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6家医药公司“死亡”原因分析

2024-01-24
并购放射疗法
医药研发中的“三十定律”:十年、十亿美元、10%成功率,在46家公司倒下后,有了更真实的显现。据医药魔方Invest统计,2023年国外共有46家医药公司宣布倒闭/破产。这其中不乏已成立30多年的成熟公司,也不缺上市公司,更不少曾受资本追捧的明星公司。2023年宣布关闭/破产的海外医药公司“46”这一数字,相比往年十几家、二十几家倒闭公司数量而言要多出很多,但这已是2023年每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通过合并、被收购等多种“自救”方式苦苦挣扎、努力后的结果,否则直接走向终结的公司会更多。2023年上半年宣告倒闭/破产的公司数量占据总数的70%以上,较早的宣告将走向终结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赢得了更多时间寻求合并或被收购,也节省了更多成本。公司倒闭/破产,似乎不是一件好事,不过从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让每一个公司结束在应该结束的时刻,减少不必要的投入,将资源用在更有可能的地方,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主动选择停止,需要勇气和准确的判断力;被迫终止,则更需要勇气面对。资本寒冬:加速部分公司“死亡”资本寒冬,融资困难,这确实是一个客观因素。医药魔方MedAlpha数据库显示,医药领域2021年海内外融资总金额超1141亿美元,而在2023年只有511亿美元左右,降幅超55%。这对于储备资金不足以支撑5年以上的公司来说,可能“寒冬”到来的那一刻,就已经宣告了他们的“死亡”。这类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可能还没有遇到明显的挑战,如:源头创新困难、临床试验失败等。他们只是融到一笔启动资金,计划做出一些成绩后继续融资,但当资本寒冬到来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再去融资,现金流快速枯竭,公司不得不停止运行。 “由于外部环境融资困难,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宣布关闭公司。”在46家倒闭/破产公司中有30%以上的公司如是说。如何能快速推进研发,减少损耗,从更为谨慎的投资者手中获得支撑公司运转的投资,可能是不少医药公司决策者近两年不断在思考和努力的事。除了资本环境凛冽外,美联储加息和美国多家银行的暴雷也给包括医药领域在内的多个行业带来不小的挑战。2023年3月,硅谷银行的倒闭让国外不少生物技术公司“栽了跟头”。2023年7月,全球磁共振引导放射治疗巨头ViewRay宣布提交了自愿破产申请,这家成立于2004年的巨头突然倒下,令人惊愕。而美国全球性金融服务公司BTIG曾发布的一份可能被硅谷银行破产所涵盖的医疗公司名单,ViewRay位列其中。财务压力是部分公司倒闭的“直接”原因,但导致公司最终不得不关张的根本原因却藏于医药公司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或者说,在资本寒冬之下,创新研发、临床试验、商业化......创新产品上市中的任何一环失败都有可能导致公司倒闭。成功率本身就低的医药研发公司所拥有的容错空间被急剧压缩,失败公司数量就明显上涨。创新的“献祭”:科学探索道阻且长和大多数因资金不足而倒闭的公司不同,有几家宣布关闭的公司并不缺钱,甚至还有很多资本愿意为其投钱,导致这类公司倒闭的主要原因是科学创新技术层面难以推进。Resonance Medicine是基因编辑技术“大牛”David Liu(刘如谦)在2021年4月注册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该公司正在研究蛋白切割酶编辑技术,目标是“彻底改变蛋白质引起的疾病治疗” 。Resonance Medicine备受资本力捧,在Atlas Venture、ARCH Venture Partners、F-Prime Capital、GV 和 Newpath Partners等多家知名资本的支持下融资超5000万美元。而这家不差钱的公司却止步于该技术的萌芽阶段。“这项科学被认为很有希望,但由于处于早期阶段,还有很多技术工作需要做,因此选择先对公司进行关闭。”外媒引援有关消息人士称。Summation Bio 是一家成立于2018年致力于研究非病毒基因转移技术的基因治疗公司,曾获约2500万美元的融资。2023年6月,该公司宣布停止运营,原因是科学上没有成功。“这家公司在‘一开始就结束’,因为科学问题无法克服。尽管已经全力以赴并且执行无差错,但这一次科学仍然难以捉摸。” “接受我们已经尽力而为的事意味着不再为可能发生的事而感到痛苦。接受停止回顾过去,转而展望未来。” Summation Bio高级项目总监Chris Hanff在社交平台上写道。这类公司的关闭或许能让业界更清醒地认识到,医药创新本就是一件极富挑战的事,不会因为钱给的足够多或一腔热血就一定能解开科学难题。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人才、资金、时间、运气,一个都不能少。临床试验:任何阶段都有可能“出局”在46家倒闭/破产的公司中,有50%以上的公司因临床试验受阻或失败最终走向关闭。他们有些是因临床试验安全性问题未得到解决而主动选择停止公司运行,有些是临床试验失败进而导致资金不足最终被迫宣布倒闭/破产。