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发,有时候需要一点“离经叛道”

2024-06-29
细胞疗法临床结果
首个基于IL-2的药物(aldesleukin:重组IL-2)于1992年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癌;1998年,该药又被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虽然高剂量IL-2展现出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其剂量限制性毒性(包括⾎管渗漏综合症)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30年来,研究者一直在致力于改造开发下一代IL-2药物,但是鲜有成效。随着对IL-2作用机制的认识,目前多数研究主要集中于IL-2Rβγ偏向性药物的开发,也就是我们熟知的IL-2v 。但是信达开创性的开发了偏向IL-2Rα的药物IBI363,并且初步的临床数据显示了该药物具有良好的疗效。 为什么具有开创性?首先我们了解一下IL-2的作用机制:IL-2是主要由CD4阳性T细胞分泌的多功能细胞因子。它通过与IL-2受体(IL-2R)结合调节免疫反应。IL-2R分为两种类型,高亲和力IL-2R由三个亚基构成,α链(CD25),β链(CD122)和γ链(CD132)。高亲和力IL-2R主要表达在Treg细胞,新近激活的CD4阳性和CD8阳性效应T细胞,部分自然杀伤(NK)细胞和NKT细胞表面。中等亲和力的IL-2R由两个亚基组成(CD122CD132),主要表达在CD8阳性记忆T细胞和大多数NK细胞表面。IL-2R信号传导不但影响效应T细胞、Treg细胞,NK细胞等细胞的增殖,而且塑造它们的功能活性。因此,为了防止IL-2对Treg细胞的激活降低药物的抗肿瘤效果,主流的研究主要是降低IL-2对IL-2Rα的结合,从而选择性的激活主要表达IL-2RβγCD8T细胞和NK细胞。 IBI363与IL-2v不同,其主要是通过工程化改造,将IL-2IL-2Rβγ的亲和力降低,从而使得药物能够结合表达CD25的免疫细胞,包括PD-1+CD25+T细胞和Treg细胞。去年信达在nature cancer发表文章,其研究认为IL-2v虽然不会激活机体的Treg细胞,但是同时因为其与肿瘤微环境中大量CD25-免疫细胞的结合,导致无法激活更多CD25+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从而降低了药物的疗效。另外,其研究也表明,IL-2α偏向性改造虽然可以激活Treg细胞,但是其对Teff的能力更强,从而使得肿瘤中Teff/Treg的比例升高。 在外周, IL-2α偏向性改造更偏向于扩增外周Treg细胞,而IL-2v能够显著的扩增外周T细胞,因此IL-2α偏向性改造能够降低IL-2带来的毒性作用 在其它方面,信达的研究其实和罗氏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1)PD-1IL-2发挥疗效不可或缺的黄金搭档;罗氏的研究表明PD-1IL-2联合治疗改变CD8+T细胞的耗竭程序与PD-1单药治疗相比,PD-1+IL-2联合治疗大大改变了PD-1+TCF1+干细胞样CD8+T细胞的分化程序,并导致产生转录和表观遗传上不同的效应型CD8+T细胞,与急性病毒感染后看到的高功能效应型CD8+T细胞相似。 而且,与联合疗法相比,PD-1融合IL-2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这是因为,PD-1IL-2联合时,偏向性IL-2v无法有效的激活暴露于抗原的T细胞,其中主要的一个问题可能是因为体内多数PD-1阴性的T细胞表达CD122CD132,并与IL-2v结合,从而导致IL-2v无法和目标细胞结合。但是PD1融合IL2v发挥效应主要是PD-1通过顺式作用促使IL-2v和同一细胞表面的IL-2Rβγ结合,从而激活PD-1+CD8+ T 细胞,并最终促进IFN-γ,TNF-α+ IFN-γ+,IFN-γ+IL-2+等细胞因子的释放 2)IL-2发挥作用需要结合IL-2Rα 在小鼠动物模型中,PD-1单独治疗虽然可以促进干细胞样CD8+T的增殖和分化,但是几乎不会促进CD25(α链)、CD122(β链)和CD132(γ链)。而作为对照,IL-2单独治疗或者和PD-1联合治疗都可以促进CD25(α链)、CD122CD132的表达。 而用CD25抗体阻断CD25的会如何呢,研究者利用阻断但是不会清除CD25的抗体和PD-1+IL-2联合使用,结果表明,CD25阻断会解除PD-1+IL-2的协同疗效,并且在药效上同PD-1单药治疗相当。 不同的是,信达的研究认为,PD-1/IL-2v疗法虽然可以靶向PD-1+的CD8T细胞,但是这些细胞多数是无法发挥作用的旁观者T细胞,因此无法有效发挥抗肿瘤效果,而且这些细胞分泌的相关细胞因子也会带来副作用。相反,偏向IL-2Rα的IBI363可以结合PD-1+CD25+CD8+细胞,而这类细胞才是真正发挥疗效的免疫细胞。 临床结果 IBI363的Ia/Ib期临床研究,旨在评估IBI363治疗晚期实体瘤受试者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有效性。截至2024年4月16日,共347例晚期实体瘤受试者接受了不同剂量(0.2 μg/kg QW~3mg/kg Q3W)的IBI363单药治疗。其中包括100例非小细胞肺癌、89例黑色素瘤、102例结直肠癌及56例其他肿瘤的受试者。