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 POD)是老年外科患者中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特征为急性起病的意识和认知障碍,伴注意力波动和知觉改变。据报道,接受大型手术的老年患者中有约10%–50%可能出现POD。POD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与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相关。因此,加强对POD的预防和管理是围术期临床的重要课题。
糖尿病老年患者因其基础疾病和生理储备降低,被认为是POD的高危人群之一。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发生谵妄的风险显著升高,一项系统综述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谵妄的几率约是非糖尿病者的1.78倍。糖尿病人群POD的发生率可高达29%。这可能与糖尿病导致的慢性高血糖、胰岛素抵抗、血管病变和认知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从而使患者对手术应激反应更脆弱。由于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庞大且半数以上将在其一生中经历手术,糖尿病老年人群的POD预防和管理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近年研究关注一种新型的干预策略:围术期经鼻胰岛素治疗。胰岛素除了调节外周糖代谢外,还具有重要的中枢神经作用,可改善神经元能量利用、促进突触可塑性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经鼻途径给药可以使胰岛素绕过血脑屏障,快速直达中枢神经系统而避免明显的全身性降血糖副作用。初步的临床研究已提示,经鼻胰岛素在预防POD方面可能有效。
经鼻胰岛素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点
经鼻给药的胰岛素(intranasal insulin, INI)通过鼻粘膜-脑通路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研究显示,胰岛素鼻内喷入后约10分钟即可在脑脊液中检测到,30分钟左右达到峰浓度。其吸收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经嗅神经和三叉神经的神经元轴突运输(细胞内途径),二是穿过嗅上皮细胞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腔的非细胞途径。后一途径效率更高,使胰岛素迅速分布到包括大脑皮层、海马和脑干等广泛脑区。由于经鼻途径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和全身血浆快速降解,中枢胰岛素水平可显著提高,而外周血糖影响较小。中等剂量(如20–40 IU)的经鼻胰岛素通常不会引起明显低血糖,安全性较好。一项心血管手术患者的剂量递增研究显示,鼻胰岛素在160 IU剂量内未观察到低血糖,只有当单次剂量高达240 IU时才出现轻微低血糖反应。因此,在常用剂量范围内(20–40 IU),经鼻胰岛素被认为是安全可耐受的。
药效学方面,胰岛素进入中枢后可与脑内胰岛素受体结合,参与多种神经调节过程,包括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增强突触可塑性、抑制神经炎症等。胰岛素在海马、额叶等认知相关脑区的作用被认为有助于改善学习记忆功能。临床研究已证实,鼻内胰岛素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和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能力。对于围术期状态,胰岛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尤为值得关注:其一,胰岛素可降低神经元线粒体功能障碍和氧化应激,减轻手术相关的神经炎症反应;其二,胰岛素通过增强脑内葡萄糖供应,抵消麻醉和手术应激导致的脑组织低代谢状态。Yang等的研究发现,接受经鼻胰岛素的患者术中脑脊液葡萄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胰岛素组4.57 mmol/L vs 对照组2.83 mmol/L),提示脑组织可利用的能量底物增加,有助于维持术中脑代谢需求。此外,经鼻胰岛素还能增加脑脊液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提高睡眠质量和调节情绪,这些效应均可能对预防围术期谵妄有益。
总体而言,经鼻胰岛素以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优势实现了胰岛素的靶向脑部递送,在围术期可发挥多重神经保护作用且安全性良好,为谵妄等中枢并发症的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术后谵妄的机制与糖尿病相关风险因素
