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项与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卡替医疗) 相关的临床试验Phase Ib Clinical Study on the Safety, the Tolerability,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the Efficacy of ScTIL Injection (Gene Modified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B Lymphocyte Adjuvant in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Solid Tumors
This is an open-lable, single-arm, single-dose escalation and multiple-dose extention clinical study of cell therapy designed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 tolerance, the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the safety and the efficacy of ScTIL210 injection alone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B lymphocytes adjuvant in the treatment of digestive system malignant solid tumors.
A Phase I Clinical Study to Evaluate the Safety, the Tolerability, the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icacy of ScTIL Injection (Genetically Modified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Malignant Solid Tumors
This is an open-lable, single-arm, dose escalation and dose extension phase I clinical study of ScTIL designed to observe and evaluate the safety, the tolerance, the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TIL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malignant solid tumor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future clinical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best recommended phase II dose (PR2D) and treatment scheme.
A Open, Single Arm, Phase IIa Clinical Study on the Safety, Pharmacokinetics, and Efficacy of ScTIL (Genetically Modified 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 in the Treatment of Gynecological Malignancie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ScTIL in the treatment of recurrent or refractory cervical cancer, ovarian cancer and malignant trophoblastic tumor, to evaluate the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ScTIL, and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hanges of CTC, ctDNA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Library of malignant tumor subjects before and after ScTIL treatment.Treatment will be terminated upon progressive disease, unacceptable toxicity, or withdrawal of consent. Subjects with responses other than progressive disease will receive subsequent rounds of ScTIL treatment.
