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药学进展》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主题文章推荐(更新到2025-03-06) PPS
亲爱的读者朋友:
《药学进展》一直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医药科技前沿与新药研发动态的信息资讯。为了进一步提升阅读体验,我们精心梳理了近年来的文章,按主题细分并实时更新,希望为医药领域专业人士带来更加精准、高效的信息服务,让阅读成为一次真正的知识之旅。本篇重点介绍“新型药物递送系统主题”(更新到2025-03-06),欢迎关注,一同探索新药研发的无限可能!
1
活性氧响应性递药系统在抗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鹏程, 杨颜睿, 杜宇航, 焦玉, 黄秋映, 张辉辉, 张齐雄, 李姗姗
摘要:活性氧是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调节因子,而在炎症反应中,过量的活性氧会破坏氧化-还原平衡,进而引发细胞和组织损伤,导致疾病的发生。利用炎症部位高活性氧水平的特性,活性氧响应性递药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靶向控释,在抗炎治疗领域应用潜力巨大。综述了基于不同类型活性氧响应性材料(包括含硫类化合物、含硒/碲化合物、苯硼酸酯类化合物及脯氨酸低聚物等)的递药系统在抗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的智能递药系统的深度开发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活性氧响应;药物递送系统;抗炎治疗;靶向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
李鹏程, 杨颜睿, 杜宇航, 等. 活性氧响应性递药系统在抗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11): 860-867.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 | 张齐雄副研究员、李姗姗副教授:活性氧响应性递药系统在抗炎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61d17e32-bc88-4a04-af4a-d83fa0983ba7
2
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作者:冯赫宣,李佩珊,刘懿萱,李建伟,吕万良
摘要: 脂质体是由脂质材料制备的可用作药物载体的双分子层脂质囊泡。脂质体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药物载体。脂质体可改变药物在体内的递释性能及由此引起的药效提升和毒副作用降低,其特点包括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延长药物血液循环时间、降低药物毒性、提高稳定性。脂质体的主要制备方法包括薄膜分散法、逆向蒸发法、溶剂注入法、pH梯度法、硫酸铵梯度法、醋酸钙梯度法、离子载体法、钙融合法及改进的适合规模化生产的其他方法。目前,经过欧美药品管理部门批准上市的原研脂质体药物共有16个品种,而进入临床试验不同阶段的脂质体药物品种总计有千余个品种。已批准的脂质体药物主要适应证有肿瘤、真菌感染、术后疼痛等。综述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旨在为脂质体新药的研发及其医药产业技术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脂质体;制备方法;功能脂质体;开发应用
本文引用格式:
冯赫宣, 李佩珊, 刘懿萱,等. 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10): 725-734.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 | 吕万良教授:脂质体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e7b98d3f-18d9-429c-a9bd-f0203c57b068
3
脂质体药物体内过程研究进展
作者:刘梦园, 钱隽, 占昌友
摘要:得益于优良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和低免疫原性,脂质体已被广泛用于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等高效递送。尽管涉及脂质体药物的新技术和新类型不断涌现,但其体内过程尚未完全明晰,极大限制了脂质体药物的临床转化和应用。揭示脂质体药物体内血液循环、生物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全面阐释机体对该过程的调控作用与机制,发掘潜在构效关系,将助力脂质体药物合理设计,加快临床转化进程,助推临床精准应用。重点从脂质体药物体内过程、影响因素和调控策略三方面进行综述,期望为脂质体药物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脂质体;蛋白冠;体内过程;生物学效应
本文引用格式:
刘梦园, 钱隽, 占昌友. 脂质体药物体内过程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10): 735-746.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 | 脂质体药物体内过程研究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4a0ff5f0-7ede-4bba-a152-c42790483bcc
4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体内命运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王心怡, 付淑军, 孟祥骏, 吴伟, 顾景凯
摘要: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DDSs)能够改善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将活性药物成分靶向递送至病灶,并控制药物释放。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NDDSs在医药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已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NDDSs的体内命运进行精准分析,是揭示其复杂体内过程,实现纳米药物安全、有效递送的关键之一。NDDSs在体内包含负载型药物、游离型药物、纳米载体和载体材料等多种形态成分,在复杂的生命体系中全面精准分析这些成分的动态变化具有极高的技术挑战。受分析方法与分析技术的制约,目前对于NDDSs的体内命运研究仍存在许多挑战,极大阻碍了NDDSs的快速发展与临床转化。综述对NDDSs中游离型药物、负载型药物、纳米载体和纳米材料的分析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在纳米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并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NDDSs的体内命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纳米载体;体内命运;生物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
