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坐拥全球药王Keytruda的默沙东去年年底出资5.88亿美元预付款和27亿美元潜在里程碑收购中国礼新药物的肿瘤免疫疗法LM-299,这笔交易彰显了当今医药开发领域靶向PD-(L)1/ VEGF双靶点的肿瘤学产品的受关注程度。PD-(L)1与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双特异性抗体疗法被认为是未来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优秀的临床数据表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全球制药企业的密切关注与竞争,而中国在这个领域内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01PD-(L)1与VEGF联合疗法的作用机制PD-(L)1抑制剂通过阻断肿瘤细胞表达的PD-L1分子与免疫细胞上PD-1受体的结合,恢复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功能。然而,肿瘤微环境中的血管异常发育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浸润并为肿瘤细胞提供营养支持。VEGF作为血管生成的主要调节因子,通过抑制VEGF,可以恢复肿瘤组织的正常血管结构,增加免疫细胞对肿瘤的渗透,并与PD-(L)1抑制剂产生协同作用,从而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正因为如此,PD-(L)1与VEGF双靶点的双特异性抗体疗法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类疗法将免疫检查点抑制与抗血管生成有机结合,不仅直接打击肿瘤,还从多个角度优化了肿瘤微环境,形成协同抗癌作用。特别是在对PD-(L)1抑制剂单药疗效不佳的患者群体中,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有望大幅改善治疗效果。目前,超过10款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项目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早期数据显示其在多个实体瘤中的疗效均令人振奋,显示出显著的肿瘤抑制效果和生存期延长的潜力。02中国资产在PD-(L)1/VEGF全球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PD-(L)1与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疗法的研发进入了一个竞争白热化的阶段。多家制药巨头和生物科技公司纷纷加大投入,推进相关药物的开发。目前已有多项针对不同肿瘤类型的PD-(L)1与VEGF双特异性抗体资产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Summit Therapeutics和BioNTech的关键资产表现尤为突出。默沙东收购礼新医药的LM-299资产的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Summit Therapeutics 的启发,后者也从另一家中国公司康方生物获得了 PD1-VEGF 药物ivonescimab的许可。Ivonescimab的一项临床试验显示,它该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方面优于药王Keytruda,而非小细胞肺癌是Keytruda获批的众多适应症中最重要的一项。Ivonescimab在该领域的胜出,显示出了PD1-VEGF机制药物未来“可取而代之”的潜力。除了Ivonescimab之外,BioNTech的PD-L1/VEGF候选药BNT-327在多种肿瘤和亚组中表现出一致的疗效,尤其是在乳腺癌方面收获了令人乐观的数据。无独有偶,BNT-327也是BioNTech在8亿美元(额外潜在绩效付款1.5亿美元)收购中国企业普米斯生物技术(Biotheus)的交易中获得的资产,这项交易在今年2月份正式完成。迄今为止,已有 750 多名患者在临床试验中接受了 BNT327 治疗。目前正在进行多项临床试验,评估 BNT327 作为单一疗法或与针对各种实体肿瘤适应症的不同致癌途径的其他治疗方式联合使用的效果。多项全球试验正在计划中,包括三项全球临床试验,分别针对一线小细胞肺癌(SCLC)、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BNT327还将与 BioNTech的ADC资产相结合进行开发。03全球主要PD-(L)1/VEGF管线资产除了上述提到的Ivonescimab和BNT327之外,全球医药管线中还有至少11款PD-(L)1/VEGF管线资产,几乎都有中国企业的“戏份”。