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
前言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免疫介导的系统性疾病,其典型临床表现为界限清楚的鳞屑性红斑或斑块[1]。过去十年,全球银屑病的流行病学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和总体上升趋势。在西方国家,银屑病患病率介于2%-6%之间,而亚洲地区的总体患病率相对较低,约为0.3%,但各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银屑病流行病学特征对全球疾病负担具有重要影响。根据2008年全国六省市流行病学调查,中国银屑病患病率为0.47%[2]。2025年最新的一项涵盖我国1000余家医院、7032例患者的大规模横断面研究显示,银屑病特殊部位(难治部位)的累及率极高,约70.71%的患者至少累及1个难治部位,而这些特殊部位的病变对患者生活质量亦产生了严重影响[3]。以上数据表明,银屑病不仅是一种累及皮肤的疾病,而是一种影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系统性疾病,需要医疗系统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关注。
背景概述
1、中国银屑病领域变革:
过去十年,学界对银屑病的认识经历了从“皮肤病”到“系统性疾病”的深刻转变。这一认知转变主要源于对银屑病共病网络的深入理解。2023版《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首次将“银屑病共病”作为独立章节重点阐述,详细列出了包括心血管代谢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慢性肾脏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内的五大类20余种共病[4]。指南强调,银屑病患者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2-3倍,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25%。这一系统性认识的转变促使临床实践从单纯的皮肤科治疗转向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
在疾病分类方面,国际和国内指南在保持传统四分法(寻常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和脓疱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特殊亚型的分类标准。特别是针对难治部位银屑病(如头皮、面部、掌跖、指甲及生殖器),2025年发表的全国多中心研究首次系统揭示了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提出应将这些特殊部位纳入严重度评估体系。这种分类细化对于精准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诊断评估方面,2023版指南强调应超越传统的体表面积(BSA)和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估体系,更加重视特殊部位评估和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评估体系。指南亦引用了国际银屑病理事会(IPC)2020年Delphi共识推荐的“二分法”分类标准,即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的传统三分法基础上,进一步将患者分为“适合局部治疗”或“需要系统治疗”两大类。系统治疗的指征包括:①体表面积>10%;②累及特殊部位(如头皮、面部、掌跖、指甲及生殖器);③局部治疗失败。这一分类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评估体系对轻中度患者治疗需求低估的问题。
在治疗策略方面,指南的重大变革体现在治疗目标的升级。2023版指南指出随着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新时代银屑病的治疗目标已从过去的“症状控制”提升至“症状和皮损的完全清除或几乎完全清除”(即PASI 100或PASI 90)。《中国银屑病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指南(2024版)》指出鉴于生物制剂及小分子药物的疗效一般优于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建议以皮损完全清除(PASI100)或基本清除(PASI90)、PGA0/1作为达到满意疗效的指标,而最低疗效标准则应达PASI50或生活质量改善(如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改善>4分或情绪低落缓解)。这些新的治疗目标的实现得益于银屑病治疗手段的革命性进步。
此外,关节病型银屑病(PsA)的分类诊断同样取得进展。2024年戴生明教授团队发表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上的全球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银屑病患者中PsA的全球患病率估计为17.58%,但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墨西哥(35.55%)、美国(30.26%)等高收入地区患病率明显高于中国(14.02%)[5]。并且还指出,在中国PsA存在显著的诊断延迟现象,提出早期筛查PsA的重要性。
