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最高研发阶段临床3期 |
首次获批国家/地区- |
首次获批日期- |
一项比较[18F]APN-1607注射液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用于阿尔兹海默病受试者和健康老年受试者的III期、多中心临床研究
本方案的总体研究目的是评价[18F]APN-1607 PET评估纤维性Tau蛋白沉积的效用,包括评估[18F]APN-1607在认知功能正常、老年健康个体(即健康老年受试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受试者和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受试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以及评价并比较[18F]APN-1607在上述人群中的摄取模式。
100 项与 苏州新旭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临床结果
0 项与 苏州新旭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专利(医药)
核药“爆局”看中国,中国核药,看成都。
里程碑时刻!
诺华2024 Q3财报显示,核药(放射性药物)、RDC明星产品Pluvicto已经入列“十亿美元分子”阵营,前三季度收入达10.41亿美元(+47%)。这仅是Pluvicto商业化第三年。
“核”爆级创新药机遇,正在孕育。全球核药市场将由2023年的84亿美元加速提升至2030年的29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0%。中国核药市场规模,也有望于2023年的78亿元,涨至2030年的260亿元。
不得不提,中国在这一技术赛道表现出了未曾预想到的生机与活力。核药产业在中国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多项利好政策陆续出台。
“场子”已经大热。双寡头中国同辐、东诚药业“翻红”,远大医药、恒瑞医药不再低调,乘势加快RDC研发进度,连云南白药也正式入局,在10月底拿到了辐射安全许可证。新生代核药公司渐次崛起,先通医药、智核生物、新旭医药、晶核生物、纽瑞特、通瑞生物、艾博兹医药等创新企业完成了亿元级融资。此外,今年诺华在中国的首个放射配体疗法生产基地奠基开建,也体现了中国市场作为核药布局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的重要性。
但众所周知,核药虽火,但在研发、生产制造供应、质量保证、物流运输、对应疾病领域销售经验,以及使用医用同位素进行治疗是否有特定就医环境等诸多方面,都还有很多难题未解决。想要入局、占位、站稳,最核心的,是依赖生态,以及有产业链资源可赋能。
在这一方面,地方性核药产业优势显得至关重要。而纵览近两年中国凭融资等“一炮而红”出圈的核药企业,如先通生物、辐联科技、艾博兹、通瑞生物、纽瑞特等,几乎都奔向、聚集在了同一个地方——成都。
成都的“野心”,藏不住了
就在两天前,11月4日,云克药业核药生产基地正式在成都落成。该基地是国内规模较大、功能齐全的核药产业基地,集成了医用同位素生产线、放射性药品研发平台和生产线、放射性药品CMO、CDMO、CSO平台,将为四川省核医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增添重要的孵化和成果转化平台。
云克药业,国内专注于核素治疗的隐形王者,拥有从医用同位素和核素药物研发、生产、销售到核医疗专科医院的核医疗全产业链,已成功开发国内单品种销售额最高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疾病国际独家创新药品,其自主开发的精密逆流萃取器分离平台解决了90Y、223Ra等治疗用核素规模化生产“卡脖子”问题,在核素治疗药物的研发和供应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这样一家企业选择成都,其对这一城市核药产业配套和企业服务能力的认可,显而易见。
2023年上半年,正值资本寒冬,先通医药逆势完成超11亿元新一轮融资,这是当时最大的一笔市场化融资。今年7月,成立仅3年的辐联科技以5.715亿美元的交易总额,授权SK公司对于FL-091核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临床研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成为国内核药领域License-out首单。两家企业,也都落地在了成都。
另外,RDC产品数量和进度在国内数一数二,拥有核药全产业链布局的远大医药,早前历时600天时间,跑遍全国选址,经过长久而细致地对比、权衡,最终决定将斥资百亿收购的钇[90Y]树脂微球及核药板块,落户在了成都温江。
整体来看,在RDC领域,远大医药、先通生物、辐联科技、艾博兹、通瑞生物、纽瑞特等诸多明星核药企业,齐齐来自或落地成都。
而在远大医药落地前,成都拥有药明康德核药研究中心、省药检院、省辐射监测站等重要平台,以及华西医院等3家三甲医院核医学科,覆盖了从同位素供给,到研发,生产,再到运输,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除了药物研发企业,核医疗设备企业也纷纷选择落地成都。如一家名为永新医疗的公司,手握有望打破进口垄断格局的Insight四维定量SPECT/CT产品,今年,这家公司选择将总部落户在这一城市。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国内上市的100多个核药,产品数量位居TOP15的企业,主要来自成都,如成都中核高通同位素股份有限公司,云克药业和华神生物。
为什么?
