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赴美近40年,看遍中国药企出海众生相,还是做实业更靠谱

2023-01-19
医药出海
作为少有的在美国医药领域从事实业经营的华人科学家、企业家之一,至今王小曾(Jimmy Wang)已经在美国工作、生活了近40年。王小曾早期曾任美国杜邦制药公司研发副总监、FDA高级检查员。1995年王小曾开始创业,目前其领导的美国健康产业集团(American Health Group,LLP)旗下拥有美国分子技术工业有限公司(MTC Industries, Inc. 原料药营销企业)、美国健康制剂有限公司(American Health Formulations, Inc. 生产型药企)和美国生命科学研究院(Summit Life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 CRO、FDA咨询申报、产品开发研究院)三家独立营运的公司, 涉及研、产、销三个板块。在近40年的时间里,他见证了中国原料药在美国市场的走红,也亲历了美国生物药兴起的关键时期。他认为,在汇聚全球人才的美国市场,能够站住脚并不容易,除了具备真才实学之外,还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积极融入当地文化。‍而中国药企要想成功出海至美国,自一开始,就必须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实力规模,在战略设置方面做出更加明晰的规划,并且放下“亲力亲为”的执念,积极寻求目标、理念一致的战略合作伙伴,坚持长期主义,才能获得一定的成效。当前的国际形势固然充满荆棘,但是对于真正想出海至美国的企业而言,布局实业是一大机遇期。运营公司之外,他还将一部分精力用于公益事业,并于2021年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制药界同仁创办了全美亚裔企业家协会(Asian-American Entrepreneur Association,AAEA),被推荐为首届AAEA主席。他希望通过该平台,吸引在美国扎根的各领域人才和企业家,为亚裔企业提供智力培育、科技支持、投资孵 化、文化融合等方面的支持,推进亚裔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发展。Q:在美国医药产业中,华人的职业生涯真的存在  “玻璃天花板” 吗?A:在美国的华人主要有4种职业规划,分别是进入公司做职业技术白领,到政府部门做公仆,到高校做学术研究,还有极少一部分人,大概1%~2%左右,选择在美国创业。近年来,美国人才竞争愈发残酷,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或者没有受过完备的训练,很难在美国站稳脚。美国是世界上科技前沿的制高点,它吸引了来自全球的人才,其中有部分来自国内的人才,在某些方面表现很突出,也有一部分人会卡在一定的层次很难再晋升,或者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对于这一部分人而言,确实会感觉到“玻璃天花板”的存在。但实际上,企业不会因为个人出身而限制其上升空间,多是由于个人素养或者能力在某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例如,来自国内的人才与印度裔人才技术实力相当,甚至国内的人才技术水平更高一些,但是在其他方面,来自国内的人才在文化融入度方面尚需加强。在表现力方面,来自国内的人才很能干,但是表达方面相对欠缺,而印度裔的员工则相反。此外,国内的人才单打独斗精神很强,而源自印度的人才则会互帮互助颇有团队精神。近年来,得益于国内良好的创业土壤,以及政府的大力扶持,并且行业中不少企业也需要在美国大药企工作经验的人才带领国内药企发展,吸引了大批留美人才归国。他们凭借自身背景和优势,能很快融入到国内的环境中,极大的促进了行业的繁荣和发展。Q:中国企业到美国招聘人才需要注意什么?A:中国药企赴美国招聘人才的很多,但是公司招聘人才涉及到企业的战略定位问题。如果企业需要的是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由于他们在美国还没有真正站稳脚跟,同时在美国找到较为理想的好工作难度系数也很高,那么只要公司条件好、待遇高,大多数人才是愿意回国的。