在传统治疗领域,2023版指南也进行了重要更新。例如,将维生素D3衍生物的维持治疗时间由6周延长至20周,并优化了卡泊三醇倍他米松复方制剂的使用方案。在物理治疗方面,基于中国人群研究证据,指南推荐增加20%剂量的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方案,并认可家庭光疗作为需长期光疗患者的可行选择。
2、未来挑战:
尽管目前银屑病的诊疗方面已取得显著进步,银屑病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在难治部位的治疗方面,临床需求远未满足。例如,生殖器部位受累的银屑病患者的治疗满意度仅21.09%,远低于其他部位病变的患者。这些特殊部位因皮肤薄嫩、屏障功能特殊,传统外用药物常导致刺激反应,而系统治疗药物在这些部位的疗效数据仍相对有限。
在共病筛查和诊疗方面,现已明确银屑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并且银屑病与共病之间拥有复杂的相互作用。但银屑病治疗药物对共病的影响以及共病治疗对银屑病的影响仍未能完全阐释清楚。共病是否可以预防,银屑病共病是否有规范化筛查方案,银屑病和共病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这些问题将是银屑病共病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东西方诊疗差异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从流行病学角度看,中国银屑病患者中PsA患病率低于西方国家[6]。在治疗策略上,欧美指南指出更早接受系统治疗,尤其是生物制剂,可作为中重度患者的一线选择,而中国因医保政策和药物可及性限制,生物制剂的使用比例仍低于西方。但随着国家医保谈判的推进,政策不断利好,这一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另一个关键挑战是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长期安全性监测体系的完善。虽然现有的长期随访数据令人鼓舞,但新型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安全性数据仍不完善。因此,建立全国性的药物安全性监测网络,尤其是对罕见和迟发性不良反应的监测,仍是未来的重点工作。
在传统中医疗法领域,2023版指南虽简化了对中药软膏及油膏的介绍,但增加了艾灸疗法等非药物疗法。如何将传统医学与现代治疗有机结合,探索中西医协同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课题。
因此,未来银屑病研究和临床实践将向更加精准、个体化的方向发展。生物制剂长期安全性数据库的完善、中西医结合模式的探索以及真实世界证据的积累将成为重点。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缩小地区差异也是提升中国银屑病整体管理水平的关键。
热点聚焦
银屑病作为一种免疫介导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异常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高通量组学、单细胞技术和临床研究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为系统而深入的探究,新的治疗靶点不断呈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1、多轴通路驱动炎症:
既往研究认为IL-23/Th17通路是银屑病发病的中枢,其核心在于IL-23通过维持IL-17分泌细胞群的稳定性(包括Th17、Tc17、ILC3与γδT细胞),驱动IL-17A/F表达并活化角质形成细胞。然而,近期研究表明银屑病炎症不只是这一通路在主导,而是由多个回路协同构成,包括IL-17、TNF、IFN-γ与IL-36等关键因子的交叉激活[7]。我团队亦从皮肤炎性微环境、代谢重编程、表观遗传等多维度完善了银屑病的发病机制,揭示了免疫细胞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紊乱导致IL-23/IL-17轴过度激活,从而通过激活ACT1-YAP通路和改变DNA、RNA的表观遗传修饰等促进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和过度炎症应答,最终导致银屑病病理状态的形成[8][9]。
2、角质形成细胞的主动炎症角色:
过去认为角质形成细胞是银屑病中的单一靶细胞,研究者也证实其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其高表达IL-17、IL-36等炎症因子,并对免疫刺激作出应答,调节局部细胞因子环境。角质形成细胞通过表达趋化因子招募免疫细胞,参与构建银屑病皮损的细胞组成[10]。我团队研究发现METTL3通过m6A修饰稳定ELOVL6 mRNA,维持其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ELOVL6参与脂肪酸代谢调控,其功能缺失导致棕榈酸(PA)积累,触发皮肤炎症循环,加剧银屑病病理过程,而PAP的积累会诱导角质形成细胞表达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促进中性粒细胞浸润,进一步加重皮肤炎症[11]。此外,角质形成细胞对氧化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尤为敏感。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产物可诱导其程序性铁死亡,释放危险相关分子模式,进一步激活免疫系统,该过程可能与斑块向脓疱或红皮病性转化相关。
