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tive, not recruiting临床3期 Randomized, Parallel Group, Phase III, Non-inferiority Study Comparing Ipratropium / Levosalbutamol Fixed Dose Combination in pMDI Form and Ipratropium and Salbutamol Free Dose Combination in pMDI Form in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The goal of this clinical trial is to compare the acute bronchodilator effect of pMDI formed Ipratropium / Levosalbutamol 20 mcg / 50 mcg fixed dose combination or pMDI formed Salbutamol 100 mcg Inhaler and Ipratropium 20 mcg Inhalation Aerosol in combination in stable moderate-severe-very severe COPD patients.
A Randomized, Parallel Group, Phase III, Non-inferiority Study Comparing Ipratropium / Levosalbutamol Fixed Dose Combination and Ipratropium and Levosalbutamol Free Dose Combination Nebuliser Solutions in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The goal of this clinical trial is to compare the acute bronchodilator effect of the Ipratropium / Levosalbutamol 1.25 mg & 0.5 mg / 2.5 mL fixed dose combination nebuliser solution or Levosalbutamol 1.25 mg / 3 mL nebuliser solution and Ipratropium 500 mcg nebuliser solution in stable moderate-severe-very severe COPD patients.
Comparison of Acute Bronchodilator Effects of Ipratropium/Levosalbutamol 20/50 mcg Fixed Dose Combination Delivered Via pMDI and Salbutamol 100 mcg Inhaler Plus Ipratropium 20 mcg Inhalation Aerosol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Moderate-Severe-Very Severe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compare acute bronchodilator effects of Ipratropium/Levosalbutamol 20/50 mcg Fixed Dose Combination (2 inhalations) via pMDI and Salbutamol 100 mcg Inhaler (2 inhalations) plus Ipratropium 20 mcg Inhalation Aerosol (2 inhalations) Free Combination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moderate-severe-very severe COPD.
100 项与 异丙托溴铵/左沙丁胺醇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异丙托溴铵/左沙丁胺醇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异丙托溴铵/左沙丁胺醇 相关的专利(医药)
8
项与 异丙托溴铵/左沙丁胺醇 相关的新闻(医药)精彩内容12月6日,CDE官网显示,盈科瑞申报的中药1.1类新药双参苓颗粒获得临床试验默示许可,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米内网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统计范围详见本文末)泌尿系统中成药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今年以来,盈科瑞已有8款新药(含原料药)获批临床,其中6款为中药1类新药。双参苓颗粒具有温补脾肾、活血化瘀、渗湿泄浊等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脾肾阳虚证,症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倦怠乏力、腰酸膝软、浮肿、畏寒肢冷、尿少便溏。该方为临床经验方,由古代经典名方加减化裁而来,临床应用时间较长,安全性较高。米内网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泌尿系统中成药销售额呈逐年增长态势,2022年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3.15%。近年来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泌尿系统中成药销售情况来源:米内网格局数据库除了盈科瑞的双参苓颗粒外,目前还有多款泌尿系统中药1类新药获批临床,包括艾拉片(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驹藿片(北京纽维珀奥医药)、柴芩通淋片(石家庄以岭药业)、傣肾宁颗粒(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医药研究所)等。近年来,盈科瑞不断加大对创新药的研发投入,产品管线日益丰硕。2023年至今,公司拿下5个生产批件,包括吸入用异丙托溴铵溶液、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溶液、枇杷清肺颗粒等;此外,获得8个新药临床批件,涵盖皮肤科、眼科、骨科、妇科等领域。