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IMMvention Therapeutix, Inc.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IMMvention Therapeutix, Inc.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5 年伊始,生物技术行业便开展了多项交易。像葛兰素史克(GSK)和礼来(Eli Lilly)等经常合作的企业四处寻找治疗项目,新成立的生物技术公司在上个月的合作中也十分亮眼。和往常一样,小分子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s)和单克隆抗体仍是行业热门。
2025 年 1 月顶尖生物技术并购交易
美国制药巨头强生公司以高达 146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Intra-Cellular Therapies,引起了广泛关注。通过这笔交易,强生获得了 Caplyta 的相关权利,Caplyta 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首款也是唯一一款用于治疗双相 I 型和双相 II 型障碍患者抑郁症的辅助和单一疗法药物。同时,强生还将负责 Intra-Cellular 公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和临床前候选药物的研发。
礼来公司以最高 25 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收购了 Scorpion Therapeutics 的 PI3Kα 抑制剂项目。该项目主要包含 STX - 478,这是一种每日服用一次的口服 PI3Kα 抑制剂,目前正在进行针对乳腺癌和其他晚期实体瘤的 1/2 期临床试验评估。
葛兰素史克(GSK)上个月也进行了一项十亿美元级别的收购,收购了癌症治疗公司 IDRx。通过此次交易,GSK 获得了后者的主要资产 IDRX - 42,这是一种用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一种在消化道发生的罕见癌症)的 KIT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025 年 1 月按技术路径分类的生物技术交易
小分子药物:美国巨头吉利德自去年 12 月与德国公司 Tubulis 达成开发实体瘤药物的协议后,似乎开启了合作热潮。现在,它又与利奥制药(Leo Pharma)合作,参与利奥制药的小分子口服 STAT6 项目,该项目有望治疗炎症性疾病患者。根据协议,这家丹麦生物技术公司将获得 2.5 亿美元的预付款,总付款最高可达 17 亿美元。美国公司 1cBio 签署协议,获得了荷兰 Alesta Therapeutics 公司的小分子药物 OC - 1(预计今年晚些时候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该药物目前正在进行 GLP 毒理学研究,旨在治疗低磷血症(一种影响骨骼和牙齿发育的罕见遗传疾病)。1cBio 将获得里程碑付款,包括股权投资和分级特许权使用费,但具体细节尚未披露。制药巨头辉瑞热衷于加速精准药物的研发,委托美国的 Atavistik Bio 利用其平台,识别和验证针对两种未公开癌症靶点的新型变构调节剂,交易的财务条款尚未公布。2025 年 1 月,法国生物技术公司 Iktos 和德国的 Cube Biotech 合作,致力于发现针对调节食欲和饱腹感的胰淀素受体的小分子药物,这使其成为治疗肥胖症的热门靶点。此次合作将结合 Iktos 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知识和 Cube 的蛋白质技术,财务条款未披露。丹麦跨国公司诺和诺德在推出糖尿病药物 Ozempic 后声名大噪,它与美国的 IMMvention Therapeutix 合作,获取后者的 BACH1 抑制剂。BACH1 被认为是细胞反应、氧化应激以及镰状细胞病等慢性疾病炎症的关键调节因子,是很有前景的治疗靶点。
抗体偶联药物(ADCs):ADCs 需求旺盛,全球的生物技术公司都在开发这类药物用于癌症治疗。中国生物技术公司信达生物与瑞士跨国公司罗氏合作,推进靶向 DLL3 的 ADC 候选药物 IBI3009 的开发。该候选药物已在澳大利亚、中国和美国获得新药研究申请(IND)资格,1 期研究的首位患者已于 12 月给药。此次合作旨在为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信达生物将获得 8000 万美元,并可能获得高达 10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另一家中国 ADC 领域的生物技术公司 DualityBio 在 2025 年 1 月与美国的 Avenzo Therapeutics 达成协议,授予后者 AVZO - 1418/DB - 1418(一种用于治疗实体瘤的 EGFR/HER3 ADC)在全球(大中华区除外)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许可。DualityBio 获得了 5000 万美元的预付款,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 11.5 亿美元。日本的中外制药和瑞士的 Araris Biotech 也瞄准了 ADC 领域。Araris 将利用其连接子 - 偶联平台,使用中外制药发现的靶点抗体开发 ADC。作为交易的一部分,Araris 有望获得约 7.8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制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与专注于 ADC 开发的生物技术公司 Synaffix 合作。借助勃林格殷格翰获得许可的 Synaffix 的 ADC 技术,这家德国跨国公司将扩充自己的癌症治疗 ADC 产品组合,Synaffix 最高可获得 13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单克隆抗体交易:除了上个月收购 Scorpion Therapeutics,礼来还宣布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Scorpion Therapeutic 合作。此次合作围绕 MTX - 463(一种人 IgG1 抗体,旨在中和多种衰弱性疾病中 WISP1 介导的纤维化信号传导)展开。该协议将助力该候选药物进入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一种慢性肺部疾病)的 2 期临床试验。