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批准上市 |
|
首次获批日期1991-12-11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前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Active surveillance of the safety of Gadolinium-based contrast agent(s) in India - NIL
Phase 3 study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oral FXIa inhibitor Asundexian (BAY 2433334) compared with placebo in participants after an acute noncardio embolic ischemic stroke or high-risk TIA.
A multicenter, international, randomized, active comparator-controlled, double-blind, doubledummy,parallel-group, 2-arm, Phase 3 study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oralFXIa inhibitor asundexian (BAY 2433334) with apixaban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orsystemic embolism in male and female participants aged 18 years and older with atrialfibrillation at risk for stroke - OCEANIC-AF
100 项与 Bayer Pharmaceuticals Pvt Ltd.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Bayer Pharmaceuticals Pvt Ltd. 相关的专利(医药)
新冠大流行之前,mRNA技术虽然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研发,但主要处于实验室和早期临床试验阶段。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mRNA作为治疗和疫苗平台的潜力,特别是在癌症免疫治疗和少数传染病方面。然而,由于一些技术瓶颈,mRNA技术并未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新冠大流行的爆发,全球疫苗研发进入紧急状态。mRNA技术因其开发速度快、可编程性高,成为了领先的疫苗平台。辉瑞-BioNTech(BNT162b2)和Moderna(mRNA-1273)率先开发出了基于mRNA技术的新冠疫苗。
在新冠疫苗成功的推动下,mRNA技术的递送系统(如LNPs)和生产工艺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制药公司开始积极探索将mRNA技术加速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包括:
● 肿瘤疫苗:个性化mRNA肿瘤疫苗的研究加速,科学家们希望利用mRNA技术激活患者的免疫系统来识别和特异性攻击肿瘤细胞。
● 传染病疫苗:除了新冠病毒,mRNA平台正在被用于开发针对流感、狂犬病、寨卡病毒等其他传染病的疫苗。
● 基因治疗:mRNA技术还在探索治疗遗传疾病的潜力,通过mRNA编码缺陷蛋白质,从而纠正疾病。
Innovac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因诺纬克生物”)是一家致力于将mRNA-LNP技术应用于更广阔领域,尤其是肿瘤领域的生物科技初创企业。因诺纬克生物的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弛在创立这家企业前在中美两地医药行业从事风险投资与企业孵化已有超过10年的时间。他提到,mRNA技术具有的灵活性高,生产易规模化、可同时有效激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特点,是吸引他和团队创立因诺纬克生物的原因。他们希望通过因诺纬克生物进一步发挥mRNA技术的优势。
前Moderna肿瘤疫苗负责人联合创立,公司快速起步
