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项与 人促甲状腺素 (智核生物) 相关的临床试验评价SNA001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清甲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开放、多中心、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
主要目的:评价SNA001在清甲治疗中的疗效非劣效于目前临床常规应用的停服甲状腺激素疗法(THW);次要目的:观察SNA001在DTC患者术后清甲治疗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重组人促甲状腺素对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辅助诊断的耐受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性的I期临床试验
主要目的: 考察试验药物在DTC患者中的安全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征; 次要目的: 考察试验药物在DTC患者中的药效学特征; 探索性目的: 考察试验药物在DTC患者中的免疫原性特征。
100 项与 人促甲状腺素 (智核生物) 相关的临床结果
100 项与 人促甲状腺素 (智核生物) 相关的转化医学
100 项与 人促甲状腺素 (智核生物) 相关的专利(医药)
45
项与 人促甲状腺素 (智核生物) 相关的新闻(医药)精彩内容
日前,河北省医药集采网发布两则通知,拟对8个品种(按产品名称统计)增补挂网,包括3款抗肿瘤1类新药:注射用芦康沙妥珠单抗(TROP2 ADC)、格索雷塞片(KRAS G12C抑制剂)和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BCMA靶向CAR-T疗法)。米内网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肿瘤药(化+生)销售额超过1100亿元。
来源:河北省医药集采网注射用芦康沙妥珠单抗为科伦博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类创新药,属于靶向人滋养层细胞表面抗原2(TROP-2)抗体偶联药物(ADC),用于三阴性乳腺癌、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等成人患者的治疗。抗肿瘤药是科伦药业重点布局的领域之一。1类新药方面,公司已有塔戈利单抗注射液(抗PD-L1单抗)、注射用芦康沙妥珠单抗(TROP2 ADC)获批上市,注射用博度曲妥珠单抗(HER2 ADC)已申报NDA,注射用SKB518(新型ADC)、注射用SKB410(Nectin-4 ADC)、SKB337注射液(PD-L1/CTLA4双抗)、KL-A289注射液(抗LAG3单抗)等已进入Ⅰ期临床。科伦药业在研1类抗肿瘤新药来源:米内网中国申报进度(MED)数据库格索雷塞片是一款由正大天晴药业与益方生物合作开发的KRAS G12C抑制剂。该产品可抑制KRAS G12C的致癌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从而实现抗肿瘤作用,目前已获批适应症为:治疗存在KRAS G12C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等。2024年以来,正大天晴药业在抗肿瘤新药领域上收获颇丰——化药1类新药富马酸安奈克替尼胶囊、枸橼酸依奉阿克胶囊和格索雷塞片,以及生物药1类新药贝莫苏拜单抗注射液相继获批上市;化药1类新药库莫西利胶囊已提交上市申请在审,研究结果指出,与阿贝西利相比,库莫西利对CDK2的抑制作用进一步提升,有望克服目前CDK4/6抑制剂的耐药性问题。米内网数据显示,阿贝西利2024年全球销售额超过53亿美元。阿贝西利全球销售趋势(单位:亿美元)来源:米内网跨国上市公司数据库近年来,抗肿瘤药(化+生)在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简称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销售额稳步上涨,2023年拿下超1100亿元,同比增长3.68%;2024上半年继续以8.7%的增速增长至近630亿元,预计全年销售规模将再创新高。近年来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抗肿瘤药(化+生)销售趋势(单位:万元)来源:米内网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终端竞争格局此外,还有6个品种拟通过审核增补挂网,包括上海科济制药的泽沃基奥仑赛注射液、齐鲁制药的注射用依那西普、苏州智核生物的人促甲状腺素注射液、华兰基因的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礼来的加卡奈珠单抗注射液、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片,涵盖免疫抑制剂、止痛药、糖尿病用药、垂体与下丘脑及其类似药等治疗亚类;拟增补挂网理由涉及:符合本省生物制剂独家申报挂网规定,创新药、生物制剂独家、生物制剂同组最低申报挂网条件等。拟增补挂网药品(单位:元)
来源:米内网数据库、河北省医药集采网注:米内网《中国公立医疗机构药品终端竞争格局》,统计范围是: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县级公立医院、城市社区中心以及乡镇卫生院,不含民营医院、私人诊所、村卫生室;上述销售额以产品在终端的平均零售价计算。数据统计截至2月21日,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本文为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投稿及报料请发邮件到872470254@qq.com稿件要求详询米内微信首页菜单栏商务及内容合作可联系QQ:412539092
●温馨提示●
因为微信公众号修改了推送规则,最近很多读者反映没有及时看到推文。
把米内网设为“星标”,就能每天与我们不见不散啦,具体操作如下:
【分享、点赞、在看】点一点不失联哦
上市批准抗体药物偶联物申请上市引进/卖出CSCO会议
在生物医药行业深陷资本寒冬,从业者被预期减弱、融资艰难等阴霾笼罩之际,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却如同一座闪耀的灯塔,独树一帜。从令人咋舌的全球医药企业融资数据下滑,到BioBAY逆势上扬的亮眼成绩;从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到别具一格的 “造园理念”;从苏州长期坚定的政策扶持,到未来宏伟的发展蓝图,BioBAY 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让我们跟随《奔流财经社》的笔触,一探究竟。
01.