Mediar 将获得 9900 万美元的预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另外还有 6.87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新兴初创公司 Climb Bio 获得了北京迈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 Fc 工程改造的抗 APRIL 单克隆抗体 CLYM116,以扩充自己的单克隆抗体产品线。该候选药物用于治疗 IgA 肾病(一种由 IgA 蛋白积聚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和其他 B 细胞介导的疾病。Climb Bio 将获得该药物在全球(中国除外)的许可权,北京迈百瑞获得 900 万美元的预付款,并可能获得里程碑付款。北京迈百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并非唯一专注于单克隆抗体的中国公司,中国的嘉和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和四川科伦博泰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将其候选药物 HBM9378/SKB378(一种用于治疗免疫相关疾病的抗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单克隆抗体)在大中华区以及某些东南亚和西亚国家以外的许可权授予了新成立的瑞士生物技术公司 Windward Bio。这两家中国公司最多可获得 9.7 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
双特异性和三特异性抗体:美国制药巨头艾伯维(AbbVie)表示将选择许可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先声再明开发的三特异性抗体 SIM0500。SIM0500 目前正在进行针对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一种骨髓癌)患者的 1 期临床试验。艾伯维现在可以在中国和美国开发该药物,先声再明最高可获得 10.55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另一家渴望开发双特异性抗体的美国公司是新成立的 Prolium Biosciences。它向中国生物技术公司因诺免疫制药有限公司和基石药业支付 5.2 亿美元,以获取 CD20xCD3 双特异性抗体 ICP - B02(CM355)的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该抗体用于治疗癌症及其他适应症。
分子胶:艾伯维再次宣布一项合作协议,这次是关于分子胶降解剂的。它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Neomorph 达成协议,开发针对肿瘤学和免疫学多个靶点的分子胶降解剂,授予后者最高 16.4 亿美元的期权费和里程碑付款。芬兰癌症治疗开发商 Rappta Therapeutics 与美国另一家癌症治疗开发商 SpringWorks Therapeutics 达成协议,推动前者的主要资产 RPT04402(一种针对子宫癌的临床前候选药物)的开发和商业化。Rappta Therapeutics 获得了 1300 万美元的预付款,并可能获得里程碑付款。
蛋白质、基因疗法和 T 细胞衔接器相关交易:Candid Therapeutics 去年 12 月开启的合作热潮仍在继续,它最近与中国的药明生物签署合同,获得药明生物发现的一种临床前三特异性 T 细胞衔接器的许可。Candid Therapeutics 计划尽快完成新药研究申请(IND)所需的研究,并将向药明生物支付最高 9.25 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在日本,日本新药株式会社致力于开发从美国 Regenxbio 公司获得许可的两种基因疗法候选药物。RGX - 121 用于治疗亨特综合征,RGX - 111 用于治疗 Hurler 综合征,这两种都是遗传疾病。Regenxbio 在交易完成时将获得 1.1 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 7 亿美元。日本新药株式会社还获得了 AB2 Bio 公司用于治疗罕见致命自身免疫性疾病 —— 高炎症综合征的重组白细胞介素 - 18 结合蛋白在美国的选择权和许可权。AB2 Bio 最多可获得 3600 万美元的早期付款,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 1.5 亿美元。
生物技术合作:加速药物研发诺和诺德在 2025 年 1 月的第二项合作是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 Variant Bio 达成的,借助 Variant 的药物发现平台寻找代谢疾病的新靶点。Variant 最高可获得 5000 万美元的预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礼来公司基于英国生物技术公司 Alchemab Therapeutics 的抗体发现平台,致力于开发五种用于治疗致命神经系统疾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抗体,交易的财务条款尚未披露。
原文参考:Top biotech deals of January 2025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版
权
声
明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代表本站立。
1. 国内首个!恒瑞医药长效胰岛素申报上市
1月23日,恒瑞医药宣布舒地胰岛素注射液(INS068)的药品上市许可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该产品为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此次上市申请主要是基于两项关键III期临床试验(301研究和302研究)的积极结果。这两项研究在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以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成人2型糖尿病(T2DM)中评价了舒地胰岛素注射液和甘精胰岛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中301研究共随机入组423例受试者,302研究共随机入组513例受试者。这两项研究均已于2024年12月顺利完成。研究结果表明,在联合或不联合口服降糖药条件下,舒地胰岛素治疗26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对基线变化非劣于甘精胰岛素,舒地胰岛素组在T2DM患者中安全性、耐受性良好,其不良事件性质与甘精胰岛素相似,低血糖事件和夜间低血糖事件略低于甘精胰岛素组,两项研究均达到了主要研究终点。
