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Paragon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Paragon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专利(医药)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日前,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Ikena Oncology(下称Ikena)宣布和Inmagene Biopharmaceuticals(创响生物)已签订最终合并协议。其主要合作条款如下:
合并后的公司将专注于开发 IMG-007,这是一种针对OX40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合并后的公司计划以"ImageneBio"的名称运营,并在纳斯达克以"IMA"的股票代码进行交易。
此次合并将产生约1.75亿美元资金,用于支持 IMG-007 的进一步开发,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中期完成。
合并和融资完成后,创响生物股东预计将拥有约43.5%的股份。也就是说,创响生物将拥有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并通过该交易实现美股借壳上市。
拆解交易背后的秘密
创响生物成立于2019年,随后两年,即完成2100万美元的B轮融资和1亿美元的C轮融资。2023年,创响生物更是采取了今年流行的Newco出海模式,与一家美国公司Aditum Bio合作创建了Celexor Bio公司。Celexor Bio获得了创响生物旗下一款靶向IL-17的单抗IMG-018的全球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独家权利。创响生物获得了首付款和最高可达2.87亿美元的开发和销售里程碑付款等。
本次合并的另一主角Iken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一家专注于癌症免疫疗法和小分子抑制剂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Ikena一路走来并不顺利。尤其是在2024年,Ikena与百事美施贵宝的合作终止,导致其失去了有望获得9000万美元的里程碑金额。不仅如此,BMS还是Ikena的主要投资人之一。在双方达成合作协议时,还涉及一笔BMS的1500万美元的股权投资。因此,BMS作为公司重要的支持者,忽然宣布撤出,对Ikena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Ikena因此裁员三分之一。
2024年5月,Ikena开始砍管线,将旗下一种TEAD1选择性的Hippo途径抑制剂的研发停滞,该产品用来治疗胸膜间皮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疾病,并裁掉了超过一半的剩余员工,如今公司只剩下一条在研管线。通过各种节流措施,Ikena账上尚有超过1.3亿美元的现金,这笔资金也是创响生物较为看中的资产。
除此以外,此次合作还能为创响生物带来7500万美元新的融资。这笔融资配售的参与方有两大阵营:一方是Ikena原有股东BVF Partners L.P.等;另一方是引入的新投资机构Deep Track Capital等。
从融资方来看,Ikena及相关资本方对IMG-007产品报以很高的期待。
自免潜力靶点--OX40
OX40是一种主要存在于活化T细胞上的共刺激受体,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成员。其通过与配体OX40L结合,激活下游免疫应答,促进T细胞存活、分化及免疫应答。研究发现,阻断OX40/OX40L可改善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反应并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免疫活性。因此,阻断OX40/OX40L通路有望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OX40被认为是自免疾病和肿瘤药物研发的潜力靶点。
IMG-007是一种靶向OX40的单克隆抗体,在包括特应性皮炎、哮喘、化脓性汗腺炎炎症性疾病中具有广泛用途。与处于II期临床和后期开发的其他OX40靶向单克隆抗体相比,IMG-007的半衰期更长,而且具有沉默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功能,并且是非T细胞耗竭的,其耐受性可能得到改善。
