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编者按:8月22日,值此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内分泌学学术会议(CSE 2025)召开之际,由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举办的“糖尿病治疗全国专家顾问会——森护糖安·格守胰康”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严励教授、上海长征医院石勇铨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益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苏青教授联袂主持,汇聚全国多位临床一线专家,深入探讨新一代高选择性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磷酸森格列汀片(以下简称森格列汀)的创新机制、循证成果及临床价值,为优化2型糖尿病(T2DM)管理提供指导与实践参考。
【严励教授、石勇铨教授、李益明教授、苏青教授现场照片轮播】
立足需求、精研分子
冲破格列汀森林迷雾的通幽小径
余强博士
盛世泰科生物医药技术(苏州)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余强博士着重分享了森格列汀的研发历程和结构创新。他指出,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但在治疗方面仍存在巨大未满足的需求。DPP-4i的出现为T2DM治疗带来了突破性革新。西格列汀作为全球首款DPP-4i,已成为该类药物的优异代表。森格列汀在参考化合物西格列汀与DPP-4的共晶结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分子优化,包括引入疏水基团、优化母核、限制构象、提高酰胺键稳定性,最终实现了更高活性、更低剂量、更佳安全性的中国原研DPP-4i。
森格列汀创新分子设计
森格列汀在III期临床试验表现出了优异的降糖效果,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幅达1.08%~1.23%,且未出现同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如急性胰腺炎、超敏反应、关节痛、低血糖等[1-2]。余强博士表示,据介绍这一更优的药效和安全性正是源自其创新性的分子设计。与西格列汀相比,森格列汀与DPP-4的亲合力更强、半衰期显著延长,且给药剂量减半;与二甲双胍联用时互补性更强,降糖效果更佳。此外,森格列汀作用于全身靶组织,对血浆DPP-4的抑制比西格列汀更平稳,有效覆盖全天血糖,持续降糖的同时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
展望未来,森格列汀将在多个疾病领域展现潜在价值,特别是在糖尿病领域将持续推进复方制剂的研发布局,包括森格列汀与二甲双胍的二联制剂、森格列汀与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的二联制剂,以及森格列汀、二甲双胍与SGLT2i的三联制剂,旨在通过多机制协同作用,覆盖更广泛的口服用药人群,满足多阶段患者的临床需求。
循证安降、权威解析
新一代高选择性DPP-4i森格列汀临床数据全景
陈海冰教授
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海冰教授进一步详细解读了森格列汀的临床研究数据。在Ⅰ期临床研究[3-4]中,相较于西格列汀,森格列汀口服后血药浓度达峰快,半衰期长,较好的组织分布,有助于维持药效;同时,森格列汀的药效学重要参数半数效应浓度(EC50)值更低,对DPP-4酶抑制活性更高。值得强调的是,森格列汀50 mg即可实现与西格列汀100 mg相当的对DPP-4酶的抑制效果。
森格列汀与西格列汀药效学数据比较
森格列汀单药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1]共纳入了504例T2DM患者,旨在评估其经饮食和运动治疗后血糖控制不佳的在中国T2DM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森格列汀50 mg单药治疗24周HbA1c降低1.08%,相比安慰剂降低0.72%(P<0.05);HbA1c<7%的患者比例是安慰剂组的近3.5倍,HbA1c<6.5%的患者比例是安慰剂组的近10倍。而且在不同基线HbA1c水平及不同糖尿病病程T2DM患者中均可有效改善HbA1c,基线HbA1c水平越高,疗效越显著。
森格列汀单药治疗24周HbA1c水平变化
森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的III期研究[2]共纳入446例T2DM患者,旨在评估联合治疗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森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患者24周HbA1c降低1.23%,相比安慰剂降低0.79%(P<0.05);HbA1c<7%的患者比例是安慰剂组的3.5倍,HbA1c<6.5%的患者比例是安慰剂组的5.5倍。与单药治疗相似,联合治疗同样可显著降低T2DM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而且在不同基线HbA1c水平及不同糖尿病病程T2DM患者中均可有效改善HbA1c。此外,联合治疗还可显著改善T2DM患者的β细胞功能。
森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4周HbA1c水平变化
在这两项III期研究[1-2]中,森格列汀安全性良好,均未见低血糖事件及严重不良反应。陈海冰教授表示,无论从疗效还是安全性,森格列汀在同类药物中均表现突出,为优化中国T2DM患者的血糖管理提供了更佳选择,具备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森格列汀单药与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4周的安全性
临床驱动、臻于至善
从早期联合到老年安全降糖的优选策略
陈燕燕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燕燕教授从“早联合、久获益”的角度,阐述了DPP-4i在早期联合治疗及老年患者管理中的重要价值。她指出,在多项循证支持与指南更新的指导下,血糖管理正从“传统序贯治疗”转向“早期联合治疗”。DPP-4i可安全降糖,是多种降糖药物联合治疗的理想搭档。一项Meta分析[5]显示,与磺脲类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方案相比,DPP-4i联合二甲双胍可更有效降低HbA1c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PG)水平,同时在安全性方面表现更佳;与其他基于二甲双胍的口服降糖药联合方案相比,DPP-4i+二甲双胍同样具有良好疗效和耐受性。研究表明,DPP-4i是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的优选方案。此外,多项研究表明DPP-4i与SGLT2i联合治疗可有效降糖,并且具有良好安全性[6-8]。
DPP-4抑制剂联合二甲双胍与其他药物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的疗效比较
除二联治疗外,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DPP-4i和SGLT2i的三联治疗亦被证实可有效控制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失败的T2DM患者血糖水平[9]。《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二甲双胍+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更新版)》[10]指出,二甲双胍、DPP-4i与SGLT2i这3种口服降糖药物组成的三联方案具有互补的作用机制,可覆盖T2DM 的多重病理生理缺陷,能改善多种代谢指标,且安全性良好,适用于多数T2DM患者。
二甲双胍+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三联方案临床应用主要推荐意见汇总