2023年以来盈科瑞获批临床的新药来源:米内网综合数据库8款新药中,有6款为中药1类新药,分别为金连消风颗粒、杞菊颗粒、天癸苁盈颗粒、马钱子碱、马钱子碱凝胶贴膏、双参苓颗粒;2款化药均为吸入剂,分别为YKRH00020吸入溶液、盐酸左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吸入溶液。资料来源:米内网数据库、CDE官网等注:米内网《中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城市公立医院和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城市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不含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不含县乡村药店;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数据统计截至12月7日,如有疏漏,欢迎指正!本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872470254@qq.com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分享、点赞、在看】点一点不失联哦
近年来,随着国内药品研发创新意识的加强,大量的资源涌入到创新药领域。在国产1类新药快速形成“卷”势的同时,部分研究工作投入于改良型新药领域,以期开发出一片蓝海。因此,2类改良型新药受理号数量也随之快速增长。那么,2022年国内改良型新药的申请情况如何?走势如何?能给我们哪些启示?本文将做分析。01近3年国内化药2类改良型新药注册申报情况通过药智数据查询(时间截止2022-12-28),近3年(2020-2022年)2类化药申报趋势在整体增长的状态下,在逐渐趋于平稳(相关数据见图1)。受理号方面,2020年2类化药承办数量为327件;2021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长率达31%;但2022年的受理号共计416件,与2021年数量相近,走势趋于平稳;IND方面,2020年2类化药承办数量为222件;2021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增长率达44%;但2022年的受理号共计269件,与2021年比较,明显下滑;NDA方面,近3年的承办数量分别为52、40、52,相对较平稳。图1 2020-2022年国内2类改良型新药申报趋势022022年2类改良型新药申报分布作为2类改良型新药,按照注册申报,又可以细化为2.1、2.2、2.3、2.4类;其中关注度较多且难度较大的类别当属2.1类,即“含有用拆分或者合成等方法制得的已知活性成份的光学异构体,或者对已知活性成份成酯,或者对已知活性成份成盐,或者改变已知盐类活性成份的酸根、碱基或金属元素,或者形成其他非共价键衍生物,且具有明显临床优势的原料药及其制剂”。而2.2类重点指向“含有已知活性成份的新剂型、新处方工艺、新给药途径”、2.3类重点指向“含有已知活性成份的新复方制剂”、2.4类重点指向“含有已知活性成份的新适应症的制剂”;同时,还需重点关注“具有明显临床优势”。基于上述注册分类要求,再来看2022年2类新药的注册申报数据可以发现,2.1类的受理号数量为9件,是4个亚类中数量最少的类别;2.2和2.4的数量总和占比整个2类新药申报总量的86%,具体的技术指向为新剂型和新适应症。图2 2022年国内2.1-2.4类受理号承办数量统计这里再重点介绍下2022年注册申报的2.1类品种。申请类型为新药的有南京海融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射用HR1801、北京君科华元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MBT-1316片、以及江苏和晨药业有限公司的盐酸左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吸入溶液,其他均为补充申请。具体见下表。表1 2022年国内2.1类新药申报品种数据来源:药智数据032022年2类化药IND品种注册申报分析2022年2类化药IND品种数量共计269件,其中新药品种183件,进口品种86件。申请类型为“新药”方向的药物,“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占比最高,为34.24%;其后依次为“感觉器官”、“神经系统”、“消化道及代谢”、“呼吸系统”用药。图3 2022年国内2类新药IND治疗领域分布申报企业方面,2类新药IND品种相关的申报企业近89家,按受理号数量排序依次为齐鲁制药、正大天晴药业、越洋医药、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北京华昊中天生物医药、江苏恒瑞、石药中奇等。图4 2022年国内2类新药IND企业分布(部分)申请类型为“进口”方向的药物,“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同样占比最高,为62.5%,后依次为“消化道及代谢”、“肌肉-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与类型“新药”比较,在品种分布方面还是略有区别,如心血管系统药物、肌肉-骨骼系统药物的分布等。图5 2022年国内2类进口IND治疗领域分布申报企业方面,2类进口IND品种相关的申报企业近32家,按受理号数量排序依次为诺华制药、礼来制药、Albireo AB、Biogen、强生、艾伯维等。图6 2022年国内2类进口IND企业分布(部分)042022年2类化药NDA品种注册申报分析NDA方面,2022年2类化药CDE承办的受理号数量近52个,新药:进口的比例近于2.7:1。国产新药方面,NDA受理号数量最多的为江苏恒瑞,后依次为上海恒瑞、力品药业、厦门恩成制药、四川普锐特药业、四川科伦药业、山东盛迪、山东绿叶等。品种方面,具体有阿利沙坦酯氨氯地平片、利培酮口溶膜、羟乙磺酸达尔西利片等,注册类型整体以2.2和2.4为主要类别。图7 2022年/国内2类化药新药NDA企业分布(部分)进口新药方面,NDA受理号数量排序依次为艾伯维、拜耳制药、礼来制药、阿斯利康等。品种方面,具体有乌帕替尼缓释片、达格列净片、伊布替尼胶囊、达罗他胺片、非奈利酮片、巴瑞替尼片,注册类型全部为2.4类。图8 2022年/国内2类化药进口NDA企业分布(部分)05总结与阶段展望国内2类新药注册申报数量以2.2类和2.4类为主,而2.2类和2.4类与1类新药数量相关度较高,所以2类新药的注册申报走势会与1类新药数量呈现一定的相关。