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一项开放、单臂、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的Ⅰ/Ⅱ期临床试验评价XMVA09单次给药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
评价XMVA09单次给药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
100 项与 广州派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广州派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动脉网第一时间获悉,近日,完全自主创新的无标记生物影像技术企业——飞秒激光研究中心(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秒科技) 宣布完成近亿元A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元禾原点和泰益基金联合领投,诺庾资本、得时资本、国聚创投参与本轮融资,老股东远毅资本追加投资。
本轮融资主要有三个方向用途:
1、推动活细胞成像FemtoVision(FV)系列的科研产品量产与临床产品注册。该产品在辅助生殖领域对卵母细胞及胚胎细胞的连续观测及代谢分析等方面已完成技术验证;在类器官与干细胞领域,正在进行全面监控培养过程、建立活细胞质控体系与标准、提升类器官临床价值与效率等应用场景的产品验证。本轮融资完成可推动FV系列产品的小规模量产,以及在更广泛的活细胞应用场景探索系列解决方案。
2、加速组织成像FemtoIris(FI)系列产品的注册获批,批量生产与市场推广。该产品是广东省认定的第二类创新医疗器械,既是公司下一阶段面向人工智能肿瘤精准诊断独立软件医疗器械的硬件平台,也是科研领域高端多光子显微镜的自主知识产权迭代产品,应用场景广阔,市场规模巨大。
3、启动下一代在体成像系列产品的开发。该产品可与各类型的内镜与窥镜系统结合,在体实时获取人体组织的 FLI 数据,为医学临床应用提供更便捷、更直接的实时成像与 AI 服务。
飞秒科技是一家专注于飞秒激光技术在临床诊疗和生物医药产业化应用的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公司核心技术“飞秒激光无标记影像Femtosecond Label-free Imaging”(FLI)技术是一项平台级技术,可以在无需切片、染色或任何标记的情况下,实现真实世界生物组织或细胞到数字影像数据的高效无损转化,数据挖掘深度和信息获取效率均属世界领先地位,FLI技术高度标准化的图像数据结合人工智能深度神经网络,可高效训练出具备优异可泛化性的AI算法。
FLI系列产品可应用于癌症机理研究、药理研究、药物筛选、胚胎优选、活体成像、类器官伴随诊断、癌症精准诊断、疗效评估、疗效预测、预后预测等方向,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以活细胞产业的干细胞与类器官方向的应用为例,FV 系列产品可以:
● 实时监控培养过程、建立产品质控体系和标准
胚胎无损活细胞成像
● 开发基于类器官的治疗方法,评估治疗效果
皮肤类器官(DAY 190)
● 支持晚期肿瘤患者药物筛选
● 提升药物开发的效率
01
新老股东合力助推飞秒激光技术临床诊疗产业化
据悉,飞秒科技FLI技术的核心系统专利已在中、美、欧、日取得专利授权,并与国内20余家顶级医院就癌症诊断及预后评估、细胞分析、类器官筛选以及药物疗效预测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合作。
此番新老股东合力,将进一步推动公司产品研发的进程与市场拓展的步伐,加速FLI系列产品在科研探索、临床应用及医药开发等多个应用场景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化。
对于本轮融资,飞秒科技创始人徐炳蔚表示:虽然仍身处在行业寒冬中,但在多家知名投资机构新老股东的鼎力支持下,飞秒科技成功完成了A轮融资。这不仅是对我们团队在无标记成像领域深耕多年的认可,也为我们未来人工智能应用的拓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我们将继续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和解决方案,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FLI技术的系列产品,通过直接探测生物组织或细胞的内源性信号,没有了光毒性,不产生光损伤,避免了传统荧光标记可能带来的干扰,消除了标记行为引入的系统误差与操作误差,为客户提供了一种更接近自然状态的数字化成像方式,和更优秀的生物数字信息提取解决方案。