POD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迄今未被完全阐明。公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包括:(1)神经炎症:手术创伤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使IL-1β、IL-6、TNF-α等促炎因子水平升高,这些细胞因子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诱导脑胶质细胞激活和神经炎症,导致神经元功能紊乱;(2)脑神经递质失衡:围术期应激可导致胆碱能功能下降和多巴胺能功能相对过强,引发谵妄典型的注意力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3)脑能量代谢障碍:研究表明谵妄发生时患者大脑存在区域性低代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谵妄期间脑葡萄糖利用减少且代谢偏向酮体。胰岛素抵抗和葡萄糖代谢紊乱也与谵妄相关,在谵妄患者中检测到更高的胰岛素抵抗指标。此外,(4)皮质功能网络破坏:包括术中低氧、低灌注或微栓子导致的急性脑功能紊乱,以及已有脑病理(如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叠加效应,都可降低大脑应对手术刺激的储备能力。以上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引发谵妄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糖尿病背景可强化上述多个致病环节,使老年糖尿病患者成为POD高危人群。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常存在慢性全身炎症和氧化应激状态,高血糖可促进促炎因子生成并诱发脑内微炎症环境。糖尿病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相关,可能加剧外周炎症向中枢的传播。另一方面,中枢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连接糖尿病与脑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长期2型糖尿病患者脑内胰岛素受体信号传导下降,被部分学者称为“III型糖尿病”,其结果是脑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降低、能量供应不足,易导致谵妄发生。Komici等(2025年)的系统综述指出,高血糖和糖尿病会损害认知相关的神经网络功能,从而增加谵妄易感性。此外,糖尿病患者合并的其他因素如动脉硬化所致慢性脑供血不足、糖尿病认知功能减退、视听障碍、肾功能不全等,也都是谵妄发生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研究均支持糖尿病与谵妄显著相关,有些回顾性分析未发现独立关联。这提示糖尿病影响POD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危险因素综合评估,例如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高龄、术前认知功能低下或多种合并症,而这些本身也是谵妄的危险因素。
总的来说,POD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特别关注术中血糖和炎症控制,以减轻糖代谢紊乱和炎症反应对中枢的冲击。此外,这类患者常伴有基线认知功能减退,更易被谵妄“击穿”,因此术前应评估认知状况并加强术后监测。在后续章节中,我们将探讨经鼻胰岛素如何通过改善这些机制来预防谵妄。
经鼻胰岛素预防和干预术后谵妄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回顾性队列和荟萃分析探讨了围术期经鼻胰岛素对POD的影响,初步证据显示该疗法在不同手术人群中均具有降低谵妄发生率和严重度的潜力。
1.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Huang等率先开展了一项RCT,纳入90例行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根治术的老年患者(未限定糖尿病史)。实验组术前2天每天鼻内给予常规胰岛素20 IU,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结果显示,术后5天内POD发生率,胰岛素组为12.5%,对照组高达47.5%,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尤其在术后第1天和第3天,胰岛素组谵妄发生率分别只有12.5%和2.5%,远低于对照组的32.5%和20%。此外,炎症指标检测发现,术后第1天和第3天,胰岛素组患者的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谵妄发生减少相一致。该研究率先证明了术前经鼻胰岛素预处理可预防POD,并可能通过抑制围术期炎症介质的过度上升来发挥作用。
随后,多项针对骨科手术人群的RCT也报告了积极结果。Li等在2025年发表的随机试验纳入了130名髋部骨折手术老年患者。患者术前一天接受不同剂量鼻内胰岛素干预:20 IU组、40 IU组和安慰剂组。观察发现,术后第1–3天内POD总体发生率在安慰剂组为39.5%,而20 IU和40 IU胰岛素组显著降至11.4%和14.3%(P=0.002)。20 IU与40 IU两组之间预防效果无明显差异,提示20 IU剂量已足够达到最大效益。值得强调的是,各组术后监测的指尖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表明鼻内胰岛素在该方案下并未引起低血糖等全身副作用。与此同时,腰麻穿刺时采集的脑脊液分析显示,40 IU组患者脑脊液葡萄糖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7),而乳酸水平无差异。该研究的结论是:围术期鼻内给予20–40 IU胰岛素可有效降低髋部骨折老年患者的谵妄发生率且不影响外周血糖。
