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BR115注射液在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的I期临床研究
主要目的: 评价BR115注射液在晚期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确定BR115注射液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和/或Ⅱ期临床推荐剂量(RP2D)。 次要目的: (1) 评价BR115注射液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初步有效性。
(2) 评价BR115注射液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3) 评价BR115注射液的免疫原性。
(4) 初步评价患者HER2表达水平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
(5) 如数据允许,初步评价BR115注射液的PK、疗效、安全之间的相关性。
(6) 该研究数据将纳入PopPK分析数据集,基于Pop-PK分析方法,描述BR115注射液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中的群体PK特征。
一项评估三特异性 T 细胞介导抗体(1A46)在R/R CD20 和/或 CD19 阳性 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成人受试者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I/II期、开放性、首次人体单臂研究
I期部分
主要目的:
评价1A46在CD20和/或CD19阳性的R/R B-NHL受试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最大耐受剂量(MTD)/推荐的II期研究剂量(RP2D)。
II期部分
主要目的:
评价1A46在CD20和/或CD19阳性R/R B-NHL受试者中的有效性。
在CD20和/或CD19阳性R/R B-NHL受试者中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评价1A46在CD20和/或CD19阳性R/R B-NHL受试者中的药效动力学(PD)作用。评价1A46在CD20和/或CD19阳性R/R B-NHL受试者中初步的抗肿瘤活性。评价1A46在CD20和/或CD19阳性R/R B-NHL受试者中的免疫原性。
探索性目的:探索1A46暴露量与B细胞耗竭、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初步探索药效学指标与疗效的关系。探索抗药抗体的产生对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II期部分
主要目的:评价1A46在CD20和/或CD19阳性R/R B-NHL受试者中的有效性。
A Phase 1/2, First in Human, Single-arm, Open-label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riple-specific T-cell Engager 1A46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D20 and/or CD19 Positive B-cell Hematologic Malignancies
This study will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1A46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D20 and/or CD19 positive B-cell 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or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100 项与 成都恩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成都恩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双抗正值风口,三抗已初露苗头。
2025年1月13日,先声药业旗下抗肿瘤创新药公司先声再明宣布,已与全球制药公司艾伯维(AbbVie)就其处于中国和美国进行临床1期研究阶段的,GPRC5DxBCMAxCD3的TCE三抗管线SIM0500达成许可选择协议,艾伯维将支付给先声再明一定的预付款以及最高10.55亿美元的选择性权益付款和里程碑付款,以及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销售分成。
尽管单克隆抗体和双特异性抗体在临床治疗上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疗效仍然有限。随着抗体药物的发展,同时靶向三个特异性抗原结合位点的三特异性抗体,在肿瘤治疗领域展现了非凡的应用前景。
与双特异性抗体相比,三特异性抗体还能够与肿瘤细胞或免疫细胞表面的另一个靶点相结合,或桥接免疫细胞并阻断双信号通路等作用,更有利于将药物或免疫细胞重定向至肿瘤部位,增强结合特异性,提高靶向性,降低脱靶毒性,从而提升抗肿瘤能力。
因此,虽然当下全球暂时没有三抗药物获批,可是已经有不少中国Biotech布局其中。同时,MNC也从2024年开始布局,或许我们将在2025年的BD交易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三抗管线。
01
MNC悄然入局
2024年三抗的交易数量超过了过去3年的总和且总额近80亿美元。
