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项与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Leman Biotech ) 相关的临床试验Safety and Efficacy of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 (Meta10-19) in the Treatment of Relapsed and/or Refractory CD19-positive B Cell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Clinical Research
A Study of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 and/or Refractory CD19-positive B cell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 (Meta10- 19) in the Treatment of r/r DLBCL Clinical Research
A Study of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 and/or Refractory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 (Meta10- 19) in the Treatment of r/r B-ALL Clinical Research
A Study of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Relapsed and/or Refractory B-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100 项与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Leman Biotech )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Leman Biotech )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Leman Biotech ) 相关的专利(医药)
6
项与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Leman Biotech ) 相关的新闻(医药)2024 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将于当地时间 12 月 7 日至 10 日间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今日,ASH 大会官网公布了线上摘要,有不少中国新药研究入选。本文将分享入选本届 ASH 大会的部分中国新药研究信息,仅供参阅。
截图来源:ASH 大会官网
百济神州21 篇摘要入选,含 4 项口头报告
百济神州今年有 21 篇摘要被 ASH 大会接受,其中有 4 篇口头报告,涉及 BTK 抑制剂泽布替尼、BTK 降解剂 BGB-16673、BCL2 抑制剂 Sonrotoclax。其中,BGB-16673 是百济神州嵌合式降解激活化合物(CDAC)平台首个在研药物。
4 篇口头报告研究分别为:
泽布替尼联合来那度胺用于复发/难治性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治疗的 1 期研究最终分析;
1 期研究 CaDAnCe-101 结果,旨在评价 BGB-16673 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初步有效效和安全性;
1 期研究 CaDAnCe-101 结果,旨在评估 BGB-16673 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初步有效效和安全性;
正在进行的 1/1b 期研究 BGB-11417-101 数据,旨在评估 Sonrotoclax 和泽布替尼作为 CLL 一线治疗的效果。
亚盛医药11 项研究入选,含 4 项口头报告
亚盛医药有四个品种的 11 项临床和临床前研究进展入选本届 ASH 年会。这四个药物分别为:第三代 Bcr-Abl 抑制剂奥雷巴替尼、Bcl-2 选择性抑制剂 APG-2575、FAK/ALK/ROS1 抑制剂 APG-2449、EED 抑制剂 APG-5918。
其中,亚盛有两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分别为:
一项开放性、单臂、多中心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奥雷巴替尼二线治疗无 T315I 突变的慢性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P-CML)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项多中心、开放性 I/II 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 APG-2575 联合新型治疗方案用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或免疫球蛋白轻链(AL)淀粉样变性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科济药业三款 CAR-T 产品入选
科济药业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BCMA 靶向 CAR-T)、CT071(GPRC5D 靶向 CAR-T)、CT0590(BCMA/NKG2A 双靶点异体 CAR-T) 的三项研究入选本届大会壁报,分别为:
LUMMICAR STUDY 1 关键性 II 期研究的亚组分析结果,旨在评估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疗效;
