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1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Not yet recruiting临床1/2期 一项开放、单臂、剂量递增和剂量扩展的Ⅰ/Ⅱ期临床试验评价XMVA09单次给药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
评价XMVA09单次给药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免疫原性和有效性
100 项与 合肥星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合肥星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意见和建议,以官方/公司公告为准;本文仅作医疗健康相关药物介绍,非治疗方案推荐(若涉及),不代表平台立场。任何文章转载需要得到授权。
双靶点融合蛋白药物RC28-E撬动亚洲市场,中国创新药国际化再下一城!
2025年8月19日,荣昌生物与日本参天制药全资子公司参天中国正式签订许可协议。荣昌生物将其自主研发的VEGF/FGF双靶标融合蛋白药物RC28-E注射液在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及台湾)及韩国、泰国、越南等七个亚洲主要市场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授予参天制药。
根据协议,荣昌生物将获得2.5亿元人民币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5.2亿元人民币的开发及监管里程碑付款和最高可达5.25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里程碑付款。此外,荣昌生物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
(图片来源:荣昌生物官网)
此次合作不仅是对RC28-E创新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荣昌生物在推动其研发管线全球化和商业化方面迈出关键一步。参天制药作为全球眼科领域领导者,其覆盖60余国的商业化网络将显著缩短RC28-E的市场准入周期,推动这一创新疗法快速触达患者。
破局耐药!全球首创VEGF/FGF双靶点融合蛋白
RC28-E是荣昌生物自主研发的针对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全球首创VEGF/FGF双靶标融合蛋白药物,可同时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家族的血管生成通路,更有效地抑制异常血管增生。临床拟用于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等致盲性眼病。
目前,RC28-E的研发正全速推进。据摩熵医药数据库显示,其针对两大核心适应症的III期临床试验均进展顺利: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III期临床试验已完成患者随访,预计将于2025年下半年在中国递交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
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预计于2026年上半年在国内递交BLA。
RC28-E国内研发历程
图片来源:摩熵医药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库
RC28-E的创新潜力已在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在2025年5月举行的美国眼科与视觉研究协会年会(ARVO2025)上,RC28-E治疗DME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研究表明,RC28-E在提高DME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降低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ST)方面表现出色,能有效缓解黄斑水肿。
在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治疗方面,一项由北京医院戴虹教授牵头的Ib期研究显示,0.5mg-2.0mg剂量的RC28-E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多为轻中度,最常见的是16.2%的注射相关结膜下出血。治疗48周后,各剂量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ST)均获明显改善,且对研究中纳入的46%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患者及73%抗VEGF复治患者均有效。
从VEGF到多靶点:眼科药物研发的进化之路
VEGF靶点自1971年抗血管增生概念提出以来,一直是眼科疾病治疗的核心。1971年,Folkman首次提出抗血管增生以治疗癌症的概念,1989年科学家首次分离检定了VEGF。此后,贝伐珠单抗、Pegaptanib、雷珠单抗等药物相继获批上市,为VEGF靶点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除了VEGF外,其他通路也参与了血管增生,可能会被肿瘤细胞作为备选通路,因此研发多靶点药物以避免耐药成为必然选择。
在这一探索过程中,VEGF Trap的核心由再生元发现,即VEGFR1 D2与VEGFR2 D3融合可以有效阻断VEGF,为多靶点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思路。后续VEGF治疗眼病的研发走向双靶点。
罗氏的Vabysmo(Faricimab,法瑞西单抗)是全球首款同时靶向VEGF-A和血管生成素-2(Ang-2)的双特异性抗体,已获批三大眼底疾病适应症,包括新生血管性(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和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相较于传统单靶点抗VEGF药物,Vabysmo的注射频次显著减少,只需要4个月注射一次。凭借显著降低给药频次的优势,Vabysmo在上市后迅速放量。
2022年1月Vabysmo获FDA批准上市,2023年销售额即攀升至24亿瑞士法郎(约28亿美元),同比增长324%,成为罗氏的最强增长动力。2024年Vabysmo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球销售额已达38.64亿瑞士法郎(约44.00亿美元)。
国内药企抢滩百亿眼科赛道,国产双抗谁能突围?