本文引用格式:
王心怡, 付淑军, 孟祥骏, 等.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体内命运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10): 747-760.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 | 顾景凯教授:纳米药物递送系统体内命运分析新方法与新技术研究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1e3331af-85b5-41da-b3e5-88d00660e58c
5
核酸药物递送的多肽载体研究进展
作者:李楚欣, 宋文婷, 张跃豹, 魏民志, 张龙贵
摘要:核酸药物可在体内实现基因敲除、基因沉默及诱导蛋白质表达等功能,在人类疾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常见的核酸药物包括反义寡核苷酸(ASO)、小干扰RNA(siRNA)、微小RNA(miRNA)和信使RNA(mRNA),它们在外界及生理条件下不稳定,因此需要安全高效的递送载体。多肽具有低免疫原性、生物可降解、良好的入胞效率和多功能性等优点,有利于提高核酸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并改善体内靶向分布。综述用于核酸药物递送的多肽载体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多肽-核酸纳米药物在不同剂型和疾病中的适用性,旨在为提高核酸治疗药物的多样性和有效性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肽;载体;RNA 药物;基因治疗;纳米药物
本文引用格式:
李楚欣, 宋文婷, 张跃豹, 等. 核酸药物递送的多肽载体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10): 761-769.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 | 张龙贵博士:核酸药物递送的多肽载体研究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887d33e4-cd96-4f84-99cb-e065f92b8827
6
中药活性成分共晶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作者:李泽宇, 申欢, 刘二刚, 蒙钰珏, 黄永焯
摘要:中药活性成分广泛存在水溶性低、稳定性差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成药性和临床应用。共晶技术作为一种常用的晶体工程策略,在改善中药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及提升其成药性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综述系统介绍了中药活性成分共晶的开发与应用进展,探讨共晶在改善中药活性成分成药性方面的潜力及局限性,以期为中药活性成分的共晶技术研究与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活性成分;药物共晶 ;成药性 ;中药新药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
李泽宇, 申欢, 刘二刚,等. 中药活性成分共晶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10): 770-781.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 | 黄永焯研究员:中药活性成分共晶的开发与应用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9fb2ebdb-d482-4bd1-99c9-ffbe15cfabe9
7
药物递送技术的研究进展
作者:谢雨礼
摘要:药物递送被认为是药物开发的“最后一公里”。自1952年作为标志性产品的Dexedrine® Spansule®缓释胶囊获批上市至今,药物递送技术已走过了7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在赋能传统化药以及蛋白质、多肽和单抗等生物药物的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以智能药物递送系统、微/纳米机器人、仿生递送系统等前沿领域为例,综述了药物递送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药物递送系统;智能递送;仿生递送;偶联;纳米机器人;肝外递送;活体药物
本文引用格式:
谢雨礼. 药物递送技术的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7): 523-535.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34cec1ce-43b8-42a8-b636-2653a10d4bc8
8
活性微藻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王若溪, 周民
摘要:微藻的独特特性使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发挥天然优势。作为天然活性物质,微藻及其外囊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由于其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和表面特性,可实现其对药物的直接负载。药物递送效率可通过对微藻表面的简单修饰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多功能生物混合微纳机器人在临床治疗中具有转化潜力。综述基于微藻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前景与挑战。
关键词:微藻;药物递送;修饰策略;微纳机器人
本文引用格式:
王若溪, 周民. 活性微藻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6): 403-411.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 | 周民教授:活性微藻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ad474206-72da-4c2a-9429-9184357b8f75
9
口服细菌疫苗研究进展
作者:付来颖, 王双, 岳华, 魏炜, 郑迪威
摘要:口服细菌疫苗接种便捷,患者依从性高,可同时激活黏膜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是目前疫苗研究的前沿热点。然而,消化道环境的复杂性、递送载体的缺乏等因素极大地制约了口服细菌疫苗的稳定性和防治效果。近年来,合成生物学和材料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全新的机遇。综述围绕口服细菌疫苗的作用机制,介绍了基于全细菌和细菌组分的口服疫苗的研究进展,总结了新型口服细菌疫苗的工程化策略及其在恶性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适应证中的应用,进一步探讨了口服细菌疫苗递送系统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未来口服细菌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服疫苗;工程细菌;黏膜免疫;疫苗递送
