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 |
作用机制-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在研机构- |
|
在研适应症- |
|
最高研发阶段无进展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靶点- |
|
在研机构- |
|
在研适应症-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无进展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Not yet recruiting临床3期IIT Aspirin 150 mg vs 100 mg for Prevention of Preeclampsia in High-Risk Obese Pregnant Wome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ccording to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is defined as a new onset of systolic and/or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140/90 mmHg after 20 weeks of gestation, with at least 4 hours between two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and blood pressure can return to normal after childbirth. Preeclampsia is defined as the presence of proteinuria or multi-organ dysfunction on the basis of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Obese women are a high-risk group for preeclampsia, and the preventive use of low-dose aspirin (LDA) is one of the currently recognized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Obesity, 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preeclampsia, can increase the risk of the disease by 2 to 3 times. With the rising global obesity rat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reeclampsia in obese pregnant wome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llenge in the field of perinatal medicine. The WHO report indicates that the incidence of preeclampsia in obese women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a 20-30% increase in preeclampsia risk for every 5-unit increase in BMI. The incidence of preeclampsia in obese women can reach 15-25%. At presen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oral aspi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preeclampsia in China mainly follows authoritative consensuses such as the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 (2020)", which recommends that high-risk pregnant women (such as those with obesity, chronic hypertension, and a history of preeclampsia in the previous pregnancy) take low-dose aspirin (50-150 mg/d) orally from 12 to 16 weeks of gestation for prevention. However, in actual clinical practice, a dose of 100 mg/d is commonly used, and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clear guidance on whether the dose needs to be adjusted for obese pregnant women. At present, the dose of aspirin mainly used in China is still 100 mg, while foreign studies are more inclined to use 150 mg.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conduct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100 mg and 150 mg aspirin in preventing preeclampsia in obese pregnant women, to optimize the LDA strategy for the prevention of preeclampsia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evide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
Impact of post-pandemic era on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iques service: a real-world study in China
Safety and efficacy of TAF in pregnant wom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trimesters: a multicente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100 项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广州柔济医院)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广州柔济医院) 相关的专利(医药)
撰文丨王聪
编辑丨王多鱼
排版丨水成文
众所周知,多细胞生物在发育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预定的、受到精确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例如细胞凋亡(Apoptosis)、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细胞焦亡(Pyroptosis),以及铁死亡(Ferroptosis)等。
2012年,哥伦比亚大学的 Brent Stockwell 团队在 Cell 期刊发表论文,发现并定义了一种铁依赖性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铁死亡(Ferroptosis),由过度堆积的过氧化脂质(peroxidized lipids)诱导发生。
和铁一样,铜也是从细菌和真菌到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生命活动的基本元素,作为必须酶的辅助因子,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铜在人体中是一种微量元素,细胞内铜离子的浓度通过主动稳态机制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一旦超过阈值,铜就会变得有毒,导致细胞死亡。
2022年,哈佛-MIT博德研究所 Todd Golub 教授在 Science 期刊发表论文。发现并证实铜依赖性受控细胞死亡方式是一种不同于已知细胞死亡机制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铜死亡(Cuprotosis)。
作为一种新型受控细胞死亡方式,诱导肿瘤细胞铜死亡已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肿瘤治疗策略。
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剑平研究员、广东省人民医院王坤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Advanced Science 期刊发表了题为:AKT1 Phosphorylates FDX1 to Promote Cuproptosis Resistance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发现,AKT1 通过磷酸化修饰 FDX1,促进了三阴性乳腺癌对铜死亡的抵抗,而AKT1 抑制剂和铜离子载体联合使用,能够协同缓解三阴性乳腺癌的肿瘤发生,这些发现为三阴性乳腺癌的治疗带来了有前景的新策略。
铜死亡(Cuprotosis)是最近定义的一种铜依赖的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其在肿瘤治疗中,尤其是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尚未得到深入探索。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团队证实,三阴性乳腺癌(TNBC)具有相对较高的铜含量,并表现出对铜死亡的抗性。
从机制上来说,铜激活了 AKT 信号通路,该通路抑制了铁氧还蛋白-1(FDX1),而 FDX1 是铜死亡的关键调控因子。AKT1 介导的 FDX1 磷酸化(FDX1 第 63 位氨基酸的磷酸化)不仅抑制了 FDX1 引起的铜死亡和有氧呼吸,还促进了糖酵解。
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进一步证实,AKT1 抑制剂与铜离子载体的联合使用,在体外和体内均能协同缓解三阴性乳腺癌的肿瘤发生。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揭示了三阴性乳腺癌(TNBC)抵抗铜死亡耐药的关键机制,并为 TNBC 提出了潜在的治疗策略。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孙梓乘博士、许华珍研究助理、广西右江民族医学院卢冠铭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杨辞秋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李杰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剑平研究员、广东省人民医院王坤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advanced-onlinelibrary-wiley-com.libproxy1.nus.edu.sg/doi/10.1002/advs.202408106
设置星标,不错过精彩推文
开放转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和微信群
微信加群
为促进前沿研究的传播和交流,我们组建了多个专业交流群,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小编微信进群,由于申请人数较多,添加微信时请备注:学校/专业/姓名,如果是PI/教授,还请注明。
点在看,传递你的品味
关注并星标CPHI制药在线
近年来,mRNA-LNP技术与免疫细胞治疗、基因编辑等领域的快速进展,为未攻克疾病治疗开辟了新途径。多款基于这些技术的药物成功上市,展现了其巨大潜力,mRNA-LNP技术如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尤其是在COVID-19疫苗的研发中展现了其独特的优势。然而,国内在mRNA-LNP免疫治疗产品的标准化方面尚存空白,为响应国家政策推动产业发展,亟需制定相关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行业标准的日益完善,由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主导制定的《基于mRNA-LNP技术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开发指南》(T/FDSA 0055-2024)将于2024年10月03日正式实施。
这一规范基于mRNA-LNP技术开发(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的技术路线、制备工艺、检验方法、质控要点、功能验证等方面的内容,以及研发生产所需的管理、组织、人员、设施设备及物料等相关要求。为科研机构、生产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指导和产品规范,特别是在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设计、质控指标等方面,标准提出了具体要求,旨在推动mRNA-LNP技术的持续优化与创新。
一、你了解mRNA-LNP究竟是什么吗?
