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Evaluate Pharma数据,2027年至2028年间,预计将有年销售额超过1800亿美元的药物专利到期,约占全球药品市场的12%。这种“专利悬崖”迫使MNC急需寻找能填补收入缺口的下一代重磅药物。
2025年前8个月,中国创新药出海总金额接近880亿美元,赶超2024全年BD交易总额。中国创新药在二代IO、ADC、CAR-T、血液瘤小分子领域已跻身主流方向,国际药企对中国创新药价值认可度显著提升。
一个由“专利悬崖”倒逼的全球需求,与一个历经淬炼、强势崛起的中国供给,正在历史性的交汇点上碰撞出新的浪潮。
01
下一代潜力赛道
2025年,中国创新药出海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从交易规模来看,前八个月的对外授权总额已达到874亿美元,远超去年的554亿美元,体现出国际药企对中国创新药价值认可度的显著提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首付款金额达到41.6亿美元(图1),几乎与去年追平,表明合作方愿意以更高的前期投入锁定中国创新资产,反映出对中国研发实力的信心增强。
图1.近5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趋势
从交易结构来看,大额交易已成常态。2025年前八个月,10亿美元以上交易达21笔,接近去年全年总量。交易规模突破50亿美元已非个例,启光德健、恒瑞等多家企业均达成此类合作,而三生制药与辉瑞12.5亿美元的首付款也刷新了历史。印证了中国创新药价值的整体攀升。
另外,交易标的实现了从“产品”到“平台”的升级。MNC不再满足于购买单个分子,而是转向寻求能够持续产生创新成果的技术平台。阿斯利康在2025年先后与和铂医药、石药集团和元思生肽达成合作,分别获取全人源抗体、AI药物发现和环状多肽平台技术。表明中国药企的源头创新能力获得国际认可。
与此同时,技术赛道和靶点呈现出多元化格局。ADC药物继续保持强势,前八个月达成14项交易;双抗、三抗领域也表现突出,三生制药与辉瑞的PD-(L)1/VEGF双抗交易达61.5亿美元,而双抗ADC等新兴方向也备受关注。在代谢领域,GLP-1类产品趋向多靶点协同,翰森制药、联邦制药分别将双靶点、三靶点激动剂授权给国际巨头,同时AMYR等协同靶点的开发进一步拓展了治疗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创新药出海未来将聚焦多个潜力赛道(图2),其中,细胞因子免疫疗法作为第二代IO的重要分支,正在解决第一代IO的遗留问题。随着K药、O药等核心专利将在2028-2032年陆续到期,MNC对下一代IO基石药物需求迫切。中国企业凭借在分子设计和组合创新上的优势,已在PD-(L)1与细胞因子(如IL-2, IL-15)的双功能融合蛋白领域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信达生物的IBI363(PD-1/IL-2)采用全球首创的α偏向性IL-2设计,旨在降低外周毒性,同时通过PD-1抑制与IL-2激活实现对T细胞的“解封”与“赋能”;奥赛康的SmartKine前药技术平台通过可逆掩蔽策略,旨在系统性降低细胞因子相关毒性,其IL-15前药ASKG315和PD-1/IL-15双功能分子ASKG915已进入临床阶段。另外,君实生物、恒瑞医药等多家国内企业也在此赛道积极布局,预示着中国在二代IO领域将迎来成果爆发期。
图2.中国创新药潜在出海品种梳理
新型ADC则是另一个关键方向。下一代ADC的创新已超越简单的抗体-毒素连接,向着双抗ADC、双毒素ADC以及强效低毒ADC等方向发展。其中,复宏汉霖的HLX43(PD-L1 ADC)是一个典范,它巧妙地将免疫检查点抑制与毒素杀伤机制融为一体,成为全球首个进入II期临床的PD-L1 ADC,其开发策略指向未来一线治疗和联合用药的巨大市场,体现了中国企业围绕临床核心需求进行前瞻性立项的能力。
此外,mRNA技术不仅在传染病预防领域大放异彩,在肿瘤治疗领域也正迎来关键突破。默沙东与Moderna合作的个性化肿瘤疫苗mRNA-4157预计将于2027年获批,这将标志着mRNA肿瘤疫苗正式完成从0到1的跨越。成药性问题的解决,加之成本可控,为其广泛应用扫清了障碍。
中国企业在mRNA肿瘤疫苗领域的布局虽起步稍晚,但进展迅速。云顶新耀的通用型mRNA肿瘤疫苗EVM14已实现中美双报并进入全球临床;康希诺、思路迪医药、悦康药业、石药集团等公司也各有管线推进至临床或临床前阶段。
02
MNC的重仓方向
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爆发的背后,MNC是重要的驱动引擎。受到专利悬崖压力和研发效率考量的双重推力,MNC近年来频繁抢购中国创新药资产。据Evaluate Pharma数据,2027年至2028年间,预计将有年销售额超过1800亿美元的药物专利到期,约占全球药品市场的12%。这种“专利悬崖”迫使MNC急需寻找能填补收入缺口的下一代重磅药物。
在肿瘤领域,默沙东、辉瑞与BMS三大巨头纷纷通过高额交易切入PD-(L)1/VEGF双抗赛道,无一例外都来自于中国。
默沙东采取风险分散策略,以相对保守的首付款获得礼新医药早期阶段PD-1/VEGF双抗LM-299的全球权益,旨在以较低成本提前卡位,应对K药在2028年专利到期后的市场空白;
辉瑞则展现出急迫的管线填补需求,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引入三生制药已进入III期临床的SSGJ-707,意图直接获取一个潜在的“BIC”资产,快速对冲其传统重磅药物销售额下滑的压力;
BMS则“弯道超车”,通过与BioNTech合作介入PD-L1/VEGF双抗BNT327,希望借此摆脱对O药的过度依赖,重塑其在肿瘤领域的竞争力。而这款BNT327其实就是来自于普米斯生物的PM8002。