张弛曾任礼来亚洲基金投资总监/投资经理、基石资本董事总经理,曾深度参与包括康希诺(6185.HK)、三生制药(1530.HK)、微泰医疗(2235.HK)、昆翎医药、迈瑞医疗(300760.SH)等在内的多项投资;在创立因诺纬克生物之前,张弛是Creacion Ventures的风险投资合伙人/投资董事,曾帮助Frontera Therapeutics(方拓生物)、Pediatric Therapeutics(祐儿医药)等在内的多家生物医药公司从零开始建立。
新冠病毒的流行让张弛对mRNA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令他不仅关注其作为传染疾病疫苗的应用,也密切跟踪了mRNA技术在其他应用领域的发展。他指出,新冠流行这一催化剂加速了mRNA疫苗技术成熟,但mRNA疫苗并非尽善尽美,它虽能显著降低死亡和住院风险,但并不能完全阻断病毒入侵,且在表达效率、递送载体、生产工艺等方向还有优化空间。与此同时,这一技术发展空间大,在传染病疫苗以及肿瘤疫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张弛决定组建一家基于mRNA技术路径和平台的全新企业。然而mRNA技术在研发和生产工艺上仍然存在不少挑战,为此,集结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此过程中,张弛与因诺纬克生物的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Nicholas Valiante博士相识。Nicholas Valiante博士在疫苗产业拥有超过25年经验,曾于诺华疫苗、GSK疫苗任职,曾担任诺华疫苗全球免疫学与免疫治疗负责人,期间带领团队探索mRNA技术在疫苗领域的应用。2015年,他在莫德纳(Moderna)高速增长阶段加入公司,曾负责个性化肿瘤mRNA疫苗(mRNA-4157)的研发,带领团队在2年内将个性化肿瘤疫苗从概念推进至临床阶段。
几乎同时,因诺纬克生物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袁航博士也加入了团队。袁航博士拥有超过15年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基因治疗药物、细胞治疗药物工艺开发、CMC及大规模生产经验,曾担任BlueRock 生物制药公司(拜耳制药子公司)副总裁, 负责工艺开发和生产和武田制药/夏尔制药担任高级总监,负责上游/下游工艺开发及放大生产。
从左至右依次为张弛、Nicholas Valiante和袁航,图片源自因诺纬克生物官网
创始团队对在mRNA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市场前景方面达成了共识。值得一提的是,根据Mordor Intelligence统计,mRNA疫苗和治疗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为547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189亿美元,在预测期内(2024-2029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6.8%。
2023年9月1日,因诺纬克生物宣布完成1800万美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元璟资本、骊宸资本、楹联健康基金、TG Sino-Dragon Fund以及其他行业知名机构。本轮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开发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mRNA技术平台和建设生产能力,以将管线项目推进至临床阶段。
mRNA疫苗技术升级:
治疗性疫苗+个性化定制
为了最大化发挥mRNA疫苗的潜力,因诺纬克生物在创立初期就更多的往治疗性疫苗方向探索,特别是个性化定制的肿瘤疫苗。张弛指出:“治疗性+个性化”的选择正是基于mRNA疫苗的优势。
mRNA疫苗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设计的高度模块化和灵活性。研发人员能够快速设计mRNA序列,这条序列不仅能够容纳多个抗原,还能在长度上自由调整,短至数千碱基对,长至接近五千碱基对。这意味着,既可以插入完整的抗原,也能巧妙布局抗原表位,甚至构建出包含几十个小型抗原表位的串联结构。这在传统疫苗如病毒载体疫苗或重组蛋白疫苗中几乎难以实现。
