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4-09-04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评价TJ107与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联合治疗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初步疗效的多中心、开放、探索性I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1.评价TJ107联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2.探索TJ107联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的初步疗效。 次要目的:1.考察TJ107联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的药效动力学特征;2.考察TJ107联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3.考察TJ107联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的免疫原性。 其他目的:1.探索TJ107联用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在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中疗效相关的生物标记物。
A Phase 2 Clinical Study of TJ004309 in Combination With Atezolizumab (TECENTRIQ®)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Ovarian Cancers and Selected Advanced Solid Tumors
This is a multicenter, open label, Phase 2 study of TJ004309 in combination with atezolizu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lid tumors.
A Phase 1 Study of TJ033721 in Subjec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lid Tumors
This is an open label, multi-center, multiple dose Phase 1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olerability, MTD PK, and PD of TJ033721 (givastomig) in subjec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solid tumors.
100 项与 I-Mab Biopharma US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I-Mab Biopharma US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吴妮 李昀 | 撰文
王晨 | 编辑
一周前,美国天境(I-Mab)传出消息,称将暂停开发CD73单抗Uliledlimab,集中资源推进CLDN18.2/4-1BB双抗Givastomig的研究。
随后,I-Mab的新闻稿发布后,美股股价大涨。
在管线收缩时期,biotech放弃管线本身并不算新闻;事件的意外之处主要在于两点:其一,Uliledlimab是天境公司的明星管线,曾经被寄予厚望。其二,分拆后的中国天境(TJ Bio)刚刚在十月份与赛诺菲就这款药物达成17亿人民币的大中华区战略合作——这也不禁让人产生疑惑:一款中国天境刚被MNC“看上”的药,却被海外上市公司I-Mab宣布放弃?
事实上,这两个点指向的都是一个结论:同一款药,放在不同的公司架构中,其价值会发生异变。分拆前后的天境生物,对于Uliledlimab的开发效率和利用效率是不一样的。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杭州天境与美国天境在战略上已经明确分开,美国天境主要专注于双抗领域,而CD73等其他项目已在海外停止推进。然而,这并不代表CD73项目在国内的研发也终止,两者是完全独立的运作策略。