陈燕燕教授进一步介绍到,鉴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高,且常伴多种并发症和合并症,《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11]提出,老年患者的疾病管理应遵循分层、个体化、简约化及去强化治疗的原则。DPP-4i具有降糖机制温和、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好、可及性高以及经济负担低等优势,与老年T2DM患者的治疗需求高度契合。因此,该指南推荐DPP-4i作为老年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此外,对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高危因素、心力衰竭(HF)或慢性肾脏病(CKD)的老年T2DM患者单药治疗控糖不达标时,DPP-4i作为联合治疗的一级推荐药物。
不合并 ASCVD 或高危因素、HF或 CKD 的老年 T2DM 患者非胰岛素治疗路径图
合并 ASCVD或高危因素、HF或 CKD的老年 T2DM 患者非胰岛素治疗路径图
陈燕燕教授总结指出,森格列汀作为新一代高选择性DPP-4i,凭借机制上的独特优势,在单药或联合治疗中均表现出更优的降糖效果与安全性。其半衰期达49小时,支持每日一次给药,且吸收不受进食影响[12],更是为T2DM早期联合治疗及老年患者管理提供了“高效、安全、简单方便”的理想治疗选择。
智汇森谈启新思,共话降糖新篇章!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陈容平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高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黄珊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海霞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刘建萍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刘立朝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成江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本利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滕晓春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周嘉强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周慧敏教授围绕森格列汀的创新分子设计、临床疗效及多场景应用展开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凭借稳定的血糖控制、优异的组织分布及与多种口服降糖药的协同优势,森格列汀不仅满足早期联合治疗需求,更为老年及复杂病程的T2DM患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个体化治疗新策略与实践范本。
总 结
会议尾声,四位主持教授高屋建瓴地凝炼共识:森格列汀不仅为中国T2DM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复方制剂研发、多机制联合用药及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DPP-4i在精准糖尿病管理中的持续创新与临床价值。
会场花絮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 Ji L, Lu J, Gao L, Ying C,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etagliptin as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25(12):3671-3681.
[2] Ji L, Lu J, Gao L,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phase 3 trial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etagliptin added to ongoing metform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uncontrolled type 2 diabetes with metformin monotherapy.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25(12):3788-3797.
[3]Lu J, Wang L, Zhou S, et al.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 and positive-controlled study in healthy volunteers to evaluate pharmacokinetic and pharmacodynamic properties of multiple oral doses of cetagliptin. Br J Clin Pharmacol, 2022, 88(6):2946-2958.
[4]Zhou C, Zhou S, Wang J, et al. Safety, tolerability,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of cetaglipti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24, 15:1359407.
[5]Chen R, Li J, Chen D,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PP-4 Inhibitors and Metformin Combina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Diabetes Metab Syndr Obes, 2024, 17:2471-2493.
[6]Katsiki N, Ofori-Asenso R, Ferrannini E, et al. Fixed-dose combination of empagliflozin and linaglipti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0 , 22(6):1001-1005. doi: 10.1111/dom.13989. ,
[7]Miller S, Krumins T, Zhou H, et al. Ertugliflozin and Sitagliptin Co-initia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The VERTIS SITA Randomized Study. Diabetes Ther, 2018, 9(1):253-268.
[8]Katsiki N, Ofori-Asenso R, Ferrannini E, et al. Fixed-dose combination of empagliflozin and linaglipti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Diabetes Obes Metab, 2020, 22(6):1001-1005.
[9]DeFronzo RA, Lewin A, Patel S, et al. Combination of empagliflozin and linagliptin as second-line therapy in subjects with type 2 diabetes inadequately controlled on metformin. Diabetes Care, 2015, 38(3):384-393.
[10]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员会.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物三联优化方案(二甲双胍+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更新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5, 17(8):934-949.
[11]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4, 16(02):147-189.
[12]磷酸森格列汀片说明书。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最新《国际糖尿病》读者专属微信交流群建好了,快快加入吧!扫描左边《国际糖尿病》小助手二维码(微信号:guojitnb),回复“国际糖尿病读者”,ta会尽快拉您入群滴!
(来源:《国际糖尿病》编辑部)
版权声明
版权属《国际糖尿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