摩熵医药数据库显示,截至目前,全球共有5款抗VEGF眼科药物获批上市,分别是罗氏/诺华的雷珠单抗(Lucentis);再生元/拜耳的阿柏西普(Eylea);诺华的布西珠单抗(Beovu);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Langmu);罗氏的法瑞西单抗(Vabysmo),且均已在国内获批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康柏西普作为全球第三款、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VEGF单抗药物,填补了国内眼底黄斑变性治疗药物的市场空白,打破了高价进口药对中国眼科市场的垄断。摩熵医药数据显示,在全国医院终端市场,康柏西普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24年销售额已突破22亿元大关,持续领跑同类产品市场。
图片来源:摩熵医药全终端医院销售数据库
眼科双抗产品是全球市场的“稀缺资源”。目前,仅罗氏的Ang2/VEGF-A双抗法瑞西单抗(faricimab)一款药物获批上市。此外,有多款VEGF与其他信号通路的双靶向药物正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其中信达生物的VEGF/补体双抗IBI302和荣昌生物的VEGF/FGF双抗RC28进展领先,均已进入临床III期研究阶段。
在国内眼科赛道上,信达生物双靶候选药物数量较为丰富,除了IBI302,还有IBI324(VEGF-A/ANG-2,I期临床)和IBI333(VEGF-A/VEGF-C,I期临床),分别用于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和新生血管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另外还有3款国产Ang2/VEGF双抗进入临床阶段,包括友芝友/康哲药业的Y400(I/II期)、奥赛康的ASKG-712(I期)、星眸生物的XMVA09(II期),多项早期临床数据已陆续披露。恒瑞医药的HR19034(抗VEGF双抗),靶向VEGF两个不同表位以增强抑制效果,目前处于申请上市阶段。
ASKG-712全球研发详情查询
图片来源:摩熵医药全球药物研发数据库
眼科作为一大黄金赛道,随着眼科用药市场潜力不断兑现,国内眼科制剂市场也已进入进口+国产混战局面。据行业预测,中国眼科药物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440亿元,2030年将达到1166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未来,能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减少药物注射次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等方面做出差异化的企业,方能在这一高速成长的赛道中持续领跑。
END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留言获取授权
近期热门资源获取
中国临床试验趋势与国际多中心临床展望-202505
2024年医药企业综合实力排行榜-202505
中国带状疱疹疫苗行业分析报告-202505
2023H2-2024H1中国药品分析报告-202504
数据透视:中药创新药、经典验方、改良型新药、同名同方的申报、获批、销售情况-202503
2024年中国1类新药靶点白皮书-202503
中国AI医疗健康企业创新发展百强榜单-202502
解码护肤抗衰:消费偏好洞察与市场格局分析-202502
2024年FDA批准上市的新药分析报告-202501
小分子化药白皮书(上)-202501
2024年中国医疗健康投融资全景洞察报告-202501
2024年医保谈判及市场分析报告-202501
近期更多摩熵咨询热门报告,识别下方二维码领取
联系我们,体验摩熵医药更多专业服务
会议
合作
园区
服务
数据库
咨询
定制
服务
媒体
合作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开启摩熵化学数据查询
点击阅读原文,申请摩熵医药企业版免费试用!