●SCTB14○机制:PD-1/VEGF○开发商:北京神州细胞生物技术(SinoCellTech,中国)○阶段:2/3期○SCTB14是北京神州细胞开发的针对多种实体瘤的PD-1/VEGF资产,目前正在联合培美曲塞和顺铂/卡铂针对EGF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非小细胞肺癌进行2/3期研究。●SSGJ-707○机制:PD-1/VEGF○开发商:三生制药公司(3SBio Inc.,中国)○阶段:2期○SSGJ-707是三生国健旗下子公司丹生医药的PD-1/VEGF肿瘤学资产,目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晚期/复发性子宫内膜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等适应症进行2期临床研究。●RC148○机制:PD-1/VEGF○开发商:荣昌生物制药 (RemeGen Biosciences)○阶段:2期○RC-148是总部位于中国烟台的荣昌生物的PD-1/VEGF资产,目前在针对乳腺癌进行2期开发。●JS207○机制:PD-1/VEGF○开发商:DotBio(新加坡)/君实生物(Top Alliance,中国)○阶段:2期○JS207是新加坡DotBio与君实生物联合开发的PD-1/VEGF资产,其设计是将 DotBio 的抗 VEGF 模块和君实生物的抗 PD-1 抗体结而成的双特异性抗体,目前在中国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晚期疾病、联合治疗、二线或以上治疗、转移性疾病、复发性)进行2期研究。●Sotiburafusp alpha○机制:PD-L1/VEGF○开发商:华博生物医药技术(Huabo Biopharm,中国)○阶段:2期○Sotiburafusp alpha是华博生物开发的靶向PD-L1/VEGF的双特异性融合蛋白,由人源化的 VEGFR-1 胞外结构域片段通过多肽接头 101GGSGGSGGSGGSGGS115 与人源化 IgG1-kappa 抗人 PD-L1 重链变体融合而成。Sotiburafusp alfa 也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目前在美国和中国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和子宫内膜癌进行2期研究。●Palverafusp alpha○机制:PD-L1/VEGF○开发商:Instil Bio (美国)/ 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ImmuneOnco Biopharma,中国)○阶段:2期○Palverafusp alpha是宜明昂科与美国Instil Bio共同开发的PD-L1/VEGF的双特异性融合蛋白,目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三阴性乳腺癌、软组织肉瘤等多种实体瘤进行2期开发。2024年8月1日,宜明昂科和与Instil Bio达成协议,后者获得Palverafusp alpha在大中华区以外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宜明昂科将保留在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台湾、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2025年3月6日,替达派西普(timdarpacept)联合Palverafusp alpha针对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试验申请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 替达派西普是中国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SIRPα-Fc融合蛋白 ,目前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多种血液肿瘤和实体瘤。●AP505○机制:PD-L1/VEGF○开发商:天士力(Tasly,中国)/AP (圆祥生命科技,中国台湾)○阶段:2期○AP505是中国台湾圆祥生命科技开发的PD-L1/VEGF的双特异性抗体,2019年授权天士力生物,后者获得在中国大陆以及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独家临床开发、生产和销售权利。目前在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针对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和肝细胞癌等多种实体瘤进行多项临床研究。●MHB039A○机制:PD-1/VEGF○开发商:明慧医药(Minghui Pharmaceutical,中国)○阶段:1/2期○明辉医药研发的MHB039A是一种针对PD-1和VEGF的新型双特异性抗体。