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非在研适应症-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2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100 项与 Windward Bio AG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Windward Bio AG 相关的专利(医药)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创新药BD交易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本年度BioBAY园内企业已完成近120亿美元BD出海交易。近期,BioBAY招商部总经理孙远与神曦生物、恒驭生物、兴业证券等企业创始人及高管对创新药(多肽、抗体、新靶点)及其出海等相关话题进行了交流。本年度BioBAY园内企业BD出海交易(部分)。1月2日 信达生物携手罗氏开发抗DLL3 ADC药物,首付款8000万美元+超10亿美元里程碑,剑指小细胞肺癌治疗蓝海。1月8日 映恩生物与Avenzo达成11.5亿美元EGFR/HER3 ADC授权。1月10日 英矽智能授权美纳里尼抗肿瘤药物,总金额超5.5亿美元。1月10日 和铂医药同科伦博泰宣布与Windward Bio签订许可协议,授权TSLP抗体交易达9.7亿美元。2月26日 桥济生物宣布与全球TOP15药企武田达成战略合作,根据协议,桥济生物将获得4600万美元预付款及潜在超7.7亿美元里程碑付款。3月21日 和铂医药宣布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协议总金额高达45.75亿美元。5月30日 信诺维宣布与安斯泰来就 XNW27011达成一项独家许可协议,获得1.3亿美元的首付款,并有资格收取最高7000万美元的近期付款,以及最高可达13.4亿美元的与开发、注册、商业化相关的里程碑付款。7月8日 基石药业宣布与Istituto Gentili就舒格利单抗在西欧和英国的商业化达成独家战略合作,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1.925亿美元。医药圈BD交易的火爆,正说明了中国创新药已经逐渐走到国际舞台的中心。不过这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难道中国的创新药产业,只能靠卖药的交易额度来体现它的价值吗?靠着海外药企的订单,中国创新药真的能走得更远吗?让我们从各位企业家们的对话中洞悉创新药出海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Q:神曦生物创始人陈功:在见证中国创新药这十年的积累中,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优质管线通过‘出海’实现价值。但当下环境确实严峻:对许多Biotech来说,BD交易机遇甚至比融资更重要,错过它可能危及生存,这很现实却令人无奈。当前的资本环境已不太支持企业独立完成产品上市,但我们必须不忘初心——即便在推进海外BD(比如我们正在洽谈的欧洲项目)的同时,也要坚持把路走下去。回国这五年,我深刻感受过资本寒冬的刺骨。若说分享经验,那就是:坚持首创者的孤独。我们做的全球首例临床试验没有先例可循。投资人常问‘欧美哪家成功了?’我的回答是:‘没有,这次我们希望欧美公司向我们看齐’。这话听起来狂妄,但事实如此——我们恰好是第一个在AD领域用全新机制完成猴子到人体试验突破的团队。然而在寒冬期,‘首创’反成挑战。怎么办?只能咬牙坚持。目前胶质瘤患者的10例数据已显示积极信号,AD疗法更是开辟了全新路径——走神经再生这条无人区。最近投资人交流很频繁,日程排得满满当当,但谈得多、出手少,市场极度谨慎。我的判断很清晰:MNC不会轻易押注,我们必须积累更多硬核临床数据;打铁还需自身硬——真东西才能赢得信任。这条路注定不易,但我相信:只要死磕到底,黎明必会到来。Q:在目前BD火热、但品种同质化严重的现状下,如何去做差异化的竞争?恒驭生物创始人朱向莹:说实话,在中国谈创新药的‘差异化’,我觉得某种程度上被概念化了,与其追求表面的不同,不如深挖真正的临床价值。别看现在‘combo’(联合疗法)这么热,过去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所谓‘相似’的靶点,在组合中也能焕发新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真正的突破口在哪?我认为关键是聚焦那些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细节——比如在二三线治疗中找到突破点,或者显著提升一线用药效果。我看到整个中国生物医药界展现出强大的韧劲(Resilience),大家都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独特之处,试图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做得更好,这份专注和坚持是在当前行业周期里最珍贵的。去年底我们股东会上谈到一个案例:一家知名管线公司经历漫长谈判最终成功License out,总额甚至超过了他们自身估值!