3、组织驻留T细胞在炎症记忆中的作用:
近年来对银屑病复发机制的研究聚焦于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TRM)。该类细胞长期存在于既往皮损区域,即使临床皮损消退,仍可在原位维持炎症信号的“记忆状态”。TRM细胞中以CD8⁺IL-17⁺亚群为主,其密度与复发风险呈正相关。亦有动物模型及临床研究表明,局部TRM细胞可在接受外源刺激后迅速激活,重建局部炎症微环境,形成临床复发[12]。TRM的长期存活依赖于特定代谢环境,尤其是糖酵解通路和乳酸的稳定供应,乳酸不仅作为能量来源,还通过调控组蛋白乳酸化(如H3K18la)维持炎症基因区域的染色质开放状态。这一发现提示局部代谢状态对TRM功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可能为未来干预复发提供切入点。
4、治疗靶点的拓展与优化:
随着机制研究的深入,银屑病的治疗靶点由最初的广谱免疫抑制发展至如今的特异性靶点。IL-17家族因子仍为核心靶点,其在起效速度和皮损清除方面优势明显。IL-23p19亚基对下游影响更为持久,我团队研究表明古塞奇尤单抗可降低银屑病皮损中CD8+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提示相关靶点干预可能对免疫记忆的调控具有优势[13][14]。与此同时,IL-36作为脓疱型银屑病的特异靶点逐步获得关注,针对IL-36靶点的抑制可显著缓解急性炎症。此外,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的研究亦推动了新的干预策略。已有研究证实通过激活芳香烃受体(AhR)调节IL-17启动子区的甲基化状态可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炎症程序。
小分子靶向药物如PDE-4抑制剂(如阿普米司特)和TYK2抑制剂(如氘可来昔替尼)的问世,标志着银屑病的生物治疗从注射制剂向高依从性口服药转型[15]。TYK2通过变构位点高选择性阻断IL-23/12及I型干扰素信号,有效性与部分生物制剂相当。JAK抑制剂尽管作用广泛、起效迅速,但感染、血脂异常等风险不容忽视,需结合患者共病情况合理使用。
5、个体化治疗策略和免疫干预时机的优化:
银屑病的异质性已促使临床管理从“病情分级”转向“治疗适应性”分类。如前所述,2020年Delphi共识所推荐的“二分法”,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的传统三分法基础上,进一步将患者分为“适合局部治疗”或“需要系统治疗”两大类。个体化治疗不仅基于皮损范围,还需结合特殊部位受累、生活质量影响、共病负担等。银屑病严重程度、病程进展及对治疗的反应在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近年来,大样本真实世界研究支持基于靶点分型和分子预测的个体化治疗模式,例如,银屑病家族史、胰岛素抵抗、早期应答反应等已被整合用于建立临床决策模型,提升治疗响应预测能力[16][17][18]。
基于TRM机制的研究提示,在疾病早期进行系统性干预,尤其是在TRM尚未大量沉积前,启动针对IL-23通路的靶向调控,可能有助于中断炎症记忆的形成,延缓病程进展,甚至预防银屑病关节炎等系统性表现的发生。与传统治疗策略侧重皮损控制不同,该机制导向的干预策略旨在打断慢性炎症的“定植”过程,而非被动缓解表象炎症。通过结合TRM相关生物标志物(如CD8⁺IL-17⁺细胞密度、乳酸化修饰特征)以及临床特征,识别出具有高复发风险或高TRM负荷倾向的患者亚型,将可能有助于制定更具前瞻性的个体化免疫干预策略。
6、前沿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前景:
再生医学、纳米递送与基因调控技术正逐步应用于银屑病治疗体系[19][20][21]。我团队研究发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通过抑制IL-17⁺ γδ T细胞显著改善小鼠银屑病样皮炎。基于此发现我团队与干细胞公司合作开展临床前研究,获得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数据,提交国家药品审评中心顺利获批开展I期临床试验,有望成为银屑病的新型细胞治疗策略[22]。此外,我团队另一项研究证实,基于透明质酸的溶解性微针贴剂可实现FK506(他克莫司)在银屑病皮损中的高效局部递送,显著改善炎症反应与皮肤病理改变[23]。
在蛋白降解领域,基于PROTAC技术的外用局部蛋白靶向干预也在前临床研究中取得进展。结合近红外激活的光敏纳米材料靶向TRM清除,是目前复发阻断研究的前沿方向。尽管这些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但有望在未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疫重塑与长期缓解。
银屑病研究在近十年经历了从“信号轴”到“炎症记忆回路”、从“免疫抑制”到“代谢耦合调控”、从“症状清除”到“复发阻断”的跃迁。尽管治疗手段日益丰富,但部分患者仍面临初始无效或继发失效。体重、免疫原性、性别差异等因素均可能影响生物制剂疗效。随着炎症环路的拓扑解析、TRM机制的深入揭示与治疗靶点的精细化,银屑病未来的干预目标已不再仅为“缓解”,而是“控制–重塑–免疫记忆擦除”的完整闭环。未来治疗策略或将从“免疫抑制”转向“炎症记忆擦除”,实现疾病自然史的重塑。