其中81.8%的受试者既往接受过2线或以上的系统性治疗。在除结直肠癌以外的245例受试者中,84.1%的受试者入组前接受过免疫治疗。 有效性方面,在≥0.1mg/kg剂量范围内,共300例受试者接受了至少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其中有3例完全缓解(CR)和49例部分缓解(PR)。截止日期前,38例受试者仍未发生疾病进展(PD),DoR尚未成熟。在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的204例受试者中,ORR达到17.6%。在3mg/kg剂量组,共15例受试者接受了至少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其中ORR达到46.7%, DCR 80.0%。 在驱动基因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中,70例受试者接受了≥0.3mg/kg IBI363治疗并至少接受了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其中77%既往接受过2线或以上系统性治疗,仅1例患者未接受过免疫治疗。总体ORR为27.1%,DCR为72.9%。 在37例接受≥0.3mg/kg IBI363肺鳞癌受试者中(其中36例既往接受过PD-(L)1治疗,1例既往接受过TCE治疗),13例患者获得PR,ORR达到35.1%,DCR为75.7%。截止日期时,肺鳞癌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个月,中位PFS为5.5个月(95% CI, 3.2-6.9),13例PR患者中有11例仍处于缓解状态。 共9例肺癌患者(其中8例既往接受过PD-(L)1治疗,1例既往接受过TCE治疗)接受了3mg/kg IBI363给药且至少有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含6例肺鳞癌和3例驱动基因野生型肺腺癌,其中6例肺鳞癌及1例肺腺癌获得PR,ORR分别为100%和33.3%,DCR均为100%。 37例既往接受过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中,接受了1mg/kg IBI363治疗并至少接受了一次基线后肿瘤评估,11例患者获得了客观缓解,包括1例CR和10例PR,ORR和DCR分别为29.7%和73.0%。 8例既往未经过免疫治疗的黏膜型黑色素瘤受试者中,6例受试者达到客观缓解,其中1例受试者最佳疗效为CR,5例受试者最佳疗效为PR,总体ORR达到75.0%,DCR为100%。 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是关节痛贫血和甲状腺功能异常。三级或以上TRAE的总体发生率为23.9%,三级或以上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的总体发生率为10.4%。3mg/kg Q3W剂量组的38例受试者中,13.2%的患者发生了三级或以上TRAE,安全谱与总体人群类似,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风险。 总结 科学有时候也是挺神奇的,有些研究发现能够打破以往的认知,对于IL-2相关药物的开发,以往的研究认为,特异性靶向IL-2Rβγ 类免疫细胞可以避免Treg细胞对免疫治疗的影响,因此迄今为止绝大多数IL-2药物的设计都是避免与IL-Rα的结合。在这方面,罗氏算得上是领军者,目前其开发的PD-1/IL-2v药物已经进入临床,并且其也在临床前的研究中证明了该药物的有效性。 而信达的研究,可以算的上完全背道而驰,开发了偏向结合IL-Rα的PD-1/IL-2α-bias,其临床前数据证明,该药物相较于传统的设计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这可能是其在外周激活Treg细胞,进而避免系统的激活免疫细胞,而IL-Rα偏向又可以激活正在发挥抗肿瘤PD-1+CD25+CD8+细胞,而不是无法抑制肿瘤的其它T细胞。而且披露的数据也展现了积极的临床疗效。 罗氏信达虽然开发的方向不一样,但是两者都有扎实数据做支撑,也许在最终的临床中两者都能看到疗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相同剂量下,IBI363肯定具有更小的副作用,或者说IBI363的爬坡剂量可定高于罗氏PD-1/IL-2v 参考文献: 1、doi.org/10.1038/s41586-022-05192-0 2、doi.org/10.1038/s41586-022-05257-0 3、doi.org/10.1038/s43018-023-00612-0 4、信达官网 点击下方“药渡“,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 “药渡”公众号所转载该篇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 微信公众号的推送规则又双叒叕改啦,如果您不点个“在看”或者没设为"星标",我们可能就消散在茫茫文海之中~点这里,千万不要错过药渡的最新消息哦!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来和芽仔聊天吧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