2.1类品种数量仍然不多,该领域的深挖和技术积累仍需加把劲。2类新药受理号数量较多的企业仍集中于国内外一些大型药厂头部公司,一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虽涉猎,但整体投入还不够多。2类改良型新药的走势已趋于平稳,阶段性的开发全景已经呈现,未来变动应该不大。数据来源:药智数据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药智网立场。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对本文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maxuelian@yaozh.com。责任编辑 | 提特转载开白 | 马老师 18323856316(同微信)— Tips —长按/扫码入读者群交流投稿请联系:马老师 电话/微信:18323856316邮箱:maxuelian@yaozh.com 阅读原文,是受欢迎的文章哦
尽管如今医药行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仍有许多疾病领域存在较大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呼吸领域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呼吸领域呈现出两大显著特征:一方面,我国有着庞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人群。据统计,我国有5000万哮喘患者、1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2亿过敏性鼻炎患者。另一方面,由于吸入制剂技术壁垒高、仿制难度大,我国绝大部分市场份额长期被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勃林格殷格翰三大龙头所占据。不过,随着近年来健康元、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核心子公司)、恒瑞医药等实力强劲的国产企业迎来呼吸用药产品上市收获期后,外资龙头长期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一、国内吸入制剂市场被AZ、GSK等外资龙头主导,国产化率不足10%目前,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我国居民第三大慢病死因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排名第三。此外,因病毒而导致的呼吸疾病,如呼吸道合胞病毒、过敏症等也不容忽视。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而且,受空气环境恶化、人口吸烟率增高、人口高龄化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哮喘/COPD发病率仍将不断增加。从治疗手段看,吸入制剂是预防和治疗哮喘、COPD等呼吸道疾病的首选给药方式,分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β2受体激动剂(短效/长效)、抗胆碱能拮抗剂(短效/长效),剂型包括定量吸入气雾剂(MDI)、吸入粉雾剂(DPI)、雾化吸入溶液 (NEB)和和喷雾剂(Spray)。不过,从市场格局看,由于多数吸入制剂为药械结合,研发难度和仿制壁垒极高,导致我国吸入制剂市场长期被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勃林格殷格翰占据,国产化率不足10%。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报显示,2019年国内吸入制剂市场规模为33.13亿元,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葛兰素史克占据前三,市占率分别为61.5%、14.6%、12.6%,合计高达88.7%;国产企业合计市占率仅为8.7%,其中市占率最高的正大天晴,仅为3.4%。呼吸领域之所以深受市场关注,除了患者人群庞大、市场前景好、行业进入壁垒较高以外,诞生的许多“重磅炸弹药物”更是让国内药企垂涎欲滴。目前,全球哮喘/COPD药物领域已经诞生了多款破10亿美元级别的重磅产品,例如奥美珠单抗、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噻托溴铵、沙美特罗替卡松、布地奈德混悬液、维兰特罗糠酸氟替卡松及沙丁胺醇等。随着这些重磅炸弹药物专利到期后,健康元、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等国内药企纷纷介入仿创药的研发。二、健康元:呼吸领域业绩增速高,已处于产品上市收获期健康元的业务范围涵盖了化学制剂、中药制剂、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诊断试剂及设备、保健食品等多个领域。其中,化学制剂业务占了公司一半的收入,主要包括呼吸系统、辅助生殖、消化道、抗感染和精神类等领域。健康元的化学制剂业务分类 来源:2022年中报这两年,健康元的呼吸领域业绩增速非常高,而且业务占比保持增长态势。2021年,公司呼吸领域实现新增销售收入5.77亿元,占化学制剂业务的比重为6.33%,同比增长约658%;2022年上半年,呼吸领域实现销售收入5.61亿元,占化学制剂业务的比重提升至11.69%,同比增长约259%。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化学制剂实现收入74.02亿元,同比增长7.16%,其中,呼吸制剂产品实现收入8.62亿元,占化学制剂业务的比重为11.65%,同比增长215%。相较之下,抗感染、消化道、促性激素和精神产品分别实现同比增长9.29%、-11.6%、5.81%和30.68%。可见,呼吸领域已逐渐成为健康元的重要业绩增长点。这主要得益于呼吸领域正迎来产品上市收获期。目前,健康元旗下吸入制剂已有9个品种、11个品规获批上市,其中有4款产品中标国家集采:异丙托溴铵吸入溶液、布地奈德混悬液和吸入用复方异丙托溴铵溶液(舒坦琳)中标第五批国家集采,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用溶液中标第七批国家集采。