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2-09-26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94-10-05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Eddingpharm (Cayman), In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Eddingpharm (Cayman), Inc. 相关的专利(医药)
区别于普通制造业,制药业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不论从技术标准、研发难度,还是政策监管等层面,制药业面临的难度都更大,毕竟关乎民生关乎生命健康,不容儿戏。因此也造成了制药业整体较为纯粹的局面,多数药企专注研发、生产和销售药品,较少跨界从事其他行业。但随着政策开始鼓励跨界并购,在当前行业整体低迷的局势下,药企或将被并购,被重组,以至于不再那么纯粹。当然,这是时代进步和资本发展的必经之路,但同时也意味着制药业的动荡将更加剧烈。
瞄准GLP-1
又一桩并购案引起大量关注。
10月21日晚,四川和谐双马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双马”)发布公告称,拟使用自有及自筹资金以总计15.96亿元购买深圳市健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健元”)92.1745%的股权。交易实施完毕后,深圳健元将成为四川双马合并报表范围内的控股子公司。
被收购后深圳健元的股权结构
来源:公告
这起并购交易的瞩目点在于跨界。
被并购方深圳健元是一家多肽产品的自主研发、生产、销售与定制研发生产相结合的生物医药企业,成立于2009年,建有一个研发中心和两大生产基地,化学合成多肽总产能现已达数吨级规模,位居行业前列。
深圳健元的营收以多肽类原料药业务为主,多肽类原料药产品主要包括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利拉鲁肽、地加瑞克和缩宫素等20多个品种,其中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等5个品种已完成美国FDA DMF备案;CDMO业务包括项目制的受托研发、受托生产以及定制肽的销售;美容肽业务为用于化妆品原料的生产制造,主要产品包括铜肽、乙酰基六肽、芋螺肽、美容肽复配等一系列产品,用于抗衰老和抗皱,主要供应全球头部化妆品企业。
四川双马成立于1998年,曾经的主业为水泥建材的生产,受累于房地产行业下行,水泥行业整体走弱,四川双马的主要利润来源已变成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西藏锦合目前在管基金规模近280亿元。
2023年报显示,四川双马水泥业务收入为5.76亿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收入4.66亿元,骨料业务收入为1.78亿元;2024年上半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主营业务收入2.21亿元,已反超水泥业务的1.93亿元。
2024年上半年四川双马营收组成
来源:半年报
作为一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四川双马的投资敏锐性毋庸置疑,其瞄准的或是当前多肽原料药供不应求的市场空窗期。
深圳健元的生产基地湖北健翔主要生产GLP-1类多肽原料药以及其他多肽原料品种,并生产CDMO业务中部分项目的多肽原料产品。该生产基地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约54000平米,建有4个多肽生产车间,已通过国家药监局官方GMP符合性检查,多肽原料年产能已达数吨级规模,其中GLP-1类产品最大单批产量国内领先。
在一场以GLP-1为核心的市场争夺战正式打响之前,拥有的产能越大,未来的市场定价话语权就更大。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6-2021年,中国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从416.6亿元增长至621.2亿元,预计到将2030年达2056.5亿元;同期,中国多肽原料药市场规模从34.1亿元增至76.2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237.5亿元,2030年将达到652.5亿元。