另一项由Yang等开展的大样本研究则进一步证实了经鼻胰岛素在骨科手术中的效果。该研究针对212例接受全髋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65岁),术前后共干预8天,每日给予40 IU胰岛素或安慰剂鼻喷。结果显示,术后5天内POD发生率,胰岛素组仅为8.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23%(OR=3.33,95%CI 1.41–7.88,P=0.004)。同时,Delirium Rating Scale(DRS-R-98)评分显示,胰岛素组谵妄的严重程度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机制探讨方面,该研究通过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胰岛素组患者脑脊液中的总骨钙素(tOC)、未羧化骨钙素(ucOC)以及BDNF水平在围术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骨钙素是一种由骨骼分泌的激素,已知可通过跨越血脑屏障提高海马BDNF水平并改善认知功能。鼻内胰岛素可能通过促进骨钙素分泌,增强外周胰岛素敏感性和中枢神经可塑性,从而起到预防谵妄的作用。此外,该研究观察到胰岛素组术后第3天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降低,提示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综上,Yang等的工作提供了更全面的证据,表明经鼻胰岛素通过代谢和神经养分途径的双重作用,实现了谵妄发生率和严重度的“双降低”。
除预防用途外,经鼻胰岛素能否用于治疗已发生的谵妄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Nitchingham等在澳大利亚进行了一项创新性RCT,针对已发生谵妄的住院老年患者给予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经鼻治疗,每日2次直至谵妄消退。这项试验纳入了97例平均年龄87.6岁的谵妄患者。结果主要观察指标为谵妄持续天数。研究发现,胰岛素组患者谵妄持续时间中位数为4.8天,虽较对照组的6.8天有所缩短,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P=0.16)。然而在亚组分析中,年龄较低的老年患者(≤88岁)使用胰岛素后谵妄持续时间显著缩短(胰岛素组3.9天 vs 对照组7.0天, P=0.006),而高龄组(>88岁)则无明显差别。尽管主要终点阴性,该研究仍有重要意义:首先,其证明了经鼻给药在谵妄患者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可行性,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只有个别患者出现轻微鼻黏膜刺激症状如流涕、鼻衄等。其次,胰岛素组患者住院总日数显著缩短,提示治疗可能带来预后改善。研究者推测,样本量不足和高龄患者反应差异可能使结果未能充分显现,但对于较“年轻”的老年患者,经鼻胰岛素可能有助于加速谵妄恢复。这提示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经鼻胰岛素在谵妄治疗中的作用,尤其是结合不同患者亚组特征制定个体化方案。
2.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随着RCT证据的积累,近期出现了针对经鼻胰岛素预防谵妄的系统综述。Komici等在2025年发表的Meta分析汇总了多项研究结果,得出结论:与安慰剂相比,围术期应用经鼻胰岛素可将POD发生的相对风险降低约66%(合并RR≈0.34, 95%CI 0.23–0.52)。该分析同时指出,经鼻胰岛素用于谵妄预防的研究存在一定异质性,例如给药剂量和时程有所不同,但总体趋势支持其有效性。作者还关注了降糖药物对谵妄的影响,发现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二甲双胍的人群谵妄发生风险也较低(RR≈0.71)。这些发现提示,通过改善胰岛素作用(无论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或直接给予胰岛素),可能对谵妄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该综述呼吁进一步开展糖尿病患者特异性的谵妄预防研究,并在将来制定针对糖尿病人群的谵妄筛查和干预方案。
综合以上,多种证据类型均表明,经鼻胰岛素是一种有前景的围术期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POD发生率,并改善相关的认知功能和睡眠质量指标。其作用机制涉及抗炎、改善脑代谢以及促进神经营养等多个方面,在以下章节我们将结合不同手术类型的研究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不同手术类型中的效果差异
老年患者POD的发生率和预防措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手术类型和侵袭程度的影响。本节将按照手术种类(心脏手术、骨科手术、肿瘤手术等)综述经鼻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并比较不同术式下POD的基线风险和干预收益。
