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替德隆在乳腺癌治疗中展现长期稳定疗效与安全性

2024-09-14
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型靶向药物的不断出现,乳腺癌患者的治疗选择逐渐增多,但化疗作为一种基础治疗方式,依然在乳腺癌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AE)常使患者难以忍受长期治疗,从而导致部分患者的获益有限。优替德隆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微管抑制剂,凭借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在紫杉类药物耐药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展现出显著疗效,并且其良好的安全性使患者能够从持续治疗中获益,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本文分享了一例四线接受优替德隆单药治疗的晚期乳腺癌诊疗案例,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桂秀娟主治医师提供,并邀请汪颖教授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和相关研究,探讨HR阳性晚期乳腺癌的诊疗策略。

51岁的女性患者于2019年11月因“左乳癌术后6年,发现多发转移”就诊。患者既往有甲状腺癌乙型肝炎病史。2013年患者因左乳浸润性导管癌接受新辅助治疗、手术以及术后辅助治疗,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术后无病生存期达6年。然而2019年10月,患者复发并出现骨转移和淋巴结转移。

在晚期治疗过程中,患者接受了多种治疗方案。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患者入组临床研究,接受氟维司群+阿帕替尼治疗,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一线治疗的无进展生存期(PFS)达26个月。2022年1月至2022年8月,患者接受白蛋白紫杉醇+卡培他滨治疗,疗效评估仍为部分缓解,PFS为15个月。2023年4月至10月,患者转为吉西他滨治疗,疗效为疾病稳定(SD),但由于出现肝功能异常,PFS仅为6个月。

2023年10月起,患者开始接受优替德隆单药治疗,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good PR),患者已接受优替德隆治疗12个周期,现仍在持续治疗中,PFS超过9个月。这表明优替德隆在多线治疗后的晚期乳腺癌患者中仍能提供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汪颖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回顾患者的早期治疗方案,早期内分泌治疗选择他莫昔芬并不是最佳方案,现今应选择阿贝西利/瑞波西利+AI+OFS更为合理。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作为HR阳性晚期乳腺癌的重要药物,已逐步应用于早期乳腺癌领域。相关研究显示,辅助内分泌治疗联合CDK4/6抑制剂的效果显著好于单独内分泌治疗。

对于HER2低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抗HER2治疗药物如德曲妥珠单抗(T-DXd)也显示出显著的疗效。然而,考虑到患者的经济状况,建议优先选择适合的化疗方案。优替德隆作为新型微管抑制剂,凭借其良好的安全性和疗效,成为多线治疗患者的合理选择。

总之,优替德隆在晚期乳腺癌治疗中展现了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特别是在多线治疗后的患者中,能够提供持续的生存获益。未来,期待更多研究进一步证实优替德隆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如何获取生物制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在智慧芽新药情报库,您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药物、靶点、适应症、机构等方面的最新研发进展。点击下方图片,开启全新的药物发现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