总结
银屑病是一种累及皮肤、免疫、代谢及神经网络的系统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机制在于遗传易感因素与外界触发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免疫失衡[24]。当皮肤外伤或发生感染时,核酸-抗菌肽复合物激活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产生Ⅰ型干扰素,进而促使真皮树突状细胞和炎性成纤维细胞分泌IL-23。IL-23诱导Th17、Tc17以及γδT细胞释放IL-17A/F和IL-22,驱动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增殖并放大炎症反应。值得注意的是,角质形成细胞并非仅是被动受害者,它们还会主动分泌IL-36、S100蛋白及趋化因子,形成免疫系统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自放大型”的正反馈循环[25]。与此同时,TRM与重塑的血管、神经末梢的共同作用,亦造成了皮损的原位复发及病程慢性迁延。此外,肥胖、肠道菌群失调及精神压力等代谢与神经内分泌紊乱因素都会进一步加剧系统性炎症,导致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和抑郁等共病的发生。
未来银屑病的机制研究将进一步向多组学、表观遗传学、跨器官互作等方向拓展。空间多组学与单细胞技术将描绘不同疾病亚型和病程阶段的细胞互作网络,解析TRM、IL-36轴以及炎性成纤维细胞等“次级通路”在难治性和复发性疾病中的独特作用。炎症记忆及复发机制现已成为研究热点,通过ATAC-seq、空间甲基化组学及单细胞表观组学技术,旨在锁定角质形成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中持久开放的染色质区域,以寻找阻断复发的表观遗传调控靶点。跨器官互作模型的建立将进一步阐明皮肤-肠道-神经-免疫信号轴,明确微生物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及神经肽在疾病初始触发及远端共病发展中的核心角色[26]。
在药物研发方面,现小分子靶向药物和生物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针对特殊亚型, IL-36受体拮抗剂、芳香烃受体(AhR)调节剂及RNA干扰(RNAi)外用制剂是新兴治疗策略的开发方向。微生态干预领域,个体化活菌共培养、定向代谢产物递送及菌群-宿主共同移植技术正逐步向临床转化[27]。此外,再生医学、纳米递送与基因调控技术等新兴治疗手段正在纳入银屑病治疗体系,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特异性miRNA、siRNA的局部递送、外用局部蛋白靶向干预在前临床研究中取得进展,有望在未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免疫重塑与长期缓解。
综上所述,目前银屑病的研究正从聚焦单一炎症通路转向探索免疫-代谢-微生态-神经网络的整体调控机制,治疗策略也从单纯的皮损控制,拓展为早期精准阻断、清除炎症记忆及实施全周期健康管理。依托新技术与跨学科深度合作,未来五到十年有望实现分层精准诊疗并诱导长期免疫耐受,最终使银屑病成为一种能够有效控制、达到深度缓解并可预防复发的疾病。
专家简介
史玉玲 主任医师
主任医师、同济大学长聘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上海市皮肤病医院副院长,同济大学医学院银屑病研究所所长
国家“万人计划” 领军人才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际银屑病协会IPC理事
国际银屑病和银屑病关节炎研究评价组(GRAPPA)委员
亚洲银屑病学会ASP理事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兼总干事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银屑病学组副组长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兼银屑病学组副组长
上海免疫学会皮肤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师协会皮肤与性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专家洞见
Q
代谢、饮食干预对银屑病患者的意义
A
银屑病患者中代谢综合征患病率显著升高,尤其在中重度患者银屑病中更为明显。肥胖和不良的饮食习惯能够通过促进IL-17、TNF-α等炎症因子释放,加剧系统性炎症。银屑病患者应遵循均衡饮食原则,避免食用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的食物[28]。我国银屑病患者饮食管理指南(2023版)中建议银屑病患者减少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盐分食物的摄入,限制红肉和加工肉制品的消费,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以维持健康体重和促进肠道健康。同时,适量摄入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避免过量饮酒和吸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免疫功能和整体健康水平[29]。在饮食调整过程中,建议在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营养均衡和疾病管理的有效性。