心脏手术:心脏外科手术(尤其是体外循环下的心内直视手术)一直属于POD高发领域。老年患者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瓣膜置换术后的谵妄发生率报告为30%–50%,显著高于一般非心脏手术。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包括手术侵袭性高、全身炎症反应强烈、术中脑灌注波动以及可能的微栓子或缺血再灌注损伤等。针对这一高危领域,经鼻胰岛素干预显示出有益作用。Huang等在2024年的一项单中心RCT研究了鼻胰岛素对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患者的影响。虽然该研究入组患者年龄范围较宽(18–65岁),但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胰岛素组患者术后第3天总体谵妄发生率显著降低。更有意思的是,该研究着重考察了术前睡眠质量这一因素。由于术前睡眠障碍是POD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者让患者在手术前2天开始使用20 IU胰岛素,每日2次鼻喷,希望通过改善睡眠来降低谵妄风险。结果确如假设:胰岛素组患者术前两夜的客观睡眠监测指标(深睡比例、REM睡眠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显著降低,伴随术后谵妄发生率。同时,胰岛素组患者术前的清晨皮质醇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提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应激反应减轻。另一项针对心脏手术的研究来自Yang等(2025)的工作,他们纳入了中年及老年接受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发现围术期经鼻胰岛素不仅提高了患者术前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还使术后认知功能的跌落幅度减小,并最终减少了谵妄的发生。例如,使用RCSQ量表评估显示,胰岛素组患者术后的总睡眠时间和睡眠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围术期MMSE评分的下降程度更轻。由于睡眠紊乱被认为是谵妄的重要促发因素之一,这些睡眠改善与谵妄降低的并行改变值得关注。综合而言,在心脏外科手术场景,经鼻胰岛素通过改善围术期睡眠和应激状况,降低谵妄发生,体现出对高危手术人群的潜在价值。
骨科手术:骨科尤其是髋部骨折手术同样是老年POD高发的领域,一般报告发生率为30%左右,若合并谵妄则预后明显变差。前述Li等关于髋部骨折和Yang等关于关节置换的RCT均属于骨科手术范畴,已充分证明鼻胰岛素可降低这类手术人群的谵妄风险。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不同骨科手术类型的POD基线风险和胰岛素效应幅度。髋部骨折多为急诊手术,患者一般高龄且伴发疾病多,POD发生率通常较择期关节置换手术为高。Li等研究中对照组谵妄发生率为39.5%即反映了这一点。而择期的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一般情况稍好,Yang等研究中对照组谵妄率为23.2%。尽管基线风险不同,胰岛素干预在两种手术中的风险比下降幅度却非常相近:髋部骨折患者谵妄率降低约70%(39.5%降至≈12%),关节置换患者降低约64%(23.2%降至8.3%)。这提示经鼻胰岛素的预防效应在不同基线风险的人群中均可实现。临床上,对于急诊髋部骨折的糖尿病老年患者,围术期常因伤情和手术紧迫性难以及时优化内科状况,谵妄高发且难防,而鼻胰岛素作为一种简便的生物制剂干预,有望在伤前或术后早期即刻使用,成为快速起效的预防措施。对择期关节手术患者,则可提前安排术前数日的胰岛素鼻喷,使患者以更佳的代谢和神经状态进入手术。
肿瘤手术:恶性肿瘤手术患者往往年老体弱,手术创伤大且常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这些均增加了POD风险。尤其是腹部和胸部大型肿瘤切除术,由于手术时间长、术后疼痛明显,谵妄发生率可达20–40%。Huang等2021年的研究对象为腹腔镜下胃肠道肿瘤根治术患者,其中对照组谵妄发生率高达47.5%。尽管这一数值略高于文献平均水平,可能与入组患者更高龄或术式复杂度相关,但也凸显了该亚组的高风险特点。胰岛素干预使谵妄发生率降至12.5%,绝对减少了35%的患者发生谵妄,这一临床效应量十分可观。另有一项针对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试验考察了经鼻胰岛素对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该研究主要评价术后7天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胰岛素组POCD发生率1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7%(P=0.024)。同时,和POD类似地,胰岛素组患者术后第1–5天的炎症指标IL-6、TNF-α以及神经损伤标志物S100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虽然POCD和POD定义不同,但两者在发生机制上存在交叉,均与神经炎症和应激反应相关。因此可以推测,经鼻胰岛素对该患者群体的谵妄发生也会有类似的降低作用。此外,癌症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癌因性炎症、高代谢状态,这些因素通过经鼻胰岛素的代谢调节作用也许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抵消。总之,在肿瘤外科领域,经鼻胰岛素的应用同样展现出显著的谵妄预防效益,并有助于控制围术期炎症失调,对于合并糖尿病的老年肿瘤患者具有潜在的双重收益(血糖控制和脑功能保护)。
下表概括了几项主要研究中,不同手术类型患者POD的对照发生率及经鼻胰岛素干预后的发生率,以供对比:
图示:经鼻胰岛素对不同术式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的影响(柱状图根据主要RCT数据绘制,显示对照组与胰岛素组POD发生率比较)。可见在胃肠肿瘤、髋部骨折、关节置换等不同手术中,胰岛素组谵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谵妄风险评估工具的介绍与比较