本文引用格式:
付来颖, 王双, 岳华, 等. 口服细菌疫苗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6): 412-420.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魏炜研究员、郑迪威研究员:口服细菌疫苗研究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c82b1277-ae1b-4d90-9b7d-057757d24c36
10
免疫佐剂及自佐剂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作者:王晋苏, 董婧雯, 黄莹, 范一诺, 张琦岩, 周占威, 孙敏捷
摘要:佐剂是防治疾病疫苗的重要组分,可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显著提高免疫反应的强度、广度和持久性,在传染病防治及肿瘤治疗方面起重要作用。目前基于免疫学与药剂学的发展,传统佐剂暴露出生物毒性强、系统暴露量高及免疫刺激活性机制不明等问题。开发免疫佐剂递送系统正成为生物制品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简介已批准上市佐剂的组成与免疫激活机制,分析具备佐剂效应的疫苗递送系统的开发优势,重点综述基于脂质体、病毒样颗粒、有机合成材料、天然生物材料以及无机纳米材料的新型佐剂平台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疫苗佐剂材料和佐剂平台提供参考。
关键词:佐剂;免疫疗法;递送系统;抗感染;抗肿瘤
本文引用格式:
王晋苏, 董婧雯, 黄莹, 等. 免疫佐剂及自佐剂递送系统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6): 421-436.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 | 孙敏捷教授、周占威研究员:免疫佐剂及自佐剂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fdbd46ed-4e39-4d74-af44-ad5bf6920d76
11
聚合物载体在mRNA 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港, 侯泰霖, 蒋为, 王育才
摘要:近年来,信使核糖核酸(mRNA)修饰与递送技术的突破推动了 mRNA 药物的蓬勃发展,尤其在疫苗、蛋白替代疗法和基因编辑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mRNA 的不稳定性和负电荷特性使得研发安全、高效的递送系统成为关键。综述 mRNA 递送的聚合物载体研究进展,探讨提高 mRNA 转染效率的方法,包括聚合物结构优化和纳米颗粒工程化,概述聚合物器官靶向载体的研究现状,并对聚合物递送载体的临床应用进行展望。
关键词:聚合物;核酸递送载体;转染效率;器官靶向
本文引用格式:
李港, 侯泰霖, 蒋为, 等. 聚合物载体在mRNA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6): 437-449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 | 王育才教授:聚合物载体在mRNA递送领域的研究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f1ee26b6-638b-49e5-b328-f12ae94b7718
12
RNA药物递送系统抗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恺悦, 李亚平, 王爱萍, 郎天群
摘要:三阴性乳腺癌(TNBC)作为最具侵袭性的乳腺癌亚型,具有复发率高、死亡率高、治疗方法少等特点。核糖核酸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疗法可高效地调控靶标基因及相关下游通路,与化疗药物等联合应用,能够显著改善 TNBC 治疗效果,对基因调控和疾病治疗有重要意义。然而,RNA 作为药物易被核酸酶降解、易被免疫系统识别及难以进行跨膜运输,因此设计靶向药物递送系统是 RNA 药物开发的重要目标。通过对抗 TNBC 的 RNA 药物递送系统进行综述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 RNA 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促进 RNA 药物临床转化。
关键词:RNA; 三阴性乳腺癌; 药物递送系统
本文引用格式:
刘恺悦, 李亚平, 王爱萍, 等. RNA药物递送系统抗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 药学进展, 2024, 48(5): 378-389.
微信浏览全文请点这里
独家原创|朗天群青年研究员、王爱萍副教授:RNA 药物递送系统抗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下载PDF请复制以下网址,在PC端浏览器中打开
https://pps.cpu.edu.cn/article/exportPdf?id=16f45f7f-4f0d-46ae-92c6-2fe08dc6da33
《药学进展》杂志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药科大学和中国药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刊物以反映药学科研领域的新方法、新成果、新进展、新趋势为宗旨,以综述、评述、行业发展报告为特色,以药学学科进展、技术进展、新药研发各环节技术信息为重点,是一本专注于医药科技前沿与产业动态的专业媒体。
《药学进展》注重内容策划、加强组稿约稿、深度挖掘、分析药学信息资源、在药学学科进展、科研思路方法、靶点机制探讨、新药研发报告、临床用药分析、国际医药前沿等方面初具特色;特别是医药信息内容以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相合,更加突出前瞻性、权威性、时效性、新颖性、系统性、实战性。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刊物篇均下载率连续三年蝉联我国医药期刊榜首,复合影响因子1.216,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药学进展》编委会由国家重大专项化学药总师陈凯先院士担任主编,编委由新药研发技术链政府监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制药企业、临床医院、CRO、金融资本及知识产权相关机构近两百位极具影响力的专家组成。
联系《药学进展》↓↓↓
编辑部官网:pps.cpu.edu.cn;
邮箱:yxjz@163.com;
电话:025-83271227。
欢迎投稿、订阅!
往期推荐
聚焦“兴药为民·2023生物医药创新融合发展大会”“兴药为民·2023生物医药创新融合发展大会”盛大启幕!院士专家齐聚杭城,绘就生物医药前沿赛道新蓝图“兴药强刊”青年学者论坛暨《药学进展》第二届青年编委会议成功召开“兴药为民·2023生物医药创新融合发展大会”路演专场圆满收官!校企合作新旅程已启航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