在针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IIa期临床试验中,入组患者4周内接受300 mg三次静脉输注给药后,EASI评分在第一周显示了较基线快速且明显的改善,截至第20周,共有69%、54%和31%的患者分别达到了EASI-50(EASI评分较基线至少改善 50%),EASI-75,和EASI-90。在安全性、半衰期层面,IMG-007有潜在差异化优势。IMG-007治疗特应性皮炎的IIb期临床试验预计将于2025年初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IMG-007是目前全球唯一处于临床期、非耗竭性抗OX40的单克隆抗体,具有同类最佳的潜力。除特应性皮炎外,对哮喘、化脓性汗腺炎、系统性硬化症等也有治疗作用。
这次合并后,创响生物收获了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控制权和推进IMG-007等临床管线所需的大量资金,Ikena也获得了正常运营的机会,对双方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反向合并"潮起
今年以来,国内药企"反向合并"有潮起之势。通过反向并购实现借壳上市,花费的时间更短,成本相较于IPO费用更低,确定性更高,因此在IPO收紧大势下,通过"反向合并"借壳上市是一个不错的路径。
而这一策略在美国市场早已很普遍。以Paragon Therapeutics为例,其衍生的Biotech--Spyre Therapeutics,是一家专注于炎症性肠病的公司,其"借壳"对象是专注于开发罕见代谢疾病药物的Aeglea,2023年6月,深陷核心产品失利困境的Aeglea,宣布以换股交易的方式收购Spyre Therapeucs,交易完成后,Aeglea原股东获得合并公司约5.5%股份。新公司以Spyre Therapeucs命名,由Aeglea和Spyre高管共同领导。
在国内,借壳上市的案例前有亿腾医药与嘉和生物的并购,最近又有睿跃生物(Cullgen)与纳斯达克上市的Pulmatrix(股票代码:PULM)达成合并协议,根据协议,合并后的公司将以Cullgen的名义运营。Pulmatrix原股东将持有合并后公司约3.6%的股份,睿跃生物原股东将持有合并后公司96.4%的股份。睿跃生物占有新公司的主导权。
通过分析这些反向收购案例,发现能够获得认可的公司,其产品在解决临床痛点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这些公司在早期就前瞻性布局了多条管线。对于药企来说,这类交易也是当下更好的投资回报路径。
参考来源:
1.https://www.sec.gov/ix?doc=/Archives/edgar/data/1835579/000119312524010227/d459979d8k.htm.
2.https://firstwordpharma.com/story/5819818https://ikenaoncology.com/pipeline/https://ir.ikenaoncology.com/news-releases/news-release-details/ikena-oncology-acquires-pionyr-immunotherapeutics-all-stock.
END
【智药研习社近期直播】
来源:CPHI制药在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
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
▼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百利天恒与BMS关于EGFR/HER3双抗ADC药物BL-B01D1的84亿美元交易,至今国内仍未有BD交易的首付款能够超越,但新的同靶点管线交易开始浮现。
1月7日,又一个EGFR/HER3双抗ADC成功出海,映恩生物与Avenzo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映恩生物将其临床前EGFR/HER3双抗ADC管线DB-1418的全球权益(除大中华区外)授予Avenzo,获得5000万美元预付款、最高约11.5亿美元的开发、监管和商业里程碑付款及未来的地区销售分成。
虽然相对BL-B01D1的交易,DB-1418更早期且规模更小,但架不住Avenzo Therapeutics的创始人Countouriotis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语出惊人:“在看到百利天恒与BMS的BL-B01D1之后,我们立即看到了该资产中的漏洞,它特别与安全性有关,另外我们基于拥有的DB-1418资产临床前数据,我们认为它可以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
这番言论,不仅让市场投资者对映恩生物的DB-1418有更多好奇的同时,也引起了市场投资者对百利天恒BL-B01D1安全性的探讨和关注。
01
所谓的漏洞,在哪里?