表1.近年来中国PD-(L)1/VEGF双抗相关交易
在肿瘤之外,自免成了MNC重仓中国的第二大战场。随着度普利尤单抗等百亿美元级产品的专利保护陆续到期,MNC正积极在中国寻找能够接棒的新一代自免疗法。
新兴靶点如TL1A、TSLP以及PDE3/4等成为竞逐的焦点。艾伯维重金引入了明济生物经过工程化改造、具备“BIC”潜力的TL1A抗体,用于炎症性肠病等领域的布局;
GSK则分别从和铂医药/科伦博泰以及恒瑞医药引入了TSLP单抗和PDE3/4双重抑制剂,意在巩固其在呼吸系统疾病领域的领导地位。
此外,以B细胞清除为核心的免疫重置治疗策略,已成为自免领域的前沿方向。目前,靶向B细胞的疗法呈多元化发展,主要包括单抗、TCE和CAR-T细胞疗法等,为患者带来深度且持久的疾病缓解。
2024年,GSK、默沙东等MNC都与中国Biotech达成了有关TCE产品的合作,比如默沙东买下同润生物TCE(CD3×CD19)管线,首付款高达7亿美元。 2025年,艾伯维和先声药业达成GPRC5D×BCMA×CD3三抗的合作,总金额超10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TCE管线在国内大多基于肿瘤适应症开发,但MNC收购后大都表示将探索其在自免疾病中的应用。
除了上述两大核心领域,小核酸药物、新型ADC等前沿技术平台也是MNC关注的方向。这些技术平台代表了药物形态和治疗模式的革新,MNC通过与中国在这些领域具有独特技术优势的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旨在获取下一代颠覆性疗法,确保其长期的技术领先地位。
03
国产创新药迈向差异化
过去,国内创新药研发多以“Fast-follow”为主,同质化竞争激烈,“me-too”类药物扎堆。然而,自2022年Q4起,国产创新药逐步转向以“FIC”和“BIC”为目标的高质量创新路径。
康方生物的AK112与科伦博泰的SKB264等ADC药物成功实现对外授权,不仅创下本土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额的历史记录,也重新启动了国产创新药的出海浪潮。这些交易针对全球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凭借优异的临床前及临床数据展现出差异化价值。
进入2023年,国产创新药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多款产品在海外进入商业化阶段,并在美国及其他国家陆续获批上市。同时,部分创新药被MNC纳入重点临床管线,国内生物科技公司也逐步成为国际并购的对象。
更值得关注的是,一批国产创新药在海外启动注册性临床研究,显示出国际多中心临床开发能力的提升。科伦博泰的sac-TMT由合作伙伴默沙东主导开展14项全球三期临床试验,预计2026年数据读出;百利天恒的BL-B01D1也由百时美施贵宝推进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全球三期研究。国产创新药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的临床开发,而是以全球患者需求为导向,系统布局国际临床研究。
另外,在ADC、双特异性抗体、siRNA、细胞治疗等前沿领域,中国企业已逐步建立起独特的技术平台。以ADC为例,国内企业在靶点选择、连接子(linker)设计与载荷(payload)优化等关键技术环节形成了自主优势。此外,以晶泰科技、石药集团为代表的AI制药平台也为源头创新提供了新动能。
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国产创新药的表现同样亮眼。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上,信达生物的IBI363、科伦博泰的SKB264、百利天恒的BL-B01D1等分子均报告了优异数据,在多个适应症中显示出卓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些成果陆续在ESMO、ASH、WCLC等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中展示,验证了其全球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天,信达与武田达成114亿美元战略合作。共同加速推进信达生物IBI363及IBI343等新一代IO及ADC疗法的全球开发,据业内人士称,这是中国医药史上最大的创新药BD项目。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创新药走向全球化的决心。
当然,国产创新药出海仍面临地缘政治风险、海外临床与商业化经验不足、原始创新机制发现能力有待提升等挑战。未来,中国药企需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围绕全球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开发具有明确差异化优势的产品。同时,应加强自主开展国际临床研究、药品注册与商业化推广的能力,逐步从依赖MNC“借船出海”过渡到“驾船出海”。
参考资料
[1]https://mp.weixin.qq.com/s/XhkkVyqkRpOpLv44zSAyKA
[2]https://mp.weixin.qq.com/s/jahj3_Uqu1BtfNDaFhgmsA
[3]https://mp.weixin.qq.com/s/QGcuap7z5a7xkOnBOmoO4Q
[4]国信证券、中信建投、东吴证券研报,各公司官网及各种公开资料等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