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20-07-24 |
|
|
|
|
|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2017-10-18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 non-interference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of adult large B-cell lymphoma (r/r LBCL) with Axicabtagene Ciloleucel Injection that is refractory to first-line chemoimmunotherapy or relapses within 12 months of first-line chemoimmunotherapy.
A single-arm, multicenter, open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xicabtagene Ciloleucel injection as second -line treatment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large B-cell lymphoma (r/r LBCL)
评价FKC889在复发/难治性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r/r ALL)成人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I期单臂、多中心、开放性研究
主要目的:评估FKC889 治疗复发/难治性前体B 细胞ALL 成人患者的有效性,检测FKC889 的总体完全缓解率(OCR),定义为达到完全缓解(CR)和完全缓解伴血液学不完全恢复(CRi)的比例。
次要目的:包括评估FKC889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其他疗效终点。
100 项与 复星凯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复星凯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中国澳门首例CAR-T血样抵沪
复星凯瑞加速奕凯达®普惠
2025年9月10日
第一例中国澳门淋巴瘤患者的血样顺利抵达上海浦东。在海关高效查验后,迅速送至复星凯瑞细胞工厂,启动CAR-T药品的制备流程。此次跨境医疗协作标志着沪澳两地在细胞治疗领域的合作迈出重要一步,助力澳门地区患者更快获得国际领先的创新疗法。
澳门镜湖医院采血完成后 合影留念
在两地政府部门的高效联动下,血样运输及监管流程实现无缝衔接。得益于上海率先实施的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出境联合监管机制——飞机落地后快速完成申报、查验、放行及监管全流程,直接进入生产制备,细胞治疗药品的时效性与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
澳门患者自体白细胞单采物顺利到达复星凯瑞智造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奕凯达®作为中国首款上市的细胞治疗药品,于2023年9月率先在澳门地区获批上市。2024年5月11日,复星凯瑞与澳门镜湖医院共建的澳门地区首家奕凯达®CAR-T细胞治疗中心正式启动,为广大澳门地区的血液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方案和选择。该中心通过引入国际权威专家团队、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服务。
此次澳门地区患者血样顺利抵沪制备,不仅体现了“澳门需求+上海制造”的协同优势,更彰显了两地医疗资源互联互通的深化。复星凯瑞将持续为澳门地区居民带来优质的CAR-T药品,通过卓越的真实世界疗效和稳定的药品质量控制,让更多大湾区患者共享创新医疗成果。
8月28日,2025伯云会【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医药产业】在上海圆满落幕,本届大会以“洞察、解读、智能”为关键词,聚焦我国医药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围绕“决策者眼中的中国医药产业”、“国际视野的中国新药研发及出海潮”、“数据智能助力企业决策”、“创新药商业化的几点考量”等业内热议话题,邀请众多专家学者及企业领袖精英分享真知灼见,共话全球视野下中国医药产业的宏观图景与未来发展方向。
回顾前瞻