-01-
I-Mab的算盘
2021年对于天境生物而言是重要的。那一年5月,Uliledlimab在ASCO上亮相,并获选ASCO年会“Top12”研究摘要。大会公布了美国I期临床试验数据,早期ORR达到了23%,高于当时CD73单抗联合PD-(L)1疗法的5%-12%,显示出一定的Best-in-Class潜质。而天境生物也因这一结果登上了市值顶峰。
可惜的是,由于在美上市公司天然缺乏认知度的劣势、遭遇资本寒冬和地缘政策的双重打击,以及公司授权给艾伯维的CD47单抗被退货等原因,天境生物在美股经历了一次小高潮后就再没有抬起头来。
2024年2月,公司出于 “海内外业务两边受限”的原因,宣布分拆中国业务,天境生物将全部中国资产,包括团队、管线,转让给了天境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只留下了CD73单抗Uliledlimab除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权利,以及两款双抗(Claudin 18.2/4-1BB和PD-L1/4-1BB双抗)的部分海外权益。
这一决定的初衷是为了让中美两边价值最大化。这也意味着,分拆后的两家公司需要依循中美两地biotech不同的运营模式,进行管线布局。中国biotech擅长对不同阶段管线进行分层次管理,而美国biotech更擅长“小而美”的专注式发展,这也决定了他们对Uliledlimab这款产品的不同态度。
杭州天境的“家底”明显更丰厚一些。在分拆同时,公司便已完成了超5亿元的C1轮融资。同时,多款产品已进入商业化前夕。去年12月份,公司伊坦长效生长激素的上市申请已获受理;1月8日, CDE官网公示,公报的1类新药CD38抗体注射用菲泽妥单抗上市申请也获得受理。再加上未来公司的IPO前景,并没有太多现金上的担忧。
而I-Mab的情况却不同。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账上现金总额为1.84亿美金。公司的三条管线还处于Ⅰ期/Ⅱ期阶段,距离上市较远,因此必须做出取舍。
CD73的首推适应证是NSCLC,而公司的双抗产品Givastomig靶点为Claudin18.2,多见于消化道类肿瘤治疗,两者在可联用适应证上并不匹配;而相对来说,靶向Claudin18.2的Givastomig的应用前景更积极。
去年6月,天境生物宣布与BMS合作,将评估Givastomig联合纳武利尤单抗联合化疗治疗胃癌和食管癌的可能性。这件事发生在BMS证实退货礼新Claudin18.2 ADC药物,而在投资者眼里,这也意味着天境与BMS未来BD可能性又大了几成。
I-Mab的新闻稿发布后,美股股价大涨。这不意外,“纳斯达克的投资人会盯着现金流高于市值的药企,I-Mab账上现金1.84亿美元,市值只有8965.12万美元。而且I-Mab和MNC有合作,二级市场喜欢炒这样的股票。“
I-Mab的此一举措,海外投资人表示认可,争议留给了杭州天境和引进CD73大中华区权益的赛诺菲。
-02-
合作并不意味着中止
在I-Mab新闻稿里并没有给CD73“下死刑”,而是说“CD73单抗的进一步临床投资将被搁置。等到积极数据的情况下,I-Mab可能恢复临床开发。”
I-Mab叫停CD73项目的原因可能与国际竞争格局有关。在肿瘤治疗领域,相关技术的竞争者众多,包括阿斯利康等领先企业,其管线布局可能对天境的项目推进构成压力。此外,当前肿瘤治疗领域的创新热点集中于双抗领域,因此资源的重新分配成为更优选择。
一位接近天境生物的投资人透露,天境生物主推CD73单抗,I-Mab主推CLDN18.2 x 4-1BB 双抗应该是双方临床策略权衡后的结果。
“天境生物在2024年2月6日签署拆分协议,4月1日重组完成。Uliledlimab国内的II/III期临床早在3月1日招募患者入组,原本入组150人,进行CD73单抗联合特瑞普利单抗头对头K药II/III期临床,后来增加了CD73单抗联合信迪利单抗和化疗的三药联用研究,总共临床入组人数达到450人。
I-Mab从4月就在进行CLDN18.2 x 4-1BB 双抗临床试验入组,反而没有注册过Uliledlimab的海外临床,可能就是准备等到国内临床取得积极数据后,再配合进行海外临床。”
等到杭州天境和赛诺菲达成合作已经是2024年9月的事情,想必对这一情况已经有所了解。赛诺菲以约合2.5亿人民币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最高约合17亿人民币的价格,只是获得了Uliledlimab在大中华区的权益。
这里不得不探讨一下CD73单抗,以及赛诺菲的策略。