公司如果要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并在美国已经站稳脚跟的人才,那么公司的文化,求职者的个人职业发展诉求,都要考虑到。对于一些职业经理人而言,如果没有很好的薪水待遇、公司文化,以及职业发展的阶梯性培养环境,他们很难长期适应国内环境。目前,国内大多数公司需要吸引的人才都是希望能为公司的发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迅速为公司创造价值。这样反而增加了招聘人才和留用人才的难度,国内企业需要提升对人才长期培养的耐心。这也提醒企业在招聘时分析清楚,当前阶段需要哪个层次的人才,公司要搭建什么样的人才梯队,本土人才与海外人才的融合,当前的人才经验和能力是否与企业的需求相匹配等问题。到目前为止,回国的高层次人才,在一些初创生物技术公司锻炼学习、或者国内高校工作一段时间,了解国内情况之后,大多会选择自己或者合伙创业。因为大部分在美国大公司工作过的高级人才以及从美国FDA“出走”的人才,他们通常不甘心做国内某一企业的职业经理人,他们认为自身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过国内本土的一些企业家。Q:据你观察,中国药企“出海”至美国的成绩如何,其中的难点和症结是什么?A:中国不少药企此前都在美国设置过公司,但大多数并不算很成功,如今不少已经撤出。还有一些并没有完全撤出,但是缩小了运营规模,例如只保留产品报批,或者产品投资板块中只保留项目的引进职能。如果企业亲自操作,面临的难题之一是来自中国本土的CEO或者董事长,他们很难理解美国分公司的平台发展需求。进入当地市场需要极致的本土化,也需要具备全方位的视野和经验的本土的经理人来运营,但是企业很难找到和留住合适的长线人才。中国企业出海,首先要战略清晰,明确做什么,不要追求大而全。医药产业链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0到1的科学发现阶段,第二是技术转化阶段,实现某项科技从1到10的中试规模的转化,第三是实现产品的商业化、规模化发展。这三个阶段的参与者特点不同、优势不同,知识经验积累不同,企业要明确做哪个阶段之后,再匹配相应的资金和人才,集中精力来攻克某一个阶段。据了解,目前国内企业进入到美国市场的投入并不大,且主要集中在投入较少的科学发现阶段,以及转化平台。任何创新是急不得的,跟着投资人导向去做的创新不是创新,企业要有足够的耐心,根据资金实力来做对应的布局。另外从投资回报来看,直接在美设立公司的回报颇微小,建议企业在美国找到合适的战略合作平台,创始人企业家之间要有共同的理念、文化、追求以实现资源互补。这对于企业而言,投资和风险较小是当前阶段我个人认为最为可行的模式。Q:近年来美国政府的政策导向,将对国内医药产业链产生哪些影响?A:2022年,美国政府计划利用超过20亿美元的资金,来扶持本土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以减少对国外供应链的依赖。最为密切相关的其实是原料药产业,美国政府认为关乎民生的普药原料药近年来受到了制约,并对该产业进行扶持。但是其投入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美国在该领域的短板。因为美国的医药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处于极端不平衡的状态。美国生物制药产业链的优势在靶点的发明发现,和临床应用以及FDA审批上市。而其中的原料药环节,一直是美国市场的短板。美国不缺乏顶尖的科学家,也不缺乏顶尖的大制药企业它大量缺乏中段的产业人才,尤其是原料药制造业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而且成本极其昂贵。即便政府给与了一定额度的补贴,但是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这样的现状,影响不了整个国际产业链的配置。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企业无须担心,仍可以继续发挥中国企业这方面的优势。我们也希望能够与中国企业一起合作,充分利用中国在原料药方面的优势,以及美国健康产业集团在美国市场的积累,借助美国扶持本土实业的浪潮,让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共同布局实业。Q:近年来,中国的制药企业与美国药企之间的合作,产生了哪些变化?A:在早期的磨合期当中,中美企业双方各自需求不同。