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业界大咖支招biotech如何活下去

2023-09-14
高管变更并购
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通货膨胀困扰着多个国家,结合美元进入加息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全球资本市场进入下行阶段。这样的市场环境推高了资金的成本,给当下的生物医药行业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冷空气”。创新药研发本身具有“双十定律”,周期长、成本高且只有不到10%的研发管线可从临床成功过渡到药品上市。因此,当前环境下创新药研发生态的建立不仅需要政府监管政策和专项资金的引导,更需要处在产业链各个环节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如资方、创新药Biotech/Biopharma,CDMO,CRO、CSO等参与方之间的共同抱团努力。疫情之后,国内对生物医药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依然不足,而短期内资本层面发生改善的迹象并不明显。与此同时,2022年中国创新药企依据单一国内临床试验数据在美国提交新药上市申请 (NDA) 屡屡被拒表明,“出海”也不是如想象的一帆风顺。国内创新药的研发生态是否会进一步恶化还是即将改善,大家对此意见不一。值此,9月8日,由药明生物携手苏州BioBAY组织的【科技创新 合作共赢】企业赋能圆桌派系列活动第四期,药明生物首席执行官陈智胜博士、苏州泽璟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盛泽林博士、基石药业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杨建新博士、线上参与的天演药业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董事会主席罗培志博士以及主持人药明生物高级副总裁、临床生产业务部负责人蔡辉女士五位资深的医药企业领导者齐聚BioCAFE,就中国医药生态圈的挑战与机遇展开讨论,以期为近期受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叠加影响下的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为国内的医药企业实现原始创新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在圆桌讨论之前,BioBAY董事长殷建国先生即为大家带来了信心,“在BioBAY、在苏州、在中国,我们有真正的创新,也吸引着全球的目光。”“生物医药行业是抗周期的!”陈智胜博士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为当下的市场环境定了调:国内的生物医药企业正处于从冷冻箱转移到冷藏箱的过程,从-80度到4度的过程很痛苦,但是再到25度的过程已经不远。“这个寒冬很快就会过去,气候会像现在的屋外一样温暖,这个时候大家更需要坚守做创新药的情怀!”聚焦核心价值产品,“努力活下去”当下国内外生物医药发展生态环境形势复杂,行业生态的纷繁变化趋势给创新药企发展带来了复杂的挑战。如何应对外界挑战的同时保持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与会嘉宾在三个方面达成了共识。首先,企业要聚焦自身的核心资产,在融资成本高昂的情况下,把资源集中在最核心的竞争力上。过去几年生物医药的繁荣是发展的高潮也带来了一定的泡沫,盛泽林博士指出,“这两年面对投融资层面的压力,企业不能再广撒网、为了募资而募资,而是应该努力转型,聚焦差异化产品。”其次,努力实现“开源”。基于核心产品,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带来现金流,降低资金的损耗。杨建新博士直言,“这个时候不是说公司的梦想要有多大,而是首先要活下去!”创新药研发企业都会经历各种经济周期而且最后能存活的企业很少,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重要的是盯住有价值或者有希望的产品,并且让它快速变现。杨建新博士举了个例子:临床管线的BD合作方式可以换个思路,不一定要等到获批IND后去争取一个大的首付款,而是可以先拿一部分的资金来完成临床前试验,后续的合作再谈权益分配比例。第三,企业需要适当优化掉一些早期研发项目或者节省运营成本来达到“节流”,创新药企业要避免在低估值情况下融资,造成对公司真正价值的稀释。除此之外,在产品的商业化方面也是一样,杨建新博士道:“跟已经拥有完善商业化团队的公司合作,对方的销售费用占比可能是30%,而自己组建团队占比将达到50-60%!”并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要成为Big pharma,创新药企要聚焦自己的核心价值,关注产品创新,同时集中力量寻求新的突破点。陈智胜博士指出,“今年欧美医药行业已有复苏迹象,国内企业在黎明前更要抱团取暖。药明生物也在帮助优秀的Biotech更好地走下去。”生物医药行业从来不缺创新点Light out of the tunnel!在艰难的环境下,企业更应该拥有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情怀,聚焦药物的创新。“生物医药行业永远不缺目标,也不缺创新!”陈智胜博士说道,“今年上半年在欧美非常有意思的是自身免疫、CNS和代谢火了起来。