以下文章来源于安徽省科创投资有限公司/安徽国控投资有限公司公众号科创汇投,作者张达
近年来,相关政策对于合成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各省均在加快布局合成生物产业集群,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入场,科技型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安徽发展合成生物产业有基础、有亮点,成功培育了华恒生物、丰原集团、安科生物、中盛溯源等行业头部企业,涌现出阿法纳生物、和晨生物、瑞邦生物、通用生物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丙氨酸、聚乳酸、烟酰胺等产品市场份额和产能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产业发展迸发蓬勃活力,为安徽抢占未来产业创新制高点奠定基础。本篇作为系列研究的中观篇,着重介绍安徽省合成生物产业布局和代表企业概况。
一、安徽省合成生物产业概况
当前国家大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以合成生物技术赋能生物制造,通过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产业投资等举措加快推进生物制造高效可持续发展。《“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合成生物等前沿技术的产业化,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制造产业体系。安徽省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合肥生物制造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已被列入安徽省十大未来产业先导区之一。
根据安徽省工信厅公开数据,2024年安徽生物制造产业规模约600亿元,占全国比重约5%,逐步形成以合肥、蚌埠为“双核”,皖北、皖江为“两翼”的生物制造产业空间布局。当前安徽合成生物产业主要优势布局在合肥、蚌埠、芜湖、滁州等地市,合成生物关联企业覆盖全省16个地市,以基础研发和初创型科技中小企业为主,合成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
图1 安徽合成生物产业重点地市布局
安徽省积极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加快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升级,在企业培育、产业布局、投资赋能、场景应用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相关国有投资机构、政府引导基金联合社会资本加快布局合成生物赛道,通过投资培育本土企业和招引优质企业并举,支持合成生物相关企业在皖落地和做强做大。为积极布局培育生物制造未来产业,安徽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联合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合肥市、芜湖市等共同发起设立规模20亿元的国投安徽生物制造基金,该基金是长三角内首支以合成生物成果转化为特色,聚焦生物制造产业的主题基金。重点投向生物制造产业及生物技术方向,促进合成生物成果转化。
2024年10月,安徽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安徽省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7年,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物制造科技创新成果,布局一批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的生物制造产业化项目,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成长企业,形成较为完备的生物制造赋能医药、化工、材料、食品、能源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链体系,构建创新活跃、转化顺畅、市场繁荣、要素完备的产业生态格局,带动生物制造相关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表1 近年安徽和地市合成生物相关重要政策梳理
二、安徽省重点地市合成生物产业布局
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的双重驱动下,知名投资机构、创新研发企业纷纷进入合成生物产业赛道,助力产业加速发展。安徽省在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医药等细分领域涌现了丰原生物、恒鑫生活、华恒生物、和晨生物、利夫生物、瑞邦生物、中科健康、通用生物、中盛溯源、阿法纳生物、安科生物等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合成生物产业链相关企业,同时凯赛生物、华熙生物、微构工场、智飞生物等省外代表性企业也相继在安徽落地。本文对合肥、蚌埠、芜湖、滁州等合成生物产业布局重点地市进行研究。
1.合肥
合肥市将生物制造作为五大先导产业之一,出台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组建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围绕生物制造产业加速布局,形成了集群式发展态势,生物制造产业呈“两核多点”的产业空间布局。合肥市以长丰县和高新区为两核,经开区、蜀山区、巢湖市、肥西县、庐江县多点发展。通过产业规划、项目谋划、资金筹划“三划一体”谋划布局,依托合肥市发改委成立生物制造产业专班,并借助科大硅谷等创新载体,持续深化“双招双引”。同时推进与央企、龙头企业深入合作,三大央企招商局集团、保利集团、国投集团均在合肥围绕合成生物产业布局多元合作或战略投资。2024年合肥市共招引生物制造重点项目10余个、协议投资额近140亿。当前合肥市集聚包括华恒生物、凯赛生物、恒鑫生活、安科生物等龙头企业在内的超40家产业链相关企业并呈快速增长趋势,覆盖先进材料、消费品、生物医药、农业技术等多个领域。
2025年2月27日,合肥生物制造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长丰)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园正式揭牌,将围绕生物基材料、农业生物育种、生物医药等合成生物产业重点领域布局。长丰县目前已汇聚安徽省合成生物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和华恒生物、恒鑫生活、微构工场、昌进生物、康诺生物等重点研发机构和企业,初步形成合成生物产业集群。长丰县率先建立安徽省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园,确立“南研北制”布局,建设小试、中试、量产、检验检测平台等基地,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打造省内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新高地。