CT071 在难治/复发性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的应用,其中 CT071 是一种全人源的靶向 GPRC5D 的自体 CAR-T 细胞产品;
CT0590 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首次人体研究,其中 CT0590 是一种靶向 BCMA 和 NKG2A 的三重基因敲除异体 CAR-T 细胞疗法。
传奇生物四项研究入选,含一项口头报告
传奇生物 BCMA CAR-T 西达基奥仑赛有四项研究入选本届大会。其中,3 期 CARTITUDE-4 研究最新的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率数据入选了口头报告,研究旨在评估西达基奥仑赛对比准疗法在既往接受 1-3 线治疗且对来那度胺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疗效。CARTITUDE-4 的数据支持了 FDA 和欧盟批准西达基奥仑赛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
此外,西达基奥仑赛还有三项研究入选了海报,分别为:
3 期研究 CARTITUDE-4 临床试验结果,旨在评估西达基奥仑赛对比标准疗法在来那度胺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报告结局和下一次抗骨髓瘤治疗时间上的长期获益;
采用匹配调整的间接比较法,对比更新西达基奥仑赛与 Idecabtagene Vicleucel 在既往接受过 2-4 线治疗的复发性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疗效;
使用逆概率加权法(IPTW)比较西达基奥仑赛在 CARTITUDE-4 研究中与其他常规治疗方案对来那度胺耐药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
和黄医药Syk 抑制剂中国 Ⅲ 期研究入选
和黄医药将在本次大会公布索乐匹尼布 ESLIM-01 中国 III 期研究的一项后续、开放标签的子研究的长期安全性和疗效数据 (NCT05029635),该研究针对的适应症为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索乐匹尼布是一种高选择性的脾酪氨酸激酶 (Syk) 口服抑制剂,已在今年 1 月在国内提交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 NDA,并被纳入优先审评,预测有望于明年 Q1 获批。
基石药业
ROR1 ADC 公布最新结果
基石药业将在本次会议上以壁报的形式公布重磅 ADC 产品 CS5001 针对淋巴瘤的 Ia/Ib 期首次人体研究最新临床数据。
CS5001 具有独特的设计,使用肿瘤特异激活的吡咯并苯二氮卓(PBD)前毒素载荷和连接子,在几种临床前癌症模型中证明具有完全的肿瘤抑制作用,并展示出良好的血清半衰期及药代动力学特征。
2020 年 10 月,基石药业与 LigaChem Bioscience 就 CS5001 的开发和商业化达成授权协议。CS5001 最初是由韩国领先的生物科技公司 LCB 和 ABL bio 共同合成。根据协议条款,基石药业获得 CS5001 在韩国以外的全球其他地区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
莱芒生物
代谢增强型 CAR-T 入选口头报告
莱芒生物将在本次会议上公布代谢增强型 CAR-T 两项研究结果,分别为:
口头报告:表达 IL-10 的 CD19 CAR-T 细胞诱导复发或难治性 B 细胞血液瘤完全缓解并改善长期保护;
壁报展示:常规剂量代谢增强型 CD19 CAR-T 细胞诱导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体内扩增和完全缓解。
Meta10-19 是莱芒生物研发的一款代谢增强型 CD19 CAR-T 产品,利用 CAR-T 自分泌 IL-10 来增强 CAR-T 细胞代谢,提高抗肿瘤活性。这种 IL-10 自分泌的 CAR-T 可以保护肿瘤微环境中 CAR-T 细胞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具有在肿瘤微环境中抵抗耗竭的强大活性。
值得关注的是,之前的研究显示 Meta10-19 给药剂量仅为常规 CD19 CAR-T 给药剂量的 1%~5%,意味着可以最大程度降低产品制备周期和生产成本。
科弈药业
BCMA/CD19 双靶 CAR-T 入选口头报告
科弈药业在本次会议上公布其增强型双靶 CAR-T KQ-2003 最新临床研究,该研究入选口头报告。这是一项由研究者发起的前瞻性 I/II 期研究,旨在评估BCMA/CD19 双靶 CAR-T 疗法在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含髓外病灶转移患者)中的应用。
KQ-2003 是科弈药业自主研发的一种 BCMA/CD19 双靶向 CAR-T 细胞治疗产品,利用最新的平行 CAR 结构来增强细胞活性和持久性,而双 CAR 结构则减轻了单靶治疗的抗原逃避问题,重点针对 rrMM(伴髓外)及 POEMS 综合征。
加科思
公布 BET 抑制剂新数据
加科思将会在本次会议上公布口服小分子 BET 抑制剂 JAB-8263 在骨髓纤维化 (MF) 患者中的最新 I 期临床数据。
来 Insight 数据库,一键筛选 ASH 大会数据
本届 ASH 大会的常规研究摘要数据已于当地时间 11 月 5 日公布,LBA 研究数据将于 11 月 25 日公布。Insight 数据库临床试验结果已启动更新 2024 ASH 数据。该模块将提供快速筛选项,一键直达 2024 ASH 最新临床结果数据,敬请期待!
封面来源:站酷海洛 Plus
免责声明:本文仅作信息分享,不代表 Insight 立场和观点,也不作治疗方案推荐和介绍。如有需求,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编辑:馨药
PR 稿对接:微信 insightxb
投稿:微信 insightxb;邮箱 insight@dxy.cn
多样化功能、可溯源数据……
Insight 数据库网页版等你体验
点击阅读原文,立刻解锁!