百利天恒的BL-B01D1是一款可靶向EGFR和HER3的四价双特异性ADC,抗体使用的是公司主研发EGFR/HER3抗体SI-B001(相比大多竞品特殊之处在于HER3亲和力低于EGFR,即仅在靶向结合EGFR以后才能有效结合HER3),采用全半胱氨酸偶联连接,有效载荷是喜树碱衍生物ED04,DAR为8,具备旁观者效应。
(图源:建投医药)
考量BL-B01D1的安全性,可以从该分子已有的一期临床数据进行探讨,该临床入组了195名实体瘤患者,包括非小细胞肺癌、鼻咽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等多种实体瘤类型。
在Lancet Oncol期刊发表的该一期研究显示,195名患者中发生TRAEs(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的患者有189例,≥3级TRAE发生率为71%(139例),其中最常见的TRAE为中性粒细胞减少(47%)、贫血(39%)、白细胞减少(39%)和血小板减少(32%)等,可以看出主要是血液毒性。另外,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为36%,有27%患者因为TRAEs导致减少剂量,并且有3例患者因TRAEs导致死亡(肺炎、感染性休克和骨髓抑制)。
事实上,如果单从≥3级TRAE发生率这一关键安全性指标来说,BL-B01D1的副作用率似乎有点“太高”了。横向非头对头对比一些竞品(基线不同,仅作参考),比如第一三共的HER3-DXd在225名EGFR-TKI和含铂化疗经治后的NSCLC患者中≥3级TRAE发生率约45.3%,恒瑞医药HER3 ADC药物SHR-A2009在治疗103例EGFR突变的NSCLC患者的一期临床中≥3级TRAE发生率为56.3%。
以及BL-B01D1在血液毒性这方面,在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等≥3级TRAE发生率也较高,即便是非头对头横向对比大家认为“很毒”的Enhertu,血液学毒性相关的≥3级TRAE发生率比例也比Enhertu要高。
(图源:生医Sama)
从BL-B01D1副作用种类来分析,除了主要的血液毒性外,大家关注的EGFR on-target相关毒性并不高,对应AE发生率较低均为1-2级,如皮疹13%、腹泻17%、恶心33%,这可能也是BL-B01D1的抗体特殊设计带来的结果(过去同类双抗一般通过降低对EGFR亲和力进而减少靶点相关AE)又或者剂量没爬上去的结果(2.5mpk D1D8 Q3W)。
血液学毒性层面不太好过多去探究,毕竟百利天恒毒素用的是甲基化DXd,过去第一三共“X”-DXd系列分子均采用喜树碱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该类药物可导致DNA双链断裂导致快速增殖细胞的凋亡,然而此类细胞毒作用可能会引发血液学毒性,可以发现这个系列的分子血液毒性均不低,同样恒瑞医药的喜树碱衍生物ADC也同样出现该现象。
在探析安全性的同时,当然百利天恒BL-B01D1能够获得BMS青睐也具备其闪光点,其无论是在TKI耐药EGFR突变NSCLC患者还是EGFR野生型NSCLC患者治疗中都展现出了卓越的疗效潜力,同时公司在进行多个实体瘤的临床,有着泛瘤种重磅药物潜力。未来其在安全性上的疑问,是否会影响其未来往更前线治疗推进,值得观察。
02
DB-1418双抗ADC的特别之处
以Avenzo创始人Countouriotis博士的口径,映恩生物的DB-1418资产似乎在讲BL-B01D1的“Me better”甚至赛道“Best in class”的故事,我们不妨看看该药物设计有何特殊之处。
不过有意思的是,DB-1418作为HER3/EGFR双抗ADC,其采用“1+1”形式的分子设计(两个结合位点,每个靶点各一个),Linker为可裂解连接子,毒素采用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有效载荷P1021,DAR为6。
(图源:映恩生物招股书)
从结构对比来看,两者已公开信息中最大差异在于抗体的结构设计和DAR值,百利天恒BL-B01D1采用“2+2”四价设计(两个结合位点、每个靶点各两组),DAR为8。
尤其在抗体设计上,映恩生物在招股书中明确指出:与采用“2+2”设计的BsADC相比,DB-1418在EGFR耐药或EGFR低模型中亦展现出更佳疗效,可覆盖目前未接受充分治疗的广泛患者群体。
另外,招股书中也提到DB-1418在临床研究中,针对以EGFR为主导的治疗显示出更强的疗效,且克服耐药性能力更强。
临床前数据显示,在NCI-H1975(EGFR L858R/T790M)肿瘤耐药细胞模型中,相比2+2设计的HER3/EGFR双抗,DB-1418的抗体凭借“1+1”形式的分子设计对同时表达EGFR及HER3肿瘤细胞的结合亲和力更高,并且内吞性更好,这在招股书中被列为关键优势。
同时招股书也提到了临床前在NCI-H1975模型的数据,DB-1418相比HER3 ADC显著提升了抑制肿瘤效果,且HER3 ADC联合奥希替尼的治疗才能媲美DB-1418的疗效。
综上公开信息,DB-1418主要通过对抗体设计的差异化,大大提升了分子靶向亲和力和降低了分子可能导致的安全性风险,我们或许可以通过公司在后续临床一期的剂量爬坡设计和安全性结果来验证这些差异化的可行性。
03
2025年趋势:海外风投攒局者奋力扫货
2025年,基于过往Summit、Aiolos Bio等Biotech的成功案例,更多海外生物医药风投将加入到“扫货中国分子”的大潮中来,Newco将成为国内Biotech未来出海的重要方式,这是必成之势。