合肥市高新区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优势,汇聚凯赛生物、和晨生物、利夫生物、中科健康、安科生物、智飞龙科马、兆科药业、中盛溯源、中科普瑞昇等涵盖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医药等合成生物相关企业。2024年8月,高新区生物制造产业园(凯赛生物产业园)已完成备案。
根据2024年5月合肥市发布的《合肥市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合肥明确提出合成生物制造产业的定位、发展空间、功能布局、支撑体系、实施计划等,未来将突出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联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协同,以示范应用带动技术迭代,丰富拓展新场景新赛道。方案提出力争到2026年,基本建成全链条创新平台体系,打造国内一流生物制造产业园区,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制造领域领先企业。力争到2026年,建设3个以上国内领先的专业产业园区,生物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规模突破300亿元,形成初具规模业态完整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表2 合肥市合成生物产业相关企业
2.蚌埠
蚌埠市凭借传统生物发酵和新材料产业基础向合成生物转型,打造以生物基材料为主的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蚌埠市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积极推广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制品,在应用端通过延伸拓展产业上下游链条,推进生物可降解材料在包装制品、纺织服装、家具用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场景应用。作为全国唯一以生物基材料为特色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蚌埠汇聚了丰原生物、中粮科技、雪郎生物等一批合成生物产业相关龙头企业。在生物基材料领域,形成了以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呋喃聚酯、聚氨基甲酸酯、纳米纤维素为特色的“四聚一素”产业发展体系,建成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集聚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企业超70家,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加快培育世界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之都。
蚌埠市锚定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安徽丰原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生物制造产业能级跃升。丰原集团已在固镇经济开发区建立面积约5300亩的丰原生物产业基地,拥有16家规上企业,投资170多亿元建设生物发酵、生物材料、生物能源及生物肥料等30多个项目。2020年3月,国家工信部公布了第九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单,固镇县申报的(生物基新材料)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名列其中,这是全国首个以生物基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根据固镇县发改委公开数据报道,2023年固镇县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61.04亿元,集聚上下游高新技术企业44家。固镇县聚焦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全球产业规模最大、产业链条最长、产品种类最多的千亿级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表3 蚌埠市合成生物产业相关企业
3.芜湖
芜湖市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基础,坚持走“产业+科创”之路,向合成生物产业延伸发展。芜湖市以三山经济开发区为合成生物产业核心集聚区,同时在鸠江、南陵等县区多点布局、协同发展,汇集了普立思、华仁科技、英特菲尔、瑞驰兰德、万泽等代表企业。根据芜湖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数据,芜湖市在合成生物产业及上下游全产业链领域拥有规上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家,全产业链总产值超40亿元。
2024年9月30日芜湖市出台《芜湖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芜湖市将围绕生物基材料、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食品、生物装备制造、生物平台工具等六大发展方向,谋划十项工作举措,包括布局一批重点项目,培育一批种子企业,规划合成生物专业园区等。同时,未来继续围绕“产业+科创”深度融合,加强产业科技创新引导,建设研发中试和创新载体平台,实施关键技术专项攻关,搭建合成生物应用场景,并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培养合成生物人才梯队,组建芜湖市合成生物产业联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力争到2027年,转化一批具有产业价值的合成生物科研成果,招引培育拥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合成生物科技型企业100家以上,打造国内领先的合成生物特色产业创新高地。
表4 芜湖市合成生物产业相关企业
4.滁州
滁州市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重点打造八大产业链之一,依托滁州市卫健委成立生命健康产业推进专项工作组。通过培育和招引生命健康相关企业50多家,集聚了一批包括“潜在独角兽企业”通用生物、国内最大的β-丙氨酸生产企业华睿生物在内的合成生物相关企业。本土上市公司金禾实业积极布局合成生物赛道,合成生物产品涉及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阿洛酮糖、红没药醇、圆柚酮等食品添加剂和日化香料品类。
滁州市中新苏滁高新区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园区两大支柱产业的首要产业,发挥园区现有的生命健康产业基础优势,抢抓合成生物产业发展风口期,致力于打造滁州市合成生物产业核心优势区,加快推进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发展。省外合成生物相关企业华睿生物、趣酶生物、斯拜科生物等相继落地中新苏滁高新区。