100 项与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卡替医疗)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卡替医疗)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卡替医疗) 相关的专利(医药)
1
项与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卡替医疗) 相关的新闻(医药)大会由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同写意专业策划,以“打造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为主题,邀请众多行业领袖和先锋人物一起取势明道,就如何打造中国医药新质生产力,面向未来创新药如何立项,资本寒冬下的创新药BD与出海,GLP-1&小核酸药物以及抗体药的质量与生产四大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为行业发展提供方向性指引。细胞治疗苦实体瘤久矣,直到全球首款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产品获批,令业界看到了新的希望。2月,Iovance结束了10余年的长跑,如愿从FDA拿到所开发的Amtagvi上市许可,用于PD-1/PD-L1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黑色素瘤。这不仅是Iovance商业化的突破,也证明了TIL的成药可能,有望带领细胞治疗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但令人欢喜之余,需要看到,TIL疗法仍未打破一个更大的宿命——同样作为自体免疫疗法,Amtagvi定价超过一众CAR-T产品,来到51.5万美元的水平;近1个月的细胞制备周期,也让降本增效难以谈起。除了难以平衡的商业化挑战,Amtagvi对手术组织的依赖、辅助治疗的毒副作用,同样令这款首创产品远未达到完美。类似问题,也是其他TIL疗法玩家要面对的。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已有10余家Biotech进入TIL疗法赛道,进度最快的产品最早会在2026年上市。我们好奇,当Amtagvi打响了成药的第一枪,其余竞品有多少能够趁势而上?而它们之中,存在那些颠覆格局的机会?近期,同写意就此采访了卡替医疗创始人、董事长谷为岳。这是一家颇为迥异的本土Biotech,2015年落户北京,所做的产品也高举高打。卡替医疗将Amtagvi描述为第一代TIL疗法,而自己正在开发的,是第四代的产品。针对传统技术路线的局限,卡替医疗希望从细胞来源、产品设计、制备过程、治疗机制、临床实施方式等环节实现变革。Iovance获得了里程碑式的胜利,卡替医疗也致力于颠覆性的创新。这种颠覆性,不仅因其细胞取材无需依赖手术而仅靠外周血单采,更集中体现在“单采-回输”的周期上。卡替医疗称,他们的在研疗法将该过程缩短至2天。它意味着,患者今天单采,后天就能回输了。对比动辄1个月的其他细胞治疗,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周期的缩短可以带来很多想象,例如产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卡替医疗还透露,由于采取了新的技术路线,他们可以省去传统TIL疗法的清淋预处理、巨量IL-2辅助用药等环节以及副作用。以下,是同写意跟卡替医疗创始人、董事长谷为岳的对话。谷为岳卡替医疗创始人、董事长1首款TIL疗法:里程碑与局限同写意:细胞治疗被看作是制药业的下一波机会浪潮,现在全球首款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产品Amtagvi获批,也进一步拉高公众预期。怎么理解TIL疗法?卡替医疗:实体瘤治疗一直是世界性难题。CAR-T细胞治疗仅在血液肿瘤取得较好的疗效,对实体瘤的作用非常有限,这主要源于,它本质上仍是一种升级的靶向疗法,难以解决实体瘤的异质性难题。目前,人类还没有在实体瘤领域找到一个“理想”靶点,也就是说,这个靶点是所有癌细胞都携带、正常细胞不携带的。靶向疗法往往只针对一些在肿瘤中高表达、正常细胞低表达的靶点,而晚期肿瘤甚至还可以进一步演化出成百上千的突变,在不同患者间,突变的组合各不相同。综合起来看,“异质性”会让癌细胞对靶向疗法产生逃逸,导致治疗失败。TIL疗法就是针对该痛点开发出的方案。简单概括,它的原理是最大化利用人体进化数10亿年的免疫系统。众所周知,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近乎无限多样性的T细胞,而T细胞受体(TCR)则用于识别特定的抗原靶点。免疫系统对每一种癌细胞突变,都会有相应的TCR进行识别,进而产生“靶向药”。这是大自然进化的强大和神奇之处,也是人类科技手段现阶段难以企及的。