近日,Recursion宣布与Exscientia达成收购协议,交易金额为6.88亿美元。这两家企业是分别在2013、12年成立的AI制药元老。这一AI制药界最大的并购案,预示着AI制药行业在继续沉淀。
纵观Exscientia的发展和商业模式,从靶点发现到药物临床的自有管线开发,让这家初代AI制药企业注定面临更长的战线、更高的成本和风险;同时,Exscientia在D轮前的8年间仅融资1亿多美金,似乎错过了最好的成长机会。它在最早的几条管线经历关停、临床遇挫后终于躺平在沙滩上,现有管线移交Recursion。
看起来,Recursion可能成为大赢家。
合并之后的新公司,预计在未来18个月内,进行10次临床数据读出。只要其中某一次临床数据超预期,可能就会成为AI制药的“奇点”时刻。并且,现有的合作,还能给新公司在未来两年内带来约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合作期间超20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额的分成。也正因此,市场对这起并购交易持谨慎乐观态度。
制药本就是长周期的赌局。按行业“十进一”的临床成功率计算,首个可以成功上市的AI药物分子可能早已经进入临床,上市只是时间问题。
令人唏嘘的是,初代元老Exscientia,则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走下了牌桌。
期望没有崩塌
大家都在等待AI药物成功上市的“奇点”,但这不是检验AI制药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创新药九死一生,在逆摩尔定律的趋势下,只会越来越难。这一趋势下,药企对AI有更朴素的期望:创新,增效,降本。
事实上,AI技术平台创造产生创新分子的能力,早已得到了验证。波士顿咨询(BCG)的一项近期发表在《Drug Discovery Today》的研究报告表明,AI分子已经展示了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临床成功率:
AI生成的药物分子在I期临床试验中,成功率高达80%-90%,而在以往,成功率仅为50%,AI在设计或识别具有药物特性的分子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BCG预测,总体上新药的研发成功率将从目前的5-10%提高到9-18%。
AI制药在研发效率提升方面,肉眼可见。按照BCG报告的说法,AI赋能下制药行业可以将研发周期缩短约50%,换句话说,研发效率实现翻倍。
无独有偶,麦肯锡在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生成式AI在药物发现早期阶段,每年能够创造150-280亿美金的经济价值,核心逻辑就在于能够显著提升效率,包括不局限于:
大分子设计速度提升超过三倍;化学化合物活性模型性能最多提高2.5倍;在识别新线索所需时间上的速度提升超过四倍(从数月缩短至数周)。
也正因此,过去十年里,每年使用AI发现的分子数呈指数级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这表明药企正真金白银地为AI买单,将AI分子输送进昂贵的临床实验,不断通过监管审批和临床数据一步步获得验证。
事实上,寒意依旧,但市场对于AI制药的期望,并没有坍塌。
从英伟达去年以来一口气投10多家AI制药企业,到今年Xaira开局即为王者的1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看起来产业界仍坚信AI制药蕴含巨大机会。
资本市场也不例外,AI+机器人药物和新材料研发平台晶泰科技作为港交所18C第一股成功上市,股价逆势上涨,并于日前被纳入恒生指数(9月9日生效),也论证了市场对晶泰科技的期待。
当然,整体来看,如今市场对企业的评估也更加谨慎和理性。随着AI领域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与生物技术的持续融合,AI制药在退烧中优胜劣汰,平台的起点也在提高,技术与商业模式持续演化。
AI+Biotech的技术在继续升级、复合化。就当前而言,虽然距离赢下比赛仍有许多变量,但换把好枪一定可以提高打靶成绩。
与此同时,国内biotech领域的后起之秀也正在迅速露头,带着更新的技术和更具野心的管线,比前辈们更早拿到里程碑数据,在行业对AI技术的质疑声中加快发展脚步。
而中国AI赋能创新药起步更晚,但冰山一角已经浮出水面。随着时间推进,AI赋能的管线也将越来越多地披露。
让“光”继续飞
以Exscientia为代表的初代AI制药企业及一些失败的管线命运,并不会影响行业对AI制药技术未来前景的共识。核心逻辑在于,我们对AI制药的观测和认知,存在“滞后”。
如果将药物管线比作星辰,目前我们观察到的仅是数光年之外最初的尘埃,这些尘埃或许已经孕育出新一代的恒星,而它们的光仍飞在路上,地球观测结果还需要时间。仅凭最早的管线结果就对AI制药下定论,是不全面的。