表5 滁州市合成生物产业相关企业
5.其他
安徽省各地市积极布局合成生物相关产业。其中宿州市高度重视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正加快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绿色食品、材料等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并推动建设合成生物产业园,已集聚新宇药业、新熙盟生物、中农秸美等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相关企业。阜阳市拥有博科力生物、福方高科等涵盖食品营养、农业技术等合成生物细分领域相关企业。阜阳市在“6849”产业发展布局构建中,合成生物被纳入前瞻布局的四大未来产业之一。其中颖东区工业园扩区设立生物产业园区,目前已落地多个合成生物科创研发与生产项目。安庆市当前依托双生谷产业园(安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生谷”片区),聚焦生命健康和生物科技两大产业,加速招引合成生物相关企业,多个重点项目如神州种谷、朗坤药业、普利制药、华大基因等正在同步推进。同时双生谷与含元资本、达安基因、复星集团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基金,为相关产业落地提供有力支持。马鞍山市着力推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成立生命健康等11个新兴产业推进组,初步形成以瑞邦生物、皓元药业、泰恩康制药等为产业链龙头的合成生物产业布局。慈湖高新区依托皓元医药马鞍山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优质的技术服务及辐射带动功能,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产业。当涂经开区全力打造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园区内汇聚了瑞邦生物、泰恩康制药等合成生物代表企业,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瑞邦生物烟酰胺产品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有望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三、安徽省合成生物重点企业
1.华恒生物
安徽华恒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88639.SH)位于安徽合肥,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价值创造。公司主要产品涵盖氨基酸、维生素和生物基材料单体等,广泛应用于中间体、动物营养、美妆与护理、植物营养以及功能食品等领域。华恒生物与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发的发酵法生产L-丙氨酸技术,成功实现了微生物厌氧发酵规模化生产L-丙氨酸。借助成本和绿色低碳优势,华恒生物L-丙氨酸全球市占率高达70%,L-丙氨酸产品在2019年被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华恒生物联合浙江工业大学在长丰县建设高能级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驱动生物制造研发及中试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和人工智能精准发酵及蛋白质工程共享示范项目相继落地合肥市长丰县生物制造产业园。
2.凯赛生物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688065.SH)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为基础,从事新型生物基材料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产品主要聚焦聚酰胺产业链,涉及生物基聚酰胺以及可用于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的原料,包括DC12(月桂二酸)、DC13(巴西酸)等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和生物基戊二胺,是利用生物制造规模化生产新型生物基材料的标杆企业。凯赛生物先后在合肥成立安徽凯酰时代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和招商凯赛复合材料(合肥)有限公司。其中凯酰时代由凯赛生物、宁德时代旗下时代泽远基金以及杭州卡涞复合材料联合成立,凯酰时代依托凯赛生物深厚的技术储备和强大的产业化能力以及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行业的应用场景和市场资源,扩展生物基符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的应用。招商凯赛由凯赛生物、招商创科和合肥市政府共同设立,旨在联合布局生物基复合材料建设基地,通过“合肥模式”,构建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合成生物材料产业集群,并建立合成生物学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的重要平台。
3.丰原生物
安徽丰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菌种、发酵、提取、纯化、聚合、应用开发六大核心合成生物制造技术,以玉米、木薯、农作物秸秆等为原料,生产主要涵盖三大有机酸和八大氨基酸系列生化产品。丰原生物依托丰原集团强大的创新能力,经过多年的持续攻关,将废弃秸秆由生态包袱发展为生态产业,实现秸秆原料到混合糖到聚乳酸至下游应用到联产黄腐酸有机肥等产业链集群发展,延伸出塑料加工、纺织、工业及家用装饰材料、生物化学品、生物燃料、生物肥料等六大产业集群。丰原生物入选长城战略咨询2024年“独角兽企业”榜单。
4.恒鑫生活
合肥恒鑫生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1501.SZ)成立于安徽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是一家致力于环保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恒鑫生活是中国聚乳酸(PLA)制品规模化生产的应用典范,在全球PLA快消产品市场占有重要地位。公司践行绿色发展使命,加快生物降解技术产品迭代,推动新材料的多元化应用,以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公司入选工信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恒鑫生活与微构工场合作,双方基于聚羟基脂肪酸酯(PHA)与PLA材料的共混改性共同拓展生物可降解材料应用,恒鑫生活已成功荣获中国首张PHA淋膜纸制产品的DIN证书,将有力推进PHA在消费级包装材料的应用场景拓展。
5.微构工场