这不仅是个财务上的大deal,更具有重要意义。MNC是真懂药、懂市场的‘挑剔买家’,他们愿意真金白银买单(比如十几亿美金的首付款),这本身就以最硬核的方式验证了近几年中国医药行业的长足进步——我们的研发质量、药品稳定性、CMC能力以及整个生态链都被国际权威认可了。这彻底扭转了‘靠资本泡沫支撑’或‘实力被质疑’的认知,极大提振了行业信心。我在与欧美客户交流时深有感触,当向他们展示我们服务过的中国客户Logo时,对方反应常常是‘哦!这家我认识,可不是小公司’,那一刻挺自豪的——我们服务的中国药企早已被国际巨头熟知了。所以回到立项和管线开发,核心必然是科学驱动(Scientific driven),这毋庸置疑。但在方向上,我建议科学家们要更贴近真实的临床需求痛点,并务实考虑市场的偏好——如今,不仅是资本,MNC BD的取向也值得关注。总结来说,差异化与创新的核心,在于结合已知靶点深挖临床价值,用韧性和专注去破局,而国际市场的真金白银验证,恰恰说明了我们这条路的正确性和中国医药质量的提升。Q:基于港股18A板块回暖和境内开放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二级市场回暖趋势将如何影响创新药行业未来的资本走向?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徐佳熹:核心原因无非两方面:产业基本面层面和交易层面。从产业基本面看,这一轮跟上一轮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头部的Biotech公司开始在国内产生收入,包括像百济这样有海外销售能力的也在做收入。这对资本市场意义重大,因为它不再是算不出账的东西。更关键的是,中国创新药通过BD获得了国际真金白银认可,证明我们研发规范、有效且高效,这代表产业真正升级。虽然从科学家角度看可能觉得卖青苗(早期项目)有点可惜,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每个企业有自己的路径。坦白讲,国际上能把一个小公司做到大市值的也没多少。同时,我们看到更进一步的变化:十年前中国创新药在国际上没竞争力,现在PD-1、EGFR这些靶点变得有竞争力了,而且我们“卷”得出来,我称之为“工程化的创新”,像现在最火的双抗、ADC,都在这个范畴。交易层面,经历寒冬后筹码干净,且非医药的成长股资金发现我们有收入了可以用PS估值了,吸引力大增,涌入把市场从“茶杯游戏”升级为全市场成长股逻辑,推高水位。二级市场复苏传导到一级需要时间,更需要有灵活的机制,提高一级市场投资容错率。期待社会化资本重新关注一级市场。Q:在当下调整期,创新药公司应如何优化资源配置(如融资、管线推进、BD),以更好地生存发展?恒驭生物创始人朱向莹:在这个行业调整期,资源配置对我们至关重要。我认为出海并非只是选择,而是必经之路。生物医药的全球市场大头(80%以上)都在海外,要做大做强,放眼全球是必然。当前环境只是促使我们更早走出去。我们的能力建设早已对标国际最高标准,经过多年追赶虽未达满分,但基础扎实。如果成本按最高标准投入,市场却局限国内,商业逻辑根本不通。具体资源配置上,我们去年完成了两亿融资,现金流压力暂缓,但今年会极其谨慎花钱,确保每分钱都用在能产生回报的地方。我们主动降价支持客户,并全力提升运营效率。过去投资人资金帮助我们建立了质量体系等“硬内功”,现在则是修炼“运营内功”的关键时刻——要让资本市场清晰看到资金使用效率和收益。无论出海还是其他投入,提高花钱效率是当前所有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课题。神曦生物创始人陈功:作为创始人,尤其是行业寒冬期的掌舵人,我认为最关键的资源配置是认知与定力。去年接任董事长以来,我深刻体会到:认清公司定位与能力边界是当下核心挑战。面对融资困难和各种“赚快钱”的诱惑比如转做医美、干细胞销售,我们必须保持绝对的战略定力。越是艰难,越要问自己:我们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做什么?绝不能为解燃眉之急而偏离初心。我们创立公司的使命就是攻克脑中风、老年痴呆症,做全球首例临床试验——这是唯一值得全身心投入的方向。因此,资源配置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目标,不为环境所动,坚定走下去。兴业证券董事总经理徐佳熹:在资源配置上,作为二级市场投资者,我们去年下半年已适度提升医药板块配置。核心逻辑是观察到产业周期启动信号:筹码出清、政策支持(如国务院全链条会议)、商保突破、出海加速及仿制药集采政策纠偏等多重因素共振。聚焦成熟企业作为持仓主体;在细分领域只押注“第一或唯一”的爆发型标的。 END撰稿:何文正责编:于嘉敏审核:任旭推荐阅读BioBAY园内两位入选!2025年苏州青年科学家名单公布响应国产替代政策春风,贝康医疗国产化时差培养箱获证彭松明:开创TCR-T药物研发新范式,铸就中国新药力量
