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吉美瑞生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东方医院左为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医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徐作军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以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群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eLife (中科院一区)上发表了题为“Autologous
P63+ lung progenitor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 a
phase 1 clinical trial”的临床研究论文。该项研究报道了全球首创自体肺前体细胞新药(REGEND001)移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1期临床安全性及初步疗效结果,并开展了相关的单细胞转录组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提示基底层来源的P63阳性肺前体细胞移植具有提升肺换气功能,提升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潜力,为攻克重大呼吸系统疾病提供了组织再生修复的治疗新思路。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以下简称“IPF”)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致命疾病,其特征是不可逆的肺泡损伤和肺组织纤维化。IPF的进展将导致肺功能持续下降,运动能力减弱,生活质量受损,最终病人将在疾病发作后3至5年内死亡。目前,IPF尚无治愈方法,临床应用的治疗方法,如自我护理措施、抗纤维化药物和肺部康复等,只能帮助缓解症状或减缓IPF的进展,无法逆转肺功能,特别是肺换气功能的下降。因此,全球范围内的研究者们正积极探索基于干细胞的新型再生医学方法,以期为IPF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在成人肺部中,一类以P63 和 KRT5为标志的支气管上皮基底层来源的前体细胞能够响应肺部的大规模损伤,具有分化为多种肺部上皮细胞,帮助完成肺泡和支气管损伤修复的潜能。左为教授带领吉美瑞生团队发明了人肺前体细胞的R-Clone分离扩增专利技术,并由此开发了全球首创的自体P63+肺前体细胞新药RENGED001。2020年,吉美瑞生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将REGEND001用于早、中期IPF的临床试验(注册号 CTR20210349)。
在这项开放标签、剂量递增的1期临床试验中,研究者将评估REGEND001治疗IPF的安全性与初步疗效。研究对象为确诊IPF且DLCO在30%到 79%,FVC在50%以上的患者。研究入组了12例受试者,并按顺序分配到0.6, 1, 2, 3.3×106细胞/kg体重(0.6M,1M,2M,3.3M)这四个剂量组之一。受试者的自体肺前体细胞通过支气管镜刷检取样,在吉美瑞生GMP车间培养扩增后,经过一系列严格质控,经纤维支气管镜移植到患者自身肺部。12例受试者均完成了治疗及为期24周的随访,各个剂量组受试者的基线期数据无统计学差异。
细胞形态学分析显示细胞圆度与病人的年龄呈负相关,与病人的肺功能呈正相关。单细胞数据显示,从健康肺叶刷取的P63+自体肺前体细胞能够保持良好的肺前体细胞特征,并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部分细胞还表达一型肺泡上皮标志物HOPX。与从蜂窝病灶处提取的肺前体细胞相比,从健康肺叶刷取的P63+肺前体细胞更加健康安全,不会产生不良的效果。
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安全性方面,细胞治疗在所有剂量下都是安全且耐受良好的,没有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或与细胞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疗效评价方面,细胞治疗后,高剂量组(1M, 2M, 3.3M组)的患者肺换气能力 (弥散功能,DLCO) 和运动能力(六分钟步行距离,6MWD)表现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善。肺通气功能FVC也在高剂量组中表现出改善趋势,尽管统计上还不显著。根据CT三维建模结果,可在部分高剂量组患者中观察到纤维化病灶的消退和健康组织的再生。与此相反,低剂量组(0.6M)患者的各项肺功能和运动能力指标表现为持续下降态势。综上可见,1M以上的细胞剂量是安全的,且可在患者中显示出初步疗效。
治疗前后患者肺功能、运动能力及肺部CT变化情况(红色部分为纤维化病灶)
本研究验证了自体肺前体细胞在IPF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为IPF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性变革的希望。除IPF之外,近年来吉美瑞生团队还与广州医科大学钟南山院士、李时悦教授等合作,在肺前体细胞新药REGEND001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方面开展了成功的探索,相关工作于去年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期刊(Wang, et.al., Science Transl Med. 2024)。类似的,针对支气管扩张症,吉美瑞生团队还与瑞金医院瞿介明教授等合作开展了肺前体细胞治疗的成功探索, 相关成果在Cell子刊上发表 (Yan,
et.al., Cell Reports Medicine. 2024)。目前针对三个不同重大呼吸系统疾病适应症的患者治疗,均一致表现出对肺脏换气功能DLCO的显著改善作用。这样使得REGEND001成为全球领先的旨在重建肺泡结构,改善肺脏换气功能的候选药物。目前针对不同适应症的二期临床试验也已完成。
左为教授、徐作军教授、瞿介明教授以及罗群教授为本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周敏教授、邵池副主任医师以及研究生张世宇、赵宇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本临床研究主要由吉美瑞生公司发起和资助,同时也受国家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项目、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揭榜挂帅”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干细胞研究与器官修复”专项资助。
全文链接:https://elifesciences.org/reviewed-preprints/102451v2#tab-content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
权
声
明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代表本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