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一项在CLDN18.2表达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评价BC007抗体注射液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有效性的开放、多中心、首次人体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的I期临床研究
主要研究目的
Ia期:观察BC007在CLDN18.2表达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从而确定BC007单药治疗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扩展期推荐剂量(RDE)。
Ib期:进一步观察BC007在CLDN18.2表达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次要研究目的
评价BC007在CLDN18.2表达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初步抗肿瘤疗效;
评价BC007在CLDN18.2表达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
评价BC007在CLDN18.2表达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免疫原性。
探索性研究目的
探索BC007的暴露量与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性;
探索受试者肿瘤组织基线CLDN18.2表达水平与疗效的相关性;
探索受试者给药后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CD47受体占有率(RO)的变化;
探索受试者给药后外周血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
探索受试者给药后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征。
评价BC008抗体注射液对CLDN18.2阳性的晚期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及抗肿瘤疗效的探索性临床研究
(1)主要目的
1)评估BC008治疗CLDN18.2阳性的晚期实体瘤受试者的剂量限制性毒性(DLT)、最大耐受剂量(MTD)。
(2)次要目的
1) 评价BC008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
2) 评价BC008的安全性。
3) 评价BC008的免疫原性。
4) 评价BC008在CLDN18.2阳性的晚期实体瘤患者中的初步疗效。
(3)探索性目的
1) 回顾性分析CLDN18.2的表达和BC008疗效的相关性。
MG-K10 人源化单抗注射液在成人哮喘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有效性的Ib/II 期临床试验
研究分为两阶段:Ib 期和II 期。
Ib 期:
主要目的:评估MG-K10 在哮喘受试者中多次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次要目的:
评估MG-K10 在哮喘受试者中多次给药的初步疗效;
评估MG-K10 在哮喘受试者中多次给药的PK、PD 特征;
评估MG-K10 在哮喘受试者中多次给药的免疫原性。
II 期:
主要研究目的:
评估MG-K10 在中重度哮喘受试者中的初步疗效,为Ⅲ期临床试验研究设计和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次要研究目的:
评估MG-K10 对中重度哮喘受试者肺功能改善、急性发作、哮喘控制等疗效指标的影响;
评估MG-K10 在中重度哮喘受试者中多次给药的安全性;
评估MG-K10 在中重度哮喘受试者中多次给药的PK、PD 特征;
评估MG-K10 在中重度哮喘受试者中多次给药的免疫原性。
100 项与 宝船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宝船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近几年,为了满足源源不断的新药研发需求,全球实验动物平台和CRO服务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此外,伴随监管法规的逐步完善,此前零散的动物实验服务方式正被规模化、标准化服务商所取代,加之增量创新医疗器械进入产品合规的关键时期,实验动物平台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
实验猴作为新药临床前试验的重要基础资源,在大分子药物中,超70%需要用猴做临床前试验;在小分子药物中,10% ~ 20%需要用猴做临床前试验。需强调的是,约10年前,国内实验猴售价仅1万元/只,目前实验猴的单价相对十年前上涨了近10倍。此外,随着医药产业的逐步回暖,实验动物及相关CRO需求仍在不断上升。虽然在实验动物行业疯狂地野蛮生长后,产业出现了一定的回落,但整体发展趋势变得更加理性、良性。