2. 新型双重机制止痛药III期临床成功
1月22日,Tris Pharma宣布其用于治疗急性疼痛的首创口服双NMR激动剂Cebranopadol的关键性III期临床试验ALLEVIATE-1取得积极结果。Cebranopadol 是一种 FIC 的试验性疗法,通过靶向 NOP(伤害感受肽/孤啡肽FQ)和 MOP(µ-阿片肽)两种关键受体(双 NMR 激动剂),治疗中度至重度疼痛以及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 (OUD)。ALLEVIATE-1 临床试验 (NCT06545097) 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 III 期研究。该研究旨在评估 Cebranopadol 与安慰剂相比对全腹部整形术后中度至重度急性疼痛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根据数字评价量表(NRS)评估的镇痛效果。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与安慰剂相比,使用 400 µg(每天一次、连续两天)Cebranopadol 治疗可显著降低疼痛强度(最小二乘均值差异为 59.2)。此外,Cebranopadol 的耐受性通常良好,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没有与 Cebranopadol 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恶心。
3. 潜在First-in-Class IL-27单抗临床结果积极,针对肝细胞癌
1月23日,Coherus BioSciences公布其白细胞介素-27(IL-27)靶向抗体casdozokitug(casdozo)与PD-L1靶向抗体atezolizumab(atezo)和VEGF靶向抗体bevacizumab(bev)联合,治疗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肝细胞癌(HCC)初治患者的2期试验最新数据。分析显示,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达58.6%,其中有部分患者的肿瘤在接受治疗后完全消退。详细数据将公布于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胃肠癌症研讨会当中。根据新闻稿,casdozokitug是首款进入临床研究的IL-27抗体。
4. 信达PD-1/IL-2在国内启动头对头K药II期临床,治疗黑色素瘤
1月23日,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官网显示,信达生物在 1 月 22 日登记了一项评估 IBI363 单药头对头帕博利珠单抗(K 药)治疗晚期黑色素瘤受试者的 II 期临床试验(CTR20250280)。IBI363 是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创 PD-1/IL-2 双特异性融合蛋白,同时具有阻断 PD-1/PD-L1 通路和激活 IL-2 通路两项功能。IBI363 的 IL-2 臂经过了设计改造,保留了其对 IL-2 Rα 的亲和力,但削弱了对 IL-2Rβ 和 IL-2Rγ 的结合能力,以此降低毒性。本次启动的是一项随机、开放、多中心的 II 期研究,旨在评估 IBI363 单药治疗对比帕博利珠单抗在既往未经过系统性治疗的不可切除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黏膜型及肢端型黑色素瘤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计划入组 180 名受试者。
5. GSK启动BCMA ADC头对头达雷妥尤单抗III期临床,一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1 月 22 日,GSK 在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登记了一项 Belantamab mafodotin(玛贝兰妥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BRd)头对头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DRd)一线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 III 期 DREAMM-10 研究。DREAMM-10 研究是一项随机、平行分组、开放的国际多中心 III 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 BRd 对比 DRd 在不适合自体干细胞移植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TI-NDMM )受试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全球 165 家机构共同参与,国内计划入组 80 名受试者,国际入组 520 名受试者。主要终点是无进展生存期(PFS)、MRD 阴性状态。
1. 诺和诺德引进口服小分子BACH1抑制剂全球权益,用于血液疾病
1月22日,IMMvention Therapeutix宣布,公司与诺和诺德达成战略合作和许可协议,共同开发用于镰状细胞病 (SCD) 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口服疗法。根据协议,诺和诺德获得临床前BACH1 抑制剂的全球独家许可,并接管所有进一步开发、监管提交和全球商业化工作;此外,IMMvention 还保留了将某些脑渗透性 BACH1 抑制剂开发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权利。
2. 复宏汉霖私有化终止