巨大的市场诱惑,使得四川双马不惜大幅溢价也要拿下深圳健元。
2023年和2024年上半年,深圳健元营收分别为3.2亿元、2.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1亿、6232.88万元,截止2024年上半年的净资产为6.09亿元。四川双马以15.96亿元购买92.1745%的股权,对应深圳健元的整体估值约为17.31亿元。
在GLP-1热点的加持下,四川双马在资本市场上可能将走出双成药业一般令人瞠目结舌的走势。
神话故事
双成药业的并购案已成近期资本市场的神话故事,23个交易日21个涨停板,高达6倍的涨幅,即使放在期待中的牛市也让人直呼不可能。
但这就是事实。
十分凑巧,在神话故事开始以前,双成药业的主营业务也为多肽药物,已成功开发了多个化学合成多肽药物和20个其他各种治疗类药物。其中多肽类药物主要有注射用胸腺法新(“基泰”)、注射用生长抑素、注射用比伐芦定、依替巴肽注射液等。其他产品还包括阿托伐他汀钙片、盐酸二甲双胍片、维生素C注射液、氨氯地平片等。
从这些产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没有创新药的双成药业在集采时代应该不太好过。
的确,从2016年起,双成药业的扣非净利润均为亏损。2024年上半年,其总营收9489.26万元,同比下降31.74%;扣非净利润-1775.95万元。
双成药业近年财务数据
来源:公告
而神话故事源起的并购案,也是一起跨界并购案。
并购对象宁波奥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奥拉股份”)是一家以自主研发、销售服务为主体的高性能模拟电路芯片设计公司。目前,奥拉股份成为中兴通讯、锐捷网络、华勤技术、新华三、中国长城等国内10多家大型通信基础设施企业的去抖时钟芯片产品供应商。根据Market Data Forecast数据显示,2021年奥拉股份在全球去抖时钟芯片市场份额为10.19%,在国内排名第一。
此前,奥拉股份曾一度冲击科创板,IPO前的最后一轮股份转让中,其估值达到了100亿元。
并购完成后,双成药业将一跃成为当前最具前景价值的半导体公司。双成药业表示,交易完成后,公司将发展重心转移到半导体行业中的模拟芯片及数模混合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业务,并在未来择机剥离医药类相关资产。
随着“并购六条”的发布,未来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并购案、跨界并购案,获将出现很多不同行业混合经营的公司,以高门槛为主要特征的制药业或许将不再纯粹。
行业动荡加剧
9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简称“并购六条”),一系列政策举措为并购重组市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特别是跨界并购与未盈利资产收购方面,更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主要内容包括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升级、鼓励上市公司加强产业整合、提高监管包容度、提升重组市场交易效率、提升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依法加强监管六大方面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并购重组市场活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在制药行业,十数年前行业的并购重组十分频繁,许多知名的药企正是在那个时期通过并购成长起来。但同样也有很多药企,因频繁并购造成商誉过高,最终陨落。
不过自进入集采时代以来,多数药企为应对集采的冲击,或缩减产能,或积极转型,并购重组较少发生。一些未能成功转型的药企光维持生计就已十分吃力,也再没有心力并购重组。
而且过往的并购重组案中,行业内的兼并占多数,跨界并购案极少。从全球范围内看,药企发展的最终形态MNC(跨过制药巨头),主要战略便是在各地并购有发展潜力的Biotech。
2023年,全球范围内的制药行业超过10亿美元的并购有26笔,总金额约1500亿美元,出现了辉瑞430亿美元收购Seagen这样的巨额并购案。2024年以来,超10亿美元的并购案已超20笔。从企业来看,诺华、默沙东、强生、诺和诺德、阿斯利康、GSK正加速扩张。
