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将于2024年12月7~10日在美国圣迭戈召开。作为血液领域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面的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吸引全球众多血液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血液领域重磅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在本届大会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黄健教授团队4项研究成果入选壁报展示(P1769、P1770、P1786、P3180),探索了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预测因素和分层治疗新策略,展示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血液学领域的创新性成果,也为全球学术界提供了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新思路和治疗策略。
01
预测慢性期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无T315I突变生存的列线图: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A Nomogram for Predicting T315I-Free Survival in Chronic Phase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A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摘要号:1769)
背景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慢性期慢性髓性白血病(CP-CML)的治疗。然而,T315I突变占BCR::ABL1激酶结构域(KD)突变的15%-20%,对患者构成了重大威胁。目前,尚未建立针对CML患者T315I突变的临床预测模型。
目的
本回顾性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列线图模型,以预测CP-CML患者的无T315I突变生存概率,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评估、采取积极措施,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方法
训练队列包括来自24个血液学中心的1466名患者,验证队列包括来自另外20个中心的820名患者,时间跨度为2010年1月到2023年5月。纳入标准:(1)符合CML的诊断标准;(2)年龄超过18岁;(3)随访时间超过12个月。排除标准:(1)出现加速期(AP)或急变期(BP);(2)缺失关键临床记录;(3)存在除T315I外的其他BCR::ABL1激酶结构域突变。通过多变量Cox回归分析识别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了用于预测无T315I突变生存的列线图。性能评估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
结果
在训练队列中,共有898名患者(61.3%)为男性,中位年龄为50岁[四分位距(IQR)37-60岁]。随访中位时间为3.6年(范围1-24.9年),其中30名患者(2.0%)发生了T315I突变。验证队列包括820名患者,其中23名患者(2.8%)发生了T315I突变,随访中位时间为3.7年(范围1-29.5年)。根据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外周血原始细胞百分比、异常染色体、达沙替尼、3个月未达早期分子反应(EMR),以及6个月BCR::ABL1>1%被确定为CP-CML患者发生T315I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整合上述五个因素,构建了一个列线图模型。训练队列和验证队列的C指数分别为0.894和0.857。训练队列在5年、10年和15年的AUC值分别为0.874、0.925和0.930,验证队列分别为0.864、0.814和0.803。两队列的校准曲线接近理想对角线,反映出良好的准确性。DCA曲线显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临床净效益。此外,将得分>128的患者定义为高风险组,将得分≤128的患者定义为低风险组。Kaplan-Meier曲线显示,高风险组患者的无T315I突变生存概率低于低风险组患者。低风险组的5年和10年无T315I突变生存概率分别为99.6%和98.8%,而高风险组的5年、10年和15年无T315I突变生存概率分别为92.9%、83.3%和60.6%。
本回顾性研究建立一个列线图模型,用于预测CP-CML患者的无T315I突变生存概率,帮助临床医生进行早期评估、采取主动措施,并改善患者预后。
02
指导一线伊马替尼治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换药的5年深度分子学反应预测模型:一项大规模、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A Prognostic Model Guiding Treatment Switch for 5-Year Deep Molecular Response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Patients Receiving Initial Imatinib: An Extensive, Multi-Center, Retrospective Study(摘要号:1770)
背景
最新的欧洲白血病网络(ELN)推荐强调,对于60岁以下的患者来说,维持无治疗缓解(TFR)和停止治疗尤为重要。实现深度分子反应(DMR)是达到TFR的先决条件。伊马替尼作为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因其能够实现主要分子反应和已确立的长期生存益处,已成为标准的一线治疗。研究表明,第二代TKI可能更容易实现DMR;然而,与伊马替尼相比,它们的毒性仍然是一个显著的问题。鉴于伊马替尼和第二代TKI的特性,需要重新考虑在初始伊马替尼治疗后对患者的治疗优化。
目的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个预后模型,用于DMR的风险分层,以指导是否转换或继续一线伊马替尼的决定。
方法
这项回顾性多中心分析纳入了来自44个中心的925名新诊断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CML-CP)患者,他们接受了初始的伊马替尼治疗。构建并验证了一个包含Cox比例风险模型识别变量的预测5年DMR的列线图。此外,通过R中的生存包的“Surv_cutpoint”函数选择了风险分层的临界点。
结果
诊断时人群的中位年龄为49岁(IQR:37.00-61.00),59.8%为男性。在19个月(IQR:11.00-41.00)的中位随访期间,观察到539例(58.27%)MR4.5病例。实现MR4.5的个体中,男性比例较低,白细胞(WBC)和血液中的原始细胞水平较低。与未实现MR4.5的患者相比,他们还具有更高的血红蛋白(HGB)水平,更高的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发生率和3个月早期分子反应(EMR)发生率。此外,非MF患者的比例在实现MR4.5患者中显著更高(81.26% vs. 63.99%,P<0.001)。