从免疫学原理出发,人体免疫应答主要通过两条主要路径:MHC I类路径,主要激活CD8+杀伤性T细胞(CTL细胞毒性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而MHC II类路径则主要涉及体液免疫,产生抗体。传统疫苗多侧重于激活抗体反应,而mRNA疫苗凭借其设计上的灵活性,能够精准靶向MHC I类路径,通过抗原表位有效激活CD8+杀伤性T细胞,这对于肿瘤治疗或病毒感染的细胞清除尤为关键。
正是这种串联式设计的能力,让mRNA疫苗平台在治疗领域、特别是针对肿瘤个性化疫苗的开发上,展现出优势。相比重组蛋白疫苗在包含多个肿瘤新抗原方面的局限性,mRNA疫苗能够天然地胜任这一复杂任务,为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精准治疗开辟了新的道路。
提到mRNA的 “个性化”,张弛以肿瘤患者群为例,指出因诺纬克生物会针对每一位患者的个体情况,从其肿瘤组织及外周血中分别提取肿瘤与正常基因的序列,通过公司自主开发的算法和计算生物学平台,精准识别出患者体内特有的、仅存在于肿瘤细胞而不现于正常组织的肿瘤新生抗原。
这些新生抗原正是杀伤性T细胞的靶标,能够显著增强T细胞对肿瘤的识别与攻击能力,从而实现对肿瘤的有效清除,或是对术后患者复发的预防,形成一道强大的免疫监视网。简而言之,因诺纬克生物的个性化肿瘤疫苗就如同为T细胞装备了高精度的“雷达”与“眼睛”,让它们能够精准识别并消灭肿瘤细胞,或在肿瘤复发初期即行干预。
张弛介绍道:“从制备流程上看,除了基因序列的化学合成部分我们会选择外包合作外,其余所有环节,包括核心算法平台的开发、序列生成、质粒构建、mRNA体外转录、纳米脂质体包封直至最后的灌装放行,均在我们杭州的自有生产基地内完成。这一闭环流程确保了疫苗的高效、安全与个性化定制,两个月内就可以完成交付。”
四大平台打造
疫苗产品差异化优势
因诺纬克生物目前已经搭建了mRNA设计平台、计算生物学平台、递送系统平台和端到端mRNA制造体系四大平台。
其中,mRNA设计平台专注于mRNA序列编排与优化。因诺纬克生物已在此领域布局多项专利,并与香港科技大学展开合作,共同引入前沿专利技术,尤其尾部设计等关键元件上,已成功申请国际PCT专利。此外,公司还拥有独特的密码子优化算法,确保mRNA的高效翻译。
递送系统平台的核心是可电离脂质体,也称阳离子脂质体,这是确保mRNA有效进入细胞并发挥其功能的关键。个性化肿瘤治疗疫苗的剂量数十倍高于新冠疫苗等预防性疫苗,且需连续给药,因此低毒性脂质体的筛选至关重要。为此,因诺纬克生物从头设计并构建了多个独特的脂质体库,其结构与市场上常见的如莫德纳、辉瑞等公司的脂质体截然不同,目前已递交多个脂质体库的国际专利PCT申请。
计算生物学平台融合了先进的算法与计算技术,能够实现mRNA疫苗的个性化设计。而端到端的mRNA制造体系平台涉及无数工艺细节的打磨。因诺纬克生物依托积累的大量关于配方、工艺条件及设备选型的数据与经验,确保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每一步都达到最优状态。张弛指出:“这一平台是我们将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承担生产工作的,是公司2023年3月于杭州正式奠基开工的生产基地,历经近一年的建设,于2023年底正式落成并投入运营,承担工艺开发、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临床样品生产等功能,其中核心实验区包含细胞建库、纯化、分析方法开发及质量控制等实验室。
借助自有的四大平台技术和自建基地,因诺纬克生物自主研发出了个性化肿瘤mRNA疫苗InnoPCV。InnoPCV是一款靶向特异性肿瘤新抗原的个性化mRNA肿瘤疫苗。通过对患者肿瘤组织和正常细胞进行深度测序,并将测序结果通过因诺纬克生物独有的生物信息预测系统InnoBINF进行分析,筛选出患者特异性的肿瘤新抗原,针对每个受试者设计其独有的、最高可编码50个新抗原的mRNA序列,然后将mRNA序列包封在因诺纬克生物自主研发的纳米脂质体(LNP)中,制备成个性化肿瘤新抗原mRNA-LNP疫苗。
该疫苗在临床前荷瘤小鼠药效模型中表现出显著抗肿瘤疗效,并已经在因诺纬克生物杭州自建cGMP基地完成人体受试GMP批次生产。
个性化新抗原mRNA肿瘤疫苗InnoPCV临床研究正式启动
公司目前已向美国FDA提交Pre-IND会议并持续与FDA进行沟通,旨在就算法、GLP毒理试验、临床试验方案等核心内容与FDA进行深入交流,并期待这一交流能助力IND申请的提交,为在美国开展I期临床试验铺平道路。张弛介绍:“如果一切顺利,有望在明年二季度向FDA提交正式的新药研究申请(IND)。”