北京微构工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自主研发的嗜盐菌底盘体系,开发可自然降解的环保材料PHA,致力于推动绿色生物基材料的产业化应用。微构工场是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先后获评“瞪羚企业”、“潜在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资质。公司先后与安琪酵母(600298.SH)和川宁生物(301301.SZ)成立合资公司建设PHA生产基地。
微构工场与安琪酵母合作在湖北恩施的全国首条年产1万吨合成生物PHA生产线已于近期正式交付,即将正式投产。微构工场在合肥市长丰县成立安徽微构工场合成生物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物基材料的研发与生产,主要产品包括可降解材料PHA(聚羟基脂肪酸酯)及相关技术解决方案。安徽微构工场位于长丰双凤经济开发区的绿色材料PHA创新研发与高端智造产业生态园项目正在建设中,预计2027年7月投产。
6.安科生物
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300009.SZ)位于合肥市高新区,是一家长期致力于生物医药研发、生产、销售和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现有产品与服务涵盖生物制品、现代中药、化药及小分子药物、多肽药物、体外诊断试剂、法医检测、靶向抗肿瘤药物、细胞免疫治疗等众多领域。安科生物重组人生长激素国内市场占有率在15%左右,注射用曲妥珠单抗作为安徽省第一个获批上市的生物大分子抗肿瘤药物,填补了安徽省抗体药物领域的空白。安科生物积极布局创新疗法,控股或参股瀚科迈博、博生吉安科、阿法纳生物、元宋生物等细胞与基因治疗相关创新研发企业,作为基石投资者参股维昇药业(2561.HK)。
7.中盛溯源
安徽中盛溯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由全球著名科学家、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发明人之一俞君英博士领衔创建。公司专注hiPSC技术研发与临床转化和干细胞药物研发,通过GMP级生产,扎实、稳步推进细胞药物的临床申报工作,为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等疾病提供创新治疗方案,持续探索hiPSC来源细胞药物的临床价值。中盛溯源系统性建立了围绕hiPSC技术应用的发明专利组合,覆盖了hiPSC的重编程、多种功能细胞的定向诱导分化、生产工艺和关键原材料等上下游。公司推进多个基于hiPSC来源细胞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NCR100和NCR300为国内首款获批临床的iMSC和iNK细胞产品,NCR101为全球首款获批临床的基因修饰iMSC细胞产品。
8.和晨生物
合肥和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合肥市高新区,是一家以合成生物技术驱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晨生物通过高效微生物细胞工厂的构建与优化,实现功能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等关键功能活性原料的规模生产与绿色制造,业务涵盖菌种工程、发酵、提取工艺、放大量产、产品配方解决方案和市场渠道等领域。公司主要以稀有氨基酸及其衍生物为核心,包括生物基化学品、小品种氨基酸、高附加值活性原料三大原料产品板块。公司正着力打造麦角硫因、茶氨酸、根皮素等功能活性原料产品,主要应用于化妆品、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等领域。2024年1月,和晨生物获得合肥市科技局的授牌,作为“合肥市合成生物学生物活性原料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公司向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开放服务,为其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试验证。
9.金禾实业
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002597.SZ)位于滁州市来安县,是一家致力于高端甜味剂、食用香料细分领域的服务美好生活和先进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安赛蜜、麦芽酚、乙基麦芽酚、甲基环戊烯醇酮等,产品已覆盖食品、饮料、香精香料、健康保健品等领域,是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金禾实业积极布局合成生物赛道,合成生物产品涉及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阿洛酮糖、红没药醇、圆柚酮等食品添加剂和日化香料品类。公司持续关注非粮生物基材料全组分高效利用的创新技术,推动产品的生物催化和胞内合成路径的绿色生产,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多款天然甜味剂和香料产品。
10.瑞邦生物
安徽瑞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位于马鞍山市当涂经济开发区,是一家集科研、制造、国内外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以“医药健康、动物营养及健康护理”为主业的生物制造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瑞邦生物为江西海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瑞邦生物采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维生素B3类产品烟酰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首位,累计出口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等称号,并有望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公司积极与江南大学、南昌大学等建立产学研合作,致力打造烟酰胺/烟酸合成生物全产业链企业。
四、2025年安徽省合成生物投融资事件
2025年1-7月安徽合成生物产业相关投融资涉及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与化学品、农业环保、生命科学工具等细分赛道,主要集中在合成生物下游产业链。合成生物学在医药、材料、生物基化学品等领域的加速商业化,同时地方国资深度参与,推动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合肥为投资热点地市。
表6 2025年安徽合成生物产业相关投融资事件
五、总结