有效的谵妄筛查和评估对及时发现和管理POD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常用的评估工具主要包括: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CAM)及其ICU版CAM-ICU、4AT量表(4 'A's Test)、护士谵妄筛查量表(Nu-DESC)以及谵妄评分量表(DRS-R-98)等。各工具在评估维度、实施方式和适用场景上有所不同。
CAM(谵妄筛查方法):CAM及CAM-ICU是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谵妄诊断工具,由Inouye等开发。CAM依据DSM标准设计,包括急性起病/波动性病程、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混乱和意识水平改变4项核心要素,其中前两项加后两项之一阳性即可诊断谵妄。CAM特点是特异性高,对经历过培训的评估者能够较准确地区分谵妄与其他状态。CAM-ICU则用于无法言语交流的ICU病人评估。CAM的不足在于需要对评估者进行专门训练且耗时相对更长,一般需要数分钟至十分钟完成,此外要求获取患者基线精神状态的信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由于部分患者存在慢性认知功能下降或基础轻度认知障碍,在应用CAM判断“急性改变”时需要结合知情者提供的病前信息,以免将慢性认知损害误判为谵妄。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应更加重视术前认知功能评估,这也提示医疗团队可在围术期将CAM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配合使用。
4AT量表:4AT是一种快速谵妄筛查工具,无需专业训练即可使用,被誉为“4项测试”。4AT包括:意识水平评分、注意力测试(如朗读月份倒序)、急性改变或波动病程、有无认知障碍共4项,总分满分12分,4分及以上提示可能谵妄。4AT优点是简便快捷(<2分钟),不要求额外信息或检查,因此在急诊科、普通病房等场景广为推广。研究表明4AT对谵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CAM相当,在老年急性病房中的验证中,4AT敏感度约76–80%、特异度约85–95%,与CAM检测性能相近。而在可行性上,4AT往往有更高的完成率,因为其不需要长时间交谈或查阅病史。在糖尿病老年患者中,4AT的快速筛查有助于护理人员在日常查房时高频率地监测患者神志变化。不过4AT的一个局限是可能对安静型(低活动性)谵妄的识别稍逊于CAM,因为其依赖简单交流测试,安静型谵妄患者或能勉强通过,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判断。
Nu-DESC(护理谵妄筛查量表):Nu-DESC是一种由护士在常规护理过程中观察患者行为而填写的量表,包括5项指标:定向障碍、行为异常、交流障碍、幻觉妄想和精神运动迟滞,每项0–2分,累计≥2分提示可能谵妄。Nu-DESC的优势在于嵌入护理流程,无需单独抽时间测试,尤其适用于夜间和恢复室等需要持续监测的环境。有研究对比了4AT与Nu-DESC在老年患者中的表现,发现Nu-DESC由于基于观察,完成率高于4AT。敏感性方面,一些综述指出Nu-DESC在ICU外科患者中甚至优于CAM。对于糖尿病患者,护士可以针对其可能出现的特定表现(如高血糖时烦躁出汗、低血糖时意识模糊)进行记录,加上Nu-DESC量表评分,有助于及早发现谵妄先兆。当然,Nu-DESC的特异性略逊,需要阳性后再由医生用CAM或4AT复核诊断。
DRS-R-98(谵妄评定量表修订版):该量表包含16个条目(13项症状严重度评分+3项诊断要素),由专业人员根据详细访谈和检查填写,总分越高表示谵妄越严重。DRS-R-98被认为是评价谵妄严重程度和跟踪谵妄病程的“金标准”工具,在临床研究中应用广泛。其优点是维度全面,涵盖了谵妄的情感、感知、语言、注意、睡眠-觉醒周期等各方面改变,适合精神科会诊或科研使用。但由于耗时长(约20分钟以上)且需要临床心理/精神评估背景,一般不用于日常床旁筛查。例如,在前述Yang等研究中,DRS-R-98被用于量化谵妄的严重程度,以比较胰岛素干预对症状缓解的影响。对于糖尿病老年患者,DRS-R-98可帮助深入了解谵妄时患者哪些方面受影响更明显(例如糖尿病所致的认知底线降低是否加重了注意力缺失评分等),但出于实用考虑,该量表更多用于研究或复杂病例评估,而非常规筛查。
总的来说,各种评估工具各有所长,应根据临床环境和人力资源选择合适的方法。在围术期管理中,建议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加强谵妄筛查频率,可结合使用4AT/Nu-DESC等高敏感性的工具快速筛查,一旦可疑再应用CAM确诊。对于谵妄高危的糖尿病患者(如既往有轻度认知障碍或术前血糖波动大者),术前应建立基线认知评估记录,并在术后常规监测意识状态,从而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未来或可开发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谵妄预测模型或专用筛查量表,如Komici等建议的那样,制定“糖尿病特异性谵妄筛查方案”以提高检测效率。
下表对比了上述主要工具的特点:工具评估方式优点局限CAM/CAM-ICU医师评估4要素(含急性改变、注意等)特异性高,基于DSM标准,准确性好需培训,花费时间,需基线信息4AT快速4项测试(意识、注意等)操作简便,敏感性高,实用性强可能遗漏安静型谵妄,一定误报率Nu-DESC护理观察5项行为评分融入护理流程,完成率高特异性相对较低,需后续确认DRS-R-98精细16项量表评分评估全面,可衡量谵妄程度及疗效实施复杂,耗时长,不用于筛查