成都的产业链优势,也藏不住了
实际上,核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整个核产业在成都的布局。
成都拥有一批国内顶尖的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研发、药物安全性评价、药物临床试验及应用单位,还有多个医用同位素及药物领域的国家、省级科研平台及雄厚的创新资源优势。
目前,成都已形成“两中心四基地”核技术应用产业布局,并培育了核电装备、辐照加工、核医疗、核医药等细分领域产业,成为全国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新高地。2021年,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牵头组建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22年该中心正式落户成都双流。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已在四川布局形成核技术“两堆生产、两堆研发”之势,已攻克碳-14、锶-89、磷-32、碘-131、碘-125等同位素制备技术,成为全球医用同位素及药物的重要供应基地。
医用同位素是放射性药物的必要成分。但此前,目前,国内医用同位素需求量大,年增长率高,但严重缺乏医药同位素供应,且自主化产能低、缺口大、严重依赖进口,在买卖关系中处于较弱势地位,难以掌握定价权。
不过,这一情况正在得到改善。
公开资料显示,全国80%以上的医用同位素都是“四川造”,成都周围便拥有3座在役反应堆,能够提供镥-177、钇-90等14种医用同位素。
今年1月30日,国内首座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在四川开工建设,2027年建成投产后,将实现年产10万居里的钼-99、2万居里的碘-131。据业内人士根据市场需求估算,2万居里的碘-131刚好可以满足国内需求,10万居里的钼-99还有余量可以出口,反应堆的建成将让我国从进口国扭转为出口国。
无疑,这能为中国核药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起绝对的竞争优势。
战略上,基于产业资源,打造“ADC+RDC”双子塔,恰好是成都生物医药树立的清晰战略定位之一。而目前从成都“走”出来的ADC及RDC成果,有效诠释了这一定位。
政策上,多份文件连连释放支持信号。
今年1月,成都出台《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关于前瞻培育未来产业的政策措施》,聚焦6大领域24条赛道,在“前沿生物”这一领域中,出现了“核医药”三个字。
今年7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以乐山、成都、绵阳、泸州为重点区域,一体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聚力打造贯通医用同位素生产、放射性药物研发、核医疗装备制造、临床应用推广的全产业链,形成“一链四极”的发展格局。
不过,建立产业链优势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真正使中国核药崛起,实现国产化,攻克核药的难题,仍旧是一场长期的战役。
以眼下最火的RDC(放射配体疗法)为例,由于用于放射配体疗法的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很短,从制备到用药的时间控制必须非常精确,因此对放射性同位素和成品药物的生产与配送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现在国内虽然拥有了放射性同位素生产所必需的反应堆设计、试验及运行基础,但尚未形成较大产能。
另一面,虽然近年来核药中游明显表现出生机,但尚未形成研发能力。受上游卡脖子影响,研发与产业化进展缓慢。而初步跨入该领域的企业,一些在较长时间内体现出“三无”缺点:没有团队、亟需人才,没有资质,没有产品。
那么,如何核药的商业化问题(上游放射性同位素供应、运输,流程和配送等)?如何解决核药的安全性、有效性难题(非临床评价、CMC等)?如何解锁更多具备差异化的RDC创新产品?