从生命科学研究与临床医学转化实际应用的视角来看,在无外界干扰的前提下,对现有“原始”组织微环境的数字化还原、多模态信息在时间空间同定位条件下的取得、活细胞代谢指标的实时量化分析、组织或类器官样本成像深度的突破等现实痛点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元禾原点广州基金合伙人刘炳乾博士表示:荧光标记技术已有近80年的应用历史,极大拓展了检测范围,但标记特性也限制了其在活体组织尤其是临床医学的应用,无标记成像技术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下一代光学成像的主要探索方向。飞秒科技创新性地采用超短脉冲、超连续谱生成的方式采集多模态信号,可对细胞及组织进行无损的内源性信号成像,推动FLI技术在生命科学仪器、肿瘤病理、类器官、辅助生殖等领域的应用探索及产品落地。元禾原点持续支持创新性、突破性技术的产业化,基于创始团队在FLI领域数十年的基础研究以及在应用开发领域的原创性探索,相信飞秒科技能够为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提供更具深度、效率和价值的成像工具。
泰益基金SVP傅蘭表示:关注了飞秒科技很多年,非常高兴可以正式参与到公司的未来发展。我们认为在未来的生物医学产业里,尖端技术的落地应用很多都要通过多学科交叉来实现,飞秒科技的 FLI系列产品与“+AI”的系列解决方案,正是物理、化学、生物、医学、计算科学等多学科融合产生的结晶,我们看好团队在辅助生殖、癌症精准诊断等场景的商业转化,希望公司能在活细胞数字孪生、类器官质控体系建设等方向上也能取得快速突破。
诺庾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志文表示:在手术过程中,如何在尽可能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正常组织,这始终是外科医生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飞秒激光无标记技术的出现,为医生达成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手段,甚至有望实现对手术切缘的在体引导。很荣幸能够参与飞秒相关项目的投资,期待其优秀的创业团队持续为我们带来更多惊喜。
得时资本创始合伙人郭稼表示:很荣幸参与飞秒科技本轮融资,公司开发了全球首创的飞秒激光无标记影像系统(FLI),打破了进口厂商在高端光学显微镜领域的垄断。作为一款强大的基础科研工具,FLI有望成为推动以生物学、医学为代表的多个领域产业升级的革命性技术。我们也欣慰地看到,FLI已经在科研及临床转化市场中崭露头角。
国聚创投董事长杨曦表示:FLI技术可应用于癌症机理研究、药理研究、药物筛选、胚胎优选、活体成像、类器官伴随诊断、癌症精准诊断、疗效评估、疗效预测等方向,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广州开发区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热土,在生物医药领域聚集了一大批各具特色且发展迅速的新质生产力企业,国聚创投会通过在该领域的持续投入,推进被投企业和区内大型企业的产业合作,打造生物医药集群的产业高地。
老股东远毅资本董事总经理唐轶男表示:远毅持续看好飞秒科技利用突破性的FLI技术,持续拓展临床应用场景,重构疾病诊疗范式。希望公司能借助这轮融资,进一步加速系列软硬件产品的注册与商业化进程,推动跨时代的FLI技术赋能临床,造福更多患者。
关于元禾原点
元禾原点是元禾控股旗下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化早期股权投资平台,重点关注科技和医疗两大领域内初创期和成长早期创业企业的投资机会,基金总规模超70亿元人民币,既有VC基金,也有针对区域的天使基金。
元禾原点自2013年成立以来,投资风格专注早期、偏好技术、信守承诺,在技术型早期创业企业中享有良好的口碑。目前已投资超280家企业,致力于为创业企业注入成长的力量,与创业者共同成长。
关于泰益基金
泰益投资基金成立于2016年,是由清华系为主的管理团队联合一批优秀企业家共同发起设立。
泰益基金既有天使基金也有针对不同地域的产业引导基金,先后管理岳阳市、天津市等多只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是地方加强政企合作、产融合作和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的有效抓手。通过“龙头产业+投资+地方特色产业”组合拳的模式,依托基金广泛的社会与企业资源,吸引头部企业、龙头企业落地投资发展,推动优质产业落地,激发和深化地方产业结构化升级改造。
泰益基金专注于硬科技和产业投资,管理规模超10亿,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关于诺庾资本
诺庾资本(Noyu Capital)是由拥有丰富医疗产业经验的投资人创立的早期风险投资基金,长期深耕医疗器械及数字医疗领域,重点关注早期投资机会,致力于用长远的眼光发掘能真正解决医疗问题的创业者。