BCG的研究发现,自2015年以来,已有75个由AI发现的药物分子进入临床试验,其中67个分子截至2023年仍在临床试验中,这意味着答案只揭晓了很小一部分。
在传统药物研发中,平均每10个进入临床管线的分子中,只有1个能够成功上市。即便是按照这个比例,首个能成功上市的AI药物分子也已经进入临床。更何况,AI技术还有望显著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实际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通过AI技术平台赋能,持续取得超预期的进展。
自晶泰科技在港交所成功敲钟上市以来,从希格生科、剂泰医药,到莱芒生物、默达生物、溪砾科技,五家与其有研发合作的AI生物科技企业或是披露管线里程碑进展,或是顺利拿到用于将管线推进临床的高额融资。
其中,进展最快的剂泰医药,于6月份刚刚完成1亿美金的C轮融资,累计融资近3亿美金,首个小分子三期临床正在进行,mRNA管线也将在今年进入临床。希格生科和默达生物则分别在6月和7月宣布管线获得FDA的IND批件、儿科罕见疾病资格认定,即将迈入临床阶段。莱芒生物则凭借IIT临床数据拿下5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补充融资,其正在进行IND申报的代谢增强型CD19 CAR-T细胞治疗(Meta10-19),以1%-5%的极低剂量就成功使20余位实体瘤、血液瘤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并出院。而这四家公司,分别成立于2020-21年。
对于仅成立3年左右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说,这些成果绝对是亮眼的成绩,也是晶泰科技作为AI制药平台的有力验证。
AI+Biotech的组合,前途日益清晰。不自营管线的晶泰科技,持续向临床输送药物分子,一再证实平台产出创新骨架、理性设计药物候选的实力——不仅拿下辉瑞、礼来等全球排名前20药企中16家的研发订单,也在与创新企业挑战全新靶点、实现临床转化中,交出不错的成绩。大药企有更高的交付要求,而早期生物科技公司试错的机会成本更高。作为横跨多个疾病领域、药物模式的研发平台型企业,意味着晶泰科技的技术与平台需要经过更严苛的考验。
未来,由AI参与的潜力分子的诞生,速度还有可能会越来越快。
药物研发的生物学挑战和工程技术挑战构成一个二维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当中,晶泰科技的核心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工程技术方向,在解决药物研发分子设计及活性优化、化学合成中,如果能将创新能力与合成路径设计转化为工程学问题,就可以尝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在定位上,晶泰科技以量子物理、AI和机器人的研发平台切入,帮企业解决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器”的问题。药企客户则承担生物学和医学挑战,选定靶点、制定研发目标,以及后续的开发、临床、上市策略。
对于AI制药企业来说,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以更低成本、更高的通量拿到高质量、结构化的数据。
晶泰科技以平台为定位,进行广泛合作的好处,是AI+机器人相互验证、相互知会的平台具有成长性:用高精度、结构化、真实世界的正负样本数据不断喂养算法。自动化实验室产生的大量标准化数据,持续反馈给智能模型,实现研发的“小步快跑”迭代,解决AI药物研发的数据短板问题,最终转化为平台分子创新、化学合成的效率和交付能力。
换句话说,晶泰科技对抗医药研发“反摩尔定律”的破局之策,是借助AI和机器人的验证回路最终形成正反馈:
“研发合作企业越多-技术越好、边际成本越低-研发合作企业更多”。
超预期回报或提前兑现
当越来越多的AI分子进入临床开发环节,产业预期的兑现或许会提前降临。
正如上文所说,AI分子上市是必然结果,但并非一定要一家企业把AI分子送上市,才算是AI制药模式的成立。在拿到AI新分子后,无论企业是选择自己继续推进管线临床还是与大药企进行收购或授权交易,都可以获得相应甚至足够丰厚的回报。
只要其在临床中拿出潜力数据,就有可能获得大药企的青睐,阶段越晚,药企获得的回报越高。2022年底,AI制药Saas平台薛定谔持股的Nimbus,就将尚处于临床2期阶段的NDI-034858出售给武田,交易达60亿美元,首付款更是达到40亿美金。
即使是更为临床早期的分子,价值也颇为可观。比如2022年底,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就7款临床前ADC分子达成百亿美元的合作,其中,仅首付款为1.75亿美元,算下来单个分子平均价值也接近1.8亿元人民币。