由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主办、E药经理人承办的2024’第十六届中国医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家大会(2024启思会)召开在即。核药创新论坛作为大会的重要环节将于11月13日在成都举行。论坛将聚焦国内外核药发展趋势、研发难点、临床转化等热点问题,汇集数十家核药企业管理者,旨在为核药产业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
会议时间:2024年11月13日14:30-18:00
会议地点:成都生物城文化中心负一楼重楼厅(成都双流区·永安镇慧云路1号)
参会人员:核药企业董事长、CEO和研发负责人,医药分析师,投资人,园区相关负责人,核药产业链机构等
会议报名请联系:
Mia 15801222461 (同微信) map8581@163.com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核药创新论坛嘉宾群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点击上方的 行舟Drug ▲ 添加关注
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刚教授牵头,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
一
摘要
近年来,中国的AD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上升趋势,对患者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医疗保健系统构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为了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响应国家“健康中国行动”的号召,推动医疗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转变,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牵头,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福建医科大学等多家权威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编撰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本报告将为AD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和有力的数据支持,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针对性的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专业依据,同时也为促进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
背景
根据2022年第八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目前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00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20978万人,占14.9%,正式进入深度人口老龄化阶段,而与深度老龄化相关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也均随之显著增高,给社会带来沉重压力。其中,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的发病人数持续增加,社会经济负担日益明显,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城乡居民的重大疾病和社会问题。2019年,中国AD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为13143950例(1314万),约占全球数量的25.5%,我国年龄标化和患病率为788.3/10万。而AD及其他痴呆导致的死亡人数,我国死亡人数为320715例(32万),占全球的19.8%。2019年,全球AD及其他痴呆的疾病负担为25276989(2527万)人年,其中23.6%的负担来源于中国。
一
数据来源及分析方法
1.1 疾病负担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1.2 相关研究数据
为更新自《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 2021》发布以来 AD 药物及非药物临床治疗新进展作者根据循证 (PICOSparticipant,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 study design)问题系统检索了自 2021 年 8月至 2024年 1月在中国开展的 AD 治疗相关研究。纳入标准为符合以下所有条件:①西药、中药及非药物干预,包括上市药物、临床试验药物(国内外多中心试验)、临床试验药物(国内);②国内外临床注册的单中心或多中心试验;③AD患者(包括中国人群);④发表时间为 2021 年 8 月 1 日至 2024 年 1月31日。排除标准为无干预对照组试验。检索过程及结果如图 1 所示。最终纳入新注册并在更新进展的 AD 治疗临床试验共 64 项,其中靶向 Aβ 蛋白治疗有 12 项,神经调控治疗 17 项,中医药治疗13项,及其他靶点药物22项(见图2)。
图1 AD的药物及药物治疗检索策略
图2 AD的流行病及疾病负担
二
AD的流行病学及疾病负担
