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一、买方图谱PD(L)1/VEGF双抗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进行,20余款药物在这个赛道上激烈竞逐。这一热潮引发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一个核心问题摆在眼前:在这场竞争中,究竟谁能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个引发百亿收购潮的主角? 从跨国药企的布局来看,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状态。默沙东、BMS、辉瑞这三家药企已经抢占了先机。默沙东通过引进中国创新药管线,在PD(L)1/VEGF双抗领域早早布局,为其在肿瘤免疫治疗市场的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基础。BMS同样积极行动,利用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深厚底蕴和资源,加入到这场竞争中,期望通过该双抗的研发,巩固自身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地位。辉瑞也不甘落后,凭借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全球资源,迅速在这个赛道占据了一席之地。 然而,令人瞩目的是,罗氏、阿斯利康(AZ)、强生等在免疫治疗领域深耕多年的巨头却集体缺席。罗氏作为生物医药行业的领军企业,在肿瘤治疗领域拥有众多成熟的产品和技术,但在PD(L)1/VEGF双抗布局上却行动迟缓。这可能是由于其对现有产品线的依赖,以及对新技术的谨慎评估。AZ在免疫治疗领域也有一定的成果,但在这个新兴的双抗赛道上却没有及时跟上。强生的缺席则更为关键,因为其在EGFR突变非小领域的业务与PD(L)1/VEGF双抗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若贸然进入该双抗领域,可能会对其现有的EGFR相关业务造成冲击,这使得强生在决策时更加谨慎。 在国内,情况也较为特殊。仅有华东、恒瑞、复宏汉霖这三家大药企在推进相关管线。华东凭借其在医药领域的多年积累和研发投入,积极探索PD(L)1/VEGF双抗的研发,期望在这个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恒瑞作为国内创新药研发的龙头企业,一直致力于肿瘤药物的研发,在PD(L)1/VEGF双抗的研发上也投入了大量资源,试图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复宏汉霖在生物类似药和创新药领域都有不错的成绩,其推进PD(L)1/VEGF双抗管线,也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其产品线,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外,像礼来、诺华等曾经错失PD1机会的药企,或许会成为潜在买家。这些药企在肿瘤治疗领域一直寻求突破,PD(L)1/VEGF双抗的出现为它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它们可能会通过收购相关的创新药管线,快速进入这个领域,弥补之前的战略失误。 从资本层面来看,辉瑞与三生的合作将首付款推高到了12.5亿美元,这一数字刷新了行业阈值。对于大药企来说,只要评估某个品种具有潜力,就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在它们眼中,用相对较小的资金去换取一个可能成为大品种的药物,是一笔划算的交易。这种资本的推动,也使得PD(L)1/VEGF双抗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收购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 二、标的筛选 在PD(L)1/VEGF双抗领域,临床数据无疑是决定一款药物价值和交易溢价的关键因素。对于药企来说,在评估一款PD(L)1/VEGF双抗药物的潜力时,临床数据提供了最直接、最关键的信息,是衡量药物疗效、安全性和市场潜力的重要依据。 以华海药业的PDL1/VEGF融合蛋白(Sotiburafuspalfa)为例,在今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大会上,其公布的一线治疗子宫内膜癌(EC)的最新数据令人瞩目。在纳入研究的受试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到了83.9%。这一数据表明,该药物在治疗子宫内膜癌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能够使大部分患者的肿瘤得到明显缓解。与其他同类药物在该适应症上的表现相比,这一数据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为其在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从商业角度来看,如此高的ORR数据,使得华海药业的这款药物成为了小而美标的范本。对于潜在的收购方来说,这样出色的临床数据意味着该药物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能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 目前,市场上还有24款未授权的国产PD(L)1/VEGF双抗创新药,并且数量仍在持续增加。仅在今年上半年,就又涌现出10个处于临床前阶段的相关新药。这一情况表明,PD(L)1/VEGF双抗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众多药企都希望在这个热门赛道上分得一杯羹。在这样的竞争格局下,企业需要更加精准地评估每一款药物的潜力,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评估一款PD(L)1/VEGF双抗药物的潜力时,通常会考虑多个维度。