CD73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通过抑制CD73活性,减少腺苷的产生,从而解除对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恢复其抗肿瘤功能。但由于CD73靶点的复杂性,已经有很多药企选择放弃,比如百时美施贵宝和诺华。吉利德放弃了CD73/TGF-β双抗,转而以投资形式支持Arcus进行CD73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
这些案例还不足以给CD73单抗写下结局。
阿斯利康的Oleclumab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拥有较为明确的三期临床计划和数据预期。阿斯利康展开了两项联用试验,分别是与自研PD-1单抗Durvalumab的联用,以及与NKG2A抗体monalizumab的联用。康方生物曾开展AK112(PD-1/VEGF双抗)与AK119(CD73单抗)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Ib/II期临床研究。后来则直接从AK105(PD-1单抗)和AK119(CD73单抗)衍生出PD-1/CD73双抗AK131。
赛诺菲与杭州天境的合作无非想补充在肿瘤领域的布局。赛诺菲收入主要依赖于自免管线(特别是度普利尤单抗),预计未来7年度普利尤单抗的营收将以低两位数的复合年增长率持续增长,直到2030年专利到期。此外流感疫苗、Beyfortus(RSV单抗)也有一定市场地位,但传统的胰岛素产品开始增长乏力,在肿瘤领域相对空白。
然而过去几年,赛诺菲接连在PD-1单抗、乳腺癌SERD、IL 2抗体、CEACAM5靶点ADC、NK细胞疗法的研发中失利。赛诺菲迫切找到能够尽快商业化的肿瘤管线。
有阿斯利康冲锋陷阵,给CD73单抗增加了一些可信度。而天境生物的竞争位置靠前,仅次于阿斯利康。
-03-
杭州天境的未来
杭州天境在国内已经处于商业化前夕,并且得到国内大药企的认可:伊坦长效生长激素由老牌中成药企济川药业负责大陆的商业化,长效GLP-1药物TJ103的中国大陆权益已授权给石药集团。
至于和海外药企的合作未来或许会发生一些变化。在中美之间地缘政治的挑战下,美企的操作会注重切割,例如默沙东单纯从中国引进管线,在中国只做临床、销售,不搞研发,研发团队只负责评估管线。
但赛诺菲、诺华、罗氏等企业均在中国积极寻求合作,试图通过创新孵化器、管线合作等方式深耕中国市场。欧企甚至可能会加注中国市场。在他们眼中,一些中国Biotech企业是非常好的合作对象。
某些投资人从中看到了天境生物的价值:“在如火如荼的跨境BD交易中,壳子公司非常有价值,有一定资金,有在中国市场的研发和临床资源。外资药企可以把自己的管线塞进去,在中国市场进行商业化,或者将壳子公司的管线授权到海外,两头倒腾。参考当年安进和百济神州的合作方式,安进对百济进行财务投资,同时将管线授权给百济,借由百济在中国市场进行销售。”
另一方面,有业内人士指出,天境或许正在为其港股上市计划筹集资金。如果上市,那将又是一个故事。
......
欢迎添加作者交流:
吴妮:nora4409
李昀:liyun940820
内容合作:17610790527
命运多舛的Biotech们都需要一个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
2025跨年之际,沉寂已久的天境生物以两项BLA(长效生长激素、CD38单抗)获得受理而强势重新亮相,归来已实现收支平衡。
然而,混乱的身份认同问题仍然困扰着这家公司。
2024年2月,原天境生物拆分为两家独立运营的公司:I-Mab(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美国biotech)和TJ Bio(吸纳原上市公司中国团队及资产,中国biotech)。
但很多人分不清楚,误认为仍是一家公司,都叫天境生物。
其实,I-Mab不是天境生物。法律上,拆分后,上市公司只有I-Mab这一个官方名称,没有中文名;天境生物仅指代TJ Bio,没有所谓美国天境、中国天境,也没有所谓杭州天境、天境杭州。
所以,1月6日,I-Mab公告对管线项目优先级进行调整,暂停开发CD73单抗Uliledlimab/尤莱利,与天境生物无关。天境生物与赛诺菲合作的CD73单抗项目仍在推进中。
拆分近一年,I-Mab与天境生物的发展各自精彩,放在时代大背景中,演绎的是资本寒冬、地缘风险双重压力下的生存样本。
01
一次拆分,两种模式
距离特朗普上任仅有一周,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发现原天境生物的拆分在当时是有前瞻性的。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近期频繁切割海外资产。1月6日,药明生物宣布将子公司药明海德在爱尔兰的疫苗工厂以5亿美元出售给默沙东。2024年底,药明康德宣布转让细胞及基因治疗业务平台WuXi ATU美、英业务。业内认为,出售海外资产或为规避地缘风险。