目前,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行业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还存在什么痛点?出现了什么新趋势?在产业链的背后,国内有一家成立15年的“低调先驱”湖北天勤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勤生物”),或许可以为行业带来一些洞见。天勤生物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非人灵长类动物繁育的企业,见证了实验动物行业的野蛮生长和理性回归,亦为动脉网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创新医药产业的新视角。
01
“三个五工程”让三十余年
从业经验的老兵选择加盟天勤生物
2009年,依托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的技术支撑建立协同研发平台,天勤生物正式成立。成立至今,天勤生物完成了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倚锋资本、招银国际、高瓴创投、深创投、兴业国信资管、前海厚朴基金、九通投资、华方资本等二十余家机构/公司。
天勤生物聘请陆国才教授担任总裁,陆教授拥有30多年研发和产业经验。在科研端,陆教授共发表文章130多篇,其中论著70篇(SCI收录杂志发表32篇),主编或副主编专著6部,主持或分题主持数项国家及省部级基金,授权专利16项,培养研究生20余名。在产业端,陆教授曾负责或带领团队完成了400多个新药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工作,120多个新药已通过NMPA评审获得临床批件/临床许可或新药证书,10余个评价的新药获FDA临床许可。
面对硕果累累的过往,陆教授只总结了一句话,“其实我三十多年就做了一件事:新药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工作。”也许在大部分人印象中,在新药安全性评价环节,研究人员可以参考相关的指导原则开展工作,在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性占比不大。但从源头来讲,新药研发是一个系统性的、集成式的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涉及重要的创新,具有相应的难度和壁垒。仅从安全性评价角度来看,如何选择实验动物、如何确立分析方法、如何设定针对性检测指标、如何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系统降本增效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创新。各个环节协同创新,才能为打造出一款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新药保驾护航。
陆教授与天勤生物的缘分,也是因为一个关于“安全性评价工作”的项目。2020年到2021年期间,陆教授负责管理的一项新药临床前项目遇到了一个瓶颈:缺乏实验猴用于药理毒理试验。因为天勤生物在国内拥有的实验猴数量名列前茅且口碑一直很好,所以陆教授带领团队联系到了天勤生物的任董事长,达成了实验猴方面的项目合作。
陆教授回忆,“我们把这项合作称为‘三个五工程’。第一个‘五’指当时购买实验猴的价格是‘15000’元/只;第二个‘五’指天勤生物提供了‘500’只实验猴;第三个‘五’则是我们团队对接‘5’个CRO项目与天勤生物合作。”
因为这些合作,陆教授对天勤生物有了更深的了解。2023年,陆教授正式加入了天勤生物,“天勤生物在行业内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也十分认同公司以及团队的核心价值观。在我看来,加入天勤生物,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一件事情。”
除了经验丰富的陆教授外,天勤生物的核心团队还包括多名新药审评专家和GLP资深技术专家,核心成员均具有20年以上项目研究经验,负责对技术方案和报告的科学性以及规范性严格把关;技术骨干人员均具有10年以上的药代/药理/毒理相关经验,确保项目研究质量。
02
从实验动物到动物实验
一直以来,实验动物资源研究是海外发达国家关注的重点。在美国,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在啮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水生动物、无脊椎动物等动物种类建立了国家级实验动物资源和技术服务机构,相继培育出数万个不同实验动物的品系,满足不同的科学实验需要,加快了美国生命科学的创新与进步。而我国是实验动物使用大国,生产量仅次于美国,经常使用小鼠、大鼠、豚鼠、猴、兔、犬等30个物种和2000个品系的基因工程模型和疾病动物模型资源。
在国内,现阶段实验动物产业正从以往粗放的自产自销模式走向市场化、高科技产业化的规范模式过渡。自“十二五”以来,我国先后建立了8个国家实验动物资源库,保存有810个实验动物品种品系和14类动物32000多组生物学特性数据。但总体而言,目前国内仍缺乏实验动物资源长期保存、共享与研发的长效机制,超三成的常规实验动物市场被海外企业占据。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非人灵长类动物繁育的企业,天勤生物的实验猴数量及质量名列前茅。其在湖北、广东和广西均设有实验动物繁育研究中心,用以进行实验用非人灵长类动物专业饲养和繁育,包括恒河猴、食蟹猴、狨猴、豚尾猴。实验动物遗传背景清晰,且拥有健全、完整的谱系档案,并定期进行检疫。动物品质优良,受到海内外客户的广泛好评。
天勤生物可提供的实验猴类型,图源天勤生物
