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张译文/陈然/张辉团队联合报道新冠Omicron免疫逃逸新机制

2024-03-13
疫苗临床研究
截至2024年1月,由SARS-CoV-2引起的COVID-19已经导致超过7.74亿例确诊病例和超过701万例死亡(https://covid19-who-int.libproxy1.nus.edu.sg)。SARS-CoV-2具有突变速度快的特点,可在全球短时间内发生新突变株取代旧突变株的传播现象。目前,Omicron HV.1和JN.1亚型正迅速取代早期的Omicron BA.2、BA.2.75和XBB.1亚型。与之前突变株相比,Omicron感染的临床病症减轻。但由于Omicron特异性疫苗的免疫原弱也严重限制了有效疫苗的研发。2024年3月7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何欣/张译文/陈然/张辉团队在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了题为 “The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of SARS-CoV-2 Omicron subvariants targets Siglec-9 to decrease its immunogenicity by preventing macrophage phagocytosis”的研究论文。课题组通过反向突变联合纳米颗粒组装技术,逐一筛选Omicron Spike蛋白RBD区域突变氨基酸对免疫原性影响。结果显示Omicron RBD的375位点,由Omicron苯丙氨酸突(F)变到Delta丝氨酸(S)时,即F375S 显著提高RBD的免疫原性。接着发现Omicron RBD的371-377位置的FAPFFAF序列对RBD纳米颗粒或包含此序列的Spike假病毒颗粒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Omicron RBD通过增强与巨噬细胞上的免疫检查点Siglec-9的结合,从而抑制吞噬功能作用和抗原呈递,发生免疫逃逸,为疫苗设计提供了克服免疫逃逸的关键理论支持。为进一步提高疫苗免疫原性以及提高诱导广谱免疫应答,研究人员基于RBD结构以及位点保守性分析,设计研发BA.5(F375S/V486F/Q493R),命名为BA.5(SR),并于Delta RBD组成了 BA.5(SR)/Delta二价纳米颗粒疫苗,在小鼠、新西兰兔和恒河猴的实验中,均诱导出强效而广谱的中和抗体,表明其在应对Omicron及其他突变株威胁方面具有显著潜力。通过揭示Omicron演变出一种直接抑制巨噬细胞吞噬与抗原提呈的新功能,作为免疫逃逸的新机制,据此设计的新冠疫苗新冠疫苗显示出强效且广谱的保护活性,为疫苗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的成果有望在未来的疫苗战略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更可靠的保护。 该研究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及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等项目资助。该研究得到广州实验室赵金存教授、魏雪鹏教授团队协作,中山医学院陈俊教授构建Siglec-9/E敲除小鼠模型并提供指导帮助,得到中山医学院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医科公共平台(广州校区)的大力支持。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libproxy1.nus.edu.sg/articles/s41590-024-01776-2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生物制品微信群!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版权声明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靶点
来和芽仔聊天吧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