上文主角之一的Avenzo Therapeutics,近三个月内已完成了对三款中国国产分子的引进,包括安锐生物的CDK2抑制剂、橙帆医药的Nectin4/TROP2双抗ADC和映恩生物的HER3/EGFR双抗ADC,三笔交易累计首付款达到1.4亿美元。
Avenzo Therapeutics在2022年成立以来,总融资额达到3.86亿美元,背后出资机构目前已超过14家,包括OrbiMed、Foresite Capital等知名生物医药机构。虽然目前筹措资金足够引进分子的首付款,但预计后续该公司预计会快速上市以筹措更多的资金推进临床试验及引进更多国产创新分子。
而扫购多个国产创新分子的“明星项目公司”不止Avenzo Therapeutics一家,近期更为受到市场关注的公司是Candid Therapeutics。
不同的是,Avenzo更倾向于押注“下一代ADC”双抗ADC的赛道机会,而Candid则是选择死磕TCE多抗。
Candid Therapeutics通过三方合并和多步融资收购了Vignette Bio和TRC2004,囊获了两款T细胞连接器(TCE)管线,分别是岸迈生物的BCMA/CD3双抗EMB-06、嘉和生物CD20/CD3双抗GB261。
2024年9月Candid Therapeutics完成3.7亿美元的融资,随后在今年12月与和铂医药旗下的诺纳生物达成新一代T细胞衔接器的合作开发,又在近日与药明生物就T细胞衔接子三特异性抗体达成研究服务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Candid Therapeutics机构股东同样众多,其中不乏孵化高手,包括创立Paragon Therapeutics的Fairmount(不熟悉的可以看《海外版微创,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Foresite Capital等等。
无论是面子还是里子,都是要靠自己挣的,A股对未盈利Biotech上市的收紧关闭了一扇门,但凭借国内新一代Biotech扎实的研发和不断的投入,引入中国分子成为了全球医药圈的潮流,这又为中国Biotech打开了另一扇门。
结语:映恩生物的DB-1418成功出海,打响了EGFR/HER3双抗ADC赛道迭代研发竞争的第一枪,期待DB-1418未来在临床数据上与BL-B01D1或者百利天恒迭代分子的交锋,我们也讲见证更多的国产创新分子在2025年的出海,这一定是个大年。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创新药领域的“点石成金”正在照进现实。
Paragon Therapeutics神似美国药版的“微创”,当然这指的是其衍生出多家上市公司强大操作,但其衍生出的Biotech上市后却个个都给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而不同的是,Paragon Therapeutics并未上市,使得其不存在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问题。
目前,Paragon Therapeutics已经衍生出了5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4家专注于自免的Biotech,分别为Apogee Therapeutics、Spyre Therapeutics、Oruka Therapeutics和Jade Biosciences,肿瘤领域的Biotech则是有Crescent Biopharma。
Paragon Therapeutics由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风投机构Fairmount于2021年创立,其开发策略简单粗暴,从已衍生Biotech的管线看,其主要直接针对相对成熟的靶点开发下一代长效抗体药物,技术上也多采用专利过期的YTE改造策略。
01
不一样的资本操作思路
细心地投资者会发现,Paragon Therapeutics衍生的5家公司中只有Apogee Therapeutics是通过常规的IPO通道实现上市,其余四家均通过诸如反向合并这类“借壳”的方式实现上市。
以专注炎性肠病的Spyre Therapeutics为例,Spyre Therapeutics“借壳”对象是Aeglea,Aeglea为开发罕见代谢疾病药物的Biotech,由于在2023年其核心产品I/II期试验中期结果低于市场预期陷入绝境,最终Aeglea以换股交易的方式收购Spyre Therapeucs,Aeglea原股东获得合并公司的约5.5%股份。
而在近期完成“借壳”的Jade Biosciences,其借壳对象为Aerovate Therapeutics,Aerovate公司是一家核心管线伊马替尼改剂型为干粉版本配合吸入器吸入治疗肺动脉高压的Biotech,合并前净现金接近1亿美元,Aerovate在与Jade合并前向原股东分配6500万美元现金,同时原股东将获得合并公司后的约1.5%股份。
从Paragon衍生公司过往案例来看,其目标对象均为小市值低于2亿美元甚至低于5000万美元的“烟蒂Biotech”,在合并之前往往会带资入组配套一笔融资以支撑合并公司支撑发展2-3年或获得核心管线概念性验证数据。另外,原有壳公司的股东股权比例将压缩在很低的比例,保证了合并公司的股权结构健康和未来上市公司盘面潜在的抛压。
Paragon系列公司为什么热衷于反向并购实现借壳上市?