近年来,生物医药处于资本寒冬,预期减弱、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困难的情绪体现在很多从业者身上。
数据拿出来都有点吓人:
2018、2019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早期风投和私募募资达到172亿美元;
2020、2021年减少到162亿美元;
到2022、2023年,降为45亿美元,比2018—2019年暴跌84%。
还有人统计出来,近三年,中国股市生物医药板块的市值蒸发了近6000亿元。
寒风瑟瑟之中,有没有能看到希望的地方?
最近由于工作关系,拿到了一些融资数据。
2024年,业内知名的苏州BioBAY(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行业整体不景气的情况下, 竟然还有近40家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楷拓生物、鼎科医疗的融资级别都是亿元,这个成绩不得不令人惊叹。
再顺手检索了一下,更是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数据,2024年,国内新药领域共计发生投融资事件共超过180起,而在苏州BioBAY这小小170万平米的产业园内,就有近40家企业累计融资36亿元!
而在BD交易方面,苏州BioBAY的成绩也同样亮眼。
近年来,随着国内投融资环境的变化,BD交易额已经超过了IPO融资额,成为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BioBAY内亘喜生物、宜联生物、亚盛医药等企业纷纷达成重要合作30起,累计交易金额达107亿美元。
其中特别是亘喜生物,开创了中国Biotech并购史上第一单,以12亿美元、62%的溢价成为第一家被跨国药企并购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
确实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也促使了我们想研究一下:
为什么寒风之中,苏州的这面旗帜能屹立不倒,它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逻辑?
02.
成立于2007年的BioBAY,是苏州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载体,现在也可以说,它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版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BioBAY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综合竞争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产业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合作竞争力3项位列全国第一,足以证明实力。
它的厉害之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创新”。
比如创新产品,这绝对是评判一个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重要标志,就拿今年来说,BioBAY的创新药械利好消息频传,为行业发展提振了信心。
举几个例子——
智核生物研发的人促甲状腺素注射液智舒嘉®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个上市的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填补了国内分化型甲状腺癌治疗空白。
兴盟生物研制的I类创新药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注射液克瑞毕®获批用于成人狂犬病病毒暴露者的被动免疫治疗,这个产品是国内首个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抗狂犬病鸡尾酒抗体。
信迈医疗研发的肾神经标测/选择性消融系统获批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它是全球首款可标测肾神经的肾动脉射频消融类产品。
信达生物研发的达伯特®(氟泽雷塞片)获批,这是中国首个获批的KRAS G12C抑制剂,填补了40年国内治疗空白……
说到底,过去相当长时间内,大部分具有革命疗效的高价值创新药基本由外企研发生产。
近几年,这种现象逐渐被打破,一批本土创新药企正崭露头角,而在这个过程中,BioBAY逐渐成长为了国内创新药的中坚力量。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BioBAY多年前就已经引进了不少前瞻技术企业,面对突发情况,总是能在园内找到相应的“已经存在一段时间”的新技术。
这是什么?
这,就是创新的储备。
BioBAY的人说,他们会对已经入驻的存量企业提供更多支持,链接更多海外资源,尤其是对接跨国企业,吸引其关注园区内的创新产品,同时加大跟基金的对接。
“大浪淘沙的时候,真正的好产品总有基金公司愿意投资。”
诚哉斯言!
03.