政策引领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 吴海东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执行会长吴海东在为大会致开幕词时指出,医药行业关乎生命和健康,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面向“十五五”,要厚植国家情怀,为民造福,在扛牢人民群众用药保障责任的前提下,推动医药行业向高端高价值攀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专家 黄东临
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专家黄东临就《构建中国医药市场内稳健可持续的业务策略》带来分享,指出2024年全年,中国全渠道全领域药品市场销售额突破1.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主要受集采扩面和医保控费影响增速放缓,未来五年中国医药市场内部将呈现“集采保基本叠加创新促升级,同时涌现新兴市场空间”的结构特性,企业需要更细化的战略思路来推进业务稳健可持续增长。
光辉国际亚太区生命科学行业主管合伙人、中国区政府关系领域负责人朱和丰,赛生药业执行董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赵宏,百济神州大中华区、中亚和南亚区域总经理单国洪,葛兰素史克副总裁、中国总经理余慧明,爱施健中国区总经理刘谦,萌蒂中国董事会执行主席邢军出席了以“决策者眼中的中国医药产业”为题的圆桌对谈。在各位企业领袖的视角下,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医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且本土创新实力已经开始得到全球认同,未来有望造福更多全球患者。作为外企在中国,可以从中国的发展速度、存在的机遇、政策导向等方面切入,向总部讲好“中国故事”。
杰特贝林中国总经理 王玉
吉利德全球副总裁
兼中国区总经理 金方千
参天中国区总裁 向宇
直观复星首席执行官 刘釜均
在以“决策者眼中的高质量发展”为题的圆桌对谈中,杰特贝林中国总经理王玉指出,拥有新质增长力和新质领导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吉利德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金方千表示,不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而是注重质量和效益,聚焦在自身擅长的领域,有助于企业保证可持续发展。谈及外企在国内的发展,参天中国区总裁向宇相信,未来可能是含金量更高的“黄金时代”,具体将体现在中国会越来越多向全球输出中国经验和中国创新。直观复星首席执行官刘釜均强调,如何定义中国市场未来在全球版图上的重要性,对于改变对中国的战略和投资思维至关重要。
创新可及
惠及本土及全球广泛患者
药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李靖
当下,创新已成为医药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药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李靖就《国际视野的中国新药研发及出海潮》带来分享,数据显示中国1类创新药在研数量近五年增量达114%,临床早期阶段F-I-C药物数量快速增加,预计2030年可批量商业化。此外,中国生物医药对外交易自2020年起逐渐活跃,至2024年翻三番,预计至2030年对外BD项目将超过700项。重磅交易的背后,国际大牌MNC更为青睐中国低成本高质量的研发制造水平,中国基于Me-too创新药长期积累的毫不逊色的生产经验已获国际广泛认可。
爱施健中国区总经理 刘谦
复星凯瑞董事长、复宏汉霖董事长
复星医药联席总裁 张文杰
谈及创新药的商业化,爱施健中国区总经理刘谦在《中国创新药爆发,创新商业化迫在眉睫》分享中指出,商业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所有的研发最终需通过成功的商业化来实现其市场价值。复星凯瑞董事长、复宏汉霖董事长、复星医药联席总裁张文杰以《创新药商业化的几点考量》为题展开分享,他表示创新药商业化初始于早研立项,验证于试验数据,实现于临床应用,其目标应该是实现产品潜力的最大化。
左上:
礼来中国政府与公司事务负责人、高级副总裁 陈小晶
右上:
武田中国副总裁、血液制品事业部负责人 娄渝
左下:
勃林格殷格翰医疗事务与市场准入副总裁 刘畅
在以“创新可及:不拘一格,不遗余力”为题的圆桌讨论中,礼来中国政府与公司事务负责人、高级副总裁陈小晶指出,外资企业在国内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即公司高管对中国市场和政府关系的看重。武田中国副总裁、血液制品事业部负责人娄渝从自身丰富的从业经验出发带来分享,认为具备政府事务准入经验有助于在做业务时获得更加开放的思维,在传统的市场销售之后有更多思路和方法去实现业务增长。勃林格殷格翰医疗事务与市场准入副总裁刘畅指出,新环境下,政务及准入工作应成为企业的战略核心之一,不仅能够预见风险,更能帮助业务精准把握机遇。
