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高血压日特辑 | 高血压与免疫系统

2024-05-16
AHA会议临床结果细胞疗法
高血压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全身性疾病。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 27.5%,其中 18~44 岁、45~59 岁和 60 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 13.3%、37.8%和 59.2%。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目前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估计为 2.45 亿。高血压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 年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天然免疫系统天然免疫系统由粘膜屏障、多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等)和免疫分子(包括趋化因子、细胞因子和补体蛋白)组成,其中中性粒细胞是循环中最丰富的白细胞类型,而巨噬细胞是各种组织中最常见的免疫细胞类型。巨噬细胞Pflugers Arch. 2017巨噬细胞通过产生炎症细胞因子和活性氧(ROS),直接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功能,导致血管收缩,导致高血压。肾血管中类似的过程损害肾脏钠排泄也导致血压升高。巨噬细胞诱导的肾实质损伤也可引起高血压中可见的肾小管损伤和间质纤维化。在大脑中,不同的巨噬细胞群增加了高血压神经炎症和交感神经元的激活。大脑中巨噬细胞的数量也介导了与高血压相关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通过不同的机制,巨噬细胞增加VEGF-C的表达,导致淋巴管生成和淋巴流量增加。这些过程可以调动皮肤的钠储存,从而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肾外调节钠稳态,从而调节血压。中性粒细胞Int J Mol Sci. 2020在动脉高血压(arterial hypertension,AH),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分泌IL-1βIL-8等,内皮细胞分泌endothelin-1 (ET-1),增加循环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LR))。IL-8可诱导中性粒细胞中的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促进其激活。ET-1会增加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利于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相互作用和粘附过程。同样,中性粒细胞分泌的S100a8/a9可能诱导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活性氧(ROS)促进中性粒细胞粘附和滚动过程,而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NO)抑制中性粒细胞粘附和滚动。循环中性粒细胞和浸润组织的中性粒细胞,通过NADPH氧化酶、髓过氧化物酶(MPO)作用,产生活性氧(ROS)和活性氮(RNS)。这种氧化和氮化应激可能导致内皮损伤,导致血管功能障碍和AH。另一方面,中性粒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钙蛋白(NGAL)或S100a8/a9,促进组织损伤和免疫细胞募集,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反过来,这些分子可能诱导对血液中性粒细胞的自分泌效应,促进它们的激活,以及对浸润的组织,促进重塑过程,使AH永久化。树突状细胞Hypertension Research (2022)高血压患者,树突状细胞失衡,pDC下降,mDC上调,进而引起T细胞亚群失调,Treg下调,Th17上调,参与T细胞介导的高血压。于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作用的数据有限。适应性免疫系统KIDNEY360 2023T细胞通过NKCC1摄取氯化钠来响应氯化钠的增加,NKCC1被感知为SGK1SGK1促进促炎信号通路,抑制炎症通路。ROCK2磷酸化STAT3,并降低STAT5的磷酸化,这也使细胞向炎症表型转变。炎症Th1、Th2,特别是Th17细胞利用糖酵解产生能量。这是由细胞表面Glut1的表达和mTORC活性调控的。mTORC信号通路涉及HIF1a,一种促进Th17分化的转录因子。SH2B3作为STAT4信号通路的负调控因子,从而为炎症激活提供了一个刹车。通过操纵这些途径来调节炎症平衡,可以影响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的类型,从而影响对靶器官的损伤。在高血压患者中,B细胞及其抗体在终末器官损伤中发挥作用。高血压反应被T调节细胞(Treg)及其抗炎细胞因子IL-10可以抑制高血压的发生。点击下方“药渡“,关注更多精彩内容免责声明“药渡”公众号所转载该篇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规则又双叒叕改啦,如果您不点个“在看”或者没设为"星标",我们可能就消散在茫茫文海之中~点这里,千万不要错过药渡的最新消息哦!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靶点
药物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