2024年10月,金斯瑞生物科技宣布财务不再并表传奇生物,这被普遍认为是出售其海外上市的细胞治疗业务的前奏。
原天境生物早行一步进行切割,做出“中美市场环境大背景下的最佳战略选择”,海外资产归I-Mab,中国资产归TJ Bio,部分产品(CD73单抗Uliledlimab/尤莱利和Claudin 18.2/4-1BB双抗Givastomig),两家公司各自占有海外和中国权益。
两家公司的成长路线和商业模式迥异。I-Mab成为血统纯正的美国公司,规避中概股风险,同时也是标准的美国Biotech,以轻资产模式运营,没有实验室研发聚焦早期临床管线,通过对外授权实现商业变现。天境生物(TJ Bio)则是中国特色的全产业链Biotech,整合研发端、生产端、销售端优势,聚焦创新药项目,实现产品本土商业化合作和持续收入,屏蔽地缘风险。
两家公司也是合作伙伴关系,互相助益。Uliledlimab/尤莱利主导研究在天境生物(TJ Bio),Givastomig主导研究在美国I-Mab,这种避免重复临床试验的安排,可在资本寒冬期节省现金,当各自取得临床进展后,都有利于提升对方在自身区域的BD预期。
本次I-Mab调整管线项目优先级,Uliledlimab/尤莱利收缩研发投入但保留海外权益,集中资源推进Givastomig的研究,其实是进一步强化双方的分工合作关系。
然而,由于很多人把两家公司混为一谈,误以为天境生物和赛诺菲暂停Uliledlimab/尤莱利,实属张冠李戴。
作为临床阶段首款结合CD73碳端结构域表位的抗体,Uliledlimab/尤莱利以“内二聚体“的结合模式完全抑制CD73的活性,这一差异化优势有望解决其它CD73抗体中常见的量效背离的”钩状效应“难题以提高成药性。
2024年9月,天境生物把Uliledlimab/尤莱利大中华区权益授予赛诺菲,潜在总额达2.13亿欧元,天境生物将主导临床开发并负责生产长期供药,赛诺菲将共担部分开发成本并主导产品商业化。
据临床试验登记平台,天境生物(TJ Bio)目前在中国开展Uliledlimab/尤莱利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III期临床研究(CTR20240650),并计划启动Uliledlimab/尤莱利联合信迪利单抗和化疗的三药联用研究。
02
经历颠簸,在上岸路上
拆分实现创新资源的更优配置,两家公司的状况都得到改善。
I-Mab精简为美国小团队,2024Q3账上现金1.84亿美元,足以支持两年运营,研发资源聚焦Claudin 18.2/4-1BB双抗Givastomig,2025、2026年陆续读出临床数据,来自大厂的BD预期提升。截至1月9日晚,今年以来股价已上涨30%。
天境生物经历过一段风浪颠簸后,即将商业化上岸,已形成明确的业务和收入模式:3大商业化管线(伊坦长效生长激素、菲泽妥单抗血液瘤适应症、长效GLP-1)即将兑现,中期管线(Uliledlimab/尤莱利、普那利单抗、菲泽妥单抗自免适应症等)具备高增长潜力,未来上市后产生商业化销售收入和分成;早期管线以全球创新靶标为主,具有较大的BD机会和高对外授权价值;杭州GMP基地已拿证运营,可满足内外部生产需求,为自身产品供药的同时还能产生外部订单收入。
伊坦长效生长激素上市申请2024年12月已获受理,是国内申报阶段和已上市产品中首款且唯一一款融合蛋白长效生长激素。在已完成的III期注册性临床研究中,伊坦长效生长激素为每周一次给药,治疗52周后达到主要研究终点,患儿AHV(年化生长速率)为 10.76cm/年,阳性对照药物诺和诺德诺泽为 10.28cm/年。试验结果表明伊坦生长激素耐受性良好,安全性与诺泽相当。
伊坦长效生长激素由儿科药龙头济川药业进行销售,借助覆盖全国的成熟销售渠道,上市后有望快速放量。
菲泽妥单抗(CD38单抗)二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上市申请今年1月8日获得受理,进度在国内药企中最快。在MM领域获批用于多个治疗阶段,CD38单抗已诞生超级大药,强生/Genmab的全球首款CD38单抗Darzalex2023年全球销售额97.4亿美元,2024H1销售额55.7亿美元。
天境生物引进菲泽妥单抗(Felzartamab)的传奇经历,类似于云顶新耀引进伊曲莫德(Etrasimod),都发生在2017年。
2017年11月,天境生物从MorphoSys获得菲泽妥单抗在大中华地区所有适应症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2022年6月,HI-Bio从MorphoSys获得菲泽妥单抗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区的权益。2024年5月,渤健以18亿美元收购HI-Bio。