和铂的潜力还是被低估了。6月23日,和铂医药又达成一笔BD,将用于自免治疗的TCE双抗HBM7020(BCMAxCD3)海外权益授予大塚制药,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4700万美元,交易总金额6.7亿美元。2025H1,和铂BD总金额超过66亿美元(TSLP单抗9.7亿美元+阿斯利康45.75亿美元+CRH疗法3.95亿美元+TCE双抗6.7亿美元),无愧为中国BD之王。虽然BD成为推升全行业景气度的主动力,但每年能够获得BD常态化收入的创新药企仍然凤毛麟角,和铂即是其中之一。和铂医药在技术平台、商业模式方面与再生元高度相似,将自身独创的研发成果与制药巨头成熟的临床开发、商业化路径结合,终于催生一个恢弘的未来。透过数据表面,我们还看到和铂的惊人成长性。在高频次拿下MNC大单后,和铂没有在光环中停留,今年以来在开创式创新上又行进了很远,把双抗用于新一代肥胖症疗法(增肌减脂、体重不反弹),把AI用于新型抗体研发,把TCE双抗用于自免治疗,全资子公司诺纳生物技术平台继续升级……市场看见的和铂只是水面上的一小部分,所以仍然低估,还有庞大的隐藏科技树等待时机成熟后亮相,一个国际化研发体系正在形成,一个向各个前沿领域渗透的大网正在铺就。而这一切,都植根于和铂医药专有的Harbour Mice®和HBICE®技术平台的无限延展性和可塑性。01 大塚短期内一再加码据AnswersNews 2024年发布的日本药企Top10排名(按营收排序),大塚控股位于第二名,仅次于武田制药,高于安斯泰来、第一三共。和铂再次牵手国际化大厂。大塚制药将获得HBM7020(一款BCMAx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中国外全球权益,和铂将获得总计47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还有权获得高达6.23亿美元的额外付款,以及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为何选中HBM7020?和铂TCE平台得到大厂的反复认证。早在2022年4月,和铂医药将靶向CLDN18.2/CD3的TCE双抗HBM7022(AZD5863)以3.5亿美元授权给阿斯利康,这次交易比2024年TCE双抗BD热潮提前了两年。今年3月,阿斯利康又下超级大单,未来10年从和铂长期复购新一代多特异性抗体疗法。大塚制药正借助子公司Visterra的抗体药物平台以及子公司Jnana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平台,拓展自免研发管线。6月12日,Visterra获得授权,利用诺纳生物的专有仅重链抗体HCAb Harbour Mice®技术平台,推进下一代免疫介导性及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治疗药物管线。本次大塚制药选中HBM7020,是因为针对B细胞在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的多种自免疾病,HBM7020有望展现出显著疗效。从子公司到母公司,大塚短期内一再加码和铂,双方还将探讨未来在TCE领域进一步合作的机会。和铂自有抗体技术平台Harbour Mice®可生成双重、双轻链(H2L2)和仅重链(HCAb)形式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基于HCAb 抗体平台开发的免疫细胞衔接器HBICE®,在肿瘤及自免领域都极具应用前景。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的大小只有常规IgG抗体的一半,但是具有和IgG抗体类似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Fc介导的效应功能,而且不需要人源化或其他额外的抗体工程改造。由于不含轻链的这一特点,重链抗体最大限度的解决了轻链错配和异源二聚化的问题,使得这一技术平台能够开发出常规抗体平台难以实现的产品。HBM7020正是基于HBICE®技术平台设计不对称结构并减少轻链错配,展现出良好的安全性与成药性。和铂自免有多强?HBM9161已递交BLA,属于首个且唯一一个在中国重症肌无力患者中获得突出的III期阳性结果的创新药,最新数据进一步在慢病长期管理中展现出持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有望成为针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磅疗法。据股东大会信息,HBM9378(TSLP单抗)哮喘适应症全球II期临床首例患者即将入组。全球首款TSLP抗体Tezepelumab 2024年销售额12亿美元,HBM9378具有BIC潜力,人体内半衰期达到Tezepelumab约3倍,可大幅度减少注射频率,且有皮下给药优势,实现用药便利性的飞跃。合作方Windward Bio属于全球顶级医药投资机构,具有MNC与Biotech复合背景,合计推动超15款药物上市,在其加持下,HBM9378有望成为超越Tezepelumab的大单品。和铂正在开发TSLP二代产品,一款针对炎症性疾病的双抗,也引起海外药企的兴趣。在和铂TCE早研管线中,还有若干针对自免疾病的双抗或三抗,这些都是BD种子。02 和铂成为BD风向标作为中国BD之王,和铂的对外合作、最新布局都具有风向标意义,我们进一步解读其深层意义。TCE自免领域的BD 机会据方正证券统计,2024年全球销售超50亿美元的大药中,2030年前专利已到期或临近到期的产品销售总额接近2000亿美金,其中自免品种占比约1/5。巨大的专利悬崖缺口,导致MNC具有引进FIC/BIC自免品种的长期动力。