值得一提的是,天勤生物武汉分公司和子公司天勤鑫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天勤鑫圣)均是获得国际AAALAC(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与认证协会)完全认证的企业。在保证实验动物质量的同时,天勤生物还会尽可能保证高水平的实验动物福利。据介绍,在天勤生物,动物福利不仅意味着清洁、安全的环境和充足的营养,还包括采取合适的流程来减轻动物饲育和使用过程中的应激,确保动物的健康。
历经十五年,天勤生物以实验动物为起点,已发展成为一家以大动物试验为特色、聚焦新药研究与评价的CRO高新技术企业,旗下设有天勤生物武汉分公司以及天勤鑫圣(两个公司均专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天勤研究院(专注于非人灵长类和啮齿类的人类疾病模型研发、药效学试验)、非人灵长类繁育中心。
其服务涵盖药物毒性研究与安全性评价、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构建与药理药效评价、猴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药代动力学评价、分子影像检测与分析、生物分析、医疗器械测试、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繁育等多个领域。
03
特色化探索与实践:
猴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及非人灵长类试验动物模型
与大部分CRO企业不同的是,天勤生物武汉分公司拥有多个基于实验动物开发出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
食蟹猴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就是其中一个特色服务板块。天勤生物武汉分公司团队,在周莉教授带领下,承担了“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规划,牵头搭建了国内领先的食蟹猴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平台。该平台也是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示范平台之一。
基于此,天勤生物武汉分公司完成了食蟹猴生殖与发育毒性平台的体系建设和验证工作,并开展了多个伴随食蟹猴重复给药毒性试验(性成熟)的生育力评价研究,以及食蟹猴伴随的血睾屏障、胎盘屏障、血乳屏障的EFD实验和增强的围产期发育(enhanced PPND,ePPND)毒性试验。目前,天勤生物武汉分公司正在为3家客户定制并开展以注册为目的的食蟹猴ePPND试验。
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模型也是天勤生物的特色服务板块之一。天勤生物可为客户提供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领域的动物模型,模型科学、稳定、有效,可开展相关的药效/药代试验,具有较高的临床前应用价值。
天勤生物可提供的非人灵长类试验动物模型,资料来源天勤生物
对此,陆教授表示,“目前国内CRO领域竞争较为激烈,行业内大部分企业现阶段都在打价格战。天勤生物基于多年繁育和研究实验动物的经验,打造了多个有附加值的特色平台。这些附加值能够帮助天勤生物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差异化的壁垒,增加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药企在选择CXO企业时,除了价格实惠这个重要参考因素之外,CXO企业的研究质量和服务效率,是另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如果药物的某些风险在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没有充分暴露,那么这个风险就可能被后置,且后续的研发成本会大幅提升,即药企需在临床试验中花费更多的金钱和周期来解决。”
04
业务覆盖国内约70%头部药企
发展至今,天勤生物拥有强大的项目承接能力。在软实力方面, 自2017年开始,天勤生物武汉分公司便开始参照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准则,建立研究评价体系。天勤生物武汉分公司是湖北省第一家民营GLP研究机构,也是中部地区GLP认证资质最全的机构,可同时符合国内、美国FDA、欧盟OECD、澳洲TGA等GLP标准。在硬实力方面,天勤生物目前投入使用的有约3万平方米符合GLP规范的实验室,还有超八万平方米在建的实验设施,可开展基于猴、犬、兔、大鼠、小鼠、豚鼠等实验动物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药效,药代等试验研究。
在软、硬实力的共同保障下,以及团队全体同仁的拼搏下,天勤生物已开展了超千余项专题研究、200多个新药申报品种。其中,超过80个中外IND申报的品种通过中国CFDA/NMPA、美国FDA和澳大利亚TGA的审批进入临床。恒瑞医药、正大天晴、迈瑞集团、翰宇药业、信达生物、甘李药业、天士力、金诺赛、智翔金泰、百泰生物、安博泰克、宝船生物、友芝友生物、人福医药、睿健医药、汉密顿生物等上百家企业都在天勤生物的助力下成功申报项目。