菲泽妥单抗厉害之处还在于肾病治疗领域的突破,正在开展多项临床研究,适应症包括原发性膜性肾病(PMN)、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IgA肾病。
渤健在2024年美国肾脏病学会(ASN)肾脏周上公布菲泽妥单抗治疗IgA肾病的II期IGNAZ研究的积极结果。接受9剂菲泽妥单抗治疗的患者在6个月的治疗期内,尿蛋白/肌酐比(UPCR)评估的蛋白尿水平显著降低,肾功能稳定,以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衡量,持续24 个月。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UPCR 平均降低率在第24 个月达到约50%,这距离最后一次给药已超过18个月。这些结果表明菲泽妥单抗可能具有保护肾功能的潜力,并且可以按治疗周期给药,而不是连续给药。
长效GLP-1药物TJ103(TG103 )降糖、减重适应症正在进行III期临床,最快有望2026年获批上市,中国大陆权益已授权给石药集团。
峰回路转,焕然新生,天境生物的曲折经历正是中国Biotech艰难成长的缩影,我们对Biotech及科学家创始人适应环境剧变的韧性,要有信心。
创新药将顽强崛起,这里充满了弹性和奇迹。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命运多舛的Biotech们都需要一个逆风翻盘的励志故事。
2025跨年之际,沉寂已久的天境生物以两项BLA(长效生长激素、CD38单抗)获得受理而强势重新亮相,归来已实现收支平衡。
然而,混乱的身份认同问题仍然困扰着这家公司。
2024年2月,原天境生物拆分为两家独立运营的公司:I-Mab(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美国biotech)和TJ Bio(吸纳原上市公司中国团队及资产,中国biotech)。
但很多人分不清楚,误认为仍是一家公司,都叫天境生物。
其实,I-Mab不是天境生物。法律上,拆分后,上市公司只有I-Mab这一个官方名称,没有中文名;天境生物仅指代TJ Bio,没有所谓美国天境、中国天境,也没有所谓杭州天境、天境杭州。
所以,1月6日,I-Mab公告对管线项目优先级进行调整,暂停开发CD73单抗Uliledlimab/尤莱利,与天境生物无关。天境生物与赛诺菲合作的CD73单抗项目仍在推进中。
拆分近一年,I-Mab与天境生物的发展各自精彩,放在时代大背景中,演绎的是资本寒冬、地缘风险双重压力下的生存样本。
01
一次拆分,两种模式
距离特朗普上任仅有一周,在这个节点上,我们发现原天境生物的拆分在当时是有前瞻性的。
中国生物科技企业近期频繁切割海外资产。1月6日,药明生物宣布将子公司药明海德在爱尔兰的疫苗工厂以5亿美元出售给默沙东。2024年底,药明康德宣布转让细胞及基因治疗业务平台WuXi ATU美、英业务。业内认为,出售海外资产或为规避地缘风险。
2024年10月,金斯瑞生物科技宣布财务不再并表传奇生物,这被普遍认为是出售其海外上市的细胞治疗业务的前奏。
原天境生物早行一步进行切割,做出“中美市场环境大背景下的最佳战略选择”,海外资产归I-Mab,中国资产归TJ Bio,部分产品(CD73单抗Uliledlimab/尤莱利和Claudin 18.2/4-1BB双抗Givastomig),两家公司各自占有海外和中国权益。
两家公司的成长路线和商业模式迥异。I-Mab成为血统纯正的美国公司,规避中概股风险,同时也是标准的美国Biotech,以轻资产模式运营,没有实验室研发聚焦早期临床管线,通过对外授权实现商业变现。天境生物(TJ Bio)则是中国特色的全产业链Biotech,整合研发端、生产端、销售端优势,聚焦创新药项目,实现产品本土商业化合作和持续收入,屏蔽地缘风险。
两家公司也是合作伙伴关系,互相助益。Uliledlimab/尤莱利主导研究在天境生物(TJ Bio),Givastomig主导研究在美国I-Mab,这种避免重复临床试验的安排,可在资本寒冬期节省现金,当各自取得临床进展后,都有利于提升对方在自身区域的BD预期。
本次I-Mab调整管线项目优先级,Uliledlimab/尤莱利收缩研发投入但保留海外权益,集中资源推进Givastomig的研究,其实是进一步强化双方的分工合作关系。
然而,由于很多人把两家公司混为一谈,误以为天境生物和赛诺菲暂停Uliledlimab/尤莱利,实属张冠李戴。
作为临床阶段首款结合CD73碳端结构域表位的抗体,Uliledlimab/尤莱利以“内二聚体“的结合模式完全抑制CD73的活性,这一差异化优势有望解决其它CD73抗体中常见的量效背离的”钩状效应“难题以提高成药性。