GLP-1、CNS、autoimmune及ADC,这四个板块有非常多新的公司出现。”药明生物去年的财报也可以部分反应行业的趋势,ADC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板块,其次是双抗和疫苗。据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到2023年5月国内一共有15笔ADC领域的对外授权合作,总金额超200亿美元,其中80%的企业是药明生物子公司药明合联(WuXi XDC)的客户。罗培志博士对ADC研发有自己的见解,“ADC面临治疗窗口窄的问题,改善ADC药物的安全性是一个长期技术攻关方向。”ADC的大多数靶点不仅在肿瘤上表达,其实在正常组织也有表达,如临床上已发现Enhertu具有相对高的毒副作用,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进,患者不耐受的情况无法避免,仍然需要引入新的治疗手段。此外,解决药物安全性问题也体现在靶点选择上。以肿瘤免疫疗法靶点为例,PD-1靶点的抗体已有多个获批,但CLTA-4的产品寥寥无几的原因就在于CLTA-4抑制剂的副作用较大,罗培志博士表示目前天演药业的CLTA-4管线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数据。那么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药物靶点?杨建新博士分享了自己的体会,“靶点选择还是要依据适应症,进不了前三的管线将会比较困难。”基石药业拥有一款靶向ROR1的ADC,不同于HER2Claudin 18.2靶点的众多ADC候选管线,全球来看除了基石药业CS5001,只有勃林格殷格翰NBE-002默沙东的ALS-101。“一定要选择拥有全球机会的靶点,然后耐心把它做出来,像ROR1 ADC如果商业化成功,一年的销售将可达10亿美元以上。”杨建新博士补充到。此外,药物的联用方式的探索也是解决临床需求的一大创新方向,如靶向药和免疫疗法、细胞疗法的联用。随着对现有药物特点的理解加深,及解决药物安全性的技术革新,药物联用将在临床上展现良好的效果。同时,盛泽林博士指出,“充分利用好AI的算力,将能使创新药的研发加速。”国内差异化产品已具备全球竞争力经过过去十几年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积累,在双抗、ADC、细胞疗法领域国内终于出现了金字塔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药物。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立足本土的基础下,开始迈向全球市场。国内企业的产品走向“出海”有两个方面需要重点考量。首先,产品是否具有真正的差异化创新且符合国内外未满足的临床需求。罗培志博士指出,“在创新和差异化上面,我们要大胆做别人不敢想,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其次,企业需要很强的执行力来保证产品的研发质量和速度。在质量方面,CMC是一大关注要点,一旦跨国药企认可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接着就会考量CMC。如果不具有药物研发的全球CMC经验,后续合作的临床开展将会面临极大的挑战。在这方面,药明生物拥有良好的业界口碑,陈智胜博士分享了两个数据,“一个数据是过去的18个月,80%的出海项目的CMC是药明生物做的;另一个数据是药明生物跟海外公司交流时,对方感兴趣的合作对象公司有一半的CMC是药明生物做的。”此外,杨建新博士提到了出海的风险管理,“国内的产品已具有后发的产品竞争力,PD-1的出海被FDA拒绝有三方面的原因:政治因素、国外药企给的压力及出海成功对国外医药生态的压力。”因此,国内产品在保证差异化创新的基础上,临床研究必须做合规,符合双报的要求。做好靶点选择、临床研究及选择好一个CMC合作伙伴是保证出海成功的三个重要因素,也是通过授权合作出海的充分必要条件。构建良性生物医药生态圈,实现合作共赢成功出海的多个案例让行业看到了通过合作可以实现共赢,而前文提到产业链各参与方,如资方、创新药Biotech/Biopharma,CDMO,CRO、CSO等之间构建良性的生物医药生态圈将能使国内医药行业“跳出寒冬,迎接春天”。生物医药生态圈的建立,有赖于资源整合及优势互补。杨建新博士表示,现有的创新药企业保持涵盖研发、工艺开发、临床、商业化等完整团队极其困难,“合作是必须的,基石药业在临床方面非常优秀,我们会选择好的discovery公司和CDMO公司合作,并成长为伟大的企业。”其次,一个良性的生态圈需要加强行业内企业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实现项目的差异化,避免“内卷”。盛泽林博士深有体会,“国内Biotech之间的合作比较少,信息交换也少,同质化的项目一多就容易产生泡沫。”罗培志博士则拿乌镇来举例,乌镇里面的商品服务不会存在一个商品多家在卖,使得游客的体验上升。“中国具备有这样的智慧和能力来打造多样化的生物医药生态圈!”陈智胜博士在圆桌派的最后总结到,药明生物会在坚持保证全球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帮助中国Biotech成长。“做生物药需要保持一定的情怀,药明生物的情怀一是看到中国的患者受益;二是看到中国的产品出海实现10亿美元,甚至50亿美元的销售;三是在座的生物医药人都有一个非常好的职业前景。”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适应症
靶点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