mRNA-LNP(信使核糖核酸-脂质纳米颗粒)是一种组合体,其中mRNA(信使核糖核酸)是一种指导人体细胞产生特定蛋白质的生物分子,而LNP(脂质纳米颗粒)则是一种基于脂质成分的纳米递送载体。mRNA-LNP技术则是利用这种组合体进行药物递送或疫苗接种的一种技术。具体来说,LNP作为递送载体,通过静电络合的方式与带负电荷的mRNA分子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体。当mRNA-LNP到达细胞膜时,其与带负电荷的细胞膜触发膜融合,促进mRNA分子的递送进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后,LNP的双层结构在溶酶体的酸性环境下遭受破坏,释放mRNA,mRNA随后与核糖体结合,指导细胞产生特定的蛋白质,如抗体或其他治疗性蛋白。
二、基于mRNA-LNP技术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开发指南主要技术参数要求
作为国内首个基于mRNA-LNP技术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开发的通用标准,《基于mRNA-LNP技术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开发指南》的发布填补了行业空白,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规范与指南,对突破当前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制高点、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如标准中mRNA-LNP成品质量控制指标汇总表详尽列出了从鉴别、含量、理化特性到生物学活性及安全性的多项检测指标。鉴别通过DNA测序确认mRNA序列准确性;含量检测涵盖mRNA含量、包封率及递送系统组分,方法多样灵活。理化特性检查包括粒径、PDI、Zeta电位等,确保产品稳定性与均匀性。生物学活性通过ELISA等方法评估蛋白翻译功能。安全性方面,强调无菌、细菌内毒素及异常毒性检测,确保产品安全。纯度及工艺相关杂质检测严格,如截短序列RNA、dsRNA残留等,均遵循药典指导原则,确保产品质量高标准,详见下表:
mRNA-LNP成品质量控制指标汇总表
三、《基于mRNA-LNP技术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开发指南》标准信息
项目
内容
标准号
T/FDSA 0055—2024
中文名称
《基于mRNA-LNP技术的(细胞)免疫治疗产品开发指南》
英文标题
Guidelin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ell immunotherapy products based on mRNA-LNP technology
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03日
实施日期
2024年10月03日
归口单位
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
主要起草单位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疫苗及生物制品质量监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湖南远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元生物技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金斯瑞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吉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诺唯赞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荣灿生物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传信生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湖南普瑞玛药物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宁波熙宁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驾玉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北京启辰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沙晨辰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科艺普实验室设备研制有限公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警戒技术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海南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贝克曼库尔特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爱博才思分析仪器贸易有限公司、湖南光琇高新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人类干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苏州科锐迈德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苏州艾特森制药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国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瀚海新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亿锦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智联湾实验室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
陆家海、向双林、郭城、吕京、吴力军、叶宇翔、李乐、周文婷、贾国栋、潘晓、王媛、闵天奇、陈康明、章雪晴、彭薇、姜德建、朱国振、李克雷、林巧(Claudia Lin)、于红艳、刘国柱、莫仁春、李星、张荣光、胡汉昆、李娜、侯风青、陈泓序、程腊梅、左炽健、叶玉林、岳云强、杨广宇、沈祥营、王刚、马萍、胡丹丹、张磊升、廖聪慧、吴攸、王思雨、任倩、由庆睿、陆钰、刘鹏、金秋恒、孙振、唐茂萍、尹思远、刘学武、李佳、王海欣、何荣赞(Ron He)、辛琪、郝春霖、刘子琪、梁文娟、李怡雯、于兰、高铁、林戈、朱佳凤、童家勇、王田恩、李梁、刘云胜、严家荣、韩英、蓝曼馥、周芳、熊孟玲、韦厚良、党金玲、卢圣东、张尚峰、周倩、刘羽霄、陈起静、詹明高、耿玉杰、王庆辉、黄丽、曹其来、崔力沙、屠洁(Sky Tu)、郭小凯、熊学武、邓崇威、宋攀奇、侯丽芳、徐玲丽、王文涛、张晓霞、胡建敏、杨嘉丽、史建辉、陈傍柱、柏清玉、熊梓辰、伍生军、吴珊珊、刘珍秀、陈奕钧、李思蓉、孙金鑫
主要技术内容
本文件提供了使用基于mRNA-LNP技术开发(细胞)免疫治疗产品的基本原则、组织和人员、设施设备及物料、产品开发的技术路线与工艺研究及其相应的质量控制与功能验证、管理等基本原则和指导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基于mRNA-LNP技术开发CAR-T或CAR-NK细胞等免疫治疗产品。