国内方面,也出现了多起备受瞩目的并购案。
今年7月,景峰医药开始出现异动,数十个涨停板让人愕然。主要原因是石药集团入主了景峰医药,使得这家徘徊在退市边缘的药企重新活了过来。根据此前石药集团将创新资产装入新诺威的事件推测,石药集团很有可能将旗下纳米制剂、细胞疗法和siRNA等众多创新资产转入景峰医药,实现“曲线回A”。
嘉和生物“反向并购”亿腾医药也在近期一段时间被市场津津乐道。根据嘉和生物公告显示,亿腾医药将以合并方式收购嘉和生物,该交易以换股形式进行,在合并后的新公司中原亿腾医药股东占比77.43%,原嘉和生物股东占比22.57%,亿腾医药实际控制人倪昕将成为合并公司的控股股东,占有的股份达37.60%。这一交易完成后,嘉和生物将更名为“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这两起并购案,连同上述双成药业的跨界并购案,都有“借壳上市”资本运作的印记,主要原因或许是IPO收紧的影响。
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逐渐走出集采阴霾,创新转型也步入正轨,在“并购六条”的积极推动下,或许制药行业的并购案将重新频繁起来。依照行业规律,我们或将看到,一些拥有较为优质资产但研发资金即将燃烧殆尽的Biotech将被Bigpharma吃下,一些中型药企将各取所需并为一处做大做强,一些Bigpharma将进一步进化为MNC。沉寂许久的制药业,要再次活跃起来了。后续发展如何,药渡还将持续关注。
参考资料
各大公司公告、官网、年报等
《上半年协议收购超1800起 医药行业并购现“模范大股东”》,有连云,2024-07-15
《并购新篇章:证监会“并购六条”政策全解读》,新浪财经,2024-10-10
《四川双马超两倍溢价收购减肥药原料商,标的值不值这个价?》,界面新闻,2024-10-22
《奥拉股份借双成药业曲线上市,10个涨停后,未来能否双赢?》,红刊财经,2024-9-26
本届大会以“共建创新生态 共赢产业未来”为主题,聚焦生物医药出海与国际化创新、创新药投融资、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风向标,打造“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立体化”的年度盛会。
梦想值多少钱?这要看这个梦想能否成真。
所有的创新药企都有一个“研发梦”,但却并非所有人都能将之实现。尤其是在当下的医药寒冬中。一将功成万骨枯。一款成功创新药背后,必定会有数款失败的药物,这就是创新药产业无法规避的发展规律。
伴随而来的是股价下跌,各种负面情绪也接踵而至。当研发不给力时,企业应该如何自救?对于这道难题,那些不甘沉沦的创新药公司正尝试各种可能。最新一例,来自嘉和生物:通过与亿腾医药并购重组,嘉和生物股价在一天之内实现股价翻倍。虽然如今股价已经回落,但这对于边缘Biotech公司而言却很有借鉴意义。
对于边缘Biotech而言,寻求CXO转型或是一条理性的出路。
1
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近期沸腾的投资情绪中,嘉和生物“收购”亿腾医药踩在了“嗨点”上,股价在一天之内几乎翻倍。虽然待市场冷静下来后,股价还是不出意外地大幅回落,但也表明市场对于嘉和生物的“自救”动作是买账的。
嘉和生物“并购”亿腾医药,这是港股首宗18A反向并购案。“反向并购”听起来很稀奇,但如果翻译成“借壳上市”那就亲切多了。
根据嘉和生物公告显示,亿腾医药将以合并方式收购嘉和生物,该交易以换股形式进行,在合并后的新公司中原亿腾医药股东占比77.43%,原嘉和生物股东占比22.57%,亿腾医药实际控制人倪昕将成为合并公司的控股股东,占有的股份达37.60%。这一交易完成后,嘉和生物将更名为“亿腾嘉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图:嘉和生物合并前后股权结构,来源:公司公告
对这样一个“借壳上市”的故事,既有叹息,也有期待。
叹息在于对嘉和生物的惋惜。嘉和生物前身可追溯至2007年12月,惠生控股创立了嘉和生物。2014年1月,沃森生物收购了嘉和生物合共63.58%股权,成为嘉和生物的控股股东。2018年,高瓴资本接过沃森生物手中部分股权,至IPO时,持有嘉和生物总股本29.38%,为公司最大股东。
能让高瓴资本站台就已经是很荣耀的事情,更何况是控股。因此在IPO配售时,嘉和生物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创下了申请人数近50万的热度,认购倍数达到1247倍,一手中签率仅3%,上市首日市值就超过140亿港元。