美国药企的诉求是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药企则需要这些企业前沿的产品和技术。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美国药企发现自身所受到的限制和风险非常明显。尤其是中国药企获得相关技术之后,并未全心投入、专心进行研发,同时行业内迅速出现了不少同类产品,涌现了不少竞争对手,这样完全违背了美国药企的初衷,这就导致美国企业提高警惕,在合作项目时有所保留。这也促使中国企业越发的向科学阶段和技术阶段转移,但是早期阶段的项目培训时间长,研发推进更为艰辛,并且买进来的项目风险很大。在美国大药企中,真正顶端的科学技术保密级别非常高,不少技术人员只了解某种技术的某个环节,不可能全盘掌握,企业如果没有真正的把这些技术背后的创新人才和发明人才融合进来,将很难承接住项目,并获得预期的成果。Q:美国生物技术圈子如何看待中国创新生物技术的发展?A:中国生物技术领域具备国家体制优势,例如在体育领域已经获得一定的突破和举世瞩目的成绩。如果国内将这一体制特长应用到生物制药领域,自然会引起美国产业界和政府的警惕,它们主要警惕的是国家体制下的产业扶 持,和打造的产业榜样。Q:美国医药政策制定体系与中国的有哪些区别?A:历史上美国政府并不参与药价政策的制定,只是给与方向性的指导。无论是普药还是创新药基本上都由分销商来决定。但是近年来由于仿制药竞争日益激烈,如印度生产的终端药品大批量进入美国市场,仿制药开始大幅下滑。政府给出的政策导向,就是仿制药价格要大幅下滑,而不是完全像之前由分销平台来确定。在创新药领域,以药企与政府谈判为主。由于创新药的投资额高达数10亿美元之多,并且投入时间较长。一般情况下只有大药企具有与政府谈判、角力的能力。此外,通常创新药在发展过程当中,有大量的政府研发资金注入。美国大药企具备与FDA以及政府团队进行谈判、平衡的能力,所以药价不太可能会降低。如果太低,不仅药企得不偿失,政府的投入也打了水漂。而小药企很难与政府对话,大多数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都被大药企兼收并购。Q:不同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企业需要做哪些工作?中国的仿制药为何没有顺利出海至美国?A:国内不少企业能够出海的品种较为单一,很难在美国大型分销商中建立一定的可信度。而印度的仿制药企已经有数十款甚至上百款获得FDA批准的药物,已经在分销商渠道中建立了信任。仿制药的发展比拼的是价格优势、 质量保障、服务优势,还有信誉优势。而中国药企的仿制药在商业化方面落后印度仿制药企20~30年。中国仿制药刚开始着手在美申报上市的时候,其初衷是利用中美双报的政策红利,更快地进入中国市场,而不是下功夫开发美国市场。中国仿制药要想在美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不能一味依靠政策风口,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来积淀经验。如果企业战略定位计划进入美国市场,这并非没有可能,但是过程会非常艰辛。目前无论是中国药企、印度药企、还是美国药企在仿制药领域都面临巨大的竞争。如果想在这个行业竞争,就必须要做有特色的,技术壁垒比较高的改良型新药。Q:FDA对来自中国的项目态度如何?如何让中国药企更加迅速地了解美国的监管理念和要求?A:就理论而言,并没有任何一个法规文献资料会对不同国家的项目进行区别对待,并且,从科学和正义的角度来讲,绝大多数的FDA审评人员仍会以真实的数据进行客观评价。只要项目的数据过硬、符合要求,也完全可以在FDA的沟通会议,甚至是在公开的访谈中进行公平对话。不过理论和实践是两码事,当前形势下,FDA的操办人员毫无疑问肯定会关注中美关系,而且要比之前更加关注。企业要了解FDA的理念和需求,只能通过具体实践,与美国合作方一起慢慢进步,理论和实践并举。企业仅靠研究法规条文是不够的,其中还有一些潜在的文化背景需要理解,这是必须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把握的。登记邮箱信息订阅E药经理人信息服务扫描二维码精彩推荐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适应症
-
靶点
-
药物
来和芽仔聊天吧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