研究提出,2021年我国现存的AD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达16990827(将近1700万)例,全国各省及直辖市(各省市)的AD及其他痴呆发病率为(90.8~326.4)/10万,各省市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为(137.0~158.8)/10万。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率为1194.2/10万,年龄标化患病率为900.8/10万;死亡率为34.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30.9/10万。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率、死亡率等随着年龄增加不断上升,且女性的相关数据高于男性,其中女性的患病率(1558.9/10万)、死亡率(47.4/10万),高于男性的患病率(846.3/10万)、死亡率(22.5/10万)。
2.1 我国和全球AD及其他痴呆的疾病负担比较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2.2 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死亡情况
2.2.1 分性别的AD及其他痴呆的死亡情况
如表 1 所示,2021 年我国因 AD 及其他痴呆导致的死亡者中,女性死亡人数远大于男性,男性死亡率为 22.5/10 万[(5.3~64.0)10 万],女性死亡率为47.4/10 万[(11.9~126.2)10 万],女性死亡率是男性的2倍以上。年龄标化后,女性的标化死亡率仍高于男性(33.9/10万比25.9/10万)。
表1 2021年中国AD及其他痴呆的死亡情况
2.2.2 分年龄组的AD及其他痴呆的死亡情况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2.2.3 分省市的AD及其他痴呆的死亡情况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2.2.4 1990年至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死亡率变化
1990至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总的粗死 亡 率 由 10.2/10 万 增 长 至 34.6/10 万 ,增 长239.2%。年龄标化后,我国 AD 及其他痴呆的标化死亡率总体呈现平稳趋势,总标化死亡率在 29.5/10 万~31.5/10 万小范围内波动。分性别看,女性AD及其他痴呆的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始终高于男性(见图4)。
图4 1990年至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死亡率变化
2.3 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发病情况
2.3.1 分性别的AD及其他痴呆的发病情况
如表 3 所示,2021 年我国 AD 及其他痴呆的发病人数达2914 112 例(908448 例~1248194 例),其中男性发病率为148.0/10万[(124.8~171.4)10万],女性发病率为264.4/10万[(229.4~302.5)10万],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 1.8 倍。年龄标化后,女性的标化发病率仍高于男性(171.8/10万比126.5/10万)。
表3 2021年中国AD及其他痴呆的发病情况
2.3.2 分年龄组的AD及其他痴呆的发病情况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2.3.3 分省市的AD及其他痴呆的发病情况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2.3.4 1990年至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发病率变化
1990至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粗发病率由 59.8/10 万增长到 204.8/10 万,增长 242.5%。年龄标化后,标化发病率总体呈现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中女性的标化发病率由135.4/10万增长到 171.8/10 万,增长 26.9%;男性的标化发病率由100.2/10 万增长到 126.5/10 万,增长 26.2%。女性AD及其他痴呆的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始终高于男性(见图6)。
图6 1990年至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发病率变化
2.4 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情况
2.4.1 分性别的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情况
如表 4 所示,2021 年我国现存的 AD 及其他痴呆的患病人数达 16 990 827 例(14 488 494 例~19 672 741 例),其 中 男 性 患 病 率 为 846.3/10 万[(706.3~980.9)10 万],女性患病率为 1 558.9/10 万[(1 341.1~1 801.8)10 万],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1.8倍。年龄标化后,女性的标化患病率仍显著高于男性(1 025.1/10万比731.2/10万)。
表4 2021年中国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情况
2.4.2 分年龄组的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情况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2.4.3 分省市的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情况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2.4.3 分省市的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情况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2.4.4 1990年至 2021年我国 AD 及其他痴呆的患病率变化