早期数据显著性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一款药物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就能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那么它无疑会吸引更多的关注。这表明该药物具有较大的成功潜力,能够更快地进入市场,为患者带来福音。例如,三生制药的SSGJ-707在早期临床试验中就展现出了优效潜力,其在单药一线治疗PD-L1+、EGFR/ALKWTNSCLC的试验中,10mg/kgQ3W剂量组的ORR达到了70.8%,高于依沃西单抗在相关试验中的表现,这使得SSGJ-707备受关注。 适应症稀缺性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维度。如果一款药物能够针对一些目前治疗手段有限、患者需求未被满足的稀缺适应症,那么它的价值会大大提升。以宫颈癌为例,目前针对该疾病的有效治疗药物相对较少,若有PD(L)1/VEGF双抗药物能够在宫颈癌治疗上取得突破,将具有极大的市场竞争力。平台延展性也不容忽视。具有良好平台延展性的药物,意味着它可以在不同的疾病领域进行拓展,开发出更多的适应症,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三、26个适应症 PD(L)1/VEGF双抗赛道的竞争,本质上是在同靶点下的差异化战争。各药企纷纷聚焦于不同的适应症,试图通过在细分领域的突破来占据市场优势。 康方生物的依沃西单抗、三生制药的SSGJ-707、普米斯生物的PM8002等热门品种,已经在26个适应症中积极开展临床研究。以依沃西单抗为例,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领域,针对EGFR-TKI耐药的非鳞NSCLC,依沃西联合化疗已获批上市。III期研究mPFS8.3个月(对照组4.2个月),ORR52.6%。在PD-L1阳性NSCLC一线治疗中,依沃西单药对比K药,mPFS11.1个月(K药组5.8个月),疾病进展风险降49%。这一成绩使得依沃西单抗在NSCLC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康方生物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在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妇科肿瘤领域,华海药业的PDL1/VEGF融合蛋白(Sotiburafuspalfa)表现突出。如前文所述,其在一线治疗子宫内膜癌时,ORR达到了83.9%,疾病控制率DCR为100%。对于EGFR耐药肺癌,由于强生等巨头在EGFR突变非小领域与PD(L)1/VEGF双抗存在竞争关系,这也为其他药企在该领域的突破提供了机会。若有药企能够研发出针对EGFR耐药肺癌的有效PD(L)1/VEGF双抗药物。 在肝癌一线治疗方面,各药企也在积极布局。虽然目前该领域竞争激烈,但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若能在肝癌一线治疗中取得突破,研发出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PD(L)1/VEGF双抗药物,将在肝癌治疗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进度落后并不意味着出局。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赛道中,细分领域疗效颠覆者仍可后发制人。即使一些药物的临床进度相对较慢,但只要在特定的细分适应症上能够展现出卓越的疗效和安全性,就有可能吸引投资者的关注,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例如,一些针对罕见病或目前治疗手段有限的疾病的药物,虽然临床进度可能不如其他热门药物,但一旦成功,其市场价值将不可估量。 四、下一个百亿收购标的猜想 综合前文分析,在众多参与竞逐的PD(L)1/VEGF双抗中,有多款药物具备成为下一个百亿收购标的的潜力。从临床数据来看,华海药业的PDL1/VEGF融合蛋白(Sotiburafuspalfa)在子宫内膜癌治疗上的突出表现,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潜在标的。其高ORR和良好的安全性,为其在市场上赢得了优势,若能进一步拓展适应症,提升临床数据的说服力,很可能吸引巨头药企的收购目光。 神州细胞的SCTB14也值得关注。虽然目前关于SCTB14的公开数据相对较少,但从其研发进度和布局来看,若能在后续临床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尤其是在热门适应症上取得突破,也有机会成为收购目标。华博生物的相关产品同样具备潜力,其在研药物若能在临床研究中获得理想的数据,满足市场对创新肿瘤治疗药物的需求,也可能引发收购热潮。 从适应症布局角度考量,那些在稀缺适应症或竞争激烈但仍有突破空间的适应症上有深入布局的药物,更有可能成为收购标的。如针对宫颈癌、EGFR耐药肺癌等领域的PD(L)1/VEGF双抗,若能研发出有效的治疗药物,将填补市场空白,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 药企的战略规划也是影响收购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些自身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布局存在短板的药企,收购PD(L)1/VEGF双抗管线是快速弥补短板、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罗氏、AZ等免疫治疗巨头,若要进入PD(L)1/VEGF双抗领域,收购成熟的管线可能是其首选策略。 总体而言,PD(L)1/VEGF双抗赛道竞争激烈,未来发展充满变数。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数据的逐步披露,那些在临床数据、适应症布局、药企战略等方面表现出色的药物,将更有可能引发下一轮百亿收购潮。这不仅将改变生物医药行业的格局,也将为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我们拭目以待,看谁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下一个引发行业震动的百亿收购标的。END来源:CPHI制药在线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