照着上述思路,如果将癌症患者体内自生的成百上千种T细胞“靶向药”在体外分离,运用技术对其赋能、增强,再回输给患者,理论上就应该能对抗肿瘤了。这就是TIL疗法的出发点。既然这些T细胞能识别、对抗肿瘤,那就一定能在其“战场”——肿瘤病灶中找到。借助手术获得肿瘤病灶组织,从中预富集得到的TIL细胞数量还很少,需要大幅扩增成千上万倍,再回输给患者。这就是当前TIL疗法的基本技术路线。我们姑且称之为“第一代TIL”。TIL疗法从诞生到现在快40年,经过大量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明这种技术路线是可行的。Iovance第一代TIL产品本次获批的适应症,是用于包括PD-1单抗在内的传统治疗无效的晚期黑色素瘤。根据披露的数据,应用该疗法后,有32%的患者肿瘤出现大幅缩小,证明出现客观缓解,并且很多患者疗效持续时间长达数年。同写意:所以Amtagvi算是“第一代TIL”?如何看待它的上市所带来的影响?卡替医疗:Amtagvi的成功具有很大的里程碑意义,我从三方面来谈。首先, Amtagvi上市意味着细胞治疗进入实体瘤TIL治疗时代,这只是一个开始,TIL疗法有着无比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应用范围来看,TIL疗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癌症患者。一方面,TIL疗法没有固定靶点,也不受患者是否携带某种靶点的限制,理论上免疫系统可以适用于任何靶点。另一方面,人体免疫机制适用于所有癌种,TIL疗法也有这种潜力。Iovance今后应该还会申报、拓展其他适应症的应用。其次,本次获批体现了FDA监管理念的重大突破。一般的肿瘤靶向药,都有清晰的靶点及其作用机制,这也是药物获得监管层批准上市的必要条件。TIL疗法是多种识别肿瘤的T细胞“靶向药”的组合,但其中具体是哪些TCR,以及各自分别识别了哪些肿瘤靶点,这都属于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实践里,即便没有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对当前TIL疗法制备过程、治疗结果都没有太大区别。FDA批准Amtagvi上市,意味着监管尺度的重大突破。换句话说,没有特定、固定靶点的疗法,比如TIL产品,只要在临床试验中证明安全、有效,能给患者带来获益,就有可能获得药监部门的认可。最后,Iovance尽管在美国取得突破,客观上,却也打通了国内同类TIL产品获批路径。本次FDA批准Amtagvi上市,将成为全球的风向标。可以预期,未来几年,国内同类TIL产品的获批也将如雨后春笋。同写意:您也提到“第一代”这个概念,目前的TIL技术有什么局限性?卡替医疗:是的,之所以称为第一代TIL疗法,是因为它存在应用场景、毒副作用、制备成本、周期以及对医疗资源占用等诸多局限性。具体来说,尽管我们说TIL疗法理论上可以不限靶点、不限适应症,但当前实际多用于病灶位于体表、易于手术取组织的癌种如黑色素瘤、宫颈癌。而对晚期癌症患者,第一代TIL产品发挥空间有限——产品依赖于手术取材,患者却大多没有手术机会;即便有手术机会,产品制备失败率也很高。安全性方面,第一代TIL技术在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化疗预处理,用于清除淋巴细胞;并且在细胞回输后,要同步多次进行超大剂量IL-2的辅助用药。这二者都会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比如2023年12月,Iovance报告了1例与清淋预处理方案相关的患者死亡事件,FDA就要求其临床试验暂停。另外,第一代TIL技术细胞培养成本非常高。Amtagvi定价为5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370万元,“天价”将限制TIL的商业化普及应用。高定价的一个因素是高成本,高成本又与长制备周期有关。第一代TIL技术需要30到40天的处理时间,Iovance将制备周期压缩到22天,但若加上质控时间,仍然要1个月左右。还有一个局限是,第一代TIL技术对医疗资源的占用也比较严重。晚期癌症患者从手术后,TIL产品制备期间的1个月,包括细胞回输前1周进行化疗预处理,都要住院观察。回输之后持续输注IL-2,患者也要住院观察约1个月。而治疗1位患者,需要一个高水平医疗团队,持续跟进约2个月的住院观察,这种是很多医院难以支持的。2如何打造2天“单采-回输”神话?同写意:除了Iovance,还有很多Biotech都在布局TIL疗法。卡替医疗是什么时候进入这个领域的?卡替医疗:卡替医疗成立于2015年,得到了TIL技术奠基人——美国NIH教授Steven Rosenberg教授,以及CAR-T之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Carl June团队背景的科学家顾问团队指导,并陆续建了CAR-T、TCR-T等技术平台。2016年,我们开启实体瘤细胞治疗技术的研发,基于基因测序背景优势,开发了肿瘤新抗原(neoantigen)反应性T(neoT)细胞技术和基因修饰的neoT技术,当时称为超强型neoT(或者SNT)。