表:主要谵妄评估工具的比较及其在老年患者中的适用性(其中参考了近期文献对4AT、CAM等工具敏感度和可行性的研究)。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baseline可能存在认知功能损害,评估时尤其需要关注注意力和精神运动改变等指标的细微变化。综合应用多种工具,并结合患者既往认知状况,可提高谵妄识别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指南与共识对经鼻胰岛素预防谵妄的态度
针对术后谵妄的预防与管理,国际上已有多项指南和专家共识。然而,由于经鼻胰岛素预防谵妄的证据直到近年才出现,目前主流指南中尚未将其纳入标准推荐。总体而言,现有指南强调的是综合干预策略和传统措施,对于药物预防则持谨慎态度。
非药物综合干预是指南的核心:例如,美国老年医学会(AGS)于2015年发表的关于术后谵妄的最佳实践声明,以及欧洲麻醉与重症医学会(ESAIC)2023年更新的指南均强调,多模式非药物干预(multi-component non-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是预防POD的一线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术前识别高危个体、术中维持适当麻醉深度和血压、术后加强镇痛和早期活动、避免使用贝ン佐类和抗胆碱能药物、优化睡眠环境和感觉输入(如提供眼镜助听器)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指南建议严格围术期血糖管理,因为高血糖和低血糖都可能促发谵妄。但关于是否应采用特定手段(如胰岛素)来积极预防,目前尚无明确指引。
药物预防方面:既往指南对于抗精神病药、镇静药物等预防谵妄多持不推荐或谨慎态度,原因在于缺乏充分证据且可能有副作用。例如,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发起的“Perioperative Brain Health”项目并未推荐常规使用哈洛佩里多尔或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来预防POD,而是提倡首先改善护理措施。对于褪黑素或右美托咪定等药物,有小型研究提示可能有效,但指南仅给出弱推荐等级或认为证据尚不确定。在这一背景下,经鼻胰岛素作为一种新兴干预,目前未出现在指南的推荐清单中。一方面,这是由于直到2021年以后才有RCT结果发表,循证医学证据层级较低;另一方面,各指南制定专家可能对该疗法的认知和共识度尚不足。因此,目前无权威指南直接建议围术期常规应用经鼻胰岛素来预防谵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发表的一些循证综述已开始关注这一疗法,并呼吁在未来指南中评估其价值。例如Komici等2025年的系统综述明确指出,经鼻胰岛素在降低POD方面展现出可喜效果,应进行更多研究以纳入循证预防策略。
推荐等级和证据质量:假如依据现有有限研究对经鼻胰岛素进行评估,其预防POD的证据质量大致相当于“中等”(多个小规模RCT但尚需大型验证),推荐强度可能为“条件推荐”或“建议考虑”(弱推荐)。在未来,当更多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证实其有效且安全时,指南可能提升其证据等级。例如,ESAIC指南更新过程中已将Huang 2021等研究纳入文献库,显示专家群体对这一新证据的兴趣。可以预期,如果临床试验继续取得阳性结果,经鼻胰岛素有望在指南中获得肯定,如作为针对高危老年患者的可选预防措施,被列为II级推荐(根据常用分级,相当于有一些证据支持,可考虑应用)或获得类似“May be considered”的表述。在这之前,临床医师应参考最新文献和循证综述,在充分评估患者获益和风险的基础上谨慎使用该疗法。
总而言之,目前主要指南和共识对于经鼻胰岛素预防谵妄尚没有明确的推荐,但研究进展正不断填补证据空白。医疗团队在制定老年糖尿病患者围术期管理计划时,可以将经鼻胰岛素视为一种潜在的预防手段。在没有指南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医院内部可尝试通过多学科讨论制订相应方案,并动态关注未来指南更新对其态度的改变。
讨论
实际临床应用的挑战和局限:虽然经鼻胰岛素在研究环境中展现了良好效果,但在推广至日常临床时仍有若干挑战需要克服。首先是给药流程和装置的问题。经鼻给药需要专门的喷雾装置和操作规范,Nitchingham等的试验就提到设备需要培训使用且清洁维护较繁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在繁忙病房中的实施。未来需发展更简便可靠的鼻内给药装置,确保剂量准确并提高医护依从性。此外,不同患者对鼻内给药的耐受性不同,少数人可能出现鼻黏膜刺激、流涕、轻微鼻出血或嗅觉变化。这些副作用虽轻微但可能影响患者配合,尤其在术后不适时进一步的鼻内给药可能会被拒绝。因此需要提前向患者宣教并采取措施减轻鼻黏膜不适(如使用生理盐水湿润等)。
另一局限是适用人群和剂量时程尚未明确优化。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老年群体,但对于高危但非老年的患者(如中年严重糖尿病患者)是否也有用尚不清楚。Huang等的心脏手术研究纳入了一些中年患者并证明有效, 这提示经鼻胰岛素的适用范围可能不限于老年。针对1型糖尿病患者这一特殊群体,尚无文献直接研究他们在围术期使用鼻胰岛素预防谵妄的效果。1型患者由于自身绝对缺乏胰岛素,对外源性胰岛素更敏感,理论上经鼻给予少量即可达到中枢有效浓度,但也更需谨慎监测血糖以防低血糖风险。未来研究应分别评估1型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剂量反应关系。剂量和疗程优化亦是重要问题。现有试验使用的剂量从20 IU到160 IU不等,给药时程从术前单次到术后多日都有。多数研究认为20–40 IU是最佳剂量范围。但患者个体差异(例如体型、胰岛素抵抗程度、鼻腔解剖)可能影响药物入脑量,需要更精细的个体化给药方案。例如,通过检测患者术中脑脊液中的胰岛素浓度或糖代谢标志,可以调整剂量实现最佳疗效。对此尚需深入研究支持。
