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在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孙于谦教授报告了一项针对中国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受者的侵袭性真菌病(IFD)流行病学多中心研究。该研究已经在《临床感染性疾病》(CID)期刊上发表,旨在揭示当前抗真菌预防的应用背景下,allo-HSCT患者面临的感染风险和临床挑战。
研究结果表明,广谱三唑类药物在allo-HSCT中的应用已十分普遍,但突破性感染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根据调查,2021年间在中国12家医院进行的回顾性研究显示,2015例allo-HSCT成人患者中有76.08%曾使用抗真菌预防药物,主要为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一年后的IFD发病累积率达到6.3%,其中47.97%的患者能够确认病原体,最常见的包括念珠菌、毛霉和曲霉。此外,IFD的归因死亡率高达48.28%。
在诊疗方面,bIFD的定义和标准在国际上仍然不统一,现存的文献中bIFD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异。风险因素的复杂性,结合诊断和治疗上的多重挑战,使得临床管理bIFD愈加困难。孙教授指出,由于bIFD的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及各类实验室检测敏感度下降,早期诊断bIFD变得更加艰难。此外,在何时切换抗真菌预防用药到治疗药物上,临床决策缺乏明确的指导。
为了更好地优化bIFD患者的治疗效果,孙教授强调了早期启动抗真菌治疗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高危患者中。有症状和体征提示IFD且抗生素治疗无效时,应尽早介入抗真菌治疗,同时进行详细的诊断评估以排除诱发bIFD的可能因素。药物选择方面,应根据bIFD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病患个体预防方案做出最佳选择。
CAESAR 2.0研究的结果再次显示出allo-HSCT受者面临的高IFD风险,尽管预防策略已被普遍应用。诊疗bIFD的复杂性要求医疗界在诊断和治疗标准上不断探索创新,以期改善患者预后,并促进新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开发。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