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本文中加粗蓝色字体即可一键直达新药情报库免费查阅文章里提到的药物、机构、靶点、适应症的最新研发进展。
2024年12月26日,由国立台湾大学的Lu Yen-Shen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期刊上发表了一项关于乳腺癌治疗的新研究。研究题为“Adipocyte-derived ferroptotic signaling mitigates obesity”,着重探讨了一种将抗PD1抗体Pembrolizumab、依西美坦和亮丙瑞林联合应用于治疗绝经前雌激素受体阳性/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ER+/HER2- MBC)的新疗法。这一方法有望为此类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契机。
乳腺癌患者中,雌激素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使癌细胞通过激活下游基因促进肿瘤的增长和扩散。同样,免疫细胞上分布广泛的ERα受体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ER+乳腺癌的抗雌激素治疗虽然有效,但部分患者因ESR1基因突变对该治疗产生耐药性,免疫系统相关的调节性T细胞与PD-L1阳性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数量的增加提示了免疫反应的变化。因此,研究人员假设,将免疫疗法与抗雌激素治疗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强治疗效果。针对绝经前患者,因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这种疗效可能更加明显。
在此次研究中,15名绝经前ER+/HER2- MBC患者接受了这种联合疗法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9名患者在8个月后病情仍稳定,这一时间段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4.3%,而中位PFS达到10.1个月。同时有5名患者获得部分应答(PR),总有效率(ORR)为35.7%。7例患者病情稳定,临床获益率高达85.7%。中位总生存期(OS)为39.6个月,其中PR组、SD组和PD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9.6个月、51.8个月和17.6个月。总体上,治疗显示出积极的长期生存获益。
研究过程中,最常见的非免疫相关不良事件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升高,占42.9%,其次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甲状腺功能减退、斑丘疹和肺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但在给予适合的类固醇治疗后,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
此项研究表明,将免疫疗法与抗荷尔蒙疗法结合应用于绝经前ER+/HER2- MBC患者,显示出显著的临床获益。在生物标志物方面,本研究的PD-L1阳性率为6.7%,与其他研究结果相比略低,但在治疗反应方面,该联合疗法却表现出更高的ORR,显示出其临床潜力。此外,通过RNA测序及NanoString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免疫活性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这一发现为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提供了依据,也为乳腺癌免疫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了新的视角。
免责声明:新药情报内容编辑团队专注于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旨在提供信息交流,不代表任何立场或治疗方案推荐。如需专业医疗建议,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