在开拓客户方面,天勤生物有三个策略。陆教授解释,“第一个是开拓国内头部大客户策略,这些客户的抗风险能力较强,目前天勤生物差不多跟国内70%的头部药企都有合作与对接,这也是公司重要的客户组成部分;第二个是武汉周边策略,天勤生物总部位于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生物城,依托地理优势,公司也在尽可能覆盖武汉及其周边地区的客户;第三个则是共同投资方策略,天勤生物会依托投资方所投的其他产业链资源,挖掘合作机会。”此外,天勤生物也在积极布局海外市场。
期待天勤生物能够以非人灵长类动物实验为特色,快速发展成为一家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新药研究与评价的CRO综合服务企业。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欢迎关注凯莱英药闻
近期,康方生物在美国休斯敦召开的2024年肿瘤免疫治疗学会年会(SITC 2024)上,披露了双特异性抗体新药AK132的机制研究成果。
AK132是一款靶向Claudin18.2/CD47双抗,也是公司第六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创新双抗。
关于最新研究数据
1、在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中:
AK132显示出优于anti-CLDN18.2单抗的高效抗肿瘤药效;
可有效抑制带有皮下MC38-hCD47hCLDN18.2肿瘤的小鼠的肿瘤生长;
对CHO-K1-CLDN18.2/CD47细胞表现出ADCC活性;
对KATOIII-CLDN18.2肿瘤细胞显示出增强的ADCP活性。
其中,对CHO-K1-CLDN18.2/CD47细胞具有CDC活性。
2、在体外研究中:
AK132对人红细胞的结合极少;
不促进针对人红细胞的ADCP和ADCC活性;
亦不引起红细胞凝集。
关于AK132
AK132是一种“1+1”价态的不对称双特异性抗体,可同时靶向和阻断CLDN18.2和CD47,并具有野生型IgG1
Fc结构。
研究显示,AK132能以高亲和力同时与人CLDN18.2和人CD47特异性地结合,一方面竞争性地阻断CD47与配体SIRPα的结合,阻断CD47-SIRPα相互作用,解除对肿瘤细胞吞噬作用的抑制,介导巨噬细胞对CLDN18.2+/CD47+肿瘤细胞的吞噬,促进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功能。
该药物降低了对CD47的亲和力,减少了抗体与红细胞的结合,有望降低临床上贫血发生的可能性,且可特异性靶向肿瘤双表达的CLDN18.2和CD47,提高对实体瘤的靶向性,逆转肿瘤对髓系细胞的先天免疫抑制。
关于CLDN18.2/CD47双抗
Claudin18.2是Claudin家族中最受关注的靶点,在多种原发恶性肿瘤中异常激活和过度表达,尤其高发于胃癌、食管癌、胰腺癌、卵巢癌和肺腺癌等;CD47在多类肿瘤中呈现高表达。Claudin18.2和CD47均是继PD-1/L1之后被广泛寄予厚望的重要靶点,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同靶点抗体药物获批上市。
CD47高表达于多种肿瘤细胞,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的SIRPα结合释放“别吃我”信号,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靶向CD47药物单药和联合治疗在血液肿瘤和实体瘤中均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疗效,是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的热门靶点。
据不完全统计,除AK132外,还有3款anti-CLDN18.2/CD47双特异性抗体位于临床研究阶段,分别为宝船生物BC007、凡恩世PT886和尚健生物的SG1906。
关于康方生物
康方生物成立于2012年,为国内首个国产双抗商业化落地的企业,拥有国际领先的创新体系-ACE 平台,以及Tetrabody 技术解决双抗链匹配的问题。
公司发展历程
近年来,公司收入整体呈现上涨的的趋势;由于许可费收入的减少,仅在2024H1出现了短暂的下滑。
截至2024 年6 月30 日,公司总计拥有50 多个在研创新项目,涵盖肿瘤、自身免疫及代谢性疾病等多个领域,其中已有10 款产品处于商业化或注册性III 期临床试验阶段,包括41 款自主研发的产品获批上市以及2 款产品在NMPA 上市审评中,另有12个处于I/II 期临床研究阶段的新药分子。
具体来看,PD-1/CTLA-4双抗卡度尼利和PD-1/VEGF双抗依沃西已经获批上市,另外4个双特异性抗体包括PD-1/LAG-3双抗AK129,TIGIT/TGF-β双功能融合蛋白AK130、PD-1/CD73双抗AK131、CLDN18.2/CD47双抗AK132,均处于临床研究阶段。
参考资料
1、公司官网
2、中信建投、国联证券
感谢关注、转发,转载授权、加行业交流群,请加管理员微信号“hxsjjf1618”。
“在看”点一下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要得到授权。
胃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手段和药物研发一直是医药市场的关注焦点。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胃癌市场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研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其中,CLDN18.2靶点的发现为胃癌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