再比如,日前默沙东13亿美元买走了同润生物CD3xCD19双抗CN201管线的全部权益,其中首付款高达7亿美元,一个首付款抵得上一个IPO。考虑到CN201处于临床Ib阶段,尚有不确定性与风险,这样的回报足够丰厚。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正如上文提及的晶泰科技,其合作伙伴希格生科、剂泰医药,到莱芒生物、默达生物、溪砾科技等一系列里程碑节点的实现,实际上也意味着晶泰科技距离收获节点越来越近,并且回报可能超出市场预期。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在众多新靶点、新机制的重病领域,已经卡住身位。
默达生物有望成为自免领域的超新星。作为全球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治疗领域,以11年连续蝉联“药王”的Humira修美乐为代表,自免市场的热度居高不下。默达生物则专注新一代免疫代谢机制的疗法研发,在晶泰科技的加持下,全面投入自免FIC管线的研发,在研的3条管线项目中首个一期临床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在澳大利亚开展。其对标的同类型企业Rheos Medicine和Sitryx已经分别与罗氏、礼来建立价值8亿和9亿美元的研究合作协议。修美乐专利悬崖之后,多个新兴的免疫代谢疗法正加速奔赴临床,以期成为自免市场中的下一个重磅药。
希格生科的首创新药sigx1094作为首款获得IND的弥漫性胃癌(DGC)靶向药,对应的是约20亿美元的市场。Sigx1094通过希格类器官模型的活性评估,有望早日弥补全球弥漫性胃癌的治疗空白。胃癌有效疗法稀缺,因此市场对突破性药物的预期向来较高,参考仅能覆盖不到20%胃癌患者的Zanidatamab,市场给出的销售峰值预期已经超过20亿美元。
而sigx1094针对的DGC,患者比例更高(占所有胃癌病例的30%)、患者预后更差(五年生存率不足10%),理应有更好的市场表现。另外,sigx1094还在临床前展现出治疗卵巢癌、三阴性乳腺癌及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潜力。
莱芒生物则可能成为下一个“传奇”。国内获批的CAR-T产品共有5款,价格在99万-129万之间。而莱芒生物的极低剂量CAR-T以1%于常规治疗的剂量实现了更好的疗效,生产成本和周期具有明显优势,有机会后来者居上,让莱芒生物的CAR-T售价进入医保的射程范围,解决CAR-T疗法的“天价”挑战。同时,极低剂量也使得其毒副作用足够低,可拓展更多适应症。目前儿童白血病可用的CAR-T疗法仅有诺华的Kymriah一款,并未进入中国。而莱芒生物代谢增强型CAR-T的首例儿童恶性血液瘤患者已在治疗后完全缓解并出院,值得持续关注。
溪砾科技瞄准的是下一代基因疗法与罕见病的交叉赛道,管线聚焦渐冻症等多种无药可治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相关罕见病与癌症。其针对遗传性疾病开发的“可口服的基因疗法”给药难度低、患者可及性高,且治疗相对可逆、风险较低。据悉,溪砾科技与晶泰在靶向RNA的小分子药物研发合作上已形成管线成果,随着近期3000万美元A轮融资的完成,将向临床推进。
剂泰医药则兼顾小分子与mRNA两大市场,自研和合作管线双管齐下。与晶泰同样出自MIT,剂泰医药由美国工程院院士、连续成功创业的科学家陈红敏参与创立,已成功打造全球领先的AI药物递送平台,并在肝靶向领域拥有BIC实力,递送效率超越行业巨头20倍以上。基于当前核酸药物的蓬勃发展,其平台应用前景可期,公司自研管线也进展顺利。
尽管新药临床研发仍有不确定性,但上述企业如果能够实现突破性进展,晶泰科技将会兑现服务费之外的超额收益。这也体现了Recursion、晶泰科技所代表的平台型商业模式的性感:
分子交付后,直至药物转让或成功上市,还可以收取可观的销售分成,分享合作方豪赌之下的丰厚胜利果实。对于深度合作的创新企业,晶泰科技还有可能追加投资,通过早期的风险共担与附加值更高的研发服务,参与管线的后续销售分成。
这些野心勃勃的FIC、BIC背后,AI制药正持续兑现其商业价值,帮助这些初创生物医药企业突破新靶点、拿到FDA批文和理想临床数据,接下来,AI管线可以在关键里程碑待价而沽,大药企扩充临床管线,创新公司也能在动辄几亿美金的交易中实现回血。
质疑AI制药的声音,总在强调AI分子尚未获批上市。但上市不是唯一的商业化目标,AI赋能获得IND、进入临床一至三期的管线已经可以达成高额交易。而溪砾科技3000万美金、剂泰医药1亿美金的融资,也再次验证了AI制药所创造的价值。
不论来自大厂还是创新药企,AI制药管线仍在前仆后继地奔向临床,而广泛押注的晶泰科技,也在静待其药物研发业务兑现服务费之外的超额收益。
来源 | 氨基观察(药智网获取授权转载)
撰稿 | 张曦
责任编辑 | 八角
声明:本文系药智网转载内容,图片、文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本平台留言,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商务合作 | 王存星 19922864877(同微信)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氨基观察-数字医疗组原创出品