它对PD-1和VEGF均表现出完全阻断活性,且PD-1活性优于竞争对手的抗体。独特的分子设计增强了药物可成性和物理化学性质,提供了高蛋白产量和高稳定性。MHB039A可与各种治疗方式相结合,包括免疫肿瘤药物、小分子抑制剂、ADC、疫苗和T细胞接合剂。●LM-299○机制:PD-1/VEGF○开发商:默沙东/礼新医药(LaNova Medicines,中国)○阶段:1/2期○LM-299是默沙东去年以5.88亿美元预付款从礼新医药收购的PD-1/VEGF双特异性抗体肿瘤学资产。LM-299 具有差异化分子设计,包括与两个 C 端单域抗 PD-1 抗体相连的抗 VEGF 抗体,目前在中国针对实体瘤进行1期研究。●AI-081○机制:PD-1/VEGF○开发商:昂科免疫 (Acroimmune,中国)○阶段:1/2期○AI-081是昂科免疫(2024年9月与OncoC4合并为OncoC4 Inc.)针对 PD-1 和 VEGF 开发的潜在同类最佳双特异性抗体,已在临床前模型中表现出高效力和体内抗肿瘤活性。AI-081 采用头尾双特异性配置,实现更强大的协同相互作用,并使用额外的 Fc 沉默突变来保护免疫效应细胞。AI-081的IND申请于去年年底获得FDA批准,目前针对实体瘤进行I/II期临床研究。●SG1408○机制:PD-L1/VEGF○开发商:尚健生物(Sumgen Biotech,中国)○阶段:1期○SG1408是尚健生物开发的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目前正在中国开展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期临床试验。●CVL006○机制:PD-L1/VEGF○开发商:甫康药业(Convalife,中国)○阶段:1期○CVL006是甫康药业开发的PD-L1/VEGF双特异性抗体。与 PD-L1 抑制剂阿特珠单抗(Tecentriq)相比,CVL006 在小鼠模型中实现了更优异的抗肿瘤效果,具有更大的肿瘤生长抑制和减少的血管生成。与ivonescimab相比,CVL006 在体内表现出更优异的抗肿瘤效果。●CR-001 (临床前): PD-1/VEGF; Crescent Biopharma(美国)/Paragon Therapeutics(美国)●CTX-10726 (临床前): PD-1/VEGF;Compass Therapeutics(美国)●DXC023 (临床前):PD-1/VEGF;杭州多禧生物科技 (DAC Biotech,中国)●HX016-9 (临床前):PD-1/VEGF;翰思艾泰生物医药科技(Hanx Biopharmaceuticals,中国)●NY-500 (临床前):PD-1/VEGF;NAYA Biosciences(美国)●WO2024017281 (临床前):PD-1/VEGF;明慧医药(中国)●未命名 (临床前):PD-1/VEGF;瀚海博欣生物技术(Biox-Vision,中国)●BB-203 (临床前):PD-L1/VEGF;Bright Biologics(美国)●HX016-7 (临床前):PD-L1/VEGF;翰思艾泰生物医药科技(Hanx Biopharmaceuticals,中国)●ILB-2201 (临床前):PD-L1/VEGF;英诺湖医药(Innolake Biopharm,中国)●IMM2518 (临床前):PD-L1/VEGF;宜明昂科生物医药技术(ImmuneOnco Biopharma,中国)●JMB2003 (临床前):PD-L1/VEGF;济民可信(Jemincare,中国)●PB203 (临床前):PD-L1/VEGF;Panolos Bioscience(韩国)●PD x VEGF Trap (临床前):PD-L1/VEGF;Immunowake(美国)●SPX-308 (临床前):PD-L1/VEGF;Sparx Biopharmaceutical(美国)●SPX-603 (临床前):PD-L1/VEGF;Sparx Biopharmaceutical(美国)●WO2021244371 (临床前):PD-L1/VEGF;三生制药公司(3SBio Inc.,中国)●WO2024140996A (临床前):PD-L1/VEGF;复宏汉霖生物技术(Henlius Biotech,中国)04中国企业开发PD-(L)1/VEGF肿瘤学产品的积极性分析PD-(L)1 x VEGF双特异性抗体的创新性在于它能够同时靶向肿瘤免疫逃逸机制(通过PD-(L)1抑制)和肿瘤血管生成(通过VEGF抑制)。这类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在单一分子中结合免疫调节与抗血管生成双重效应,相比传统的组合疗法,不仅可以减少药物间相互作用带来的副作用风险,还能够提供更精准的肿瘤抑制效果。中国企业看到这一类药物的潜力,尤其针对需要改善免疫微环境的癌症类型,如肝癌等,开发这类抗体可以提供显著的临床优势。研究表明,亚洲患者群体对VEGF抑制剂的反应率高于其他人群。中国企业认识到这一生物学特性,并希望通过开发PD-(L)1 x VEGF药物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这种组合疗法不仅可以增强疗效,还能更好地服务于亚洲患者,提供差异化的治疗方案,尤其在肝癌和胃癌等对VEGF更为敏感的肿瘤中,PD-(L)1 x VEGF疗法的潜力尤其明显。