1990至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总患病率由342.1/10万增长到1194.2/10万,增长249.1%。年龄标化后,标化患病率总体呈现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中女性的标化患病率由785.2/10万增长到1025.1/10万,增长 30.6%;男性的标化患病率由574.5/10 万增长到 731.2/10 万,增长 27.3%。女性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率和标化患病率始终高于男性(见图8)。
图8 1990年至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患病率变化
本报告中对比我国和全球的AD及其他痴呆的疾病负担,包括死亡情况、患病情况、DALY(伤残调整寿命年),我国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分别从性别、年龄、省市三个层面对比了2021年我国AD及其他痴呆的死亡情况、发病情况、患病情况、YLL(早亡所致生命年损失),研究报告显示,AD及其他痴呆导致的女性发病率、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1.8倍,死亡人数远大于男性;年龄层面,在≥40 岁人群中均呈现随着年龄增加不断上升的趋势,发病率在70~74 岁年龄组快速上升,患病率、死亡率在≥80岁年龄组中达到最高,具体数据详见原文。
三
AD的临床诊断
3.1 神经影像学检查
3.1.1 临床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
临床上主要采用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其中,MRI因其对于脑组织更为清晰的成像效果而作为首选,常用序列包括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成像(水平位+海马冠状位)、扩散加权成像等。海马 MTA 被认为是 AD 的早期特异性标志。从认知正常人群中鉴别出AD的MTA临界值分别为,50~64 岁 ≥1.0(灵 敏 度 和 特 异 度 分 别 为 92.3% 和68.4%),65~74 岁≥1.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4% 和 85.2%),75~84 岁≥2.0(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0.8% 和 82.3%),疑似AD患者,推荐加做斜冠状位T1W1序列,进行海马内侧颞叶萎缩(medial temporal lobe atrophy,MTA)评分。
需要注意的是,MTA评分在区分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与认知正常人群中,显示出相对较低的诊断价值。另外,MTA鉴别早发型AD与额颞叶痴呆的准确率较低[AUC 0.53-0.35],1.5T MRI 与 3.0T MRI 在海马萎缩诊断中的效能无差异,但 3T MRI 拥有更好的信噪比和效应量。对于因体内金属异物、幽闭恐惧症等原因无法行颅脑 MRI检查者,则推荐用多层CT薄层扫描代替。
静息态及任务态功能MRI检查能够显示脑网络拓扑结构在不同痴呆类型中的差异性,故成为了潜在的AD早期筛查、诊断方法。但由于①不同MRI机器、扫描参数所得的图像异质性大;②尚无统一的数据预处理、标准化、分析流程;③机器学习模型在外部数据中泛化能力不佳,限制了功能MRI的临床应用。目前静息态及任务态功能MRI仅用于AD脑网络机制的临床研究,还无法真正用于临床诊断。
3.1.2 分子影响检查方法
2018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ging ,NIA)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Association,AA)发布了AD研究框架,即A/T/N框架,在2023年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上发布的一项最新的AD诊断指南草案,即ATNVIS框架。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神经类】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分期标准修订: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工作组(2024正式发表版本)
A/T/N框架和修订版ATNVIS诊断标准,都明确了PET技术在AD临床前阶段到痴呆阶段全过程诊断中的重要作用。使用不同的分子探针进行PET显像,如Aβ-PET、Tau-PET就可以对Aβ和病理性tau的生物标志物进行特异性显像,FDG-PET低代谢可反映局部脑区的神经元损伤,因此PET显像可以全面反映患者ATN的改变,有助于AD的早期诊断和病程判断。
目前,一方面考虑到PET费用昂贵且尚未纳入医保,相应的分子探针仍然稀缺,另一方面鉴于我国正电子显像设备数量有限。。根据“2020 年全国核医学现状普查结果简报”,全国共有427台,其中PET/MRI 23台、PET/CT 404台,而其中配置于三级医疗机构的占 87.2%。在国内有限的PET配置条件下,具有Aβ/Tau-PET检查能力的医院更是为数不多,因此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在国内较为局限,能否广泛应用于临床亟需卫生经济学综合评估其成本及效益。
3.1.2.1 Aβ-PET
Aβ-PET可以实现AD关键的致病性病理蛋白Aβ活体分子显像,提供可定量及可视化的生物信息,而显得尤为重要。最早成功应用的Aβ分子探针是11C-匹兹堡化合物B,第2代Aβ分子探针主要包括18F-florbetapir(又称18F-AV-45,应用最为广泛)、18F-florbetaben(AV-1)、18F-flutemetamol(GE -067),这 3 种分子探针先后通过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的审批,特别是,2023年9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Sinotau 公司开发的18F-florbetaben(AV-1)作为新型 Aβ-PET 成像示踪剂。AV-1 是国内第一个获批用于诊断 AD 的 Aβ-PET 成像示踪剂。Aβ-PET阳性预测非痴呆受试者进展为AD的灵敏度可达95%(特异度<60%)因此它对于识别临床前AD患者的意义远非其他检查所能比拟。Aβ-PET阴性结果则将排除痴呆患者的AD病因。相关研究显示Aβ-PET分子探针可与血管壁中的Aβ沉积物结合,故不推荐Aβ-PET显像用于路易体痴呆和脑淀粉样血管病与AD的鉴别诊断。