国内方面,2024年7月30日,由因诺纬克生物支持,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卢冰教授和苏胜发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发起的“个性化新抗原mRNA肿瘤疫苗InnoPCV治疗实体瘤探索性临床研究(方案编号:InnoPCV-001)”启动会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临床研究中心顺利召开。紧接着,2024年8月23日,因诺纬克生物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启动正式开始。此次合作,旨在充分发挥校企协同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规化,开启mRNA创新赛道,共同引领mRNA发展。
2024年10月10日,由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贵医附院”)卢冰教授和苏胜发教授为主要研究者发起,因诺纬克生物支持的一项“个性化新抗原mRNA肿瘤疫苗InnoPCV治疗实体瘤探索性临床研究(方案编号:InnoPCV-001,注册号:ChiCTR2400088149)”,顺利完成了首例受试者首次给药。
此次临床研究是一项开放性、前瞻性、探索性临床研究,旨在评价个性化新抗原mRNA疫苗InnoPCV联合PD-1单抗在实体瘤患者中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初步有效性,研究分为剂量递增Ia阶段和剂量扩展Ib阶段。
在贵医附院临床研究团队的细致指导和受试者的积极配合下,首例受试者顺利完成了InnoPCV疫苗的首次注射。主要研究者卢冰教授和苏胜发教授强调了临床团队在确保受试者安全和研究质量方面的严格要求。
对于InnoPCV疫苗的首次注射,张弛表示:“InnoPCV-001是我们InnoPCV首个临床研究,首例受试者的顺利用药不仅是InnoPCV-001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我们公司在个性化肿瘤疫苗领域的重要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莫德纳和默沙东在2023年7月26日宣布首个mRNA个性化癌症疫苗mRNA-4157和抗PD-1单抗(Keytruda)组合疗法在可切除的高风险黑色素瘤患者中的关键临床II期试验的最新结果显示,与帕博利珠单抗单药辅助治疗相比,mRNA-4157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显示出显著的防止复发并延长生存的临床获益。中位随访时间为mRNA-4157+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用药组23月,帕博利珠单抗单药组24月(约100周)时,mRNA-4157可显著降低术后高危复发黑色素瘤患者的复发风险约44%(HR=0.56),降低远端转移风险62%(HR=0.384)。中位随访时间达到3年的初步数据显示,mRNA-4157联合用药组获益相对于18个月进一步扩大,复发或死亡的风险相对于单药组进一步下降至49%(HR=0.510)。
基于该关键2期积极的临床研究结果,莫德纳和默沙东将mRNA-4157和抗PD-1单抗(Keytruda)组合疗法推进到了III期临床试验。这是全球首个进入3期临床试验的个性化mRNA肿瘤疫苗,同时莫德纳和默沙东在今年也开启了mRNA-4157在肺癌术后患者中的大规模III期临床试验、皮肤鳞状细胞癌的II/III期临床试验。个性化肿瘤mRNA疫苗的商业化时间表已经越来越清晰。
因诺纬克生物期待与志同道合的生物医药企业合作,共同推进个性化肿瘤疫苗的临床开发及商业化。如果您对该产品感兴趣,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与我们取得联系。
近
期
推
荐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近日,拜耳公布2024第二季度财报,更新了其正在进行的裁员计划,称其在2024年上半年裁员超过3000人,主要是管理职位,这一数字不仅标志着拜耳转型的加速,也引发了业界对其未来发展的广泛讨论。
裁员计划是拜耳重组的一部分,目的是优化管理层级,削减官僚作风,将更多决策权下放至一线员工。首席执行官Bill Anderson指出,这与公司长远的成本削减目标——到2026年每年减少20亿欧元开支——紧密相连。
值得注意的是,组织架构重组计划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成本节约和运营效率的提升,业界对拜耳的这一举措显然有着更多的希望,期待看到其转型带来的长期效果和对行业的影响。
去年亏损近30亿欧元,重组能否挽救拜耳?