Q
如何减缓银屑病关节炎(PsA)的疾病进程
A
PsA影响约30%银屑病患者,其进程可导致不可逆的关节破坏。EULAR 和 GRAPPA 指南一致推荐“treat-to-target”策略[30][31],即早期筛查、及早使用csDMARDs和生物制剂,优先选择TNF、IL-17或IL-23抑制剂。近期发表的RCT研究数据显示,阿普米司特不仅能缓解关节症状,还能够改善代谢指标。此外,多学科诊疗合作(包括心血管代谢监测、心理干预、生活方式指导)被认为是有效减缓病程并减少致残风险的关键。
Q
银屑病基础研究有何值得期待的进展
A
目前银屑病基础研究的热点正集中在细胞-分子机制和疾病记忆方面[25]。一方面树突状细胞、Th17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IL-23/IL-17轴的持续放大效应有待进一步揭示。另一方面,单细胞组学与空间转录组学揭示,TRM和γδ T细胞在复发和慢性炎症中的关键作用。角质形成细胞不仅是靶细胞,也是炎症放大的主动参与者,具有先天免疫样反应。此外,B细胞和脂质抗原(如CD1a相关机制)的新发现也为银屑病的自体免疫特性提供了新视角。基础研究正在从既往单一的炎症模型转向多组学、皮肤微环境调控、病程记忆机制和组织再生方向等。
参考文献
[1] Boehncke WH, Schön MP. Psoriasis. Lancet. 2015 Sep 5;386(9997):983-94.
[2] 张红霞, 王丽新. 银屑病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宁夏医学杂志 2023; 45: 670-2.
[3] Lu L, Cao L, Jiang F, et al.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psoriasis in hard-to-treat body locations: a Chinese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study. BMC Immunol. 2025 Jul 3;26(1):45.
[4] 史玉玲.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解读.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 44: 631-3.
[5] Kang Z, Zhang X, Du Y,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epidemiology of psoriatic arthritis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modelling study. J Autoimmun. 2024 May;145:103202.
[6] Amin M, Lee EB, Tsai TF, et al. Psoriasis and Co-morbidity. Acta Derm Venereol. 2020 Jan 30;100(3):adv00033.
[7] Griffiths CEM, Armstrong AW, Gudjonsson JE, et al. Psoriasis. Lancet. 2021 Apr 3;397(10281):1301-1315.
[8] Yu Z, Tang X, Chen Z, et al. Role of ADAM10/17-Mediated Cleavage of LAG3 in the Impairment of Immunosuppression in Psoriasis. J Invest Dermatol. 2025 Jun;145(6):1385-1395.e8.
[9] Yu Z, Yu Q, Xu H, et al. IL-17A Promotes Psoriasis-Associated Keratinocyte Proliferation through ACT1-Dependent Activation of YAP-AREG Axis. J Invest Dermatol. 2022 Sep;142(9):2343-2352.
[10] Guo J, Zhang H, Lin W, et al. Signaling pathways and targeted therapies for psoriasis. 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 2023 Nov 27;8(1):437.
[11] Cui L, Wu Y, Chen Z, et al. N6-methyladenosine modification-tuned lipid metabolism controls skin immune homeostasis via regulating neutrophil chemotaxis. Sci Adv. 2024 Oct 4;10(40):eadp5332.
[12] Liu S, He M, Jiang J, et al. Triggers for the onset and recurrence of psoriasis: a review and update. Cell Commun Signal. 2024 Feb 12;22(1):108.