2024年9月,天境生物把Uliledlimab/尤莱利大中华区权益授予赛诺菲,潜在总额达2.13亿欧元,天境生物将主导临床开发并负责生产长期供药,赛诺菲将共担部分开发成本并主导产品商业化。
据临床试验登记平台,天境生物(TJ Bio)目前在中国开展Uliledlimab/尤莱利联合特瑞普利单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II/III期临床研究(CTR20240650),并计划启动Uliledlimab/尤莱利联合信迪利单抗和化疗的三药联用研究。
02
经历颠簸,在上岸路上
拆分实现创新资源的更优配置,两家公司的状况都得到改善。
I-Mab精简为美国小团队,2024Q3账上现金1.84亿美元,足以支持两年运营,研发资源聚焦Claudin 18.2/4-1BB双抗Givastomig,2025、2026年陆续读出临床数据,来自大厂的BD预期提升。截至1月9日晚,今年以来股价已上涨30%。
天境生物经历过一段风浪颠簸后,即将商业化上岸,已形成明确的业务和收入模式:3大商业化管线(伊坦长效生长激素、菲泽妥单抗血液瘤适应症、长效GLP-1)即将兑现,中期管线(Uliledlimab/尤莱利、普那利单抗、菲泽妥单抗自免适应症等)具备高增长潜力,未来上市后产生商业化销售收入和分成;早期管线以全球创新靶标为主,具有较大的BD机会和高对外授权价值;杭州GMP基地已拿证运营,可满足内外部生产需求,为自身产品供药的同时还能产生外部订单收入。
伊坦长效生长激素上市申请2024年12月已获受理,是国内申报阶段和已上市产品中首款且唯一一款融合蛋白长效生长激素。在已完成的III期注册性临床研究中,伊坦长效生长激素为每周一次给药,治疗52周后达到主要研究终点,患儿AHV(年化生长速率)为 10.76cm/年,阳性对照药物诺和诺德诺泽为 10.28cm/年。试验结果表明伊坦生长激素耐受性良好,安全性与诺泽相当。
伊坦长效生长激素由儿科药龙头济川药业进行销售,借助覆盖全国的成熟销售渠道,上市后有望快速放量。
菲泽妥单抗(CD38单抗)二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上市申请今年1月8日获得受理,进度在国内药企中最快。在MM领域获批用于多个治疗阶段,CD38单抗已诞生超级大药,强生/Genmab的全球首款CD38单抗Darzalex2023年全球销售额97.4亿美元,2024H1销售额55.7亿美元。
天境生物引进菲泽妥单抗(Felzartamab)的传奇经历,类似于云顶新耀引进伊曲莫德(Etrasimod),都发生在2017年。
2017年11月,天境生物从MorphoSys获得菲泽妥单抗在大中华地区所有适应症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益。2022年6月,HI-Bio从MorphoSys获得菲泽妥单抗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区的权益。2024年5月,渤健以18亿美元收购HI-Bio。
菲泽妥单抗厉害之处还在于肾病治疗领域的突破,正在开展多项临床研究,适应症包括原发性膜性肾病(PMN)、肾移植术后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IgA肾病。
渤健在2024年美国肾脏病学会(ASN)肾脏周上公布菲泽妥单抗治疗IgA肾病的II期IGNAZ研究的积极结果。接受9剂菲泽妥单抗治疗的患者在6个月的治疗期内,尿蛋白/肌酐比(UPCR)评估的蛋白尿水平显著降低,肾功能稳定,以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衡量,持续24 个月。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UPCR 平均降低率在第24 个月达到约50%,这距离最后一次给药已超过18个月。这些结果表明菲泽妥单抗可能具有保护肾功能的潜力,并且可以按治疗周期给药,而不是连续给药。
长效GLP-1药物TJ103(TG103 )降糖、减重适应症正在进行III期临床,最快有望2026年获批上市,中国大陆权益已授权给石药集团。
峰回路转,焕然新生,天境生物的曲折经历正是中国Biotech艰难成长的缩影,我们对Biotech及科学家创始人适应环境剧变的韧性,要有信心。
创新药将顽强崛起,这里充满了弹性和奇迹。
100 项与 I-Mab Biopharma US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I-Mab Biopharma US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