注重创新之外,BioBAY的“造园理念”也值得一提。
BioBAY跟北京、上海的园区不一样,从一开始就融入了“创业基因”,引入小企业,慢慢起步。
慢,意味着稳健,而稳健的背后是BioBAY作为地处苏州的生物医药园区,在与集全国资源的北京、上海同台竞争时,只能在招商、管理等方面做精细化运作。
资源不够,服务来凑,这或许是BioBAY始终稳居前三甲的关键。
多年之后的今天,信达生物制药首席科学家陈炳良博士仍感叹,如果没有BioBAY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信达生物的成长之路将更为艰辛。
2001年开始创业的博瑞生物老总袁建栋,开始的时候一没资金二没生产场地,但来到BioBAY就感觉寻找到了知音,这些园区人懂自己的想法支持自己的决定,感觉是在和你一起“创业”,支持着博瑞一步步成为一家参与国际竞争的创新型制药企业。
与国内同类型的科创载体相比,专业化的招商运营队伍正是BioBAY的鲜明特色。曾有园内企业评价,“在专业度方面,他们不输业内人士”。
“不输”的背后,是苏州人的学习精神,据了解,BioBAY现有招商团队20人,其中博士占比20%,他们和创业者一样,经常研究最前沿的学术文章和技术进展,以便更好了解项目的技术、专利、产品抗风险能力。
形势在变,园区也在变。
比如BioBAY发展重点最初以小分子药物、仿制药为主,后来侧重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药物,近年则引入小核酸药物、mRNA项目,也关注人工智能、特异性抗体和抗衰等新方向。
但不变的是他们一开始的理念,所有跟生物医药相关的都是他们的聚焦方向,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中国生物医药是个特殊的行业,涉及到环保、危化品处理、厂房结构、人才供给、上下游的供应链,动物实验等多个方面,需要聚集在一起形成合力。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在BioBAY,企业会发现,在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能找到合作伙伴,而如果没有产业园区的这种“生态”,企业都要独立面对复杂的环境,处境将会更加艰难。
这种“生态”,现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BioBAY 170万平米内,聚集了650多家Biotech,已形成国内最完整的涵盖新药创制、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大健康的特色产业集群。
校园式的创新氛围,为企业提供从临床前到中试、临床、商业化生产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确实厉害!
04.
作为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生物医药从来都是朝阳产业。部分企业的兴衰交替,虽带来行业的分化波动,但总体仍保持“上扬曲线”。
近年来,一句话在业内广为流传——
“生物医药想搞成,一定要去苏州”。
后来,还有一个更加朗朗上口的版本:
“说到苏州,就想到生物医药;说到生物医药,中国一定是苏州”。
这样的口碑,得来并不简单,而背后,是苏州的“定力”,无论形势如何变化,生物医药一直是苏州和苏州工业园区长期看好、重点扶持的产业。
作为苏州眼中的“第一产业”,从去年开始生物医药也得到了政策的进一步加持:
2024年8月,围绕生物医药,苏州诞生一支专项母基金。江苏苏州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母基金(有限合伙)成立,目标规模60亿元,存续期为15年,聚焦创新药、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3个月后,商务部印发了《支持苏州工业园区深化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若干措施》,从顶层设计上“赋能加码”,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打造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苏州银行也有相关贷款计划,苏州银行界对生物医药也非常了解,知道药物拿到1期、2期临床批件意味着什么,为此设计了临床批件贷、知识产权贷款等,以轻资产、无形资产作为抵押支持Biotech发展。
未来3年,BioBAY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载体和企业双双倍增的目标——
即提供200万平方载体,汇聚1000家企业。
眼下,BioBAY已经建设到第八期,后续BioBAY会加大、加快物理空间载体建设的力度,并建设智能化生命科学物业管理系统,未来也将重点关注高端医疗器械、核酸药物、新型递送平台及技术、蛋白降解PROTAC、基因/细胞疗法、ADC等新型抗体等方向。
BioBAY,还是在低调稳健地前行,尽管从外面匆匆一瞥,除了一座金黄色的标志性建筑,似乎并无特别之处。但每一栋楼里,都涌动着一股奋勇创新与迎难而上的胆略与豪情。
▌文章来源:奔流财经社
责编:何文正
审核:任旭
推荐阅读
BioBAY园内9家企业入选,第四批园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公示
喜报!BioBAY园内两家企业斩获中国专利奖
BioBAY园内29家企业入选2024年第三、四批高新技术企业名单
日前,2024未来产业创新发展交流大会现场,苏州工业园区细胞和基因技术产业领域成功入选首批“未来产业先行集聚发展试点”清单。
园区,正积极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再次抢抓生物医药领域新机遇,竞逐未来产业新赛道。
生物医药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园区从2006年播下这颗“种子”后,经过十多年培育发展,生物医药类顶尖人才数占全国同类人才的比重达25%以上,集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企业超2000家,2023年产值超1500亿元,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批批创新企业