结果不承想,嘉和生物上市即巅峰。由于核心PD-1药物上市被拒,嘉和生物股价从巅峰32.20港元一路走低,甚至跌入仙股行列,令人唏嘘不已。公司也在沉沦中逐渐分崩离析,创始人周新华于2022年4月离开嘉和生物,随后便开始大规模裁员。至2023年结束,嘉和生物员工从264人缩减至104人,裁员比例位居国内药企榜首。
2021年—2023年,嘉和生物净亏损超过22亿,把IPO融到的26亿港元烧之殆尽,虽然今年8月,嘉和生物通过当NewCo模式将GB261权益License-out,获得数千万美元首付款,但仍然是杯水车薪,只能不断裁员、不断压缩研发费用才能勉强度日。
反观亿腾医药,作为国内最早的CSO公司之一,现金流稳定且充足。总营收由2018年的14.78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3.04亿元,净利润于2023年达到了3.08亿元,在国内属于妥妥的中型药企。
图:亿腾医药营收趋势,来源:锦缎研究院
亿腾医药的发展得益于“拥堵时代”。2012年全球诸多药品面临“专利悬崖”,亿腾医药等CSO企业接手了一部分跨国公司的畅销原研。在那个新药批文积压的年代,国外原研在国内依然销售火爆,亿腾医药由此腾飞。至2023年,亿腾医药手握从礼来引进的希刻劳(头孢克洛)、稳可信(万古霉素),从GSK引入的亿瑞平(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混悬液),至今个个仍旧都是畅销大单品。
不过,自集采开始之后,药品经销商逐渐被剔除出流通环节,CSO的日子并不好过,发展前景也不被看好,以至于5次递表港交所都以失败告终。
一个是逐渐边缘化的Biotech,另一个是急于上市的CSO公司,两者一拍即合。合并之后好处多多,嘉和生物可以借助亿腾医药的商业化销售渠道快速进入市场,亿腾医药则可以获得嘉和生物多达15个项目的在研管线,构建起研发+销售并重有更强综合竞争力的医药公司。
嘉和生物委身CSO公司,也许是别无选择,但在资本寒冬里,却透露出一个资本讯号:转型CXO,或是边缘Biotech新的发展方向。
2
先行者已经盈利
本来,创新药企业发展的路径应该是Biotech—Biopharma—Pharma,大部分Biotech也确实遵循这一路径发展。但道路是曲折的,在无法保证生存的情况下,一些Biotech开始另辟蹊径。转型CXO成为这些Biotech的首选,研发实力强的转型CRO,形成具备生产管线的转型成为CDMO。
和铂医药和东曜药业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转型CXO后均已经实现盈利。
过去两年,和铂医药的核心研发管线进展不顺,并经历了停临床、卖产品、卖工厂等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但自从2022年11月拆分出诺纳生物之后,和铂医药便找到了扭亏为盈的良方。
诺纳生物手握三个行业领先抗体技术平台: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H2L2平台、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和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HBICE。这三个平台可以通过授权源源不断地产生利润。
截至目前,诺纳生物技术平台在全球已经累积了超过50家跨国药企、生物制药公司、科研学术机构的验证和应用,超过30个合作项目正在推进,并且已有超19个项目进入临床申报阶段。所合作的技术领域,则囊括了ADC、核酸药物、AI制药、双/多抗、mRNA、细胞疗法等最热门的技术,足以体现诺纳生物技术平台的上限极高。
和铂医药也因此于2023年实现了扭亏为盈,足以见得公司研发能力还是很有竞争力的。不过细究之下,和铂医药的走法并不适用于大部分Biotech,因其技术平台有一定的稀缺性,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而东曜药业的选择,稀缺性指数就没那么高。
2024年上半年,东曜药业实现营收5.21亿元,同比增长59%,净利润3155.9万元,取得上市以来的首次盈利。其中,CDMO/CMO业务实现收入1.14亿元,同比增长144%,增速较产品收入高出100个百分点。
这一切都得益于ADC产品近年来的火爆。