潜在副作用及风险控制:经鼻胰岛素总体副作用少见且轻微,这是其相较于抗精神病药等预防手段的一大优点。然而仍须注意低血糖的潜在风险。尽管大部分研究未观察到低血糖发生,但个别高剂量下(如>160 IU)出现了血糖下降的报告。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围术期血糖波动本已复杂,加入鼻胰岛素后需严密监测血糖并与常规降糖方案协调。例如,有作者建议每次鼻喷后40分钟监测指尖血糖,以确保其稳定。另外,需考虑与患者原有胰岛素治疗的相互作用:对于术前需要胰岛素控制血糖的患者,如使用鼻胰岛素,应相应调整皮下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叠加效应导致低血糖。药物相互作用方面,目前尚无证据显示鼻内胰岛素与麻醉药或其他围术期药物存在不良相互作用,因为其主要作用于中枢,进入体循环量很小。但仍需警惕某些升高中枢儿茶酚胺水平的药物可能减弱胰岛素的中枢作用,以及糖皮质激素大量应用可能抵消胰岛素的部分抗炎效应。这方面可以通过合理安排给药时序(如避开使用肾上腺素类药物的时间段)来降低影响。
未来研究方向:首先,需要更多大规模、多中心RCT来验证经鼻胰岛素预防谵妄的有效性、安全性,并观察其对临床结局(如住院天数、长期认知功能、生存质量)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试验来自中国单中心,患者民族和手术类型相对集中,未来应在其他人群(如欧美人种、不同医疗体系)中重复研究以提高证据普适性。其次,应深入探讨作用机制,如通过采集围术期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分析炎症因子、神经递质、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明确胰岛素在中枢发挥作用的分子途径。这不仅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例如是否联合抗炎药物等),也将丰富对谵妄病理的认识。第三,探索经鼻胰岛素在综合干预策略中的地位。如在目前非药物干预基础上加用鼻胰岛素,能否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是否可作为对高危患者的“加强版”预防策略?这可以通过设计2×2析因试验(比较有无非药物干预、有无胰岛素干预)来回答。此外,还需研究其成本效益和实施可行性。鼻胰岛素需要额外的耗材(喷雾装置)和护理时间,医院在推广时必须考虑经济成本和培训成本。若证实其显著减少POD并发症,那么从整体医疗支出看可能是合算的,但仍需卫生经济学研究佐证。
在临床实践层面,一个理想的POD预防路径应融合风险评估、非药物措施和药物干预。经鼻胰岛素的引入为这一路径增加了一环,其应用时机一般选择在术前和术后早期,与风险最高的时间窗口吻合。下图提供了一个基于本综述信息的POD预防干预路径示意:
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术后谵妄预防的综合干预路径示意图(流程图)。高危患者(如高龄伴糖尿病)在常规非药物预防基础上可考虑加用围术期经鼻胰岛素,并全程加强谵妄监测和管理。
通过上述综合策略的实施,期待能最大程度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提高围术期脑健康结局。经鼻胰岛素作为新兴手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初步成效使其成为该领域极具潜力的研究和应用方向。在未来岁月里,随着更多高质量证据涌现,我们有望在指南中看到对于经鼻胰岛素预防术后谵妄更明确的推荐,使之真正转化为临床实践中的惠民举措。
参考文献Swarbrick CJ, Partridge JSL. Evidence-based Strategi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A Narrative Review. Anaesthesia. 2022;77(Suppl 1):92-101.Huang Q, Li Q, Qin F, et al. Repeated Preoperative Intranasal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 Decreases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Laparoscopic Radical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ed Clinical Study.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21;29(12):1202-1211.Nakadate Y, Kawakami A, Oguchi T, et al. Safety of Intranasal Insulin Administr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ardiovascular Surgery: An Open-Label, Nonrandomized, Dose-Escalation Study. JTCVS Open. 2024;17:172-182.Li Y, Zhang Y, Ren Y, Liu H. Optimal Dose of Intranasal Insulin Administration for Reducing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cidence in Older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Fracture Surgery.