在这里诞生、成长、走向世界
一项项创新成果
在这里孕育、转化、开花结果
园区处处跃动着
竞逐新质生产力的蓬勃朝气
选择沃土,落地生根
CRO企业在制药产业链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制药企业缩短药物研发周期、实现药品快速上市的重要手段。
2023年落户园区的苏州益铂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专注于药物早期筛选、非临床药理药效、DMPK与安全性评价的CRO公司,成立当年就成为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试验动物平台。作为CRO领域的后起之秀,成立一年多来,益铂生物获得了学术界及产业界的广泛认可。今年8月,益铂生物于园区正式开业。
这只是园区上半年企业开工启航的一个掠影。复百澳生物、浩欧博、微谱生物、帕母医疗、苏州赛赋等一众优质生物医药企业开工开业多点开花,不断拓展着园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的广度和深度。
融入产业“顶级朋友圈”,协同研发、生产、拓展业务渠道,一家又一家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创造未来,创新的“种子”在这里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自主创新,多点开花
近日,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苏州盛迪亚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夫那奇珠单抗注射液(安达静®)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适合接受系统治疗或光疗的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成人患者。
这是中国首个获批的本土自主研发重组抗IL-17A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也是今年苏州市获批的第2款1类创新药,将打破同类进口药物的长期垄断局面,为银屑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今年以来
作为园区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创新之潮涌动
一众创新企业纷纷亮出王牌产品
和最新研发成果
迸发出园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动能和基因
►清谱科技团队和清华大学使用清谱科技研发的小型质谱仪平台首次实现了质谱直接分析手性分子;
►智核生物人促甲状腺素注射液(智舒嘉®)获批上市,为国内首个上市的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
►兴盟生物自主研发的1类创新药——泽美洛韦玛佐瑞韦单抗注射液(克瑞毕®)获批上市,这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抗狂犬病毒复方抗体制剂,也是苏州市今年首款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已于7月全国发售;
►精微医疗国产首款两步式自动注射笔ComforJet®两步式自动注射笔上市;
……
截至目前,园区已上市新药33款,其中1类创新药17款;33个医疗器械产品进入国家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审批“绿色通道”,其中18款获批上市销售,园区已形成了优质项目纷至沓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的发展态势,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不断提速。
加速“出海”,面向全球
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而生物医药“出海”也是药企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体现,是走向全球市场的关键所在。
今年1月,姑苏领军重大创新团队企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企业——苏州宜联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宣布与罗氏达成全球合作和许可协议,双方将合作开发靶向间质表皮转化因子(c-MET)的下一代抗体偶联(ADC)药物候选产品YL211,用于治疗实体瘤。这是2024年第一单中国创新药“出海”,根据协议条款,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
近年来
我国药企新药研发力度不断增强
生物医药企业“出海”不断提速
其中,园区生物医药企业表现亮眼
积极拥抱国际市场
//
2023年园区生物医药海外授权合作事件数累计19件,占全国24%,排名全国第二,其中全国合作交易总金额超10亿美元事件中,园区企业数占比约40%,除了宜联生物外,百图生科、和铂医药等都获得超过10亿美元的总交易额。
在资本市场方面,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同样屡受外资青睐。2024年以来,阿斯利康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丹麦企业Genmab以18亿美元收购普方生物。
从“聚合”到“聚变”,园区发展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步履不停,正在被全世界“看到”,在未来的发展还有更多的想象和空间。
▌文章来源:SIP科技创新
责编:何文正
审核:任旭
推荐阅读
第八届全国核酸疫苗大会开幕式于园区举行
中国新闻周刊关注!BioBAY:保持定力和韧劲往前冲
BioBAY-HK Trip
100 项与 人促甲状腺素 (智核生物) 相关的药物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