2023年对拜耳集团而言,无疑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不仅面临业绩下滑的困境,还承受了亏损的压力。根据发布的财报数据显示,拜耳集团的销售额为476.37亿欧元,较上年同比下滑了1.2%,经汇率与资产组合调整后;而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更是下降了13.4%,为117.06亿欧元。此外,每股核心收益降至6.39欧元,同比减少了近20%。最引人关注的是,拜耳的净收入出现了29.41亿欧元的亏损。
面对这样的业绩挑战,拜耳在管理层上作出了重大调整。
2023年2月,拜耳宣布前罗氏制药CEO Anderson将成为拜耳下一任CEO。Anderson于同年4月加入拜耳,并在6月正式担任拜耳集团CEO。Anderson上任后,立即着手推动一系列深刻的变革措施,以期扭转不利局面。
在去年的三季度电话会议上,Anderson指出,拜耳虽然收入高达近500亿欧元,但现金流状况不甚理想,股价表现也难以令人满意。他将问题的根源指向了过于复杂的管理体系,认为多达12层的管理岗位严重阻碍了创新的步伐。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拜耳集团在2024年初启动了一项大规模的重组计划。Anderson提出,计划到2024年底取消多个管理层级,将决策权下放,预计约95%的决策将从管理者手中转移到一线工作人员,以此大幅提升拜耳的运营效率。今年1月,拜耳正式推出了DSO(Dynamic Shared Ownership,动态的责任共担)这一创新的运营模式,目标是简化内部等级制度,根除官僚主义,从而实现运营效率的最大化。
Anderson将扁平化管理层级和削减官僚主义视为拜耳复兴的关键策略。2024年第一季度,拜耳已经减少了1500个职位,主要集中于管理岗位。2024年上半年,拜耳累计裁减了3200个职位。据悉,裁员计划预计持续至2025年,届时将完成整个集团的转型。
拜耳制药业务全球商业化负责人Christine Roth指出,制药商业化部门的裁员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初基本完成,这将带来更快的市场响应和更高效的运营模式。同时,拜耳中国也在进行重大运营调整,计划转变为由五大业务板块和六大职能部门组成的新架构,预计相关遴选结果将在9月底前完成。
通过这些连贯的举措,拜耳正逐步构建一个更加精简和高效的企业架构,以期在全球医药行业中保持竞争力,并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这很药代!
投稿/内容沟通:华籍美人(Ww_150525)
推荐阅读
| 苏州,涌入两千家药厂
| 投资掼蛋俱乐部,还是投资中药GAP基地?
2024年,4月10日,根据Vertex Pharmaceuticals(福泰制药,以下简称Vertex)发布公告,Vertex 和Alpine Immune Sciences(以下简称Alpine)已签署收购协议,将以约4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354亿)收购生物技术公司Alpine,以获得后者治疗肾脏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这笔交易对Alpine的估值为每股65美元。
紧接着2024年5月22日,渤健(Biogen)与免疫疗法公司Human Immunology Biosciences(以下简称HI-Bio)宣布,两家公司已达成收购协议。根据协议条款,Biogen将向HI-Bio支付11.5亿美元预付款(约83亿人民币),以及6.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潜在交易总价值高达18亿美元(约合130亿人民币)。预计该交易将于2024年第三季度完成。
不过一个多月时间内,2024年自免领域第一大和第二大收购案就已高度亮相,不禁令业内期待下半年自免市场的表现。
自身免疫疾病是由于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引发自身组织损害所导致的疾病。全球自免疾病患病人群总数预计5亿以上,我国主要自免疾病患者近4000万人。根据对于常见的自免疾病的统计,全球自免疾病的患病率约5%—8%,是继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外第三大慢性病。根据现有文献数据,特异性皮炎(约2%—5%)、银屑病(约2%—3%)、类风湿关节炎(约0.5%—1%)等疾病发病率较高。
根据沙利文数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60亿美元,2022~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6%,其中中国市场规模2030年有望达到近250亿美元,较2020年实现十倍增长,是全球自免药物的重要增量来源。
这或许可以解释,一家专注于肿瘤的初创企业,毅然决然转换赛道,一脚踏进自免领域。
2019年,一家名为AbGenomics Holding Inc.(下称AbGenomics)的企业正式正式宣布更名为AltruBio Inc.(下称AltruBio)。AbGenomics原为位于美国旧金山的肿瘤抗体药开发商,不仅聘请国际公认的生技业资深领导专家担任新董事会成员,也和前罗氏技术营运总裁杨育民董事长搭配。而此次改名为AltruBio后,2020年,企业邀请了曾担任拜耳制药全球生技总裁要职的副总裁Judy Chou(周慧泉,下称周博士)博士为AltruBio掌舵,担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积极推动公司转型,可谓换名又换帅。