诺庾投资团队主要成员均具备10年+医疗产业经验,熟谙医学诊疗技术,洞悉商业运作模式,可在早期项目研判、投后赋能等方面给予初创企业最需要的成长助力。现已在医疗器械及数字医疗领域内诸多赛道实现全面布局,如脑科学、心脑血管、手术机器人、医疗AI等。
关于得时资本
得时资本是一家专业化私募股权投资管理公司,专注于医药健康领域投资。得时资本致力于发掘细分领域投资机会,与企业家和创业者协同合作,助力医药健康产业变革。
关于国聚创投
国聚创投是高新区集团全资私募股权基金子公司,成立于2015年1月,注册资本10亿元,管理及参与的基金规模逾30亿元。国聚创投是高新区集团加强政企合作、产融合作和生物医药全产业链投资的重要资本运作平台,依托高新区集团布局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以“母基金+投资”为抓手,积极推进广州开发区生物医药领域的招商和投资,通过“生物医药产业基金”发挥的资金引领放大效用,参与设立了“中以二期基金”、“广东中医药大健康基金”,陆续与经纬中国、松禾资本、元禾原点等知名投资机构达成合作,已投项目包括迈胜医疗、美央创新、派真生物、瑞风生物、惠正奇、女娲生命、瑞派医疗等。国聚创投扎根广州黄埔区、辐射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优秀的生物医药产业国有创投公司、国内知名的市场化母基金管理机构。
关于远毅资本
远毅资本成立于2016年,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医疗技术领域的早期风险投资基金。目前,管理的多支人民币和美元基金累计投资管理规模超等值30亿人民币规模。
远毅深耕数字医疗早期的投资机会,在数字医疗的高效触达、创新支付以及效率提升这三大基础设施方面实现前瞻性布局,帮助惠及中国乃至全球医疗健康系统转型升级、降本增效、提质控费。目前远毅资本已在多个数字医疗领域投资了近百家优质创新企业。
如果您想对接文章中提到的项目,或您的项目想被动脉网报道,或者发布融资新闻,请与我们联系;也可加入动脉网行业社群,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此次医博会由同写意策划,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共享健康新未来”为主题,用全新的视角瞄准国内外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沿。诚邀海内外医药及大健康各界嘉宾齐聚中国医药城,共赴时代之约。展位/报告火热征集中!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国内已经批准了六款CAR-T疗法,跟美国市场情况齐平。放诸任何一个生物制药细分领域,这都属于少见的成就。
基因编辑、嵌合抗原受体技术、CRISPR-Cas系统等科学进步,正在推动CGT领域的蓬勃发展。而CGT的出现,不仅有望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拓宽治疗范围。因此,包括美国在内,CGT已然成为下一波制药创新浪潮的争抢高地。
但是,本土CGT产业化进程,仍面临不少挑战,例如商业支付问题。在出海的大背景下,CGT企业亦需要锚定自身的前进方向。
近期的第二届国际生物科技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同写意邀请到湾岛细胞创始人、CEO范晓虎,以及派真生物中国区总经理张超,共同接受同写意论坛发起人程增江的对话采访,从细胞疗法与基因疗法、Biotech与CDMO等不同维度,探讨CGT创新与国际化的路在何方。
1
基因药物的突破
程增江:国内上市的细胞疗法已经不少,但在基因治疗领域,除了20多年前获批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液射之外,再没有产品出来。作为这个领域的从业者,张博士有没有感到失落?
张超:万事皆需岁月磨,基因治疗技术是一种颠覆性技术,其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是不断修正和创新、推广和科普的过程,从而形成技术和经验的积累,让资本、大众接受。
十年磨一剑,行业大变样。比方说,派真生物2014年成立时,国内研究基因治疗的客户非常少,没有论坛、展会等行业主体会议。但今天再看,已经很不一样,临床研究项目、行业论坛、展会等应有尽有。
差不多2019年之后,得益于资本市场的积极推动,AAV基因治疗领域迅速崛起,百花齐放。目前,至少在临床阶段,中国有40多款AAV疗法进入临床,有的项目已经开发到后期。7月信念医药就递交了一款用于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产品上市申请。
所以,我觉得国内厚积薄发的AAV基因治疗领域已处于突破的关键节点,不久将来有望实现零的突破。
程增江:站在基因治疗的角度,您怎么看待细胞治疗的优势和劣势?