作者 | 张曦
8月8日,Recursion宣布与Exscientia达成收购协议,交易金额为6.88亿美元。这两家企业是分别在2013、12年成立的AI制药元老。这一AI制药界最大的并购案,预示着AI制药行业在继续沉淀。
纵观Exscientia的发展和商业模式,从靶点发现到药物临床的自有管线开发,让这家初代AI制药企业注定面临更长的战线、更高的成本和风险;同时,Exscientia在D轮前的8年间仅融资1亿多美金,似乎错过了最好的成长机会。它在最早的几条管线经历关停、临床遇挫后终于躺平在沙滩上,现有管线移交Recursion。
看起来,Recursion可能成为大赢家。
合并之后的新公司,预计在未来18个月内,进行10次临床数据读出。只要其中某一次临床数据超预期,可能就会成为AI制药的“奇点”时刻。并且,现有的合作,还能给新公司在未来两年内带来约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合作期间超20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额的分成。也正因此,市场对这起并购交易持谨慎乐观态度。
制药本就是长周期的赌局。按行业“十进一”的临床成功率计算,首个可以成功上市的AI药物分子可能早已经进入临床,上市只是时间问题。
令人唏嘘的是,初代元老Exscientia,则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走下了牌桌。
/ 01 /
期望没有崩塌
大家都在等待AI药物成功上市的“奇点”,但这不是检验AI制药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
创新药九死一生,在逆摩尔定律的趋势下,只会越来越难。这一趋势下,药企对AI有更朴素的期望:创新,增效,降本。
事实上,AI技术平台创造产生创新分子的能力,早已得到了验证。波士顿咨询(BCG)的一项近期发表在《Drug Discovery Today》的研究报告表明,AI分子已经展示了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临床成功率:
AI生成的药物分子在I期临床试验中,成功率高达80%-90%,而在以往,成功率仅为50%,AI在设计或识别具有药物特性的分子方面展现出强大的能力。BCG预测,总体上新药的研发成功率将从目前的5-10%提高到9-18%。
AI制药在研发效率提升方面,肉眼可见。按照BCG报告的说法,AI赋能下制药行业可以将研发周期缩短约50%,换句话说,研发效率实现翻倍。
无独有偶,麦肯锡在今年1月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生成式AI在药物发现早期阶段,每年能够创造 150-280亿美金的经济价值,核心逻辑就在于能够显著提升效率,包括不局限于:
大分子设计速度提升超过三倍;
化学化合物活性模型性能最多提高2.5倍;
在识别新线索所需时间上的速度提升超过四倍(从数月缩短至数周)。
也正因此,过去十年里,每年使用AI发现的分子数呈指数级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0%。这表明药企正真金白银地为AI买单,将AI分子输送进昂贵的临床实验,不断通过监管审批和临床数据一步步获得验证。
事实上,寒意依旧,但市场对于AI制药的期望,并没有坍塌。
从英伟达去年以来一口气投10多家AI制药企业,到今年Xaira开局即为王者的10亿美元种子轮融资,看起来产业界仍坚信AI制药蕴含巨大机会。
资本市场也不例外,AI+机器人药物和新材料研发平台晶泰科技作为港交所18C第一股成功上市,股价逆势上涨,并于日前被纳入恒生指数(9月9日生效),也论证了市场对晶泰科技的期待。
当然,整体来看,如今市场对企业的评估也更加谨慎和理性。随着AI领域技术的突飞猛进和与生物技术的持续融合,AI制药在退烧中优胜劣汰,平台的起点也在提高,技术与商业模式持续演化。
AI+Biotech的技术在继续升级、复合化。就当前而言,虽然距离赢下比赛仍有许多变量,但换把好枪一定可以提高打靶成绩。
与此同时,国内biotech领域的后起之秀也正在迅速露头,带着更新的技术和更具野心的管线,比前辈们更早拿到里程碑数据,在行业对AI 技术的质疑声中加快发展脚步。
而中国AI赋能创新药起步更晚,但冰山一角已经浮出水面。随着时间推进,AI赋能的管线也将越来越多地披露。
/ 02 /
让“光”继续飞
以Exscientia为代表的初代AI制药企业及一些失败的管线命运,并不会影响行业对AI制药技术未来前景的共识。核心逻辑在于,我们对AI制药的观测和认知,存在“滞后”。
如果将药物管线比作星辰,目前我们观察到的仅是数光年之外最初的尘埃,这些尘埃或许已经孕育出新一代的恒星,而它们的光仍飞在路上,地球观测结果还需要时间。仅凭最早的管线结果就对AI制药下定论,是不全面的。
BCG的研究发现,自2015年以来,已有75个由AI发现的药物分子进入临床试验,其中67个分子截至2023年仍在临床试验中,这意味着答案只揭晓了很小一部分。