ADC研发热潮之下,催生了CDMO极大的发展机遇。相较于小分子药物、单抗而言,ADC药物生产工艺更为复杂,涉及抗体、毒素、偶联方法以及纯化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对ADC药物研发企业的商业化生产能力提出巨大挑战。在较高的生产技术门槛之下,ADC CDMO企业呈现相对较高的稀缺性,只有少数具有开发连接子和细胞毒素能力,能够提供一站式ADC CDMO服务的企业更加屈指可数。
正因为敏锐地认识到这一点,东曜药业坚决地走上了ADC CDMO转型之路,不仅放弃了推到临床Ⅲ期的ADC管线,也放弃了其他所有的新药研发,全面彻底地成为一家CDMO企业。
2024年上半年新增项目20个,累计至115个,新增项目中,17个为ADC;新增2个pre-BLA(上市前临床申报)项目,累计在手8个,锁定未来商业化生产;已签约未完成订单达1.84亿元,同比增长104%;国内外客访次数同比增长100%。
产能方面,东曜药业已建成国内屈指可数的集抗体、ADC原液/制剂于一体的商业化生产线,成为全球少数具备抗体偶联药全产业链的CDMO服务公司之一。生产基地拥有4条(2条抗体,2条ADC)完整的国际一线品牌商业化产线,包括5个原液车间,4个制剂车间;抗体生物反应器总规模突破20000L,ADC原液车间配备数个100L到500L偶联反应釜,达5kg/批偶联规模。
当裁员成为行业主旋律时,东曜药业的CDMO团队人数逆势扩张,同比增长29%至492人,ADC CDMO团队同比增幅27%。
一系列增长的数据证明了东曜药业转型的成功。
3
门槛正在抬升
Biotech入局CXO,大多是为了在逆境中求生存,盘活闲置产能。自2021年起,这一现象便时常发生,三生制药、复宏汉霖、信达生物和天境生物等都先后成立了CDMO平台承接业务。
在增量时代,这些入局者多少都能有点收获。但时势在变化,而不幸的是,正在朝着不利的方向变化。随着入局者增多,CXO赛道也开始拥挤,整体即将进入存量时代。转型CXO固然已经成为Biotech转型的出路之一,但其中也是存在一定门槛的。
和铂医药之所以能在CRO领域绽放价值,主要是因为其很早就建立了三大平台:Harbour Mice全人源抗体H2L2平台、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和免疫细胞衔接器平台HBICE;东曜药业之所以能转型CDMO,也是因为公司早期建立的时候,就在工艺开发和商业化生产层面有所布局,而且很早就建立了自己的工厂。
没有这些金刚钻,Biotech即使想要转型CXO也会遭遇不少的困难。Biotech在转型之前,应该审慎评估内部的架构体系及人才配置是否已经做好了这种转变。因为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Biotech作为甲方,是以分子为中心的组织架构,而CXO作为乙方,是以项目为中心的组织架构,一般很难同时保持这两种架构,更不论架构中的人员一下子从被服务方变成服务者后心理和行为习惯的转变。
Biotech和CXO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其背后对人才的能力要求、管理协同也存在巨大差异,这些挑战不是所有Biotech都能处理得好。所以,转型CXO固然是Biotech的出路之一,但也并不是谁都能够轻轻松松成功的,这背后也存在着诸多变数。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Insight 数据库显示,本周全球范围内共发生 26 项医药交易(截至 10 月 11 日),涉及安斯泰来、阿斯利康、礼来、默沙东、百奥泰、正大天晴、嘉和生物等多家公司。
其中:
大额交易中,有安斯泰来超 21 亿美元加码基因治疗,阿斯利康超 20 亿美元引进石药集团一款临床前小分子降脂药;
礼来动作频繁,先是与 Qinotto 合作开发大脑运输载体,后又 14 亿美元加码下一代减肥药,同时还宣布在中国投资 15 亿元升级苏州工厂;
国内也有嘉和生物与亿腾医药的反向收购案例引起广泛关注,前者实现体面离场,后者实现借壳港股上市;
另外,还有多家海外公司就技术平台或产品达成合作,涉及细胞和基因治疗、人工智能(AI)、靶向蛋白降解等方向。
下面,Insight 数据库将分别节选部分备受关注的交易案例做介绍,仅供读者参阅。
阿斯利康、默沙东、礼来等跨国药企达成新合作
安斯泰来超 21 亿美元加码基因治疗
AviadoBio 公司和安斯泰来宣布就 AVB-101 达成合作。AVB-101 是一种基于 AAV 的基因治疗,其治疗前突蛋白突变额颞叶痴呆症(FTD-GRN)的临床研究已进入 1/2 期阶段。
根据协议,安斯泰来将有权获得 AVB-101 在 FTD-GRN 等多个适应症中开发和商业化的全球独家许可。对此,该公司将对 AviadoBio 进行 2000 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并支付高达 3000 万美元的预付款。如果安斯泰来行使其选择权,AviadoBio 还有资格获得高达 21.8 亿美元的许可费、里程碑付款及特许权使用费。