张超:两种疗法各有千秋、相辅相成,它们属于两种不同的工具和技术,需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但殊途同归,两种疗法都是为了治愈疾病,恢复患者的健康,它们在疾病治疗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推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基因治疗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把需要的健康基因直接递送到体内,相较细胞治疗而言,省区了复杂的细胞生产过程,操作更为简便,可以降低一部分制造成本。
然而,基因治疗在精准递送和多基因异常或复杂细胞方面仍面临挑战,无法实现任意部位的精确送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细胞治疗便成为了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把患者血液细胞抽出分离和改造,然后再回输给患者,实现个性化定制。
程增江:业内有人说,基因治疗更像药物,而细胞治疗更像一种医疗技术。如果是药物,我们就可以通过制造优势,降低成本。但作为医疗技术,个性化的细胞疗法很难做到这一点。派真生物选择做基因治疗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
张超:基因治疗量产的经济优势确实存在。但现在,基因治疗存在其他的困境,比如说,有些疾病是不能够通过基因治疗彻底解决,单靠一个基因还是功能有限。这个时候,我们离不开像细胞治疗这样的技术。
所以,我还是觉得以终为始,我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再去考虑用什么方法来实现。也许基因治疗没那么有效,细胞治疗也是一种工具。而且目前行业也在探索,开发通用型的CAR-T等疗法,在为降低成本做努力。
2
细胞疗法的落差
程增江:细胞治疗有这么几大难点,一是从个性化疗法到通用型疗法的开发,还没突破;第二,也因为个性化属性,上百万的售价很难降下来;最后就是治疗领域,还没发从血液瘤扩大到实体瘤。这些难题让投资人产生落差,范博士如何来去回应?
范晓虎:就像前面提到的,细胞治疗与传统的药物大相径庭。实际上,它最初就是医学界按照一种医疗技术的形式开发出来的,作为一个技术属性很强的治疗方法一开始就是一个频出奇迹的领域,大家都知道Emily Whitehead的故事,经过接受CAR-T细胞治疗已经实现了随访十几年证明的的临床治愈。
程增江:她是否属于一个疗效特别好的个例?
范晓虎:也并不是个例。不光是在白血病,其他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疾病治疗上业界开发的CAR-T疗法,都显示出很好的长期效果,特别是将原本化疗失败的、没其他希望的患者处境扭转过来。所以过去十多年,细胞疗法领域变得非常火热,涌入大量资金,包括以前不涉及这块的BMS、强生这些MNC都参与到CAR-T药物领域来了。
但现在浮现的问题是,不管是MNC还是Biotech,至今都没有一个是实现真正盈利的。业界把强生和传奇生物的合作的西达基奥仑赛当作标杆,目前两家公司在这个药物上也还没有扭亏为盈。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市场放量来取得投资回报。
过去很多人以为,进入细胞治疗的门槛很低,好像谁都可以做。我从来不觉得是这样。实际上细胞疗法成药门槛是非常高的,它本质上是一种涉及很多环节的个性化医疗技术,很复杂。类似CAR-T还有像TCR-T,TIL技术等开发的历史比CAR-T的时间还要久远,但现在成功走向商业化的项目还很少。除了开发过程的各种艰难险阻,成功上市了也因为高成本,低产能,也不一定能够商业化成功。比如几款基因治疗药物也是如此,因为定价太高被迫撤市也时有耳闻。
个体化生产必然的高成本的模式肯定不能维持长久。基因疗法之所那么贵,是因为它们的适应症普遍属于罕见病,如果像癌症这样的常见病有了更多的个体户药物上市,可能美国的医保和商保也承受不住,这些残酷的现实也在倒逼从事CGT行业的企业进行各种层面的创新。我相信作为极具社会价值和富含梦想的CGT行业一定会出现更好的下一代CGT疗法与解决方案,这也是我进行二次创业创立湾岛细胞的一个初衷。
总之,大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领域不仅是门槛越来越高,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广泛。我们开发的新型CGT技术不只是在CGT里面竞争,还要去和双抗、多抗,ADC这些爆发性发展的新大分子药进行市场竞争。而通用型CAR-T、iPSc来源或在体CAR-T, CAR-NK等技术路线,这些创新也都面临各种各样问题和挑战,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攻关。
最后谁能真的通过足够的底层创新解决大部分存在的行业痛点,可能才能Make the CAR-T great again。我自己都没法百分之百保证湾岛细胞一定能脱颖而出,又走出一条新路来。但我是抱着真正的兴趣,卸去所有背负的过往荣誉负担,平心静气地从头来做这个事业的,所以现阶段也不需要很多的资金支持,行业严冬中我也怕给投资人不能很快带来投资回报,互相成为心理负担,突破创新需要自由放松的心态,哈哈。
程增江:有的公司靠BP融资,我听说,范博士连PPT都不需要,可能就是一顿饭的功夫,就把融资做下来?