智领未来
数据智能助力企业高效精准决策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深度渗透医药产业研发、生产、营销全链路,数字化在医药场景中的价值日益显现。
萌蒂中国董事会执行主席 邢军
萌蒂中国董事会执行主席邢军在《AI颠覆医疗健康重塑全价值链的游戏规则》分享中指出,AI正在成为医药贯穿研发、制造、商业化全价值链的驱动引擎和新大脑,未来或将在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数字医疗与远程健康管理、医疗服务流程升级,以及预防与公共健康四大战略方向重塑医疗健康生态。
脉络洞察创始人&CEO 卢文庆
辉瑞全球商业分析团队
中国商业分析卓越中心负责人 任思林
在以《热AI,冷思考》为题的演讲中,脉络洞察创始人&CEO卢文庆认为,培养数据积累思维、将AI洞察用于其最擅长的环节、以全局视角规划内容、并回归业务本质,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乘AI之风,破数字化转型之浪。辉瑞全球商业分析团队中国商业分析卓越中心负责人任思林就《数据科学赋能患者价值最大化》展开分享,指出数据科学和AI正在全链条赋能患者价值最大化。
法伯科技首席商务官 陆鹏
法伯科技首席商务官陆鹏在以《洞穿渠道与临床决策的数据矩阵》为题的分享中表示,中国医药市场从“野蛮生长”的黄金年代,进入“精耕细作”的高质量发展时代,未来的增长将不再是普惠式的,而是结构性、创新驱动的。在新常态精耕细作的市场环境中,穿透式的业务分析才能支持精准业务决策,RWD(真实世界数据)能帮助企业在更细分的市场中挖掘生意机会,了解客户处方行为、处方节点以及患者人群的基本疾病与社会特征等,而不同维度的业务分析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寻找驱动阻碍因素,探寻新的增长动力,利用数据矩阵增强业务洞察的穿透力,以进行更精准高效的决策。
辉瑞全球商业分析团队中国负责人 邢辉
武田中国业务卓越与运营负责人 刘翔宜
康方生物效能管理中心高级总监 罗颖
亿腾卓越运营负责人 胡立秋
辉瑞全球商业分析团队中国负责人邢辉,武田中国业务卓越与运营负责人刘翔宜,康方生物效能管理中心高级总监罗颖,亿腾卓越运营负责人胡立秋出席了以“数据智能助力企业决策”为题的圆桌对谈,并围绕数据智能在企业业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享。在大家看来,如何把内部数据整合打通、提升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至关重要。此外,无论是数据科学还是人工智能,作为新的业态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开源、节流和增值三方面。
数论市场
《中国药品市场格局及前瞻•2025》重磅发布
长期以来,法伯科技秉持为行业服务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最大化地发挥数据的价值,让企业决策者能够全面地了解医药市场格局,高效、精准、科学地制定适应市场变化的策略,坚信数据的价值在于转化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实际力量。
本届伯云会期间,法伯科技连续第七年重磅发布《中国药品市场格局及前瞻•2025》蓝皮书,不仅根据2020-2024年中国药品市场销售数据,从中国药品市场规模及渠道现状、各渠道药品市场内外资企业竞争格局、分治疗领域发展格局以及重点产品表现四个维度,通盘分析了我国药品市场全渠道格局,还分别聚焦县域医院、社区卫生中心、以及院外药店渠道,全面解读2024年中国药品渠道市场新动向。不止于复盘当下,更着眼于前瞻未来,蓝皮书还通过对行业政策和市场背景的研究以及对业内专家的访问,系统整理了影响药品市场发展的因素,并基于对各类因素在整体市场和各销售渠道影响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预测了2025-2029年中国全渠道药品市场的销售规模及格局变化趋势。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法伯科技还深入剖析了中国特色产品生命周期(开发期、引入&成长期、成熟&衰退期)演变特征,并对不同阶段企业的商业与医学策略进行多维分析,旨在为行业厘清发展脉络,为内外资企业应对新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进行的策略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扫码申请获取
《中国药品市场格局及前瞻•2025》
关于法伯科技Pharbers
