需信息合集发布,并精准推送到动脉网相关领域社群(总覆盖人数超3W+)
我们每周精选一批最热门、最具价值的供需链接,为您提供深度的行业洞察,助您把握行业动态和商业先机。欢迎大家通过下方小程序进入详情页咨询:
01 维昇药业-内分泌疾病产品和治疗方案
项目亮点:
1.隆培促生长素隆培促生长素是目前唯一一款可在体内持续释放未经修饰的生长激素分子、具有“天然作用”的长效生长激素;
2.那韦培肽那韦培肽(TransCon C-型利钠肽)是维昇药业一款用于儿童软骨发育不全(ACH)的在研创新疗法;3.帕罗培特立帕肽维昇药业在研的帕罗培特立帕肽,就是一款可用于甲旁减激素替代治疗的创新药物。
点击小程序查看详情:
02 曦健科技-便携式骨骼肌结构与力学性能融合成像仪
项目亮点:
软组织力学定量检测仪是一种针对软组织在体、无创的力学定量检测的创新产品,能够从“结构”“性能”“功能”等多个维度对肌肉和肌腱进行力学评估,可广泛应用于人体各部位肌肉的力学定量评估场景,包括肌力和肌张力的定量评估、肩颈疼痛及腱鞘炎的诊断、肌肉疲劳评估,以及肌少症的评估和筛查等。
点击小程序查看详情:
03 诺一迈尔-闻诺®明胶-聚己内酯分层牙龈修复膜
项目亮点:
1.口服小分子治疗IBD及其他自免疾病。目前中重度IBD治疗主要靠生物药,口服小分子药物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2.同靶点小分子药物全球前三位,目前已完成PCC,专利已申请;3.肠道限制性分布(浓度高于血液1000倍以上),对肠道以外的免疫系统影响极小。在动物模型上疗效等同或优于Jak抑制剂和S1P调节剂,但临床感染风险远远低于这些药物,且在临床上有望降低疾病复发。
点击小程序查看详情:
04 赛德欧-磁牵引术野暴露系统
项目亮点:
1.无需额外穿刺,可随时灵活调整牵拉位置,对手术部位周围组织的作用力更为轻柔、均匀,避免了因过度牵拉造成的组织撕裂、挫伤等机械性损伤。
2.由于减少了组织损伤的可能性,相应地降低了因组织损伤引发的局部炎症反应和感染风险,有助于患者减轻术后疼痛与不适、加速组织愈合、实现更快恢复、更轻疼痛、更少疤痕。
3.推动了术式的创新。医生可根据手术方式、时间、进程、患者因素及个人经验,灵活应用该系统。
点击小程序查看详情:
05 集思鸣智-全球首款大脑生理与认知功能辅助评估系统
项目亮点:
1.三位顶尖科学家联合创办2.国产自主知识产权3.国内最大规模高精度眼动数据库4.拥有全球首款基于眼动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进行辅助诊断的创新医疗器械并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
点击小程序查看详情:
您也可以点击下方图片进入小程序,自主发布,高效对接:
近
期
推
荐
搜索组件错误占位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100 项与 维昇药业(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维昇药业(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