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的陈豪燕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细胞·代谢》期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影响癌症免疫疗法的机制,并提出了肠道菌群移植可能提升治疗效果的策略。这一发现为提高抗PD-1/PD-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疗法的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
自抗PD-1/PD-L1单抗问世以来,这类免疫疗法因能够调动患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抗癌症而备受关注。然而,治疗的有效性在人群中差异显著,仅约20%至40%的患者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反应。鉴于此,如何评估和提高患者对ICB疗法的反应成为医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以303名接受抗PD-1/PD-L1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粪便微生物群和代谢物进行了详细的多组学分析,并结合了四个包含568名患者的公共宏基因组学数据集,这些数据有助于明确肠道菌群与免疫疗法反应之间的关联。
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团队识别出了五种与免疫治疗反应显著相关的肠道微生物肠型,这些肠型在细菌组成与代谢特征上都有独特表现,能够作为预测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此外,苯乙酰谷氨酰胺(PAGln)这一代谢物的水平与免疫疗法反应呈负相关,证明其对T细胞功能有抑制作用。通过小鼠实验,研究人员发现PAGln提升会显著抑制免疫反应并加速肿瘤生长。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提出了通过肠道菌群移植(FMT)重塑患者肠型,进而改善对抗PD-1治疗耐药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有潜力的可行路径,为当前临床上面临的免疫治疗局限性提供了解决方案。
这一研究为抗癌免疫治疗的未来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并为个性化的精准医疗带来了希望。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