反向收购实现上市很早在美国已经成为潮流,主要好处在于:1)相比IPO,反向收购相对花费时间更短,更有利于Biotech实现快速上市;2)反向收购的成本主要包括买壳费用、律师费、会计师费和财务顾问费等,通常远低于IPO的费用;3)对于这类已经“攒好局”的Biotech而言,上市的确定性和运作的灵活性反而是更重要的因素,传统的IPO往往有不少不确定因素。
02
已验证的Paragon衍生公司数据
简单粗暴的策略下,Paragon已经成功孵化出了3个具备一定市值体量的上市公司,Apogee、Spyre、Oruka目前市值分别为35.75亿美元、20.35亿美元和9.34亿美元(截至笔者撰文时),而这三家公司上市的时间分别为2023年7月、2023年11月和2023年9月,上市交易后涨幅巨大。
这三家公司的分别有各自深耕的细分赛道,Apogee、Spyre、Oruka核心管线分别对应特异性皮炎、炎性肠病、银屑病三个大适应症领域,并且有各自对标的成熟商业化药物。
Apogee核心管线是IL-13单抗APG777,其对标的是礼来Lebrikizumab(2024年9月获得FDA批准上市),IL-13作为和IL-4功能相似的调节因子,在特异性皮炎适应症(AD)开发潜力巨大,Evaluate Pharma曾经将Lebrikizumab列为2026年AD领域的第三大销售单品,预估销售额为9.9亿美元。而APG777由于对IgG1骨架进行改造(携带了YTE突变和LALA突变),拥有超长的半衰期,二期临床推行3或6个月一针维持剂量(Lebrikizumab为2或4周一针维持剂量)。
在已有的APG777一期临床数据显示:其不仅在不同剂量拥有长达75天的半衰期,同时在可以持续深度抑制pSTAT6和TARC(IL-13靶点和AD疾病相关生物标记物)长达三个月,这样的初步数据展现出了“同类最佳药物”的潜质。
Spyre Therapeutics的核心管线是α4β7单抗SPY001,其对标武田Vedolizumab(2023年销售额超过50亿美元)。整合素α4β7是淋巴细胞表面表达的归巢受体,其可以通过与粘膜地址蛋白细胞粘附分子-1(MAdCAM-1) 的相互作用,使淋巴细胞不受控地迁移到炎症部位,产生自身免疫疾病等病症。Vedolizumab作为α4β7整合素拮抗剂的成功在于,其通过选择性阻断α4β7整合素与其天然配体 MAdCAM-1间的相互作用,抑制T淋巴细胞进入肠道固有层和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减轻肠道炎症,而不损害全身免疫反应。
还是熟悉的味道,SPY001是一种经过工程化改造、延长半衰期的抗α4β7单抗。在临床前小鼠和NHP模型上,SPY001相比于Vedolizumab延长3倍以上的半衰期。另外,SPY001相比vedolizumab具有更好的药物维持,一年仅需注射4-6针。
SPY001一期临床中期数据显示,其300mg、600mg皮下注射组的半衰期分别超过90天、100天,远长于Vedoliz约55-76.5天。另外,SPY001在单次递增剂量(SAD)试验中剂量高达1000mg,在多次递增剂量(MAD)试验中剂量高达600mg时仅出现1级不良事件,这意味着SPY001有望通过300mg或600mg的皮下注射分别实现每3个月(Q3M)或每6个月(Q6M)的给药频率,显然亦具备“同类最佳药物”的潜质。
Oruka Therapeutics的首发核心管线为ORKA-001,这是一款IL-23 p19的抑制剂,对标艾伯维的Skyrizi(2023年全球销售额为77.63亿美元)。IL-23是治疗
银屑病及其他自免疾病的热门靶点之一,Skyrizi凭借着较低的注射频次(在2次初始剂量后,每年接受4次维持剂量治疗)和强力的治疗效果保持高速的增长和市场领导地位。