在传统药物研发中,平均每10个进入临床管线的分子中,只有1个能够成功上市。即便是按照这个比例,首个能成功上市的AI药物分子也已经进入临床。更何况,AI技术还有望显著提高药物研发的成功率。
实际上,我们已经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创新药企,通过AI技术平台赋能,持续取得超预期的进展。
自晶泰科技在港交所成功敲钟上市以来,从希格生科、剂泰医药,到莱芒生物、默达生物、溪砾科技,五家与其有研发合作的AI生物科技企业或是披露管线里程碑进展,或是顺利拿到用于将管线推进临床的高额融资。
其中,进展最快的剂泰医药,于6月份刚刚完成1亿美金的C轮融资,累计融资近3亿美金,首个小分子三期临床正在进行,mRNA 管线也将在今年进入临床。希格生科和默达生物则分别在6月和7月宣布管线获得FDA的IND批件、儿科罕见疾病资格认定,即将迈入临床阶段。莱芒生物则凭借 IIT 临床数据拿下5000万人民币的天使轮补充融资,其正在进行IND申报的代谢增强型CD19 CAR-T细胞治疗(Meta10-19),以1%-5%的极低剂量就成功使20余位实体瘤、血液瘤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并出院。而这四家公司,分别成立于2020-21年。
对于仅成立3年左右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说,这些成果绝对是亮眼的成绩,也是晶泰科技作为AI制药平台的有力验证。
AI+Biotech的组合,前途日益清晰。不自营管线的晶泰科技,持续向临床输送药物分子,一再证实平台产出创新骨架、理性设计药物候选的实力——不仅拿下辉瑞、礼来等全球排名前20药企中16家的研发订单,也在与创新企业挑战全新靶点、实现临床转化中,交出不错的成绩。大药企有更高的交付要求,而早期生物科技公司试错的机会成本更高。作为横跨多个疾病领域、药物模式的研发平台型企业,意味着晶泰科技的技术与平台需要经过更严苛的考验。
未来,由AI参与的潜力分子的诞生,速度还有可能会越来越快。
药物研发的生物学挑战和工程技术挑战构成一个二维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当中,晶泰科技的核心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工程技术方向,在解决药物研发分子设计及活性优化、化学合成中,如果能将创新能力与合成路径设计转化为工程学问题,就可以尝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在定位上,晶泰科技以量子物理、AI和机器人的研发平台切入,帮企业解决的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器”的问题。药企客户则承担生物学和医学挑战,选定靶点、制定研发目标,以及后续的开发、临床、上市策略。
对于AI制药企业来说,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以更低成本、更高的通量拿到高质量、结构化的数据。
晶泰科技以平台为定位,进行广泛合作的好处,是AI+机器人相互验证、相互知会的平台具有成长性:用高精度、结构化、真实世界的正负样本数据不断喂养算法。自动化实验室产生的大量标准化数据,持续反馈给智能模型,实现研发的“小步快跑”迭代,解决AI药物研发的数据短板问题,最终转化为平台分子创新、化学合成的效率和交付能力。
换句话说,晶泰科技对抗医药研发“反摩尔定律”的破局之策,是借助AI和机器人的验证回路最终形成正反馈:
“研发合作企业越多-技术越好、边际成本越低-研发合作企业更多”。
/ 03 /
超预期回报或提前兑现
当越来越多的AI分子进入临床开发环节,产业预期的兑现或许会提前降临。
正如上文所说,AI分子上市是必然结果,但并非一定要一家企业把AI分子送上市,才算是AI制药模式的成立。在拿到AI新分子后,无论企业是选择自己继续推进管线临床还是与大药企进行收购或授权交易,都可以获得相应甚至足够丰厚的回报。
只要其在临床中拿出潜力数据,就有可能获得大药企的青睐,阶段越晚,药企获得的回报越高。2022年底,AI制药Saas平台薛定谔持股的Nimbus,就将尚处于临床2期阶段的NDI-034858出售给武田,交易达60亿美元,首付款更是达到40亿美金。
即使是更为临床早期的分子,价值也颇为可观。比如2022年底,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就7 款临床前ADC分子达成百亿美元的合作,其中,仅首付款为1.75亿美元,算下来单个分子平均价值也接近1.8亿元人民币。
再比如,日前默沙东13亿美元买走了同润生物CD3xCD19双抗CN201管线的全部权益,其中首付款高达7亿美元,一个首付款抵得上一个IPO。考虑到CN201处于临床Ib阶段,尚有不确定性与风险,这样的回报足够丰厚。