本文基于摩熵咨询(原药融咨询)最新权威发布的《胃癌药物市场研究专题报告》部分精彩内容,深入剖析胃癌治疗市场的最新趋势,特别聚焦于CLDN18.2靶点相关药物的研发动态,旨在为读者呈现该领域的前沿进展与广阔前景。
01
CLDN18.2有望成为
胃癌靶向治疗理想靶点
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CLDN)在邻近细胞间可形成紧密通道,调控离子、溶质等物质流通。CLDN18.2在胃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中特异性高表达,且肿瘤细胞因增殖快、易侵袭转移等特性丧失紧密连接结构,导致其表面的CLDN18.2分子表位更易暴露出来。
因此CLDN18.2在众多潜力型靶点中脱颖而出,有望成为胃癌靶向治疗理想靶点。目前,CLDN18.2可开发成多种不同类型药物,包括单抗、双抗、ADC、CAR-T,为胃癌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ICH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手段,不同研究中CLDN18.2的表达值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种族之间阳性率差异性较高。在一项中国人群的研究中,胃印戒细胞癌CLDN18.2的阳性率高达95.2%。
02
CLDN18.2靶向药物
市场现状及展望
(1)靶向CLDN18.2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Zolbetuximab(佐妥昔单抗)是全球第一个靶向Claudin18.2(CLDN18.2)的IgG1单克隆抗体,其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CLDN18.2结合从而激活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和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效应诱导癌细胞死亡。
2024年3月,安斯泰来宣布其创新药物佐妥昔单抗(Zolbetuximab)获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用于治疗不可切除晚期或复发性CLDN18.2阳性胃癌。目前,我国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已受理其上市申请。
据摩熵医药(原药融云)数据库显示,目前全球已进入临床阶段的重点CLDN18.2单抗产品有近20款,其中进入III期临床及以上的共有4款,包括安斯泰来的Zolbetuximab、明济生物的FG-M108、创胜集团的osemitamab、奥赛康药业的ASKB-589。;处于II期临床阶段的有再鼎医药的ZL-1211、礼新医药的LM-102。
Osemitamab (TST001) 是创盛集团自主研发的一种高亲和力的靶向Claudin18.2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具有增强的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和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CDC)活性,在异种移植试验中显示出强大的抗肿瘤活性。
中国和美国均一直在进行Osemitamab的临床试验(TranStar101/NCT04396821, TranStar102/NCT04495296)。美国FDA已授予Osemitamab用于治疗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和胰腺癌患者的孤儿药资格认定。
2024年5月,创盛集团公布了Osemitamab联合纳武利尤单抗和CAPOX作为晚期胃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一线治疗的I/IIa期G队列研究数据。该项研究的患者未经过CLDN18.2和PD-L1 CPS表达筛选入组,研究结果显示三联疗法取得令人鼓舞的疗效,特别在CLDN18.2高/中表达的患者群体中(无论PD-L1 CPS表达水平如何)尤为显著。
ASKB589为奥赛康自主研发的靶向CLDN18.2的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药物。作为第二代抗CLDN18.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ASKB589在对CLDN18.2的亲和力和特异性方面显著优于第一代产品。
ASKB589全球研发现状截图来源:摩熵医药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库
摩熵医药数据库显示,2023年10月,ASKB589注射液获CDE批准在中国开展III期关键性临床试验。其在II期临床试验中的优异表现,包括高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以及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均表明这种新疗法在治疗CLDN18.2阳性胃癌及胃食管交界处腺癌方面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2)靶向Claudin18.2的双抗药物