与双抗的双靶点相比,三抗的抗体组合更加丰富多样,也为抗体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因此,MNC开始通过并购、许可交易以及股权投资等方式入局三抗/多抗赛道。
近几年三抗交易情况,据公开信息收集整理
可以看到,包括辉瑞、艾伯维、GSK、吉利德以及默沙东这些MNC在2024年都已出手,特别是默沙东一年内就花了近40亿美元并购两家专注于三抗药物开发的公司,可见其对三抗的态度。
其中,以30亿美元卖给默沙东的EyeBio值得一说。EyeBio成立于2021年,迄今为止融资1.3亿美元,而默沙东早在A轮就参与其中。2024年2月,EyeBio公布了其核心管线EYE103的1b/2a期临床积极数据,随后在5月,默沙东便出手并购,到了8月,Clinicaltrials网站便出现了EYE103临床2/3期试验的信息,可谓是惟快不破。
默沙东在2024年1月并购Harpoon的交易则更凸显默沙东对三抗的看好。此次交易除了收获临床中颇具前景的DLL3/CD3抗体管线外(MK6070),还得到了Harpoon多个三特异抗体平台,其中包括在肿瘤微环境中特异性激活的ProTriTAC和TriTAC-XR三特异抗体平台这一前瞻性技术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据Insight数据库信息,MK6070和罗氏的RO7616789以及泽璟生物的ZG006是全球范围内仅有的三款进入临床阶段的靶向DLL3的三抗管线。到了8月份,第一三共与默沙东签订MK6070的全球共同开发和商业化协议(默沙东保留该药在日本的独家权力),第一三共将付出1.7亿美元的首付款。
有意思的是Harpoon也曾出现在艾伯维的故事里,早在2019年,艾伯维以3000万美元+5000万美元的里程碑付款获得了Harpoon旗下一条三抗管线的全球独家授权。只是后来艾伯维对其重视不够,将权益退回。
此次艾伯维花大价钱收购先声再明的三抗管线,很有可能是受到竞争对手的影响。例如强生旗下就拥有CD38单抗、BCMA-CAR-T、BCMAxCD3双抗、甚至GPRC5DxCD3双抗等多个多发性骨髓瘤(MM)领域产品,而艾伯维自身仅有一款BCMAxCD3双抗似乎显得势单力薄。
先声再明的GPRC5D/BCMA/CD3三抗在前期研究中表现出了针对MM细胞的强大T细胞毒性效应,肿瘤杀伤效果显著,耐受性好,起效剂量低,停药后肿瘤不复发等多重优势。对艾伯维而言,既然错过了GPRC5D/CD3双抗,直接入局BCMA/GPRC5D/CD3三抗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从这些并购事件不难看出,进入临床阶段的三抗管线拥有较高的交易价值。此外,涉及热门靶点的三抗管线,也极具BD潜力。目前,全球的三抗管线已经开始向肿瘤和自免这两大市场推进。
02
超100条管线在研,默沙东靠并购领先
三抗的多样性带来的更多可能性,让药企趋之若鹜。
尽管目前尚未有三抗药物获批,但已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布局三特异性抗体,并研发设计出具有迭代优势的靶点组合药物。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三抗药物管线已超百条,其中约有一半已进入临床阶段,只是大多数尚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部分在研三抗管线,据公开信息整理
MNC中,赛诺菲布局较多,如靶向Anti-CD3/CD38/CD28的SAR442257,其介导了强烈的肿瘤细胞杀伤作用,与抗CD38单抗相比,SAR442257在体外对CD38高表达和CD38低表达的MM细胞均表现出高3~4个数量级的杀伤效力。SAR443579(NKp46/CD16/CD123)则有可能成为血液瘤患者的新选择。辉瑞开发的Anti-IL-13/IL-4/TSLP(PF-07275315),属于三功能融合蛋白,针对特应性皮炎已进入临床2期。
从时间上来看,全球的三抗/多抗管线从2021年开始大幅增长,国内同样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出现增长。到了2024年,已经有多家中国Biotech布局三抗赛道,仅这一年,国内就有超过10条三抗1类新药管线首次在国内获批IND,进展较快的包括天广实、百利天恒、神州细胞、信达生物、嘉和生物、泽璟生物、恩沐生物、博锐生物以及普米斯等。
从适应症分布来看,三抗延续了单抗和双抗类药物类似的思路,最热门的领域依然是肿瘤,整体管线占比超过50%,毕竟抗肿瘤药物市场需求大、医保覆盖范围广,企业有推动创新的动力。
03
国产三抗百花齐放
国内药企正悄然加速三抗赛道的研发。
如基石药业在2024年底宣布旗下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的管线CS2009(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已在澳大利亚递交临床试验申请。受此消息影响,公司股价一度上涨7%。
市场之所以如此热情,既有康方双抗在2024年的铺垫,也有市场对于后续三抗爆发的期待。
从作用机制来看,PD-1/VEGF/CTLA-4三特异性抗体相对于康方PD-1/VEGF双抗,anti-CTLA-4能促进更多初始T细胞激活、迁移浸润至肿瘤组织。在第39届癌症免疫治疗学会年会上基石药业公布的临床前数据显示,CS2009展示出优于潜在竞品(包括PD-1/CTLA-4双抗、PD-1/VEGFA双抗以及抗PD-1/抗CTLA-4联合疗法)的抗肿瘤活性。
此外,阿斯利康的PD-1/CTLA-4双抗目前也有4项适应症(非小细胞肺癌、胸膜间皮瘤、宫颈癌和头颈鳞癌)处于临床3期阶段,且从前期数据来推断成功概率较高。并且这些靶点都是成熟靶点,组合之下能覆盖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卵巢癌、肾细胞癌、宫颈癌、肝细胞癌、胃癌等多个肿瘤适应症。同时对于PD-(L)1疗法响应不佳的PD-L1低表达或PD-L1阴性的群体也能进一步获益。
如果说康方的PD-1/VEGF双抗有希望向K药发起冲击,那么基石药业和宏成药业都有布局的PD-1/CTLA-4/VEGF三抗是否也有进一步的空间呢?