AltruBio前身AbGenomics已有的两种抗体靶向疗法正在针对六个疾病领域进行研发。其中,Neihulizumab是一种免疫检查点激动剂抗体,旨在通过靶向PSGL-1调节T细胞稳态,正在进行两项针对银屑病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2期临床试验。该分子之前还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类固醇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Neihulizumab在2020年以疫情为由终止了一项溃疡性结肠炎试验,但在重启时正在进行一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公司网站显示将仍会进行UC的研究)。
换名换帅之后,AltruBio在周博士的带领下毅然决然进行重组,同时做了重大的决策变更,退出肿瘤学和优先考虑免疫学,包括终止靶向胃癌的ADC候选药物AbGn-107的开发。而周博士在谈到Neihulizumab时表示:“我们将肿瘤产品放在一边,以便能够100%专注于我们拥有的这一同类首创的新型分子。”
周博士曾是大型制药公司的MVP,曾在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接受博士后培训,并曾担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员,专注于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科学。
在正式进入市场后,周博士在药物开发和生物制造领域积累了20多年的经验。在加入 AltruBio之前,她曾领导拜耳的全球生物技术组织。在拜耳,她负责该公司价值超过30亿美元的产品组合的开发、制造和分销。她还管理着3000多名员工,并领导生物制剂管线的开发和上市活动。此外,她还担任拜耳位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的工厂的现场负责人,据悉,该工厂正是拜耳在美国最大的制造基地。
此外,周博士还曾在辉瑞、艾伯维、Medivation、基因泰克和惠氏生物制药公司担任领导职务。她曾多次获奖,并于2018年荣获《旧金山商业时报》颁发的“最具影响力的商界女性”奖项。她目前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院的顾问,并通过她在硅谷女性工程协会的顾问委员会职位,致力于促进行业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据悉,就在2020 年1月,周博士接任AltruBio首席执行官一职时,放弃了拜耳提供的条件,原因是她更看好新药Neihulizumab的数据,此外,她在那时就预计公司在战略层面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随后新冠疫情来袭,变革不得不搁置。直到2021年来临。
在周博士的掌舵下,AltruBio全面“翻新”,开始由肿瘤方向转向聚焦自身免疫疾病领域。
这样的大胆决策为AltruBio带来了回报。2021年4月,AltruBio宣布完成6300万美元(约4亿人民币)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aMoon牵头,包括BVF Partners L.P.(BVF),CAM Capital在内的新投资者以及其他新的和现有的投资者加入了该轮。周博士表示,A轮融资的资金将用于推出第二代皮下注射型Neihulizumab——即AbGn-168H,希望能够增加器官移植适应症。该公司还将在下一阶段重点研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R-aGVHD)。
2024年5月21日,AltruBio宣布获得最高2.25亿美元的超额认购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BVF Partners LP领投,新投资者包括RA Capital Management、Cormorant Asset Management和Soleus Capital,现有投资者aMoon Fund和Blackstone Multi-Asset Investing也参与了本轮融资。融资资金将用于推进公司首创的新型免疫检查点增强剂ALTB-268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二期临床试验。
让AltruBio吸金的关键,除了从肿瘤到自免赛道的大胆转向外,也和AltruBio继承的主要管线Neihulizumab,也就是AbGn-168H有关。
在AltruBio刚完成A轮融资时,其专注的抗体靶向疗法为靶向PSGL-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 1,中文全称为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CD162的免疫检查点激动剂抗体Neihulizumab(AbGn-168H现为ALTB-168),也是优先考虑的候选免疫药物。
Neihulizumab是一种免疫检查点激动剂抗体,旨在通过靶向PSGL-1调节T细胞稳态,目前正在进行两项针对银屑病关节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2期临床试验。2024年3月,该分子还获得FDA快速通道资格,用于治疗类固醇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Neihulizumab在2020年以疫情为由终止了一项溃疡性结肠炎试验,但在重启时正在进行一项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研究(根据AltruBio官网,其表示将仍会进行UC的研究)。