安徽省合成生物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以合肥、蚌埠、芜湖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依托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在基因编辑、代谢途径优化、工业发酵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华恒生物突破大宗化学品的低成本生物合成、丰原集团推动生物基材料规模化生产、阿法纳生物和星眸生物等创新疗法研发初现。当前合肥市通过专项政策布局合成生物产业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蚌埠市加快培育生物基新材料产业世界之都,芜湖市明确千亿级产业发展目标。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长丰县以“南研北产”模式深化产学研创新合作,全省“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平台初具规模。未来随着合成生物技术与“双碳”战略深度融合,生物能源、CO₂转化等绿色技术将加速应用,推动产业集群向高端化、国际化跃升。然而,与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先发省份相比,安徽在合成生物产业整体规模、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以及资本活跃度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建议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的双向赋能,优化区域分工(合肥聚焦生物医药、生物基化学品与材料,蚌埠大力发展生物基新材料、芜湖侧重农业与食品),加快建设中试平台与生物铸造工厂等共性设施,设立专项天使基金支持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同时加快拓展碳足迹和碳认证等产业衍生服务,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为安徽省合成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资本与政策保障。
参考资料:
安徽工信 微信公众号《安徽:全方位布局生物制造 高质量发展再添“绿色动力”》
双凤发布 微信公众号《聚力打造省内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新高地》
安徽日报 《聚力打造蚌埠“材料之都”新名片》
芜湖新闻网 《我市出台合成生物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END
行业动态速览热点聚焦01启明创投创始人: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启明创投的创始管理合伙人Gary Rieschel表示,10 年前,中国在同类首创药物研发方面落后美国 20 年。今天,只落后两到三年。在短短十年间,这是一个惊人的时间压缩。中国生物技术生态系统正日趋完善,“DeepSeek时刻”可能发生在康方生物研发的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AK112)问世,并且效果是 Keytruda 的两倍的时候。推荐阅读:启明创投创始人:中国创新药的“DeepSeek时刻”02AAV 基因疗法:为遗传性失明儿童点亮希望之光一项发表于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柳叶刀》的研究,为这些孩子带来了新的曙光。该研究表明,AAV基因疗法rAAV8.hRKp.AIPL1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由AIPL1基因突变导致的罕见遗传性眼病儿童的视力,极大地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遗传性眼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推荐阅读:AAV 基因疗法:为遗传性失明儿童点亮希望之光03神曦生物:全球首个基于AAV的胶质瘤临床研究积极结果公布近日,由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神曦生物(NeuExcell Therapeutics)合作开展的NXL-004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IIT临床研究顺利完成入组,初步分析显示积极效果。本研究由苏州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外科黄煜伦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目的是评估NXL-004在复发或进展恶性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本研究是基于原位转分化技术的基因疗法的首次人体研究,也是全球首个基于AAV的胶质瘤临床研究。推荐阅读:神曦生物:全球首个基于AAV的胶质瘤临床研究积极结果公布04中科大携手星眸团队在AAV基因治疗nAMD中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 、中科大附属第一医院和星眸生物等团队在权威期刊《Research》上发表了一项突破性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种特异性靶向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通过玻璃体内注射,可表达双特异性抗体,同时靶向VEGF-A和血管生成素-2(ANG-2),在动物模型和患者中成功治疗nAMD。推荐阅读:中科大携手星眸团队在AAV基因治疗nAMD中取得突破性进展05AI赋能疫苗研发!新合生物mRNA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疫苗XH001开启临床6月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正式批准新合生物自主研发的mRNA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疫苗XH001开启临床研究。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AI+医疗进入新阶段,更预示着中国在肿瘤免疫治疗的全球竞赛中迈入第一梯队,行业迎来“黄金时代”的加速点。推荐阅读:AI赋能疫苗研发!新合生物mRNA个性化肿瘤新抗原疫苗XH001开启临床06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款AAV基因药物即将申报上市近日,基因治疗企业uniQure宣布,其针对亨廷顿舞蹈症的基因治疗候选药物AMT-130在监管推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公司已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就该药物相关的统计分析计划及CMC信息的关键要素达成共识,公司计划于2026年第一季度提交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此前,该药物已获得突破性疗法、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孤儿药及快速通道等资格认定。