亚组分析旨在评估MF在不同群体中的预测价值。MF与分层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互作用。有趣的是,只有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年龄≤60岁组中观察到MF与MR4.5之间的反向关联才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HR=0.55,95% CI:0.40~0.75,P<0.001)。
Cox分析显示,MF、WBC、HGB、PLT和3个月EMR是训练队列中的独立预测因子。随后,这些变量被用来构建预测5年MR4.5无病生存的列线图,并给出了将这个列线图应用于临床场景的示例。研究进一步根据从列线图中计算出的总分数进行了风险分层。患者可以被分为两个风险组:高风险(总分数<156)和低风险(总分数≥156),K-M曲线显示两个风险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应特别关注总分数<156的患者,因为他们应该被考虑转换为二线治疗,而不是继续伊马替尼治疗。
在训练和验证集中预测5年MR4.5的ROC曲线显示了列线图模型的良好判别能力 [训练队列的AUC:0.72(0.66-0.79),验证队列的AUC:0.74(0.64-0.85)]。此外,训练和验证队列中的校准曲线证实预测概率与实际结果紧密匹配。此外,DCA表明,在不同风险阈值下可实现的临床净效益显示,净效益优于对所有患者进行干预或不干预所有患者。
在这项涉及925名CML个体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我们开发了一个直观的视觉模型,用于评估5年DMR的概率,以协助临床医生决定是否从伊马替尼转换为二线治疗。
03
比较芦可替尼在较低危和较高危骨髓纤维化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一项多中心、单臂、探索性前瞻性研究
Comparing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Ruxolitinib in Patients with Lower and Higher Risk Myelofibrosis: A Multi-Center, Single-Arm, Exploratory and Prospective Study(摘要号:1786)
背景
COMFORT研究评估了芦可替尼在中危-2和高风险MF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而JUMP研究则将研究范围扩大,包括DIPSS分类中的中危-1 MF患者。然而,目前尚无前瞻性研究评估在更为综合的评分系统(如MIPSS-70、MIPSS+V2.0、DIPSS-Plus和MYSEC-PM)分类下低风险和高风险MF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估芦可替尼治疗较低危和较高危MF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纳入来自12个血液学中心的≥18岁患者,包括原发性骨髓纤维化明显期(overt-PMF)、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前期(pre-PMF)、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PPV-MF)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PET-MF)患者。较低危定义为MIPSS-70≤3、MIPSS+V2.0≤3、DIPSS-Plus≤1、DIPSS≤2或MYSEC-PM<14。主要终点是第48周时,患者脾脏长度减少≥50%的比例。次要终点包括最佳脾脏反应、TSS50的患者比例和安全性。
结果
共有132名患者参加了本研究,其中57名(43.2%)为男性,75名(56.8%)为女性。中位年龄为66.0岁,107名患者(81.8%)为JAK2V617F阳性。35名患者进行了下一代测序(NGS),最常见的非驱动突变是ASXL1(11/35,31.4%)和TET2(11/35,31.4%)。70例患者为较低危组,62例患者为较高危组。较低危组患者年龄较年轻,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较高,且外周血原始细胞百分比较低,乳酸脱氢酶水平较低,伴随症状较少,输血依赖较低,染色体异常发生率较低。到第48周时,较低危组有45名患者(64.3%),较高危组有34名患者(54.8%)达到脾脏长度减少≥50%。在第48周时,TSS50的比例分别为24.3%和30.7%。在较低危组中,血红蛋白水平从基线的120.7 g/L下降至第8周的108.6 g/L,16周后,血红蛋白水平稳定在约104 g/L;血小板计数从基线的353.0×109/L逐渐下降,在24周时达到低谷值290.5×109/L。在较高危组中,血红蛋白水平从基线的96.4 g/L下降至第8周的低谷值86.8 g/L,随访期间波动在94.9 g/L和88.5 g/L之间;血小板计数从基线的282.8×109/L开始下降,在前4周达到低谷值244.5×109/L。最常见的≥3级血液TEAEs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最常见的非血液学TEAE为感染,包括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发热,大多数为1级或2级。值得注意的是,较低危组中仅有2名患者因TEAEs中断了芦可替尼治疗,而较高危组中有6名患者因TEAEs中断治疗,1名患者因疾病进展中断治疗。
芦可替尼是MIPSS-70、MIPSS+V2.0、DIPSS-Plus和MYSEC-PM分类中的较低危MF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能够改善脾脏和症状反应,并且减少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治疗相关不良事件。
04
新型JAK2抑制剂OB756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项2期、开放标签、多中心临床研究
First in-Class JAK2 inhibitor OB756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Polycythemia Vera : a phase 2, open-label, multicenter study (摘要号:3180)
背景
OB756是一种口服小分子JAK2抑制剂,1期临床研究中显示OB756治疗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具有临床获益。
目的
本研究为全国多中心2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OB756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在中国11个研究地点进行招募(CTR20201950),入组患者为年龄≥18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ECOG≤2分。入组患者接受OB756 16 mg或20 mg治疗,每日两次,连续28天周期,直到不耐受或疾病进展。主要终点是24周的完全血液学反应(CHR)率。次要终点包括血液学反应(HR)、反应持续时间(DOR)、症状、分子学反应和安全性。