范晓虎:我确实没有准备BP,也没有作PPT。其实包括传奇生物在IPO之前,我们几乎没有做过路演,就是金斯瑞生物内部给了一个三百万美金的资金承诺甚至还没有到账,我就凭兴趣投入到创建早期传奇生物团队中去了。我自己也真金白银投了一些钱,我觉得坚持两三年做临床前研发也足够了,后边强生合作一建立资金问题自然解决了,所以作为一个孤例,证实了我2014年就有的一个观点,就是在这个出奇迹的行业里,技术比资金重要,技术甚至比管理更重要!
当然后来我们建立起全球最大的CGT研发团队,将近400个研发人员。但对于初创公司,对于很多Biotech,一开始确实不需要那么多人。传奇生物的西达基奥仑赛的产品临床前设计和生产工艺定型,最初就是靠我仅仅带领6个员工就开发出来的,除了我之外甚至没有另一个博士学历的研发人员,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
所以,做创新真的不在于人多,也不一定需要很多资金,有时候除了要看战略和机遇,还绝不能踩一个坑。在创立传奇生物很多年之前,90年代我就创业过一次,所以知道创业不容易,有很多暗礁险滩,知道怎样会把一个公司做死,这个很重要。
所以说起来,湾岛细胞算是我的第三次创业,大概也是最后一次。我准备重新出发从0做到1,或者做到2、3的工作,这次不一定自己坚持做到10。就是可能我不感兴趣耗费太多精力在商业化开发阶段,我还是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更多的技术平台和创新产品,主要通过与专业的MNC产业合作的发展模式来创造社会价值,也不会允许其他任何人来左右我自己的既定战略。
3
创新方式的抉择
程增江:对于创新成果,国内很多Biotech创始人都希望走向产业化。湾岛细胞只从0做到1,那后面怎么办?
范晓虎:后面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了。今天业界有很多创新模式,从IP授权到共同开发、还有时下流行的NewCo,不管哪种道路其核心都是利用我们国内的创新能力,做出真正具有全球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技术,再去结合资本一起分阶段和专业的企业合作分享国际市场。
难点就在于,你做的东西一定要是全球有差异化的,存在非常大的潜在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能解决五年后未来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些不能光靠自己说,还要全球临床专家将来的认可。无论是作me better还是first in class,能做到这些都是有机会的。
湾岛细胞后面的路怎么走,取决于我自己的创新战略,管线布局、技术平台的突破是否真有足够高的护城河,再评估有多少社会价值和市场想象力,再决定这个市场目标实现最好由谁来做,怎么分工协作。
程增江:这是一种创新方式,只做前面一段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张博士,从派真生物的角度,作为CDMO服务的客户中,我们所接触的创新模式还有哪些?
张超:AAV基因疗法兴于2019、2020年,近年来在医学界逐渐崭露头角,尤其在疑难杂症的治疗上展现出巨大潜力。早期,国内企业主要根据国外研究进展,通过更换AAV衣壳和适应症来进行模仿式或跟随式创新。资本寒冬以后,仅依赖模仿式创新或跟随式创新模式的企业在融资上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与此同时,那些持续投入开发原创核心技术的企业仍能持续获得资本的持续认可。譬如清华贾怡昌、暨南大学陈功教授将做了二三十年基础研究才发现的分子机制应用于基因治疗,开发出的基因治疗产品。
当前,AAV基因疗法的创新模式已经由模仿式或跟随式创新转向原创性创新。
程增江:基因治疗逐渐走向原始创新,那对于细胞治疗,范博士,您觉得有哪些方向是值得关注和努力的?