阿斯利康超 20 亿美元引进石药小分子降脂药
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达成独家授权协议,将获得后者临床前候选小分子药物 YS2302018。为此,石药集团将获得 1 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资格获得高达 19.2 亿美元的开发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YS2302018 是一款口服脂蛋白 (a) 抑制剂,可用于开发新型降脂疗法,以及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单一疗法或与口服小分子 PCSK9 抑制剂 AZD0780 等构成联合疗法。脂蛋白 (a) 是一种低密度脂蛋白 (LDL),其水平升高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
默沙东 19 亿美元合作开发炎症性疾病新靶点
Mestag Therapeutics 与默沙东达成合作,前者将利用其逆转活化成纤维细胞技术 (RAFT) 平台来确定炎症性疾病疗法的新靶点,默沙东可选择许可一个或多个靶点,并将负责由此产生的治疗药物的发现、开发和商业化。为此,Mestag 公司将获得预付款和使用费,并有资格获得期权费和下游付款,总额可达 19 亿美元。
Mestag 公司致力于利用其对成纤维细胞-免疫相互作用的新认识,为癌症和炎症性疾病患者开发有影响力的治疗方法。目前,该公司已创建一个独特的靶点发现平台,并构建抗体项目管线。其中,进展最快的双特异性抗体 MST-0300 已进入 Pre-IND 阶段。
礼来 14 亿美元加码下一代减肥药
KeyBioscience 和礼来宣布已同意扩大在开发双胰淀素和降钙素受体激动剂(DACRA)方面的合作。DACRA 是一种新型的肥胖及相关疾病的潜在治疗方法。根据协议,礼来将获得开发和商业化 DACRA 分子的全球权利,KeyBioscience 将收到总额高达 14 亿美元的首付款及开发、监管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此次合作扩大了礼来对 KeyBioscience 公司 DACRA 平台的权利,包括增加一种新分子。该分子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进入肥胖和骨关节炎的 2 期临床,KeyBioscience 将进行并完成这项研究。
礼来与 Qinotto 合作开发大脑运输载体
Qinotto 公司宣布与礼来达成合作,以发现下一代基于抗体的大脑运输载体。Qinotto 是一家专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制药公司,正在发现新的运输工具,将治疗产品输送到大脑。其创新平台 QinoTrans 已在血脑屏障(BBB)上鉴定出新靶点,这些靶点能够将通常被 BBB 限制进入大脑的大分子递送到大脑中。
勃林格殷格翰达成超 6 亿美元合作
勃林格殷格翰与 Circle Pharma 宣布达成新合作,以共同开发潜在「first-in-class」的细胞周期蛋白抑制剂,用于难治性癌症的治疗。根据协议,Circle 公司将获得高达 6.07 亿美元的预付款和潜在开发、监管等里程碑付款。
Circle 公司正在推进细胞渗透性大环化合物的发现和开发,其中靶向细胞周期蛋白是开发重点。该公司主要在研项目是一款细胞周期蛋白 A/B RxL 抑制剂 CID-078,目前正在临床试验中接受评估。
百奥泰、正大天晴、嘉和生物等中国公司达成合作
百奥泰约 1.1 亿美元授出乌司奴单抗部分海外权益
百奥泰与吉瑞医药达成合作,前者将 BAT2206(乌司奴单抗生物类似药)注射液在欧盟、英国、瑞士、澳大利亚以及其他部分欧洲国家市场的独占商业化权益,有偿许可给吉瑞医药。这项合作的首付款及里程碑款总金额最高至 1.1 亿美元,其中包括 850 万美元的首付款,以及累计不超过 1.015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BAT2206 是一款靶向白细胞介素 IL-12 和 IL-23 共有的 p40 亚基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百奥泰已分别在中国、美国、欧洲提交了该产品的上市许可申请并获得受理。