自免是未来可能出现革命性研发进展的大领域,TCE疗法展现较大潜力,深度清除B细胞为神经免疫(多发性硬化MS、重症肌无力gMG)、风湿免疫(SLE、干燥综合征)和肾病(狼疮肾炎)多种自免疾病带来获益。TCE在血液瘤领域渐成红海,但受到毒性的限制,实体瘤和自免领域TCE管线仍较稀缺。和铂的HCAb Harbour Mice®平台可生成全人源仅重链抗体,可降低免疫原性及提高治疗多效性,在开发下一代自免生物药上具有突出优势。CD3/BCMA双抗不仅可清除浆细胞,同时可清除CD19+阳性B细胞,在自免适应症上潜力凸显。从强生CD3/BCMA双抗Teclistamab 在自免的临床数据来看,一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SLE生物标志物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其粘膜皮肤和肌肉骨骼症状完全消失,实现完全缓解。这是一种接近治愈的潜力。在和铂HBM7020之后,国内CD3/BCMA双抗自免适应症仍有BD的机会。国际化研发体系的价值随着与MNC的连接日趋紧密,和铂正加速布局国际化研发体系,能够更快更有针对性地响应全球患者的临床需求。今年2月,HBMAT针对多种疾病的新型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靶向疗法实现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3.95亿美元。HBMAT于2019年在美国特拉华州注册成立,是和铂医药和哈佛医学院附属机构波士顿儿童医院的合资企业。该交易的完成也标志着和铂医药孵化的首个全球NewCo实现部分退出。今年3月,和铂医药成立Élancé Therapeutics,将借助基于全人源重链抗体(HCAb)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开创肥胖症治疗新范式。Élancé为法语,苗条之意,这家公司的研发管线中包括多个临床前双抗项目,通过靶向激素调控和增强代谢调控等创新作用机制发挥治疗效果,在改善减重效果的同时,维持瘦肌肉量水平。通过整合具有更高安全性的双靶点作用机制,这些创新疗法有望与现有治疗方案(如GLP-1受体激动剂、GIP受体激动剂和GCG受体激动剂)相互协同,拓展肥胖症治疗边界。高质量减重领域品种稀缺,预计为未来BD大热门。今年3月,罗氏与丹麦药企ZealandPharma达成首付款16.5亿美元、总金额53亿美元的BD,引进可通过保留肌肉而实现体重减轻的胰淀素类似物petrelintide。诺纳生物也是一家国际化生物技术公司,其技术平台已经可以用于开发前沿领域复杂分子如细胞治疗、mRNA、小核酸、ADC、TCE,并有望向更多的全球范围内的新颖及高难度药物靶点迈进。国际化版图不断拓展,研发货架持续上新,和铂在对标再生元之路上日行千里。相比至今达成的累计超100亿美元BD资产包,以及未来在各个领域批量化供应FIC/ BIC分子的稳定预期,和铂医药的长期价值仍然被低估。市场上还在寻找被低估的生物医药公司,复制和铂的10倍增长。不必再寻找了,下一个和铂依然是和铂。
作者:贝壳社6月23日,和铂医药今日宣布,与大塚制药株式会社(以下简称“大塚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双方将共同推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BCMA/CD3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器的开发。根据协议条款,和铂医药将获得总计47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付款。此外,在达成特定研发和商业里程碑后,和铂医药还有权获得高达6.23亿美元的额外付款,以及基于未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在此次战略合作的基础上,双方将探讨未来在T细胞衔接器领域进一步合作的机会。01BD“达人”公开资料显示,HBM702是一款基于和铂医药的全人源HBICE®双抗技术及HarbourMice®平台研发而成的BCMA/CD3双特异性抗体,该款抗体能够通过靶向细胞表面的BCMA和CD3,将目标细胞与T细胞交联,从而有效激活T细胞并杀伤目标细胞。HBM7020通过设计两个抗BCMA结合位点,实现了对目标细胞的精准靶向,而单价优化的CD3活性则有效降低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发生风险。2023年8月,HBM7020获批在国内开展针对癌症的I期临床试验。和铂医药依托其独有的研发平台,在新靶点探索和药物开发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潜力。自2022年以来,和铂医药对外BD项目已超过10个,合作总金额近100亿美元,合作伙伴包括阿斯利康、Windward Bio、石药集团、科伦博泰等知名企业,产品涵盖单抗、多抗、TCE、ADC等多种类型,被誉为BD“达人”。在TCE领域,和铂医药连续签署了多项授权合作协议。其中包括2022年4月与阿斯利康达成的超过3.5亿美元的合作、2024年12月与Candid达成的3.2亿美元合作,以及2025年6月与大塚制药达成的6.7亿美元合作。凭借高频的BD输出,和铂医药开始盈利。