ORKA-001工程化改造更绝,使用了YTE突变,公司预计人体半衰期约为74天,未来给药可能一年一次或一年两次,较Skyrizi延长2-4倍。2024年12月底,Oruka Therapeutics启动了的I期健康志愿者试验,计划在24名健康志愿者中评估三个剂量水平,一方面主要评估其人体半衰期是否能达到50天和75天,分别支持未来ORKA-001每6个月、年度的给药方案;另一方面,还需要评估ORKA-001是否媲美已获批的IL23抗体相当的安全性特征。
纵览上述3家Paragon衍生公司的策略和已有临床数据,可以发现Paragon主打在各个自免的大适应症上对标重磅炸弹的长效抗体获得初步性的成功,各个衍生公司取得“市值膨胀”的佳绩,这条路径已经被验证可以量产纳斯达克上市Biotech。
03
留有遐想的新Biotech
接下来,Paragon瞄准了新的风口:IgA肾病和近来热门的PD-1/VEGF双抗。
专注于IgA肾病的Jade Biosciences核心管线为JADE-001,其作为一款长效抗APRIL药物,对标药物大概率是大冢制药的Sibeprenlimab。Sibeprenlimab目前尚未商业化,其采取每月1次皮下注射的给药方式,临床三期数据显示:接受Sibeprenlimab治疗1年后,高剂量组患者平均尿蛋白降幅高达62%,具备当前“同类最佳药物”的潜力。
Jade Biosciences的策略在于,一方面通过拿手的YTE修饰延长半衰期,公司预计的人体半衰期超过50天;另一方面筛选出与APRIL结合能力更强的抗体(结合亲和力强,比Sibeprenlimab高超过5倍、比Zigakibart高超过14倍),以实现对APRIL更深度的阻断。
另外Jade Biosciences的信心源自于,公司观察到Sibeprenlimab在三期研究中可能存在剂量不足的情况,这也为JADE-001提供了差异化的机会。不过JADE-001需要在2025年下半年才能进入临床阶段,市场大概率需要在2026年上半年才能看到JADE-001的临床数据。
市场或许更好奇的是Crescent Biopharma,无论是IL-4Rα抗体,还是IL-23抗体和α4β7抗体都好,它们都已经经历了不同的公司对该靶点多样化策略的数据验证,进而能够Paragon高层做出更优的对标选择。
PD-1/VEGF双抗可能则完全不同,目前只有康方生物/Summit的AK-112经历过大样本关键临床的数据验证,积累数据是完全不足的。另一点市场好奇的在于,过去在自免领域,过去Paragon的策略可以通过半衰期改造、抗体亲和力等熟悉的技术手段来进行“Me better”改造,具备很高成功率;而放在双抗或者肿瘤领域,可能并不是简单改长效及提高依从性就能让投资者买单的,并且双抗的改造会比单抗更为复杂,这也是Crescent Biopharma未来的看点。同样其核心管线CR-001的临床数据,也要等到2026年之后了。
结语:国内投资者如果看Paragon Therapeutics这种孵化模式,其实很容易想到过去辉煌一时的“微创模式”,微创模式抛开公司的内部治理问题,其实崩灭的本质是国内器械市场各个赛道内卷背后引来的政策紧箍致使市场空间萎缩。而Paragon不同在于,自免药物各个细分赛道数量足够多、海外市场足够大而政策风险较小(至少目前来看是这样的),这样最终才能孵化出一个个上市公司,短期内互不侵扰。
当然了,海外创新药公司和资本的孵化模式、资本运作模式,国内Biotech们可以借鉴学习的,还有很多。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100 项与 Paragon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Paragon Therapeutics, Inc.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