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正如上文提及的晶泰科技,其合作伙伴希格生科、剂泰医药,到莱芒生物、默达生物、溪砾科技等一系列里程碑节点的实现,实际上也意味着晶泰科技距离收获节点越来越近,并且回报可能超出市场预期。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在众多新靶点、新机制的重病领域,已经卡住身位。
默达生物有望成为自免领域的超新星。作为全球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治疗领域,以11 年连续蝉联“药王”的 Humira修美乐为代表,自免市场的热度居高不下。默达生物则专注新一代免疫代谢机制的疗法研发,在晶泰科技的加持下,全面投入自免FIC管线的研发,在研的 3 条管线项目中首个一期临床计划于2025年上半年在澳大利亚开展。其对标的同类型企业Rheos Medicine 和Sitryx已经分别与罗氏、礼来建立价值8亿和 9亿美元的研究合作协议。修美乐专利悬崖之后,多个新兴的免疫代谢疗法正加速奔赴临床,以期成为自免市场中的下一个重磅药。
希格生科的首创新药sigx1094 作为首款获得 IND 的弥漫性胃癌(DGC)靶向药,对应的是约20亿美元的市场。Sigx1094通过希格类器官模型的活性评估,有望早日弥补全球弥漫性胃癌的治疗空白。胃癌有效疗法稀缺,因此市场对突破性药物的预期向来较高,参考仅能覆盖不到20%胃癌患者的Zanidatamab,市场给出的销售峰值预期已经超过20亿美元。
而sigx1094针对的DGC,患者比例更高(占所有胃癌病例的30%)、患者预后更差(五年生存率不足10%),理应有更好的市场表现。另外,sigx1094还在临床前展现出治疗卵巢癌、三阴性乳腺癌及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潜力。
莱芒生物则可能成为下一个“传奇”。国内获批的 CAR-T 产品共有5款,价格在 99 万-129 万之间。而莱芒生物的极低剂量CAR-T以1%于常规治疗的剂量实现了更好的疗效,生产成本和周期具有明显优势,有机会后来者居上,让莱芒生物的CAR-T售价进入医保的射程范围,解决CAR-T疗法的“天价”挑战。同时,极低剂量也使得其毒副作用足够低,可拓展更多适应症。目前儿童白血病可用的 CAR-T 疗法仅有诺华的Kymriah一款,并未进入中国。而莱芒生物代谢增强型 CAR-T的首例儿童恶性血液瘤患者已在治疗后完全缓解并出院,值得持续关注。
溪砾科技瞄准的是下一代基因疗法与罕见病的交叉赛道,管线聚焦渐冻症等多种无药可治的遗传性神经系统相关罕见病与癌症。其针对遗传性疾病开发的“可口服的基因疗法”给药难度低、患者可及性高,且治疗相对可逆、风险较低。据悉,溪砾科技与晶泰在靶向RNA的小分子药物研发合作上已形成管线成果,随着近期3000万美元A轮融资的完成,将向临床推进。
剂泰医药则兼顾小分子与mRNA两大市场,自研和合作管线双管齐下。与晶泰同样出自 MIT,剂泰医药由美国工程院院士、连续成功创业的科学家陈红敏参与创立,已成功打造全球领先的AI药物递送平台,并在肝靶向领域拥有BIC实力,递送效率超越行业巨头20倍以上。基于当前核酸药物的蓬勃发展,其平台应用前景可期,公司自研管线也进展顺利。
尽管新药临床研发仍有不确定性,但上述企业如果能够实现突破性进展,晶泰科技将会兑现服务费之外的超额收益。这也体现了Recursion、晶泰科技所代表的平台型商业模式的性感:
分子交付后,直至药物转让或成功上市,还可以收取可观的销售分成,分享合作方豪赌之下的丰厚胜利果实。对于深度合作的创新企业,晶泰科技还有可能追加投资,通过早期的风险共担与附加值更高的研发服务,参与管线的后续销售分成。
这些野心勃勃的 FIC、BIC 背后,AI 制药正持续兑现其商业价值,帮助这些初创生物医药企业突破新靶点、拿到FDA批文和理想临床数据,接下来,AI管线可以在关键里程碑待价而沽,大药企扩充临床管线,创新公司也能在动辄几亿美金的交易中实现回血。
质疑AI制药的声音,总在强调AI分子尚未获批上市。但上市不是唯一的商业化目标,AI赋能获得IND、进入临床一至三期的管线已经可以达成高额交易。而溪砾科技3000万美金、剂泰医药1亿美金的融资,也再次验证了AI制药所创造的价值。
不论来自大厂还是创新药企,AI 制药管线仍在前仆后继地奔向临床,而广泛押注的晶泰科技,也在静待其药物研发业务兑现服务费之外的超额收益。
药渡媒体商务合作
媒体公关 | 新闻&会议发稿
张经理:18600036371(微信同号)
点击下方“药渡“,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
“药渡”公众号所转载该篇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规则又双叒叕改啦,如果您不点个“在看”或者没设为"星标",我们可能就消散在茫茫文海之中~点这里,千万不要错过药渡的最新消息哦!👇👇
100 项与 Metabolically Armed CD19 CAR-T cells(Leman Biotech )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