推荐阅读: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一款AAV基因药物即将申报上市创新突破01STTT:AAV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近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在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期刊发表了题为:Neuron-targeted caveolin-1 overexpression attenuates cognitive loss and pathological transcriptome changes in symptomatic Alzheimer’s disease models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利用 AAV9 向神经元靶向递送 Caveolin-1,可减轻已出现症状的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的认知丧失和病理转录组变化。推荐阅读:STTT:AAV基因治疗阿尔茨海默病02Nat Commun | 工程化U7小核RNA支架增加了ADAR介导的可编程RNA碱基编辑,在DMD中提高25倍2025年5月26日,Shape Therapeutics的Adrian W. Briggs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标题为“An engineered U7 small nuclear RNA scaffold greatly increases ADAR-mediated programmable RNA base edit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经过工程改造的U7小核RNA(snRNA)框架,显著提高了利用内源性ADAR酶进行的RNA编辑效率。推荐阅读:Nat Commun | 工程化U7小核RNA支架增加了ADAR介导的可编程RNA碱基编辑,在DMD中提高25倍03Nat Commun | 预混使长链RNA能够封装到立方相脂质纳米颗粒中2025年5月30日,韩国科学技术院(KIST)Hojun Kim教授和Ji-Hoon Kim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标题为“Premixing enables loading of long RNA in cubic phase lipid nanopartic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主要提出了一种通过预混合策略将长链RNA(长达4000个碱基)成功封装到立方相脂质纳米颗粒(cubosomes)中的方法。研究发现,预混合策略能够有效维持cubosomes的立方结构,并显著提高其封装长链RNA的能力,同时封装后的cubosomes在室温下储存24天后仍能保持优异的递送效率和稳定性。这一成果不仅为开发无需冷链的mRNA疫苗提供了新的思路,还为将大分子货物(如肽或聚合物材料)整合到其他液晶体系中提供了重要见解。推荐阅读:Nat Commun | 预混使长链RNA能够封装到立方相脂质纳米颗粒中04Nat Biotechnol | 用于多器官碱基编辑的双SORT LNP2025年6月2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Daniel J. Siegwart教授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发表标题为“Dual SORT LNPs for multi-organ base editing”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主要开发了一种双重靶向的脂质纳米颗粒(Dual SORT LNPs),用于将碱基编辑器同时递送至肝脏和肺部,纠正导致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AATD)的基因突变,并在小鼠模型中实现了长达32周的稳定基因编辑效果,为多器官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策略。推荐阅读:Nat Biotechnol | 用于多器官碱基编辑的双SORT LNP05Nat Commun丨华中科技大学肖先金团队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split crRNA的Cas12a系统的新型小分子检测方法2025年5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检验科肖先金教授、程黎明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Spatially blocked split CRISPR-Cas12a system for ultra-sensitive and versatile small molecule activation and detection”的研究论文。研究中提出了一种SBS-Cas系统,在该系统中scaffold链上修饰小分子。通过小分子大分子间结合反应引入空间位阻,从而掩蔽Cas12a的反式切割活性。当待测小分子与scaffold竞争性结合大分子时,该空间位阻被解除,反式活性被激活。该系统表现出优异的灵敏度、通用性,并成功实现了细胞内复杂环境下的信号响应。这一创新性的CRISPR-Cas12a检测平台为小分子检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推荐阅读:Nat Commun丨华中科技大学肖先金团队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split crRNA的Cas12a系统的新型小分子检测方法06Nat Biotechnol | 李大力/陈亮合作报道碱基编辑器对线粒体疾病进行建模及纠正2025年6月3日,华东师范大学李大力研究员团队与临港实验室陈亮研究员团队在Nature Biotechnology期刊上发表了两篇关于线粒体疾病模型构建及纠正的研究论文。推荐阅读:Nat Biotechnol | 李大力/陈亮合作报道碱基编辑器对线粒体疾病进行建模及纠正资本速递011.6亿美元,一款眼科AAV基因药物达成授权合作 2025年6月6日,Ocugen公司(纳斯达克代码:OCGN)宣布将与韩国一家领先的制药及医疗保健企业签署一项授权协议,根据协议,Ocugen将获得总计高达1100万美元的前期许可费及近期开发里程碑付款,且在韩国市场商业化后的前10年内,Ocugen可额外获得至少1.5亿美元的销售里程碑付款,并享有25%的净销售额特许权使用费。此外,Ocugen还将负责OCU400的商业化生产。推荐阅读:1.6亿美元,一款眼科AAV基因药物达成授权合作021.6 亿元!东南大学完成「新型环状 RNA 药物」成果转化东南大学完成「新型环状 RNA 药物」方向科技成果转化签约,以 1.6 亿元的高额转化金额,将前沿科研成果注入产业发展,开启基于环状 RNA 的脑卒中药物治疗产业化新征程。推荐阅读:1.6 亿元!东南大学完成「新型环状 RNA 药物」成果转化关于派真生物
100 项与 合肥星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合肥星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