三特异性抗体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主要分为:T细胞接合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NK 细胞接合器、靶向三个肿瘤相关抗原、延长半衰期的TCE以及三功能融合蛋白等。目前的国产三抗管线类型相对全面。
恩沐生物的CMG1A46药物为靶向CD3/CD19/CD20的三特异性抗体,其适应症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液肿瘤、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CMG1A46同时靶向 T细胞表面的CD3以及B细胞上的两个抗原表位CD20和CD19,通过募集CD3+T细胞增强T细胞功能,介导B细胞耗竭并杀死表达CD19/CD20的B细胞。
基石药业的CS2006是靶向4-1BB/PD-L1/HSA的三特异性抗体,它是一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同时靶向肿瘤免疫抑制性PD-1/PD-L1通路和肿瘤免疫刺激性4-1BB通路,发挥PD-L1阻断作用以及4-1BB激活的协同效应,仅局部激活肿瘤定向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嘉和生物的GB263(Anti-EGFR/cMET/cMET)则走了靶向三个TAA的路径。通过靶向EGFR和两种不同的cMET表位,阻断cMET及EGFR的信号通路,下调cMET和EGFR的蛋白水平。拓创生物的TAVO-412也选择了类似思路。
普米斯生物的PM-8003是靶向PD-L1/TGF-β/VEGF的三功能融合蛋白,通过阻断TGF-β通路可以减少Treg细胞的数量,增加效应T细胞的活性,从而恢复对抗PD-L1治疗的敏感性。
有意思的是,国产三抗才刚加速,四抗就已经起步。
2024年12月20日,百利药业GNC-038四特异性抗体注射液的临床试验申请获得NMPA默示许可。9月20日,百利药业GNC-077多特异性抗体注射液临床试验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
基于GNC平台,百利天恒开发了多款候选药物。其中,除未披露的GNC-077外,还有3款四特异性抗体已处于临床开发阶段,包括GNC-038(CD3 × 4-1BB × PD-L1 × CD19)、GNC-035(CD3 × 4-1BB × PD-L1 × ROR1)和GNC-039(CD3× 4-1BB × PD-L1 × EGFRvIII)。
可以看到国产多抗在肿瘤领域布局较为全面,考虑到近来MNC频繁收购双抗资产,并着手将肿瘤双抗管线拿去做自免临床,未来三抗在自免市场同样极具想象空间。
04
自免开始卷三抗
TCE的热浪终究开始扑向了自免。
2024年TCE双抗出尽了风头,如CD19/CD3,CD20/CD3等。2024年的交易显示未来三抗TCE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2024年10月,GSK宣布以8.5亿美金收购中国恩沐生物的三特异抗体CMG1A46,根据协议,GSK将向恩沐生物支付3亿美金的首付款。
值得注意的是,新闻显示GSK计划开发和商业化CMG1A46,并将重点放在B细胞驱动的自身免疫疾病上,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狼疮性肾炎(LN),并有可能扩展到相关的自身免疫疾病。
据之前披露的信息,CMG1A46不仅可以杀伤CD19、CD20双阳性的B细胞,还可以清除CD19或者CD20单阳性的细胞,同时在体外的半数效应浓度仅为0.3pM,与传统的1+1型CD20 TCE相比,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更强的活性。在体内,CMG1A46可以在24小时内快速的清除B细胞,与传统CD20 TCE双抗相比可以给到更高的剂量,在1mpk的剂量下对B细胞的清除持续了28天。
艾伯维此次收购先声药业的SIM0500三抗,在血液瘤之外,BCMA和GPRC5D靶点在某些自免疾病的B细胞上也有表达,现有靶向BCMA的药物已经在干燥综合症、NMOSD、系统性硬化症、类风湿关节炎等自免疾病中展现出疗效。未来SIM0500在自免领域同样具有开发潜力。
有意思的是,NewCo的风也开始吹到国产多抗上。
2025年1月,药明生物与Candid Therapeutics达成研究服务合作协议,Candid将拥有一款基于药明生物通用型多特异性抗体专利技术平台WuXiBody发现的,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的三特异性抗体的全球权益。就在20多天前,Candid还一口气宣布了三笔关于TCE与中国Biotech的研发合作交易。
2024年11月,维立志博与风险投资公司Aditum Bio就一款三抗药物达成了一项产品的独家选择权及许可协议,双方将基于维立志博CD19/BCMA/CD3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TCE)LBL-051,成立新药研发公司Oblenio。
三特异性抗体管线有望成为2025年靓丽的风口。
*封面图片来源:123rf
如果您认同文章中的观点、信息,或想进一步讨论,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创新药出海进行时。