Rubius Therapeutics作为全球首个红细胞疗法公司,在2023年年初走向了结束。Rubius Therapeutics成立于2013年,由Flagship Pioneering孵化,融资超2.45亿美元,并在2018年登陆纳斯达克后公司市值一度超过20亿美元,成为当时最“贵”的上市红细胞疗法公司。Rubius Therapeutics倒下的直接原因是财务上的压力。但实际上,在由这项创新技术研发的早期产品多折戟于I期临床阶段后,Rubius Therapeutics的处境就逐渐艰难了起来,裁员、欲出售或合并等多种自救方式也最终未将这家公司“救活”。此外,由Flagship Pioneering参与孵化的微生物组疗法公司Evelo Biosciences、外泌体制药公司Codiak Biosciences、代谢调节剂生物技术公司Axcella Health皆因多起临床试验受阻或失败后资金不足而倒闭。如果说,以Flagship Pioneering参与孵化的4家倒闭公司是折戟于早期临床试验的公司代表,那么因III期临床试验失败而倒闭的公司更令人警醒。Xenikos是一家致力于研发自身免疫类疾病药物的公司。该公司推出的T-Guard 是一种新型药物,具有治疗移植相关排斥、急性实体器官排斥和几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力。2022年6月,Xenikos开始了一项全球III期临床研究(NCT04934670 ),评估T-Guard在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有III/IV级类固醇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患者中的效果。2023年初,在对正在进行的研究数据进行审查后,数据安全和监测委员会 (DSMB) 建议停止该研究。Xenikos在官网中写道:“尽管我们认为DSMB的结论可能为时过早,但患者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研究已停止,Xenikos也决定停止运营。”成立于2013年的Tricida是一家专注于肾病药物研发和商业化的制药公司。该公司唯一资产Veverimer旨在通过治疗慢性代谢性酸中毒来减缓慢性肾病的进展。然而,在该药物III期临床试验失败后,该公司股价暴跌94%。裁员、出售Veverimer等“自救”途径最终也未能改变Tricida走向破产的命运。即便后期临床试验能顺利开展,过时或过于“前卫”的药物也未必能在监管部门处获得通过。因核心产品上市失败而最终走向倒闭的公司也不在少数,虽然在倒闭前他们也曾试图布局其他药物来做支撑,但还是未能扭转局面。商业化:切勿“盲目”扩张对于临床阶段的医药公司而言,能将产品实现商业化就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的使命了,但这并不代表公司已经到达“安全位置”。2023年8月,合成生物学鼻祖Amyris宣告破产,并开始出售其消费品品牌来缓解资金压力。成立于2003年的Amyris凭借着利用微生物合成青蒿酸做出成绩后,进而成为了合成生物学领域纳斯达克上市第一股。随后又凭借合成化妆品原料之一的角鲨烷成为巴黎欧莱雅雅诗兰黛等众多知名化妆品品牌合作商。但看到化妆品的高利润之后,Amyris不甘于只做一家原料供应商,而是也想从消费品市场中“分一杯羹”。于是,Amyris开始创建自己的消费品品牌,做起了To C的生意。但由于缺乏消费品商业化的充足经验,销售成本的增加并没有带来销售额的上涨,在扩张建立了14个不同类的品牌后,Amyris意识到了亏损的严重性。不过已经来不及了。在Amyris申请破产时,拥有的是5~10亿美元的资产和10~100亿美元的债务。用技术做出上市产品和将产品变成畅销品,需要的是不同的技能。如何让核心团队兼具科学家和企业家属性,或许是创业者和投资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医药行业的创新研发本就是在“死亡谷”中寻找生路的过程,更多人的参与、更好的装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医药公司走得更远,但同样稍有不慎依旧可能走向终结。而这个世界,永远需要敢于前进者。Copyright © 2024 PHARMCUBE. All Rights Reserved.欢迎转发分享及合理引用,引用时请在显要位置标明文章来源;如需转载,请给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送消息,并注明公众号名称及ID。免责申明:本微信文章中的信息仅供一般参考之用,不可直接作为决策内容,医药魔方不对任何主体因使用本文内容而导致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更多内容,请访问原始网站
文中所述内容并不反映新药情报库及其所属公司任何意见及观点,如有版权侵扰或错误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24小时内配合处理。
靶点
-
立即开始免费试用!
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是智慧芽专为生命科学人士构建的基于AI的创新药情报平台,助您全方位提升您的研发与决策效率。
立即开始数据试用!
智慧芽新药库数据也通过智慧芽数据服务平台,以API或者数据包形式对外开放,助您更加充分利用智慧芽新药情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