1月22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复宏汉霖私有化终止。上海复星医药董事会于2024年6月24日及2024年8月23日分别作出决议,批准对控股子公司复宏汉霖的私有化方案及其修订。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24年11月21日已就本次交易出具备案批准。2025年1月22日,吸收合并作为特别决议案于复宏汉霖临时股东大会上获出席会议的三分之二以上(含本数)有表决权股东的批准,但于仅由独立H股股东享有表决权的复宏汉霖H股类别股东大会上未获通过,因此,本次交易协议的生效条件未获达成,吸收合并将不予实施,复宏汉霖将保留H股上市地位。截至2025年1月22日,复星医药(通过控股子公司)合计持有复宏汉霖59.56%的股权,本次交易虽未达成,但不会影响复星医药对复宏汉霖的控股地位,复宏汉霖仍将是复星医药集团重要的抗体技术平台。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关注凯莱英药闻
2025年1月22日,IMMvention Therapeutix(“IMMvention”)宣布,公司与诺和诺德(“Novo Nordisk”)达成战略合作和许可协议,共同开发用于镰状细胞病 (SCD) 和其他慢性疾病的口服疗法。
根据协议,诺和诺德获得临床前BACH1 抑制剂的全球独家许可,并接管所有进一步开发、监管提交和全球商业化工作;此外,IMMvention 还保留了将某些脑渗透性 BACH1 抑制剂开发用于治疗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权利。
关于BACH1抑制剂
转录因子BTB-CNC同源体1(BACH1) 属于亮氨酸拉链(bZip)家族,在人体组织中广泛表达。转录因子BACH1具有与血红素结合的能力,因此在维持血红素对氧化应激的稳态反应方面是重要的;BACH1和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 竞争与氧化应激反应基因中的抗氧化反应元件(MARE)结合,在氧化应激期间,NRF2 与KEAP1 解离,转位到细胞核中,并以具有小Mafs的异二聚体的形式与MAREs 结合,从而激活氧化应激反应基因(例如HO-1 和NQO1),而BACH1 从MAREs 中置换并从细胞核易位到细胞质,发挥其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在研的BACH1药物寥寥,研发最为靠前的是安斯泰来的ASP-8731,通过抑制 BACH1、增加抗氧化剂和 HbF 基因的表达、预防或减少疾病进展来发挥作用;I期研究显示,在SCD患者中,PTSR 下降了 26 点,稳定在 29%。
未来,我们期待IMMvention与诺和诺德等企业,披露更多该研究领域的数据。
关于IMMvention
IMMvention是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使命是开发全球通用的口服疗法,以满足由多种途径失调引起的血红蛋白病(包括镰状细胞病和β-地中海贫血)、心脏代谢、肾脏和神经炎症疾病的未满足医疗需求。该公司发现了一系列小分子BACH1抑制剂/Nrf2 激活剂;通过激活 Nrf2 通路可诱导胎儿血红蛋白、抗氧化应激和抗炎通路,从而改善许多疾病的潜在病理生理学。
关于镰状细胞病
SCD是血红蛋白遗传缺陷疾病,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血红蛋白病。患者的大部分红细胞呈镰刀状,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易感染和再发性疼痛危象以致慢性局部缺血导致器官组织损害。2010 年全球每年有30万新生儿患病,预计到 2050 年每年将有 40 多万新生儿患病。一般而言,患有镰状细胞贫血的病人很难活过50岁。
SCD的致病机理是β-肽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构成镰状血红蛋白,取代了正常血红细胞,而正常血红蛋白最重要的功能在于运输氧。这种DNA突变使得血红蛋白两种组成蛋白之一的β-珠蛋白粘性增加,造成血红蛋白分子聚集并形成僵硬纤维。这些僵硬纤维使得原本应该呈现圆饼形状的红细胞变成镰刀状或者其他畸形。致命的是,这种僵硬的镰状红细胞不能通过毛细血管,并且使血液的粘滞度增大,阻塞毛细血管,机体免疫系统激活,清除突变红细胞,最终导致贫血。
2022年,美国SCD治疗市场规模达到14.4亿美元,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以17.3%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全球范围内,该疾病治疗市场规模在2022年为22.5亿美元,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到98.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1%。从地区分布来看,北美、欧洲、亚太地区、拉丁美洲以及中东和非洲地区是该市场的主要区域。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获批上市的镰状细胞病治疗药物共有6款,其中两款基因疗法于2023年底获批。
关于诺和诺德在SCD的布局
2022年9月,诺和诺德和Forma Therapeutics达成最终协议,以每股现金20美元、总股权价值为11亿美元收购Forma,获得etavopivat。Etavopivat是选择性丙酮酸激酶-R(PKR)激动剂,可通过激活红细胞内天然的PKR进而降低红细胞内无氧糖酵解产物2,3-DPG的含量,使细胞能够携带更多氧气、增加腺苷三磷酸(ATP)产量并减少溶血与镰状细胞的产生。2024 ASH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期临床试验中,etavopivat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SCD)患者的血管阻塞危机(VOC)发生率减少近50%。
2018年4月,公司还曾与EpiDenstiny达成4亿美元合作,获得了SCD项目EPI01的全球独家权利。EPI01是一种口服复方药,由固定剂量的DNA甲基转移酶1抑制剂地西他滨和胞嘧啶核苷脱氨酶抑制剂四氢尿苷组成,具有潜在的增加HbF数量的作用。I期研究证实,经过8周治疗后,EPI01使SCD患者血液中HbF水平升高,同时安全性良好。
参考资料
1、各公司官网
2、猎药人俱乐部
感谢关注、转发,转载授权、加行业交流群,请加管理员微信号“hxsjjf1618”。
“在看”点一下
100 项与 IMMvention Therapeutix, Inc.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IMMvention Therapeutix, Inc.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