3.1.2.2 Tau-PET
Tau-PET针对的是病理性错误折叠的Tau蛋白,其常用的示踪剂18F -Flortaucipir(AV⁃1451)于2020年获FDA批准上市。中国首个Tau蛋白示踪剂产品18F-APN-1607( 苏州新旭医药)于 2020 年 11 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进行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有待公布。
Tau-PET显像对认知功能的变化有较好的预测作用,优于MRI皮质厚度变化和Aβ-PET。在AD的前驱期和临床前阶段,Tau-PET显像可能是预测个体认知功能变化的理想影像学标志物。AD患者Tau-PET显像显示Tau蛋白主要沉积在内侧颞叶、颞叶皮质或者广泛的大脑皮质。Tau-PET显像可反映AD患者的临床严重程度和分子病理学特征,对AD早期诊断、临床严重程度、认知功能变化评估及以异常Tau蛋白为靶点的AD治疗策略等具有重要意义。
3.1.2.3 FDG-PET
作为一种拥有 PET 仪器的医疗单位几乎都可以临床采用的检测手段,FDG-PET通过18F-FDG反映脑内葡萄糖代谢水平。脑葡萄糖代谢异常减少或低代谢是神经退行性痴呆的一个标志。脑FDG-PET的低代谢代表了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代谢降低,提示脑突触功能障碍。因此,基于FDG-PET低代谢的痴呆诊断已广泛用于诊断神经退行疾病。AD患者的FDG-PET特征改变多为后扣带回和颞顶叶代谢减退,并随病程进展逐渐累及额叶。
相关PET研究显示,在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中,脑内Aβ高水平者发展成为AD的概率要显著高于Aβ低水平者,若配合内嗅皮层FDG代谢水平降低的特征,则可以更好地发现处于AD临床前阶段的人群,为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可能,但缺少特异性。国内一项针对认知障碍患者代谢特征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提示,认知障碍患者的FDG-PET显像中特定的低代谢模式与其神经精神症状相关,FDG-PET显像可用于认知障碍患者神经精神症状的早期识别和管理,目前倾向于推荐AD的鉴别诊断(与额颞叶痴呆)及非典型AD(后皮层萎缩综合征、额叶变异性AD)的诊断以及BPSD症状的早期识别。
3.1.2.4 分子影像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
国内基于A/T/N框架的多探针PET/MRI显像研究提示,与迟发性AD相比,早发性AD的tau负荷和神经元损伤更为严重,多探针PET/MRI可能有助于评估早发性AD的病理特征。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其与分子影像学技术的结合也大大提高了分子影像学技术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
分子影像学技术在AD中的应用除了经典的Aβ-PET、 Tau-PET、FDG-PET,神经炎症和突触密度分子探针的研发,以及各种神经受体、其他病理蛋白分子探针的研发应用都将为AD的机制研究、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价以及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可视化生物信息。
3.2 神经心理测评
3.2.1 认知评估
国内记忆门诊采用的主流认知评估量表可分为以下几类。①总体认知评估量表:包括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评价量表(Alzheimer’s disease assessment scale-cognitive,ADAS-Cog)、Addenbrooke认知功能检查评分;②不同认知域的评估量表:评价记忆功能常用听觉词语学习测验、韦氏成人记忆量表第四版等;③程度分级量表:以临床痴呆评估量表最为常用。
MMSE具有所评价的认知域全面、操作简单的优势,在我国的各级医院均有应用。MMSE评估耗时5~10min,信效度高,筛查痴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在85%左右,是目前国内临床使用率最高的认知量表。然而,MMSE对于处于痴呆早期的患者的识别灵敏度较差,故对于怀疑处于痴呆早期的患者,测试者有必要使用MoCA量表或Addenbrooke认识功能检查量表进一步评估。Addenbrooke认识功能检查量表测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流畅性、语言和时空间5个特定认知功能,其鉴别早期痴呆及痴呆阶段患者的准确率较高,还可鉴别额颞叶痴呆。
MoCA量表强化了对执行功能以及注意力的评估。一项关于北京地区MoCA量表的应用研究 显示,MoCA量表对于MCI的检测灵敏度达92.4%,显著优于MMSE(灵敏度 24.2%,考虑到MoCA量表对低教育人群适用性不佳,国内郭起浩等汉化了改良的 MoCA 基础版量表量表,目前也在临床被广泛使用此外,部分记忆门诊在候诊过程中采用更为简易的AD-8认知障碍自评问卷对患者进行快速筛查,一项纳入3728名研究对象的荟萃分析发现,8条目痴呆筛查问卷(ascertain dementia 8,AD-8)判别 MCI的灵敏度在72%以上,特异度在67%以上。
3.2.2 非认知评估
认知障碍患者因记忆遗忘,逐渐丧失日常生活所需技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为基础性ADL和工具性ADL两类。基础性ADL主要包括如厕、进食、穿衣、梳洗、行走、洗澡这6项生活必需功能,以提示患者是否需要额外照料人,目前国内常用的评定方法包括Bar-thel指数、改良Barthel指数(最常用)、Katz指(Katz index of independence in ADL)等。工具性ADL包括购物、娱乐、使用交通工具等高级生活活动技能,最常用的评价工具是社会活动功能量表。