回顾2024,随着多个创新药物获得国际认可,创新药出海成效显著,新的发展趋势与新兴领域逐渐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共发生超100项授权交易,经披露的交易总金额超600亿美元(2023年交易总额为505.9亿美元),19项超10亿美元的项目,创历史新高。其中license out交易数量80起,约为license in交易数量的3倍,创新药出海按下加速键。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在交易金额和创新方面的强劲增长。
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BD交易月度汇总
在License Out交易中,涉及多个治疗领域,尤其在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交易金额巨大,多起交易的总金额超过了十亿美元。此类交易促进了国内创新药物的国际化步伐,并展现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license out交易汇总
License In交易,则主要集中在乳腺癌、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心血管代谢疾病等治疗领域。虽然交易金额相对较低,但这些交易反映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对于引进国际创新药物和技术的强烈需求。
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企业license in交易汇总
在2024年,众多交易项目涵盖了多个治疗领域,包括但不限于肿瘤、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等疾病,从而促进了全球生物医药市场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多元化发展。例如,恒瑞医药与Hercules公司的合作项目专注于糖尿病、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的研究,而天境生物与赛诺菲的合作则主要集中在肿瘤学领域。从交易项目所涉及的治疗领域数量分析,肿瘤学领域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紧随其后的是自身免疫疾病、代谢性疾病以及眼科疾病等领域。
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BD交易治疗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恒瑞医药以60.35亿美元拿下单笔交易额最高记录。2024年5月16日,恒瑞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将其GLP-1产品组合有偿许可Hercules ,后者将获得除大中华地区以外的全球GLP-1产品组合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恒瑞则获得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总计1.1亿美元,2亿美元临床及监管里程碑金额,累计不超过57.25亿美元销售里程碑金额以及Hercules19.9%的股权。
此次交易创造了新的出海授权新纪录,也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授权出海模式(NewCo)。后续,康诺亚、嘉和生物、岸迈生物等多家企业成功通过NewCo模式实现产品出海。
例如艾力斯将伏美替尼授权给Arrivent,获得4000万美元的首付款,累计不超过7.65亿美元的研发和销售里程碑款项,以及Arrivent一定比例的股份。
康诺亚半年三度NewCo,交易金额超83亿,其中与Platina Medicines就CD3/BCMA TCE药物达成合作,获得1600万美元首付、6.1亿美元里程碑,及少数股权;以1500万美元预付款、1.7亿美元里程碑金额,将两款双抗新药CM512、CM536的大中华区外全球权益授权给Belenos;授予Timberlyne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开发、生产及商业化CM313的独家权益,获得3000万美元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及Timberlyne部分股权,在达成若干销售及开发里程碑后,康诺亚可获得最多3.375亿美元的额外付款,及销售净额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嘉和生物与TRC 2004就新型差异化CD20/CD3双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GB261订立许可协议及股权协议,嘉和将获得TRC 2004数量可观的股权、数千万美元的首付款、高达4.43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及占净销售额个位数到双位数百分比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