到2017年和2018年,我们将前面的基因修饰技术,分别运用于TIL、外周血类TIL(cTIL),得到了超级TIL(STIL)和ScTIL。借助体外、动物以及IIT临床研究探索,卡替医疗不断升级ScTIL的基因修饰、制备工艺和质控技术,至今已布局多项底层专利,形成中国原创的外周血类TIL技术平台。同写意:也就是说,目前卡替医疗的产品都做了基因编辑改造。能否解释一下cTIL,它和TIL之间是什么关系?卡替医疗:TIL来自肿瘤组织,cTIL来自外周血循环系统(circulating)。它们的共性之处,是都具有对肿瘤多靶点的特异识别能力。基于不同生物标志物,所分选出的T细胞特征不同。我们分选的cTIL,与TIL有着共同的TCR队列,即存在着与TIL类似的特异识别肿瘤的能力。同写意:从cTIL而来的ScTIL疗法,它又有什么特点?如何理解它的“超级”?卡替医疗:所谓“超级”,是我们内部对产品迭代程度的一种叫法,相信各机构都有自己内部的迭代名称定义。ScTIL是在第一代TIL基础上升级三代之后的第四代产品。应用场景上,ScTIL原料来自外周血,不再依赖手术取材,因此几乎适用于所有患者,更有可能突破实践中的癌肿限制。安全性上,得益于基因修饰,ScTIL无需清淋处理,也无需IL-2辅助用药,故没有这类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生产成本上,ScTIL体外扩增成本可忽略,厂房摊销成本大幅降低。制备周期上,ScTIL最新的技术版本可缩短至2天,患者今天单采,后天即可回输。医疗资源占用上,ScTIL几乎无需住院观察,故极大减少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可以说,ScTIL从底层颠覆了第一代TIL的设计理念,并突破第一代TIL的诸多局限。同写意:目前ScTIL疗法的预期疗效如何,有进行验证吗?卡替医疗:ScTIL的基因改造,包括增强、扩大外周血类TIL细胞的“战斗力”和“兵力”的设计,因此理论上疗效会比未经基因改造的第一代TIL技术要强大。经过持续迭代,ScTIL已在近几年的多个概念验证的IIT临床研究中,展现出极佳的疗效潜力,包括针对单个癌种的,以及不限癌症的研究,近期会有系列文章见刊发表。当然,从前期IIT临床研究成果,到成为细胞药物,其疗效还需要经过药监部门批准的IND研究才能得到。同写意:对于ScTIL疗法的最新迭代技术,患者“单采-回输”周期仅需2天,跟其他细胞治疗产品相比,这非常快了。卡替医疗是怎么做到的?卡替医疗:“单采-回输”周期取决于两个过程,一是体外细胞制备过程,一般CAR-T疗法大约20天,TIL疗法大约1个月;二是单采后的化疗清淋预处理过程,一般1周左右。即便在治疗血液肿瘤的CAR-T领域,有些机构已经开发出快速工艺,但仍需对患者进行单采后为期约1周时间的清淋预处理,所以患者等待时间实际上仍在1周以上。第一代TIL的制备周期需要22至35天,这主要是由第一阶段为期11天的TIL细胞预富集,累加上第二阶段为期11至24天的体外扩增周期决定的。而我们的ScTIL最新一代版本,分选富集cTIL速度快,仅需2小时。另外,基于特殊的基因改造设计,ScTIL完全可以在体内扩增,而无需体外扩增,换言之,体外扩增周期为0。在治疗过程中,ScTIL疗法同样不需要清淋预处理。综合下来,患者“单采-回输”周期就可以控制在2天。同写意:可否集中谈谈,“单采-回输”周期缩短到2天的意义和价值?卡替医疗:首先,2天周期将助力ScTIL疗法展现更好的疗效。最简单的理解,患者不再需要等一个月,病情不会因漫长的等待而进展,自然使疗效提升。第二,2天周期进一步提升ScTIL疗法的患者可及性和适用性。患者今天单采,后天就能回输。病人到外地医院看病,待2天治疗就结束,极大方便患者安排行程。第三,2天周期将提升医疗资源利用率。ScTIL疗法安全性高,无需住院观察,几乎不占床位,将极大提升医院的服务通量。第四,2天周期将有利于降低细胞制备成本,并有利于未来规模化量产。同写意:降本增效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在中国,各方对医疗的价格都很敏感。卡替医疗:已上市的CAR-T产品售价,在欧美国家是37万到47.5万美元,在中国约为100万到120万元;而首款TIL产品Amtagvi售价,更是高达51.5万美元。高昂的价格,将限制细胞治疗产品的普及应用。细胞制备成本中,厂房设备摊销成本是重要组成部分。细胞治疗GMP标准对厂房的洁净度等级要求极高,因此,厂房建设的摊销成本以及高洁净度厂房的维护成本也就极为高昂。对厂房的利用率或周转率将决定每生产一位患者的细胞的成本。细胞治疗的监管法规要求,一个细胞制备车间在同一段时间只能用于制备一位患者的细胞。同样30天时间,2天快速工艺可以比30天工艺多生产15倍的产品,换算过来,摊薄到每一例患者的厂房设备摊销和维护成本就骤降15倍。降本的同时,产能也会大大提高。目前已上市的细胞药物基本都面临产能瓶颈难题,大多数产品的年产能不超过1万例。还是以新上市的Amtagvi为例,Iovance联合其外包生产基地的合并产能,也不过区区每年7000例。传奇生物和强生合作开发的BCMA CAR-T颇受市场欢迎,不过产能有限,已出现断货的局面,传奇生物不得不委托诺华帮助其生产。因此,ScTIL疗法的2天快速工艺,将极大提升细胞治疗的厂房、设备周转率,从而实现产品的降本增效。同写意:具体来说,ScTIL疗法成本可以有多大的下降空间?