双抗药物可以同时特异性结合2个抗原或抗原表位的人工抗体,已成为近几年新药研发的热点。
目前关于CLND18.2双抗的另一个靶点大多针对免疫细胞相关分子设计,旨在发挥抗肿瘤免疫作用。主要为CD3/CLDN18.2、CD47/CLDN18.2、4-1BB/Claudin18.2、PD-1/CLDN18.2这几类。
研究表明CD47-SIRPα信号轴是是癌症的先天免疫检查点,抗CD47和抗SIRPα可以阻断CD47-SIRPα抑制信号并促进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吞噬。
摩熵医药数据库显示,目前已有多个CD47/CLDN18.2双抗进入临床阶段。如凡恩世生物的PT-886已进入Ⅱ期临床,宝船生物/三优生物的BC-007、康方生物的AK-132、尚健生物的SG-1906也已进入Ⅰ期临床。
(3)靶向CLDN18.2 的ADC药物
ADC药物是最近几年抗肿瘤领域非常火热的领域,由具有生物活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和mAb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并由mAb搭载细胞毒性药物进入特定细胞发挥肿瘤杀伤作用。
胃癌领域目前研究最多的ADC药物主要聚焦在HER2靶点上,但靶向CLDN18.2的ADC药物也在陆续进入临床阶段。
部分ADC药物由CLDN18.2单抗与单甲基澳瑞他汀E结合而成,如阿斯利康的CMG-901、百时美施贵宝/礼新医药的LM-302、石药集团的COP-102;部分ADC药物由CLDN18.2单抗与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结合而成,如恒瑞医药的SHR-A1904、NBE的SOT-102等。
(4)CLDN18.2靶向的CAR-T疗法
CAR-T是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在T细胞的细胞膜上嵌合某种特定肿瘤抗原受体基因,形成修饰的T细胞,进而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抗原,并引导T细胞杀伤特定的肿瘤细胞。
Satricabtagene autoleucel是目前研发进展最快的CLND18.2靶向的CAR-T疗法,也是在胃癌领域取得较好结果的CAR-T。在中国人群中开展了Ⅰ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结果显示,CT041治疗既往接受过治疗的CLDN18.2阳性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耐受性良好,总体人群ORR为48.6%,DCR为73.0%;在胃癌患者中,ORR为57.1%,DCR为75.0%,6个月OS率为81.2%。
03
胃癌市场的未满足临床
需求与未来展望
尽管胃癌治疗手段不断丰富,但晚期胃癌的整体预后仍不佳,单纯化疗效果提升进入瓶颈期,靶向药物选择有限,免疫单药在整体人群中疗效不佳,PD-1单抗联合化疗已成为一线治疗优先选择,但免疫联合策略有待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基于已公布的临床数据,CLDN18.2有望成为胃癌的第二个精准治疗靶点,左妥昔单抗已验证其胃癌成药性,国产药物研发势头正盛。2024 CSCO胃癌指南也推荐患者在术后进行IHC检测,以评估CLDN18.2表达情况。在CLDN 18.2靶向药物获批上市后,晚期复发患者能够根据既往检测结果及时接受相应靶向治疗。一线治疗方案预计为CLDN18.2单抗联合化疗联合/不联合PD-1单抗。
目前,国内有多款药物正处于胃癌适应症的申请上市阶段,其中包括康方生物的卡度尼利单抗、阿斯利康的德曲妥珠单抗、和记黄埔医药的呋喹替尼以及安斯泰来的左妥昔单抗。这些新药为胃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结语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胃癌治疗领域正迎来一场革命。CLDN18.2靶点的发现和相关药物的研发,不仅为胃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整个医药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单克隆抗体到双抗药物,再到ADC药物和CAR-T疗法,多样化的治疗手段正在逐步满足胃癌患者的临床需求。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未来的治疗前景无疑是光明的。我们期待这些创新药物能够早日获批上市,为胃癌患者带来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市场研究专题报告:胃癌药物完整报告领取
识别下方二维码领取
END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
联系我们,体验摩熵医药更多专业服务
会议
合作
园区
服务
数据库
咨询
定制
服务
媒体
合作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品牌升级详情!
100 项与 宝船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宝船生物医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