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25;33(8):891-900.Yang M, Zhou L, Long G, et al. Intranasal Insulin Diminishes Postoperative Delirium and Elevated Osteocalcin and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in Older Patients Undergoing Joint Replacement: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Drug Des Devel Ther. 2025;19:759-769.Yang M, Lu T, Cao L, et al. Intranasal Insulin Enhances Postoperative Sleep Quality and Delirium in Middle-Aged Cardiac Surgery Patient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leep Med. 2025;132:106560.Huang Q, Wu X, Lei N, et al. Effects of Intranasal Insulin Pretreatment on Preoperative Sleep Quality and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Patients Undergoing Valve Replacement for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Nat Sci Sleep. 2024;16:613-623.Zhang H, Zhao L, Li M,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ranasal Insulin on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Laparoscopic Radical Resection of Colorectal Cancer: A Double-Blind Pilot Study. Front Aging Neurosci. 2024;16:1375841.Nitchingham A, Kumar A, Shenkar S, et al. Long-Acting Intranasal Insuli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lirium—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Age Ageing. 2024;53(10):afad210.Komici K, Fantini C, Santulli G, et al. The Role of Diabetes Mellitus on Delirium Onse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ardiovasc Diabetol. 2025;24(1):216.Denkinger M, Heinritz W, Nikolaus T, et al. Comparison of Delirium Detection Tools in Acute Care: A Rapid Review. Z Gerontol Geriatr. 2022;55(4):340-351.Tieges Z, Maclullich AMJ, Anand A, 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the 4AT for Delirium Detection in Older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Age Ageing. 2021;50(3):733-743.Gaudreau JD, Gagnon P. Psychotically Symptomatic Delirium Assessment in Medically Ill: Validity of the Revised Delirium Rating Scale (DRS-R-98) and the Delirium Rating Scale (DRS).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20(1):7-13. (原始DRS-R-98量表开发文献)Aldecoa C, Bettelli G, Bilotta F, et al. Updat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Anaesthesiology and Intensive Care (ESAIC) Guideline on Postoperative Delirium in Adult Patients. Eur J Anaesthesiol. 2024;41(2):139-177. (指南更新综述)Inouye SK, Westendorp RG, Saczynski JS. Delirium in Elderly People. Lancet. 2014;383(9920):911-922. (综述,阐述谵妄机理和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