卡替医疗:第一代TIL的生产成本主要是体外扩增成本,需要将TIL细胞在体外扩增到千亿细胞(1011)级巨大剂量,其细胞培养成本非常高。ScTIL自带“扩增因子”修饰可以在体内扩增,而无需体外扩增,体外扩增成本可以抹去。另外,ScTIL的快速工艺可将厂房摊销成本降低十多倍。多个因素叠加,成本下降会非常可观。3让梦想照进现实的距离同写意:ScTIL疗法有这么多优势,是不是会完全替代现在的TIL技术,甚至很多的抗肿瘤药物和疗法?卡替医疗:这倒不太可能。癌症是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多种疗法有机联合一般会优于单种疗法。ScTIL疗法与现在的TIL疗法,以及绝大多数的抗肿瘤药物和疗法,在机制上都是不冲突的,甚至是互补的。比如对不能获取手术组织、无法采用TIL疗法的患者,可以采用ScTIL疗法。对能获取手术组织的患者,可采用第一代TIL疗法,也可同时采用外周血来源的ScTIL疗法。ScTIL疗法与手术、介入、放疗、质子治疗甚至溶瘤病毒等局部疗法也是互补的。局部疗法清除局部肿瘤病灶,而ScTIL疗法可以有效全身清扫,清除残余癌细胞,包括游离的癌细胞(CTC)。至于靶向药、CAR-T、TCR-T等疗法,聚焦的是杀灭带有靶点的癌细胞,而对靶点逃逸的癌细胞,则可联用ScTIL疗法进行清除。如果非要说,大概只有化疗或其相关疗法(如ADC),与ScTIL疗法会有冲突。ScTIL疗法要从患者自身免疫细胞取材,而化疗是细胞毒药物,会伤害免疫系统。其实,化疗影响的不仅仅是ScTIL疗法,而是包括CAR-T、TIL在内的一切自体免疫疗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无论是第一代TIL疗法还是ScTIL疗法,疗效都还有巨大提升空间。TIL和ScTIL是取材于患者自身T细胞,因此患者自身T细胞状态决定着疗效。现阶段的应用场景,对TIL疗法和ScTIL疗法是不太有利的,它们只被允许用于统药物治疗失败的患者,传统药物包括严重摧残患者免疫系统的化疗药物,这对TIL疗法和ScTIL疗法来说,都是一手极烂的牌,很难打出好成绩。TIL疗法、ScTI疗法未来若能走到一线早期应用场景,疗效必然会比治疗晚期、末线患者的场景大幅提升。同写意:前面提到,ScTIL疗法目前还未申报IND。相比国内其他TIL疗法公司,ScTIL起步更早,但为何申报的步伐似乎显得慢了些?卡替医疗:一种细胞治疗技术发展为一种药物,需要经历从其科学原理、概念验证、早期临床概念验证、CMC开发、非临床验证、IND临床试验等一系列的研究。第一代TIL疗法从概念诞生,到今天Iovance产品首次获批,经历了近40年的漫长探索。比如,TIL如何预富集?如何大幅扩增培养并且不导致细胞过度耗竭?为什么要做清淋预处理、IL-2辅助用药以及具体是怎样的给药剂量和频次?这种种问题和细节,都是从黑暗中历经艰难的科学探索才找到答案。如果只是沿袭西方的成果,沿着前人用40年趟过的路走一遍,就类似仿制药,不需要再做太多探索研究的工作,IND申报当然会很快。只不过,底层的原创技术是西方的,科学贡献也是西方做出的。而ScTIL疗法就不同。如何从外周血中筛选类cTIL?如何改善这些细胞的状态?如何通过基因修饰克服肿瘤微环境?如何将体外扩增改为体内扩增从而避免清淋预处理和IL-2辅助用药?它们都没有现成答案,都需要探索。我们历经近10年时间,原创性开发了ScTIL底层技术平台并申请了国际专利,这是真正的底层原创技术,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做出的科学贡献。我们已经完成ScTIL疗法最艰难的前期探索工作,也将很快将进入IND申报阶段。相信中国的其他TIL疗法公司也在开发升级版的TIL技术,将更多的创新元素加入进来。同写意:展望未来,TIL类技术的应用,会是怎样的前景?卡替医疗:首先,TIL产品迟早将会成为肿瘤治疗的一线用药。尽管现阶段很多TIL疗法依赖于手术取材,这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是个巨大的限制,但可以预期,TIL疗法发展的下一步就会是应用关口前移,即应用到早期癌症患者,这类患者大多数都需要进行手术,到那时手术取材将不再是障碍。其次,未来TIL疗法会呈现更好的疗效。当前阶段TIL疗法只被允许应用于晚期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这类患者往往病情很重,且经历多线化疗之后,自身无论是身体状况、免疫机能、TIL状态都非常差,如果把肿瘤比喻为“敌方”,自身TIL比喻为“我方”,这类患者总体表现就可以形容为“敌强我弱”的态势。而一旦TIL疗法应用关口前移,应用到早期癌症患者,这些患者癌症病灶会被手术切除,只剩下残余的游离癌细胞。加上TIL未经化疗摧残,状态尚佳,这些患者整体呈现“敌弱我强”的态势,相信在这样的场景下,TIL疗法会展现更佳的疗效。最后,ScTIL等创新型TIL或类TIL技术将大放异彩。新一代技术致力于突破传统TIL疗法的诸多局限,使疗效更好、更安全(无需清淋和IL2),应用更便捷(仅需外周血采集无需手术),制备更快速(比如从一个月骤降到2天),成本更低更易于普及推广,从而造福广大患者。
100 项与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卡替医疗)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