岸迈生物与Vignette Bio就靶向BCMA的T细胞接合(TCE)分子EMB-06达成授权许可协议,岸迈生物将以现金和Vignette股权的形式收取总计6000万美元的首付款,并将有权收取最多5.75亿美元的开发、上市和商业化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基于净销售额的收入分成。
维立志博与Aditum Bio成立新药研发公司Oblenio Bio,并将全球首创CD19xbcmaxCD3三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LBL-051授权给Oblenio Bio,获得3500万美元首付款和近期付款,合计最高达5.79亿美元的总交易额款项,以及Oblenio Bio的股权。
NewCo模式为国内创新药企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国际化道路。通过与国际投资者的合作,药企得以更加便捷地进入国际市场,并获得更广泛的认可。NewCo模式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实现了资金、技术、市场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
在药物交易类型分析中,生物药占据主导地位,涵盖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或三特异性T细胞接合剂(TCE双抗/三抗)、融合蛋白以及疫苗等。在这些药物中,ADC领域尤其引人注目,众多创新产品如宜联生物、恒瑞医药、和铂医药、康宁杰瑞、科伦博泰、映恩生物等出海,主要用于治疗肿瘤,展现出ADC药物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巨大潜力。
此外,随着国内Biotech布局的TCE临床试验的不断推进,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验证,成果逐渐显现,TCE赛道交易逐渐升温,成为国产创新药下一个出海风口。目前嘉和生物、同润生物、岸迈生物、恩沐生物、维立志博、康诺亚、维立志博等企业相继完成产品授权。相较于ADC的内卷,TCE靶点的组合更加多样化,差异化更加显著,未来在得到有效验证之后,整体交易规模有望超过ADC。
GLP-1 类药物强势崛起,交易火热。恒瑞医药将其GLP-1R药物组合的中国以外权利授权Hercules,交易总额超60 亿美元。翰森制药授予默沙东Hs-10535的全球独家许可权,交易总额超20亿美元。多笔大额交易展示出该市场的巨大潜力和增长空间。
CAR-T疗法作为细胞疗法的代表,诺纳生物与Umoja Biopharma达成多靶点抗体开发合作,将利用诺纳生物专有的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平台技术生产新型体内CAR-T细胞疗法,显示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沿地位。
结合治疗领域发展趋势分析,在肿瘤治疗领域,多种药物类型如ADC、双抗、CAR-T疗法等均有交易,显示了该领域药物研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自免疾病治疗领域同样活跃,如TCE疗法等药物的交易,表明了自免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的热度,也在逐渐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都有了显著提升。如瑞博生物与PHEIRON就AI辅助的RNA药物开发达成战略合作,将借助PHEIRON先进的AI平台PheironGPS加速RNA药物的研发。这些创新不仅加速了药物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进程,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治疗方案。
从交易金额分析,生物医药领域的交易金额持续攀升,反映出市场对创新药物的迫切需求。此外,国内企业在生物类似药的研发上也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此趋势下,中国生物医药行业未来有望面临更多国际合作机遇,进而促进技术交流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
2024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在BD交易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同时,NewCo模式的出现为国内药企开辟了新的国际化道路,通过与国际投资者的合作,加速了产品的市场推广进程。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持续拓展,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将在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往
期
推
荐
1
JPM 2025:制药巨头战略布局及最新进展
2
惠民保,已走到2.0的边缘
_
3
复星医药:能否踏上复兴征途?
_
*声明:本稿件仅用于分享,谢谢!