其中,2019年4月获批上市的舒坦琳,是国内首个通过一致性评价的呼吸系统吸入制剂,打破了跨国企业的垄断局面,对于吸入制剂国产替代极具里程碑意义;另外,公司此前获批上市的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盐酸左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丽舒同),既是国内首仿也是首个在中国上市的左沙丁胺醇。2022年11月,健康元自研的改良型新药妥布霉素吸入溶液(健可妥®)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个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雾化吸入抗生素,适用于成人伴肺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支气管扩张症、控制感染和改善症状,填补了支扩症患者雾化吸入治疗领域在国内无药可用的空白。研发管线方面,健康元目前布局了30余项在研的呼吸系统用药项目,涵盖阻塞性气管疾病用药、全身用抗组胺药、咳嗽和感冒用药等治疗领域,有超过10款吸入剂处于获批临床及以上阶段。其中,丙酸氟替卡松雾化吸入用混悬液、富马酸福莫特罗吸入溶液、布地奈德吸入气雾剂的仿制上市申请在审评审批中;阿地溴铵吸入粉雾剂、富马酸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盐酸左沙丁胺醇异丙托吸入溶液等多款改良型新药处于临床阶段,其中有多款产品有望拿下首仿。综上可见,健康元已在呼吸领域获批丰富产品,而且管线布局全面,如今正迎来产业布局加速兑现期,未来产品矩阵将不断扩大。三、中国生物制药:未来三年预计获批15个呼吸系统用药中国生物制药的主营业务为中药现代制剂及西药,与健康元一样,产品也涉及诸多领域,包括抗肿瘤、心脑血管、肝病用药、骨科用药、呼吸系统和肠外营养用药等。其中,呼吸领域主要由核心子公司正大天晴进行研发销售。目前,正大天晴在呼吸领域已经有4款产品获批上市,其中1款为吸入用氯醋甲胆碱,3款为吸入制剂: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天晴速乐)、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平适)、布地奈德混悬液(天晴速畅,中标第五批国采)。其中,正大天晴开发的独家品种——吸入用氯醋甲胆碱,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用于支气管激发试验的激发剂(为国内首仿、首家视同过评),原研产品尚未在国内上市,适用无临床显著哮喘的成人和5岁及以上儿童患者的支气管气道高反应性诊断,配制成溶液通过雾化吸入给药。研发管线方面,目前正大天晴共有4款抗哮喘1类新药在研,分别为吸入用TQC3721混悬液(II期临床),TQC2731注射液、TQC3564片、TQC2938注射液,均已处于I期临床阶段。其中,TQC2938属于针对ST2/白细胞介素-33(IL-33)受体的人源化IgG2单克隆抗体。业绩方面,2021年、2022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制药的呼吸系统用药分别实现销售额约21.37亿元、15.13亿元,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约8%、10%。研发管线方面,截至2022年6月30日,中国生物制药累计有临床批件、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和申报生产的在研产品共418件,其中肝病用药29件、抗肿瘤用药230件、呼吸系统用药31件。其中,在呼吸系统领域,目前共有9个呼吸系统领域的创新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4个产品处在临床II期,5个产品处在临床I期;还有20个呼吸系统领域的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候选药物处在临床申请及以上开发阶段,包括9个产品处于上市申请阶段,2个产品处于临床III期,2个产品处于临床II期,1个产品处于临床I期,7个产品处于BE实验中,以及1个产品处在临床申请阶段。在研产品中,有几款重磅产品深受市场关注:TDI01是ROCK2高选择抑制剂,目前处于I期临床,适应症包括尘肺病、肺纤维化和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中尘肺适应症开发进度较快,目前已完成美国临床I期试验并正在中国开展临床I期,全球范围内尘肺病暂无获批药物,TDI01有望填补这一空白。另外,SFT-1001和SFT-1003为两项软雾吸入产品,目前正处于晚期临床阶段。截止2021年,全球范围仅有5款软雾吸入产品,全球市场规模超过30亿美金,且过去5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35%,预计2030年全球软雾剂市场将达到70亿美金。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生物制药还在2022年中报里披露:预计呼吸系统领域未来三年(2022-2024年)将有15个生物类似药或仿制药获批上市。如果能顺利实现,无疑意味着公司的产品矩阵将大幅扩大。四、外资龙头市场份额被蚕食,吸入制剂国产替代加速如前文所述,随着健康元、正大天晴/中国生物制药、恒瑞医药等实力强劲的国产企业迎来呼吸用药产品收获期后,外资龙头长期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以布地奈德混悬液为例,原研阿斯利康曾凭借该产品长期占据国内吸入制剂市场“霸主”地位,但随着正大天晴、健康元、长风药业和普瑞特的同类产品陆续上市并中标2021年举行的第五批国采,未中选的阿斯利康市场份额被大幅瓜分。根据PDB全国样本医院市场数据,截至2021年底,阿斯利康的市场份额已缩减至73%,今年上半年市场份额进一步缩减至41%,较2020年大幅减少了47个百分点。反过来,国内四价中选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比已经达到43%,超过原研阿斯利康。更值一提的是,国内药企还在加速研发更多其他吸入制剂仿制药,未来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勃林格殷格翰等原研厂商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受到冲击。不难预见,未来随着更多国产产品获批上市,国内吸入制剂市场的国产替代步伐将大大加快。
100 项与 异丙托溴铵/左沙丁胺醇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