法伯科技秉持客户第一的理念,近十年专注于为我国医药行业和客户提供数据及数据价值服务,努力提供更可靠、更便捷、更能够支持客户业务发展的医药数据。法伯科技能够有效地解决数据短缺、数据孤岛、数据指标口径不统一等行业痛点,通过提供多元数据治理、数据分析及洞察、数据决策等数据价值的全链条服务,帮助客户进行数据资产管理,最大化数据资产价值。目前法伯科技已经为国内外近百家领先的医药客户提供了数据价值服务,法伯科技的医药市场多渠道数据覆盖核心医院市场、广阔市场以及DTP、电商等新兴零售市场,能够帮助客户监测多渠道市场竞争动态、及时发现和应对市场变化;法伯科技同时提供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及服务,帮助客户从更加真实、具体和精细的角度去发现业务发展的机会;此外,法伯科技还为客户提供更多基于数据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如终端潜力估算、市场销售策略等。
联系我们
产品/业务咨询
请联系:contact@pharbers.com
或致电:010-84244216
公司地址
北京市朝阳区东直门外斜街小关56号四层
上海市虹口区星荟中心1座603单元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是人类与癌症漫长斗争中最具革命性的癌症治疗技术之一。自2017年8月全球首款CAR-T疗法Kymriah获批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监管机构已批准13款CAR-T疗法,详见下表。
相同困境下,CAR-T疗法市场表现两极分化
已上市的CAR-T疗法适应症主要集中在血液肿瘤领域,其中吉利德的Yescarta市场表现最佳,2022年进入10亿美元行列。但受市场竞争和双抗药物替代影响,2025上半年Yescarta销售额下滑至7.79亿美元。吉利德另外一款CAR-T疗法Tecartus下滑更严重,2025第一季度同比下滑22%至0.78亿美元,2025第二季度同比下滑14%至0.92亿美元。
诺华的Kymriah最早上市,但其市场表现并不亮眼,销售额从2022年就开始下滑,2024年下滑至4.43亿美元,2025上半年更是同比下滑15%至1.99亿美元。
BMS也积极布局CAR-T疗法,2025年3月通过收购2seventy公司将Abecma完全纳入旗下。Abecma受市场竞争和产能限制影响,2024年销售额下滑,仅有4.06亿美元。随着权益归属BMS,据BMS财报,Abecma 2025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7%至1.90亿美元。另一款CAR-T疗法Breyanzi市场表现更是亮眼,2025上半年同比增长134%至6.07亿美元,今年有望顺利进入10亿美元行列。
传奇生物/强生合作开发的Carvykti表现也相当亮眼,上市第三年(即2024年)销售额达9.63亿美元,2025上半年销售额达到8.08亿美元,有望登上2025年CAR-T疗法榜首的宝座。Autolus Therapeutics的Aucatzyl采用快速解离CAR设计,降低T细胞过度激活,减少毒副作用,据悉其2025上半年销售额达29.9百万美元。
我国药企也有多款CAR-T疗法获批上市,其中复星凯特奕凯达2024年销售额在3亿至5亿元,药明巨诺倍诺达2024年销售额首次出现下滑,减少9%至1.58亿元。科济药业赛凯泽2025上半年销售额达5096.1万元。相较国外,国内CAR-T疗法市场表现就显得相当惨淡,而这与CAR-T疗法定价高、无法进入国家医保、国民支付能力有限有很大关系。
不仅在国内,在国外CAR-T疗法的定价也并不低,大约在40-50万美元之间,只是国外商报政策逐渐成熟。而CAR-T疗法的高定价与其成本高昂、难以规模化生产等密切相关。
目前已上市的这些CAR-T疗法均需要在体外制备,具体来说需要医生从患者血液中提取T细胞,将其寄给制药公司,其技术人员使用慢病毒载体在这些T细胞表面递送并嵌入嵌合抗原受体(CAR),从而构建出CAR-T细胞,再将这些CAR-T细胞培养扩增到数亿个,然后冷冻保存、送回医院,最后输注到患者体内。
繁琐的过程以至于在医疗发达的美国,也只有大约200家医疗中心能够给患者提供这种疗法。而对于亟需治病救命的患者,漫长的生产周期,以及高昂的治疗费用使其难以惠及本可受益于CAR-T细胞疗法的人。
整体来看,国内外已上市CAR-T疗法布局企业均面临着定价高、制备周期长、供应链复杂等问题。虽然目前部分CAR-T疗法市场表现亮眼,但上述问题一直盘旋其头顶,而且随着竞品的出现,市场对其疗效、适应症覆盖和商业化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体内CAR-T疗法或将破局
随着递送技术的发展,体内CAR-T疗法或将破解传统CAR-T疗法(体外CAR-T疗法)的困境。与传统的CAR-T疗法相比,体内CAR-T疗法 (in vivo CAR-T) 跳过了体外基因改造和扩增步骤,通过搭载基因编辑工具的递送载体,在患者体内直接改造免疫T细胞。相较传统体外CAR-T疗法,体内CAR-T方法具有降低生产成本、缩短治疗周期、提升患者便利性等显著优势,同时CAR-T细胞的原位诱导可有效降低CRS(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 ICANS(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 的全身毒性。