投稿请添加小助手:bioclub666
GSK开出了自己2025年的第一枪。
1月13日JPM大会期间,这家英国巨头宣布,以10亿美元的预付款收购临床阶段生物医药公司IDRx,将一种罕见的癌症治疗药物纳入麾下。相较于强生超过百亿美元的交易,GSK此次交易显得平淡许多。
但是,GSK的做法才更加贴近主流:去年以来,大多数制药公司都更倾向于小额交易,而非动辄百亿美元的大规模并购。
另一方面,也许这在一年一度的JPM并购季不算什么,可买下IDRx背后,是GSK壮心不已的抗肿瘤大业。近年来,GSK在一众巨头中的表现并不算突出,身陷转型,业绩承压,而这种遗憾,可以从其抗肿瘤药物部门瞥见。
是GSK,将首款BCMA ADC推向市场;也是GSK,亲自将之从市场撤下。
GSK首席商务官Luke Miels表示,此次收购IDRx,与2022年收购Sierra Oncology的交易有相似之处——通过后者,GSK获得JAK抑制剂Ojjaara(momelotinib),并于2023年推向市场。
有目共睹,GSK仍对抗肿瘤市场表现出浓厚兴趣,去年更是频频发力,从翰森制药(B7H3 ADC、B7H4 ADC)、映恩生物(DB-1324)等Biotech引进多款ADC产品。
但与此同时,在ADC上有过一次惨痛教训的GSK,似乎也留足后手。除了抗肿瘤的资产,在去年底,GSK还借由合作,加强其在神经纤维化疾病、阿尔茨海默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各个领域的影响力。
2024年前三季度,GSK总收入232.59亿英镑。虽然其肿瘤等业务都有所增长,但核心的疫苗业务却遭遇下滑。由此,GSK也跌出了全球制药营收TOP10之列。那么2025年呢?在其他领域的继续下注,是否会将GSK带向一个更好的未来?
1
JPM并购季的先声
事实上,早在JPM大会之前,GSK就传出与IDRx达成收购协议。GSK看中了后者的核心候选药物IDRX-42。
IDRX-42是一种具有高度选择性的KIT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正在开发用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一线和二线治疗。除了10亿美元的预付款外,在达到监管批准里程碑后,GSK将额外支付1.5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
IDRx致力于开发治疗癌症的精准疗法,由Borisylabs孵化,成立于2022年,当年完成1.22亿美元A轮融资。2024年8月完成1.2亿美元B轮融资。被GSK买下前,IDRx也一直在制定上市计划。
2022年8月,IDRx从默克处获得了IDRX-42。根据1月13日的收购协议,GSK将负责向默克支付基于成功的里程碑付款、IDRX-42的分层特许权使用费,以及默克负责区域的里程碑金额和一定比例的销售分成。
图源:GSK官网
GIST是一种起源于消化道的罕见癌症,全球约有8万-12万的患者,大约80%的病例由KIT基因的突变引发。约90%的GIST患者在接受一线治疗后会出现新的KIT基因突变,这通常会导致复发,且治疗选择有限。目前,还没有批准的TKI可以抑制KIT中所有临床相关的原发性和继发性突变。
IDRX-42已展示出对所有关键的原发性和继发性KIT突变体的活性,其设计旨在改善GIST患者的治疗效果。这种广泛的突变覆盖范围,除了可以提高耐受性的高选择性外,还提供了同类最佳的可能性。
2024年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IDRX-42具有强大的抗肿瘤活性。在所有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其客观缓解率为29%,而在二线环境中,这一反应估计跃升至53%,三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估计为12.9个月。
GSK相信,IDRX-42优于已经获批的治疗方案,比如诺华的格列卫(Gleevec),该药物于2008年首次被批准用于GIST;安全性方面,IDRX-42也有较大优势。在重度预处理患者中(即接受了多次其他治疗的患者),IDRX-42的耐受性良好,主要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包括胃肠道症状和疲劳。
此前,IDRX-42已获得FDA的孤儿药指定,现阶段正在进行晚期GIST的I/Ib期研究。据悉,GSK计划今年在二线患者中开展一项研究。
2
其他潜在新“未来”
除了新收获的IDRX-42之外,GSK在上个月也曾通过BD获取了一款胃肠道癌症治疗药物,来自映恩生物的ADC产品DB-1324,目前该产品还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
WHO一份报告显示,胃肠道癌症占全球癌症病例的26%和癌症死亡人数的35%,
根据协议,GSK将预先支付3000万美元预付款及其他行权前里程碑付款,以获得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大陆、香港地区和澳门地区除外)推进DB-1324研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授权许可,并愿意花费高达9.7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GSK首席战略官Tony Wood曾表示,GSK的目标是为其肿瘤药物管线建立“谨慎”发展的势头。IDRx的收购以及最近与Rgenta达成的针对不同癌症的剪接调节剂的许可协议,似乎都属于这一策略。
事实证明,GSK确实在逐步夯实自己的肿瘤业务。2024年前三个季度,GSK的抗癌药物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同比增长94%。其中包括2022年以17亿美元收购Sierra Oncology的交易获得的药物Ojjaara。