[13] Lu J, Huang D, Yang N, et al. Better efficacy, lower recurrence rate and decreased CD8+TRM with guselkumab treatment for generalized pustular psoriasi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China. Clin Immunol. 2024 Feb;259:109899.
[14] Shear NH, Betts KA, Soliman AM, et al. Comparative safety and benefit-risk profile of biologics and oral treatment for moderate-to-severe plaque psoriasis: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 data. J Am Acad Dermatol. 2021 Sep;85(3):572-581.
[15] Bissonnette R, Stein Gold L, Rubenstein DS, et al. Tapinarof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A review of the uniqu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a novel therapeutic 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modulating agent. J Am Acad Dermatol. 2021 Apr;84(4):1059-1067.
[16] Jiang Y, Yao L, Zhong X, et al. Early inadequate response to biological agents portends treatment failure at 6 months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 Am Acad Dermatol. 2025 May;92(5):1153-1156.
[17] Huang D, Zhong X, Jiang Y, et al. Insulin resistance impairs biologic agent response in moderate-to-severe plaque psoriasis: insight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China. Br J Dermatol. 2024 Sep 18;191(4):616-623.
[18] Jiang Y, Liu X, Ma R, et al. The Impact of Family History on 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Biologic Treatment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m J Clin Dermatol. 2025 Mar;26(2):291-300.
[19] An P, Zhao Q, Hao S, et al. Recent Advancements and Trends of Topic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in Psoriasis: A Review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Int J Nanomedicine. 2024 Jul 29;19:7631-7671.
[20] Kuang YH, Zhu W, Lin G, et al.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tem Cells in Psoriasis Research and Clinical Trials. Aging Dis. 2024 Jun 4;16(3):1363-1377.
[21] Wu X, Liu C, Zhang C, et al. The Role of Lactate and Lactylation in the Dysregulation of Immune Responses in Psoriasis.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2025 Mar 13;68(1):28.
[22] Chen Y, Hu Y, Zhou X, et al. Human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meliorate psoriasis-like dermatitis by suppressing IL-17-producing γδ T cells. Cell Tissue Res. 2022 Jun;388(3):549-563.
[23] Zhao Z, Wang H, Yao L, et al. Efficient local delivery of FK506 using blocking patches in psoriasis. J Colloid Interface Sci. 2023 Jan 15;630(Pt A):676-687.
[24] Armstrong AW, Blauvelt A, Callis Duffin K, et al. Nat Rev Dis Primers. 2025 Jun 26;11(1):45.
[25] Sieminska I, Pieniawska M, Grzywa TM. The Immunology of Psoriasis-Current Concepts in Pathogenesis. Clin Rev Allergy Immunol. 2024 Apr;66(2):164-191.
[26] Francis L, Capon F, Smith CH, et al. Inflammatory memory in psoriasis: From remission to recurrence.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24 Jul;154(1):42-50.
[27] Lee HJ, Kim M. Challenges and Future Trends in the Treatment of Psoriasis. Int J Mol Sci. 2023 Aug 28;24(17):13313.
[28] Musumeci ML, Nasca MR, Boscaglia S, et al. The role of lifestyle and nutrition in psoriasis: Current status of knowledge and interventions. Dermatol Ther. 2022 Sep;35(9):e15685.
[29]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 等. 中国银屑病患者饮食管理指南(2023) [J] .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3, 56(5) : 389-401.
[30] Gossec L, Kerschbaumer A, Ferreira RJO, et al. EULAR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management of psoriatic arthritis with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2023 update. Ann Rheum Dis. 2024 May 15;83(6):706-719.
[31] Coates LC, Soriano ER, Corp N, et al. Group for Research and Assessment of Psoriasis and Psoriatic Arthritis (GRAPPA): updated treatment recommendations for psoriatic arthritis 2021. Nat Rev Rheumatol. 2022 Dec;18(12):734.
撰稿:汪瑜堃 博士
审核:史玉玲 教授
编辑:佳思敏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版权属于优麦医生和作者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文章来源于优麦医生APP,作者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