此外,体内CAR-T疗法还有望用于治疗自免疾病。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GeorgSchett教授团队在NEJM杂志上报道15例自免患者(8例系统红斑狼疮、4例系统性硬化症和3例特发性炎性肌病)在接受CAR-T疗法后重获新生。而且,体内CAR-T疗法也有治疗自免疾病的理论基础。
体内CAR-T的核心原理是向患者体内注射基因治疗载体,该载体能够靶向患者自身的T细胞,并递送编码和表达嵌合抗原受体(CAR)蛋白的基因有效载荷。这决定了体内CAR-T领域的角逐,本质上是递送技术的军备竞赛。
目前,体内CAR-T的主流技术策略分为两条:一个是基于慢病毒的技术体系,另一个是基于脂质纳米颗粒(LNP)的递送系统。其中前者是利用经过改造的、能够特异性感染T细胞的慢病毒载体递送CAR基因;后者则是利用LNP包裹mRNA或DNA,并通过特定配体靶向递送至T细胞。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20款体内CAR-T疗法处于临床前或临床早期(详见下图)。其中Interius、Umoja、EsoBiotec为慢病毒载体路线全球第一梯队玩家,Capstan、Myeloid Therapeutics、Orbital等采用LNP技术路线。
虽然目前在研体内CAR-T疗法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多家大型跨国药企看好该领域,并达成数项交易:
艾伯维早在2024年1月就率先与Umoja Biopharma达成了合作。
2024年2月,安斯泰来与Kelonia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以开发体内CAR-T,潜在交易总额超8.75亿美元;
2024年11月,诺华与Vyriad达成开发体内CAR-T疗法的战略合作;2024年1月,艾伯维与Umoja Biopharma达成合作;
2025年3月,阿斯利康斥资10亿美元收购EsoBiotech;
2025年6月,艾伯维斥资24亿美元收购Capstan;
2025年8月,吉利德斥资3.5亿美元收购Interius Bio Therapeutics。
被收购的这几家公司的体内CAR-T疗法在全球处于第一研发梯队。其中Capstan的体内tLNP抗CD19 CAR-T候选疗法CPTX2309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猴)中深度清除了血液和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且治疗后重新出现的B细胞主要为正常初始B细胞。2025年6月,CPTX2309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免疾病的1期临床正式启动。Interius Bio Therapeutics的INT2104于2024年10月在澳大利亚完成首例患者给药,成为全球首个进入人体临床试验的体内CAR-T疗法。2025年,该试验扩展到了欧洲,获得了德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后续计划2026年提交BLA。
我国药企,如济因生物、先博生物、云顶新耀、合源生物、沙砾生物、易慕峰生物、博生吉医药也积极布局体内CAR-T疗法。其中先博生物于2023年与Orna Therapeutics达成合作,负责Orna体内细胞治疗产品在大中华区抗肿瘤领域的开发和上市。2025年1月,先博生物与Orna Therapeutics扩大合作,合作范围扩大至靶向BCMA的体内CAR-T疗法。
总结
CAR-T疗法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癌症免疫疗法,重塑了血液瘤治疗领域格局,且诞生了一些超10亿美元重磅药物。但随着竞品的加入,传统CAR-T疗法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昂以及在实体瘤治疗中效果有限等问题愈发暴露。随着递送技术的发展,体内CAR-T疗法不仅直击传统CAR-T疗法的痛点,还有望惠及实体瘤、自免疾病等患者。目前,在研体内CAR-T疗法虽然处于早期阶段,但却吸引了多家跨国药企的目光。期待体内CAR-T疗法早日迎来重大突破。
参考资料:1.《体内CAR-T,吉利德入局》同写意2.《In vivo CAR-T:引领细胞治疗新范式 | 松禾研究》松禾资本
识别微信二维码,可添加药时空小编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100 项与 复星凯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复星凯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