而今,AltruBio的重心稍有转移,重点管线从Neihulizumab转向 ALTB-268,这是因为后者在临床中显示出更为优越的疗效。
ALTB-268是在继承ALTB-168独特的作用机制下研发的一种四价PSGL-1激动性抗体,也是第二代产品。前文提到,PSGL-1是一种免疫检查点蛋白,它的激活会下调T细胞的活性。而ALTB-268是一款能够优先下调长期激活T细胞的ICE,通过抑制T细胞效应功能,恢复免疫系统的稳态,从而从源头上治疗免疫疾病。此外,它不会下调初始T细胞和急性激活T细胞的活性,因此不会导致全身性的免疫抑制,1期临床研究已证明其在健康志愿者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所有队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
目前,ALTB-268针对难治性UC患者的2a期探索性生物标志物研究正在招募患者, AltruBio预计将在2025年上半年报告主要临床缓解终点数据,并计划在2026年下半年进行2b阶段试验。而与此同时,ALTB-268还在进行银屑病关节炎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并已经获得了有希望的2a期结果。
从Neihulizumab转向 ALTB-268,这种结构性的调整反映了AltruBio从肿瘤学转向专注于免疫学的策略性重新定位,以便充分利用其在PSGL-1途径上调节免疫反应的专业知识。
根据自免性疾病特点,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仅对外来或者危险的物质有反应,而不会对自身组织的抗原出现反应。然而,有时候会出现免疫功能异常,把自身的组织当作外来的,而产生抗体(被称为自身抗体)或免疫细胞攻击自身的细胞或组织。这种反应被称为自身免疫反应,能各种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而自免性疾病领域的药物开发思路即:抑制机体内的免疫反应和免疫细胞活性。
一般情况下,抗原呈递细胞(APC)可利用MHC-II分子向T细胞展示捕获到的抗原(包括外源性/内源性抗原),且同时表达B7分子,利用B7分子与T细胞的CD28相互作用提供必要的共刺激信号。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T细胞被激活。随后,进入激活状态T细胞,将伴随产生细胞因子及受体。研究人员发现,在被激活的T细胞表面,PSGL-1表达显著增强。
而PSGL-1是一种位于细胞表面的Ⅰ型跨膜糖蛋白,几乎能在机体内的所有白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上表达。既往研究发现,PSGL-1参与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白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迁移。
AltruBio飞速发展的几年,恰逢自免疾病药物乃至全球创新药市场震荡的时段。对于自免疾病领域,随着关键市场的专利到期,修美乐(阿达木单抗)将正式交出蝉联了11年的全球销冠头衔,一代“药王”正式谢幕。
修美乐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抗TNF-α全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于2002年获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由于在自免疾病治疗方面展现出非凡的疗效和安全性,修美乐上市后适应症不断扩张,逐渐成为销量最高的自免药物,并于2012年登上全球药物销售额榜首。此后,为了尽可能延长修美乐的生命周期,艾伯维通过一系列市场和专利策略,推动该药物连续十年成为全球“药王”,上市以来累计销售额超过2000亿美元。
根据《自然评论药物发现》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药销量情况预测,继修美乐之后,分别以IL-4/IL-13和IL-12/IL-23为靶点的自免生物制剂Dupixent和Stelara销售额增长迅猛,预计将以超过106亿美元的销售额跻身Top10。
由于业内已有“巨噬细胞重编程或将是免疫治疗耐药的解法”的观点,作为其代表性的新星靶点PSGL-1自然被寄予厚望。
不过,PSGL-1能否在药王谢幕后“百家争鸣”的自免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还需等待临床进一步有说服力的结果。当前AltruBio已走到临床2期,而另一家国内企业三生制药的国内首款PSGL-1靶向拮抗型抗体VTX-0811(SSGJ-617)也进展到临床1期。此前三生制药与Verseau达成授权协议,合作助推VTX-0811获得美国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实体瘤。
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00 项与 Bayer Pharmaceuticals Pvt Ltd.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Bayer Pharmaceuticals Pvt Ltd.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