Ojjaara于2023年9月获得FDA批准,当年即实现3300万英镑的销售额,2024前三季度共实现2.58亿英镑的收入。
继续推进Ojjaara之外,GSK今年在肿瘤业务上还有一个重点努力的对象——带着Blenrep重返美国市场。
2022年11月,GSK宣布,Blenrep单药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至少四线治疗的成人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的III期临床失败,Blenrep单药并没能展示出更强的效果。随后,GSK启动撤回Blenrep的上市许可。
Blenrep的撤市时间,距其顶着“全球首个BCMA靶向疗法”的光环获得FDA加速批准,仅过去了两年多。
不过,2024年11月,GSK宣布Blenrep的III期临床试验的预定中期分析中获得积极结果。
2024年ASH年会上公布的Blenrep最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在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二线或更后线治疗中,相交于达雷妥尤单抗,Blenrep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BVD)方案显著延长了患者总生存期。在中位随访时间为39.4个月时,接受Blenrep联合治疗的243名患者与活性对照组的251名患者相比,死亡风险降低了42%。
FDA已接受Blenrep的上市申请,适应症是与BVD和泊马度胺加地塞米松(BPD)联合,用于治疗已接受过至少一线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PDUFA为2025年7月23日。
3
“谨慎”也多面开花
GSK将肿瘤业务发展的基调用“谨慎”来形容有因可循。不仅Blenrep,这家巨头的肿瘤药物发展之路多坎坷。
目前,GSK肿瘤产品线的核心之一,是在2018年收购Tesaro而得的Jemperli。该产品于2021年4月获得FDA批准,成为首款用于治疗子宫内膜癌的PD-1抑制剂。
虽然拥有适应症差异化优势,但Jemperli商业化表现一般,2023年全年的销售额为1.41亿英镑(约为1.79亿美元)。不过在去年,其表现较此前令人惊喜,仅2024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就已超过1.6亿美元。
另一款肿瘤业务支柱产品是Zejula,但因PARP抑制剂可以增加潜在死亡风险的安全性问题,Zejula仅保留一线以及在二线治疗中,用于有害以及疑似有害的生殖系BRCA突变的卵巢癌患者人群的适应症。2024前三季度,Zejula的销售额为4.5亿英镑(约为5.5亿美元)。
纵观同类药物,打头的对手来自阿斯利康的Lynparza,2024年第三季度的销售额超过7亿美元,超过Zejula三季度总和。
GSK首席执行官Emma Walmsley曾表示,要成立专注于疫苗和创新特药,并由肿瘤和艾滋病疗法驱动的“新GSK”。2022年、2023年以及去年前三个季度,其抗肿瘤业务营收均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
可在更大的盘子中,GSK的表现则有些“退步”。
前不久,MNC纷纷披露了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全球制药营收排名中,GSK跌出前十。从去年底GSK频频的动作中不难看出,这家巨头正努力寻找新的增长点。
去年12月,GSK分别与Rgenta、Muna两家公司达成多靶点RNA小分子剪接调节剂与阿尔茨海默病药物靶点的研究合作。
在神经疗法上,去年11月,GSK与Vesalius Therapeutics达成多靶点战略联盟协议,GSK将支付8000万美元的预付款以及高达5.7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换取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前小分子候选产品的开发和商业权利。
去年10月,GSK还与恩沐生物达成关于三特异性抗体CMG1A46的收购协议,预付款为3亿美元,重点聚焦治疗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商业化方面,GSK更是与智飞生物修订协议,将带状疱疹疫苗Shingrix商业化期限从原定的2024到2026年,延长8年至2034年,同时修订了2024到2029年的预期采购额至约216亿元。此外,双方还将达成初始期限为10年的独家合作,在中国大陆推进RSV疫苗的商业化。
BD取得的成果如何,还需要时间。
参考文章:
1、A surge in deals: GSK bets on ADC, neuro and fibrotic diseases to bolster drug development;labiotech
2、GSK kicks off JPM dealmaking with $1B+ buyout of IDRx and its rare cancer drug;endpoints
3、GSK Targets Rare Cancer With $1B+ Acquisition of IDRx;biospace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100 项与 成都恩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成都恩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