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Molecular Cell》期刊发表了一项由诺贝尔奖得主詹妮弗·杜德娜教授领衔的最新研究,该研究深入探讨了CRISPR-Cas9技术在基因组编辑中的效率差异性问题,并揭示了其背后的重要机制。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指出高效的RNA引导基因组编辑依赖于一个优化的两步靶标捕获过程,具体为选择性但低亲和力的PAM结合优先于快速的DNA解旋。这一发现不仅解密了CRISPR-Cas9基因编辑效率的关键,还为设计更有效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如何平衡CRISPR-Cas9基因编辑的效率和广谱性之间的争议提供了答案。
CRISPR-Cas9通过两个基本步骤精准定位DNA靶点。首先,Cas9通过识别PAM序列(如NGG)锁定目标区域;随后,它通过解旋DNA让gRNA与靶序列配对,形成R-loop结构进而切割DNA双链。研究发现,野生型Cas9通过一种“点到即止”的策略来实现这一过程:它可以快速扫描并释放大量非目标位点,一旦找到正确靶点则高效展开解旋。
为了扩大Cas9的靶向编辑范围,科学家们开发了新型Cas9变体SpRY。然而,这种变体存在显著的缺陷。其弱结合力让其在错误位点反复停留,而解旋效率仅为野生型的三分之一。此外,SpRY在有非目标DNA存在时效率暴跌200倍,而野生型Cas9几乎不受影响。通过单分子追踪技术,研究团队首次捕捉到SpRY在靶点处反复尝试解旋但失败而野生型Cas9则“一气呵成”的动态过程。这种现象源于SpRY过强的初始结合力,导致能量屏障升高。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研究团队提出了一套基因编辑器的优化设计思路:首先,需弱化工具酶与非特异性位点的结合力。其次,加快靶点处的解旋速度,通过对Cas9进行突变设计来降低解旋所需能量。最后,应在PAM识别与解旋速度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研究表明,通过在靶点附近引入“DNA气泡”,可以削弱双螺旋稳定性,从而提高SpRY的效率至野生型水平,这验证了能量屏障理论的准确性。
展望未来,这项研究颠覆了“PAM越宽松越好”的传统观念,指明特异性和效率的精准平衡才是CRISPR技术的核心。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能够重新设计Cas9变体,开发出“智能扫描”工具,在扩展靶点范围的同时维持高速搜索能力。这不仅能优化源自古细菌的新型编辑器IscB/TnpB等,还能为遗传病治疗、作物改良等应用提供更安全高效的基因编辑方案。
研究团队指出,这项研究提示我们不应盲目地去PAM化,未来的基因编辑工具需要构建一个多样化的“PAM工具箱”,以适应不同的临床和科研需求,而不是依赖单一的万能工具。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