结果
在2020年11月3日至2023年11月15日期间,本研究总纳入66例PV患者,并接受OB756 16 mg BID或20 mg BID治疗(图A)。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508天(范围为29~1066)天。入组患者中位年龄为57岁(44~79岁),其中28/66(42.2%)患者为男性。34/66(51.5%)患者为羟基脲不耐受。基线脾脏中位体积为698.9 ml(范围150.0~4015.7)ml。JAK2 V617F和JAK2外显子12突变的PV患者分别为95.3%(61/66)和0%(0/28)(图B)。
OB756治疗PV患者在EOC3、EOC6和EOC12获得血液学缓解(HR)率分别为90.2%、80.7%和92.3%。在第24周时,OB756治疗PV患者在16 mg BID组和20 mg BID组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率(CHR)分别为23.9%、33.3%。此外,23/62(37.1%)、18/43(41.9%)和10/26(38.5%)患者分别在EOC3、EOC9和EOC12达到CHR(图C)。从基线至实现首次HR的中位时间在16 mg BID组和20 mg BID组分别为1.4个月(95%CI: 0.9~1.8)、1.2个月(95%CI:0.3~1.3)。所有PV患者(30/30,100.0%)在EOC12均获得脾脏应答。EOC6和EOC12的中位脾脏减量分别为-38.9%(-63.8%至21.3%)、-44.1%(-66.1%至-9.8%)(图D)。在分子学反应方面,15/19(78.9%)PV患者在ECO6获得JAK2V617F等位基因减低,11/19(57.9%)患者在ECO6时JAK2V617F等位基因减低≥5%(图E)。OB756具有较高的CHR和HR,快速缩脾,同时减低JAK2V617F等位基因。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1~2级,仅3/66(4.5%)PV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症。14例(21.2%)患者出现≥3级不良反应。最常见的≥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5%)仅包括贫血(4/66,6.1%)。其他≥3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非常低(图F)。仅3例(3/66,4.5%)患者在治疗期间报告血栓形成,无与PV或OB756疾病进展相关的死亡报告。
本研究证实OB756在PV患者中具有良好耐受性,并为PV患者的治疗带来明显临床获益,特别能快速缩小脾脏和较高减低JAK2V617F等位基因负荷。OB756也显示出持久的CHR和较少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PV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选择。此外,一项随机双盲III期研究正在进行中,旨在评估OB756与羟基脲在中国PV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CTR20240873)。
黄健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大一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
浙江省“551”卫生高层次创新人才
浙江省血液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MPN亚组负责人
浙江省血液慢粒/MPN协作组组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靶向专委会常委兼血小板病学组组长
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留学回国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2024年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红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血液专委员会常委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血液病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罕见病联盟血友病学组常委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兼罕见病学组组长;MDS/MPN学组副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病转化医学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MDS/MPN工作组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委员;罕见病分会委员
主要业绩:
以第一通讯分别在eClinicalMedicine(中科院1区 IF 15.1)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领雁研发攻关计划等项目9项,主持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以主要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
2018年获浙江省首届“优秀血液科医师”称号
2014年-2022年担任浙大四院血液科主任,金华市和义乌市一类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往期推荐
ASH抢先看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液骨髓移植中心团队20项研究入选,中国血液学研究引领国际新风向
ASH抢先看丨2022 年欧洲白血病网(ELN)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风险分层验证
ASH抢先看丨黄河教授团队8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中国智慧闪耀世界舞台
2024 ASH重磅丨六项LBA摘要公布,一文了解血液学最前沿
2024 ASH·共鉴中国智慧丨精彩绽放,中国专家壁报展示第三弹
2024 ASH·共鉴中国智慧丨锐意进取,中国专家壁报展示第二弹
2024 ASH·共鉴中国智慧丨硕果盈枝,中国专家壁报展示第一弹
看世界ASH丨张晓辉教授团队携11项研究精彩亮相,口头报告抢先看
2024 ASH大会摘要公布!70+篇中国学者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创历史新高!
(来源:《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编辑部)
声 明
凡署名原创的文章版权属《肿瘤瞭望》所有,欢迎分享、转载。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