中国在特定类型癌症(如肝癌)上有很高患者基数,而这些癌症恰好是VEGF抑制剂被证明有效的领域。肝癌是中国的高发癌种,传统治疗选择有限,疗效不佳。因此,PD-(L)1 x VEGF这种组合疗法,尤其在晚期肝癌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临床价值。通过聚焦这一特定的患者群体,中国企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展示药物的疗效,从而迅速推进临床进展。PD-(L)1类药物作为单药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肺癌等常见癌种中,但其疗效在低PD-L1表达的患者中有限。而且PD-(L)1类药物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通过开发具有更广泛和精准应用的双特异性抗体,中国企业能够有效差异化,避开传统PD-(L)1疗法的激烈竞争。预计2027年PD-(L)1的市场规模可能超过600 亿美元,而PD-(L)1 x VEGF未来具有取代PD-(L)1龙头地位的潜力。05双/多特异性抗体研究未来展望放眼未来,双特异性抗体有望打破单药治疗在针对某些适应症亚群患者时疗效不佳的桎梏,尤其是对于对现有单一靶点治疗反应不理想的患者。通过同时靶向多个通路,双特异性抗体能够实现更全面的肿瘤抑制效果,减少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这不仅使得 PD-(L)1 x VEGF 类药物备受瞩目,也为未来免疫肿瘤学疗法的多样化发展铺平了道路。除了 PD-(L)1 x VEGF 这一备受关注的双特异性组合,免疫肿瘤学领域还在快速推进 PD-(L)1 与其他免疫检查点如 CTLA-4、LAG3 等靶点的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抗体药物的研究。CTLA-4 与 PD-(L)1 联合靶向可以增强 T 细胞的活性和持久性,LAG3 的抑制则能够进一步激活耗竭状态的 T 细胞,使得肿瘤对免疫疗法的耐药性得以克服。除此之外,几十个新的靶点也在不断被探索,目标是进一步改善现有免疫疗法在不同肿瘤类型和亚群中的疗效。这些双特异性和多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将有望显著扩展免疫治疗的适用范围,尤其是对那些目前对免疫疗法不敏感的肿瘤亚群或对单一靶向药物产生耐药的患者。未来,这些创新疗法有可能成为标准疗法的补充甚至替代,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参考资料: 1.BioNTech Completes Acquisition of Biotheus. BioNTech Press Release. 03 .02 .2025. 2.Herper, M. et al. Merck licenses Chinese cancer drug, searching for next Keytruda blockbuster. STAT. 14. 11. 2025. 3.Minghui Pharmaceutical Announces Promising Initial Results from Phase I Clinical Trial of MHB039A, a Novel PD-1 x VEGF Bispecific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Solid Tumors. Biospace. 06. 11. 2024. 4.OncoC4 Announces FDA Clearance of IND Application for Potential Best-in-Class PD-1/VEGF Bispecific AI-081 in Advanced Solid Tumors. Globe Newswire. 02. 12. 2024. 5.Wang, C. et al. A Novel Bispecific Antibody CVL006 Superior to AK112 for Dual Targeting of PD-L1 and VEGF in Cancer Therapy. bioRxiv 2024.12.05.627108;doi:https://doi-org.libproxy1.nus.edu.sg/10.1101/2024.12.05.627108 6.Pannu, A. PD-(L)1 x VEGF global competitive landscape. Sleuth. 20. 03. 2025.END2025金笔奖征文活动开启,来投稿吧!领取CPHI & PMEC China 2025展会门票智药研习社课程预告来源:CPHI制药在线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