财务数据显示,2023年,和铂医药全年总收入约6.47亿元(8950万美元),同比增长119.9%,盈利约1.65亿元(2276万美元),同比扭亏为盈。2024年,其全年总收入约2.74亿元(3810万美元),盈利约1941万元(270万美元),实现连续两年盈利。自研管线方面,和铂医药HBM9161(FcRn单抗)商业化在即,预计2025年中国获批;HBM9378(长效TSLP抗体)为潜在同类最佳,即将启动中重度哮喘全球二期临床试验。02BCMA/CD3双抗市场现状BCMA靶点主要表达于成熟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表面,通过介导下游信号通路,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的存活、增殖、转移和耐药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被视为治疗MM的极具潜力的抗原靶点。BCMA/CD3双抗作为T细胞衔接器,能将T细胞重新定向并激活,引导其杀伤表达BCMA的细胞质,实现更深度、更持久的致病细胞清除。在BCMA/CD3双抗领域,国际巨头如强生、辉瑞等在研发和商业化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在研的靶向BCMA/CD3双抗约29种,强生的Teclistamab以及辉瑞的Elranatamab已获批上市,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随着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土制药企业开始涉足该领域,并实现产品出海,如康诺亚、岸迈生物、智翔金泰、和铂医药等。相较于现有的及其他在研疗法,BCMA/CD3双抗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展现出了多方面的潜在优势。其中,与同样靶向BCMA的CAR-T细胞疗法相比,双特异性抗体无需像自体CAR-T那样为每位患者进行个体化生产,从而简化了治疗流程,降低了成本,并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可及性。此外,新一代的BCMA/CD3双抗在设计上采用了低亲和力的CD3结合域,有效降低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发生风险。近日,康诺亚自主研发的BCMA/CD3双抗CM336在治疗复发/难治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相关研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显示,CM336在治疗既往接受过多种治疗的患者中表现出令人鼓舞的初步疗效,能够快速控制病情并实现半年以上的持续缓解,同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整体而言,BCMA/CD3双抗通过精准靶向并清除产生自身抗体的长寿浆细胞,为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一种直击病根的治疗新策略。凭借其高效的杀伤机制以及为提升安全性而进行的优化设计,有望为广大自身免疫病患者带来突破性的治疗选择。小结目前,和铂医药以其全人源抗体技术平台为基石,聚焦肿瘤和自免两大热门领域,通过内部创新和BD合作相结合的灵活商业模式,高效地推动差异化管线在全球范围内的价值实现和商业化进程。此次合作不仅体现了和铂医药在BCMA/CD3双抗领域的研发实力,也彰显了其全球市场拓展的战略布局。在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BCMA/CD3双抗作为新一代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创新药物,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与大塚制药合作,和铂医药有望加速HBM7020在全球范围内的开发进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未来,这家以技术驱动为核心的企业,随着创新研发的持续推进,BD合作还将继续上演。 喜欢我们文章的朋友点个“在看”和“赞”吧,不然微信推送规则改变,有可能每天都会错过我们哦~免责声明“汇聚南药”公众号所转载文章来源于其他公众号平台,主要目的在于分享行业相关知识,传递当前最新资讯。图片、文章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在留言栏及时告知,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相关信息。信息来源:贝壳社往期推荐本平台不对转载文章的观点负责,文章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暗示的保证。
100 项与 Windward Bio AG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Windward Bio AG 相关的转化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