正大天晴约 10 亿元获得 CD3/EpCAM 双抗
中国生物制药发布公告称,其附属公司正大天晴与友芝友生物达成合作,前者获得后者 M701 在中国大陆地区的开发、注册、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可分许可的许可。为此,正大天晴将支付约 3.15 亿元首付款及研发里程碑款项,最高不超过 7 亿元的销售里程碑款项,以及分层特权使用费。
M701 是一款 CD3/EpCAM 双特异性抗体,拟开发用于治疗肿瘤引起的恶性胸水 (MPE) 和恶性腹水 (MA),其中 MA 试验已进入临床 3 期。此前,该产品治疗 MA 的 2 期试验中期分析数据已显示其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该数据已在 ASCO 年会上公布。
嘉和生物收购亿腾医药
嘉和生物宣布与亿腾医药订立合并协议,将通过合并方式收购后者。合并后的新公司名称预计将改为亿腾嘉和。该交易以换股形式进行,在合并后的新公司中,原亿腾医药股东占比 77.43%,原嘉和生物股东占比 22.57%。
嘉和生物主要从事肿瘤及自体免疫药物的开发及商业化,其英夫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 GB242 已商业化,CDK4/6 抑制剂申报上市,另有 CD3/CD20 双抗、EGFR/cMET/cMET 三抗正在开发中。亿腾医药是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身的中国生物制药企业,深耕心血管、呼吸、抗感染等多个治疗领域。
其他授权合作
小野制药 7 亿美元引进一款 L1CAM ADC
日本小野制药宣布已与 LigaChem Biosciences(LCB)就一款临床前 L1CAM ADC 产品 LCB97 的全球独家权利达成许可协议,前者还将通过利用 LCB 公司专有平台产生新型 ADC 候选药物。根据协议,小野制药将支付预付款,以及基于研发进度和销售额的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 7 亿美元。
LCB97 是利用 LCB 公司专有的 ConjuAll™ADC 平台生成和开发的 ADC 药物,靶向 L1 细胞粘附分子(L1CAM)。该产品旨在成为实体瘤领域的 first-in-class 药物。
Sonnet BioTherapeutics 与 Alkem 达成合作
Sonnet BioTherapeutics 与 Alkem Laboratories 签订许可协议,在印度开发用于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 SON-080 并将其商业化。为此,Alkem 公司将支付 100 万美元预付款,最高 100 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许权使用费。
Alkem 公司将在印度资助、开发和商业化 SON-080 用于治疗 DPN,并在印度商业化 SON-080 用于治疗化疗引起的神经病变(CIPN)和自主神经病变。Sonnet 公司已于最近宣布了该产品治疗 CIPN 的 1b 期部分数据。
除了上述案例,本周还有一些其它公司也达成了不同类型的合作,限于篇幅,此处不再一一介绍。欲了解本周更多授权合作信息,可点击阅读原文前往 Insight 数据库「医药交易」版块查看。
封面来源:站酷海洛 Plus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分享,不代表 Insight 立场和观点,也不作治疗方案推荐和介绍。如有需求,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编辑:馨药
PR 稿对接:微信 insightxb
投稿:微信 insightxb;邮箱 insight@dxy.cn
多样化功能、可溯源数据……
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等你体验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解锁!
100 项与 Eddingpharm (Cayman), In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Eddingpharm (Cayman), Inc.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