备注:标准购买信息:目前该团体标准文本还未对外公布,解读参考了征求意见稿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 www.ttbz.org.cn等
END
【直播回放推荐】
来源:CPHI制药在线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制药在线立场。本网站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
投稿邮箱:Kelly.Xiao@imsinoexpo.com
▼更多制药资讯,请关注CPHI制药在线▼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智药研习社~
引言
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症(MLD)是一种遗传性罕见病,因芳基硫酸酯酶A(ARSA)活性降低导致神经系统中硫脂质的积累,引起脱髓鞘、神经炎症和神经变性,表现出进展迅速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症状,目前没有特效药。现有的治疗策略包括ARSA酶替代疗法、腺相关病毒基因疗法和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等,但疗效有限。2024年4月,Orchard Therapeutics的一款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产品(HSCGT)Lenmeldy(Atidarsagene Autotemcel)获得FDA批准。但是该疗法仅适用于治疗患者症状前晚婴型、症状前或者症状早期的青少年型 MLD 患者,获益人群十分有限。由于缺乏对MLD的认识,大多数MLD患者在诊断时已进展到症状后阶段。不同于快速退化的晚婴型MLD,晚发型如青少年型和成人型MLD通常神经症状退行性进展速度较慢些,为潜在的干预提供了治疗时间窗口的可能机会。因此,迫切需要评估HSCGT对该患者人群在症状发生后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近日,深圳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连祺周团队联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儿童医院及香港大学等医疗机构,在Protein &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Lentivirus-modifi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gene therapy for advanced symptomatic juvenile 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 A long-term follow-up pilot study 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了一项自体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已发病的青少年型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MLD)患者将近10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随访研究。
早在2014年,连祺周团队开创了亚洲首个造血干细胞基因疗法应用于有症状的青少年型MLD患者,并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单臂、开放临床试验(ClinicalTrials.gov ID: NCT02559830),通过分析治疗后短期和长期随访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以评估该疗法的长期安全性,通过ARSA活性检测、MRI评分及神经功能评分等评估临床获益。
图1 慢病毒修饰的造血干细胞基因治疗发病后青少年型MLD患者的疗法概念图(Credit: Protein & Cell)
该项研究已经筛选了6例患者,并在持续开放入组。研究论文报道了入组前3名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分别随访了4.5、6.9及9.6年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数据。安全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两个月内发生的不良事件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化疗清髓有关,经常规治疗在短期内好转。在长期随访中没有观察到HSCGT相关的不良事件,安全性良好。另外基因组整合效率评估结果显示,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以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均已整合正常功能的ARSA基因。研究团队特别关注了因慢病毒载体随机插入而诱发的突变以及致癌基因激活的风险。通过全基因组分析以及PCR检测,所有890个插入位点均分布在染色体上,没有聚集插入倾向,且大部分插入位点分布在基因内含子序列,只有12个插入位点分布在外显子、启动子以及3’UTR区域,致癌基因上没有发现任何插入位点。
有效性评估显示患者血清ARSA酶活性在接受HSCGT后明显提升并维持高于正常水平;与未接受HSCGT患者的自然病程相比,该研究患者在接受HSCGT后,颅脑核磁共振(MRI)评分有所改善且持续稳定,提示神经退行性变疾病的进展得以缓解;神经功能评分GMFC-MLD及FIM评分在治疗后得到改善,提示HSCGT治疗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该项研究数据显示,研究团队采取的HSCGT疗法可提高已发病青少年型MLD患者的ARSA酶活性,缓解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且安全性良好。该项研究在基因治疗遗传代谢性脑病领域实现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有力推动了我国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
参考文献
https://academic-oup-com.libproxy1.nus.edu.sg/proteincell/advance-article/doi/10.1093/procel/pwae037/7698288?login=false
责编|探索君
排版|探索君
文章来源|“BioArt”
End
往期精选
围观
一文读透细胞死亡(Cell Death) | 24年Cell重磅综述(长文收藏版)
热文
Cell | 是什么决定了细胞的大小?
热文
Nature | 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
热文
Nature | 自身免疫性疾病能被治愈吗?科学家们终于看到了希望
热文
CRISPR技术进化史 | 24年Cell综述
100 项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广州柔济医院)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广州柔济医院)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