范晓虎:无论是做通用型产品、降低成本还是开发新靶点,很多方向都值得努力。
实际上很可能你不能只靠一个方面去创新,因为每一个技术都有它的长处和短板。大概率是,很多方面都要有突破创新,再结合到一起,在临床上证明,它既安全又有效,同时还没有产能瓶颈,成本比较低,还是硬碰硬直道超车来的,没有留很多弯道和短板给别人超越,并真正能够解决未来市场5-10年的临床需求满足问题。
跟十年前相比,现在的竞争格局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几乎所有的靶点都有很多的公司布局,所有的平台都有很多的公司在努力。而且,创新水平也越来越高,竞争越来越激烈。困难和挑战都是很大的。
但是,从科学家的角度,我觉得有困难、有挑战才有意思。
我们应该不怕畏惧技术上的难,甚至就怕它太简单,让很多人以为轻易就可以做成,最后还内卷的一塌糊涂。实际上很多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相关阅读
• 对话回爱民:mRNA产业,我们期待怎样的未来?
• 现场 | 重磅打造!同写意CGT年度品牌大会圆满落幕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2024年,全球制药行业正处于快速变革之中,这一变革源于生物技术进步、精准医疗的崛起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在过去几年的研发基础上,肿瘤学、神经科学和生物制剂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下将根据Citeline的报告,深入探讨塑造未来的几大趋势。
一、药物管线增加
Pharmaprojects数据库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全球制药行业新增了5428种新药,相比2022年新增5028种有所提升。有3895种药物退出研发,活跃管线规模净增1533种药物。这反映出行业在多个领域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并日益聚焦高潜力候选药物,尤其是在未满足的医疗需求领域。此外,基因工程、细胞疗法和抗体偶联药物等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疗法的诞生成为可能。
二、肿瘤学继续引领:个性化医疗备受关注
尽管肿瘤学在总研发管线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它依然是新药研发的核心领域,占2024年所有新药候选药物的38%。随着个性化疗法的进步,如使用患者自身细胞的CAR-T疗法,以及靶向基因突变,而不是特定癌症类型的肿瘤新疗法的崛起,癌症治疗正在进入更具针对性和广泛适用的阶段。此外,双特异性抗体和检查点抑制剂的增长也为肿瘤领域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三、神经系统和代谢疾病备受重视
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方面,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特别是在北美和欧洲地区,由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负担加重,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研发管线占比上升至12.7%。生物标志物检测和基因疗法的发展也为这些曾经无法治疗的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与此同时,由于肥胖、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等代谢疾病的发病率增加,2024年消化/代谢药物类别的管线规模显著增加了13.1%。最初为糖尿病开发的GLP-1受体激动剂在肥胖管理中的应用,代表了这一领域的新趋势。
四、生物制药领域新势力:亚太地区迅速崛起
竞争格局正在改变,新兴生物制药公司在研发管线中占据了更大的份额。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生物制药公司,如江苏恒瑞医药等公司的排名迅速攀升,凭借灵活的研发策略,如将RNA疗法、CRISPR基因编辑和AI驱动的药物发现纳入其研发战略,以及创新药物开发能力,这些新兴企业正在改变全球制药格局。中国公司不仅在仿制药领域取得成功,近年来更积极推进创新生物制剂和靶向疗法的研发。在政府的支持和私人投资的推动下,亚太地区已成为未来全球药物创新的重要力量。
2024年,制药行业正站在创新的前沿,肿瘤学、生物制剂和精准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一年,制药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生物技术的发展、精准医疗的推进以及对未满足医疗需求的重视所驱动的重大转型。管线规模显著扩大,新增超过5400种新药,显示出研发投资的增加。肿瘤学继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个性化疗法如CAR-T细胞疗法和针对肿瘤的新疗法走在前列。同时,神经系统疾病和代谢疾病也日益受到重视,基因疗法和GLP-1受体激动剂的兴起推动了这一趋势。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参与者正在改变全球生物制药的竞争格局,为亚太地区的增长贡献力量。
资料来源:
https://www.geneonline.com/key-trends-in-the-pharmaceutical-pipeline-for-2024-part-i-transformative-rd-growth-driven-by-breakthroughs-in-oncology-neurological-and-metabolic-therapies/
关于派真生物
100 项与 广州派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广州派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