认知障碍患者常伴随抑郁焦虑、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早期识别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须给予药物干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照护负担。常用的量表有老年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神经精神量表(neu-ropsychiatric inventory,NPI)等。此外,一些非认知评估的神经心理测试被用来辅助痴呆的鉴别诊断。
3.2.3 新型电子化诊断工具
计算机化认知测试可分为移植型、研究型和调试型。
①移植型是指将纸质测试内容移植到计算机中,不涉及内容和方法上的改变。②研究型则无纸质版参考,而是根据神经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的对认知障碍有预测作用的认知内容重新设计而成。③调试型的特点是使用计算机工具来修改原有测试的数量、内容和逻辑等,从而提高测试的信效度和准确度。
与传统的纸质测试相比,计算机化的认知筛查具有多个优点。一是改变了测试的形式,减少了多种偏倚,二是计算机化的认知筛查工具的受众更为广泛,三是计算机可通过VR等技术,沉浸式地模拟日常生活情景,一方面比纸质测试更具趣味性,老人接受度高,另一方面由于更为真实,筛查结果也更准确,四是计算机化的认知筛查测试可以移植,便于携带管理和大范围推广,适用于不同的环境,五是计算机技术可引入时间变量,使筛查结果更具有准确性。
2023年《中国数字化记忆门诊临床应用指南》 指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广普及,在各级医院建设符合自身条件的数字化记忆门诊或将成为大势所趋 。国外市场上已有Cogstate 、Mindstreams等诸多商业化的电子化认知筛查工具。目前,国内也已经出现了 CatCog 、CoCoSc、老年认知障碍多维度评估系统和脑动激光等数字化评估工具,但还未真正广泛用于临床尚待进一步验证和实践。与之相对的是,计算机化也因为其技术特征,对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老年人来说接受度较低,且筛查结果可能受到计算机因素,如软件、安装等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计算机筛查的结果同样会出现漏诊或误诊的情况,误诊会增加老人的心理压力,并导致不必要的检查, 而漏诊则会使患病的老人错失治疗的机会,因此不能单纯依靠计算机筛查的结果作出诊断,最终诊断还是应基于临床结果。
3.3 体液标志物
理想AD体液标志物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一般大于80%),能够反映AD病程发展中病理生理特点,同时又需兼顾良好的临床可实践性。它们大致有三个来源:CSF、血液和尿液。
3.3.1 CSF生物标志物检测
目前国内有条件的临床记忆门诊已经对拟诊AD的患者常规进行CSF的β淀粉样蛋白(Aβ)、总蛋白(T-tau)和磷酸化蛋白(P-tau)检测。但与国外记忆门诊不同的是,国内患者需要入院行脊髓穿刺获取CSF进行检测,而无法直接在门诊完成。目前CSF生物标志物还缺乏国内多中心大样本的常模及临界值,是否异常的判断还多借鉴于之前国内的相关报道。
3.3.1.1 Aβ相关标志物
CSF Aβ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Aβ42和Aβ40。使用免疫分析仪电化学发光检测区分。目前国内临床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多采用之前国外研究中CSFAβ42<550 pg/mL 的标准判断淀粉样病变,551~650 pg/mL则提示可疑病变。另在散发性AD中,CSF Aβ42 水平明显下降。特别是在早期在MCI患者中,CSF Aβ42对诊断AD的合并灵敏度为86%,合并特异度为81%,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早期AD的发生。Aβ40水平在AD患者CSF中往往不变或者轻度升高,其单独作为诊断标志物价值不大,但大量研究证实Aβ42/Aβ40比值降低对于鉴别AD与其他神经疾病有很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弥补了Aβ42、Aβ40单独用于预测和诊断AD 的不足。
3.3.1.2 Tau相关标志物
CSF Tau生物标志物主要包括T-tau和P-tau(P-tau181、P-tau231和P-tau217)。CSF和血浆P-tau在疾病早期就已升高,因此在检测AD的早期病理变化方面,似乎优于tau-PET。在AD患者中,CSF T-tau的含量显著增加约300%。其合并灵敏度为0.77,特异度为0.86;然而T-tau是从整体反映大脑皮质轴索的损害,在路易体痴呆、卒中、脑创伤和CJD中也可见升高,故其在鉴别AD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间的特异度不高。相较于T-tau,CSF P-tau升高更能反映AD病理变化-脑内神经纤维缠结形成,表现出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目前已经发现有30多个Tau蛋白磷酸化表位,其中P-tau217能较好反映AD病程的变化过程,其水平升高反映病情由MCI向AD进展,并伴有认知能力迅速下降。P-tau217 在 Aβ 斑块形成时开始增加,P⁃tau205在神经元开始出现功能障碍时增加。此在AD临床前阶段,P-tau217和P-tau231可以区分Aβ阳性和Aβ阴性个体。P-tau217在区分AD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表现略好于CSF P-tau181,且其与基线及纵向Tau-PET间的相关性更强。这些发现表明,P-tau217可能最适用于AD的诊断。
在诊断AD时,联合应用并综合考虑CSF标志物水平能够获得更高的准确率和特异度。Aβ42/Aβ40比值和P-tau/Aβ42比值在预测AD神经病理学改变时,具有非常高的准确率(AUC为0.95~0.96)。Aβ42/Aβ40比值和P-tau/Aβ42比值分别优于单独的Aβ42检测,P-tau/Aβ42比值优于单独的P-tau检测。
3.3.1.3 CSF生物标志物的预测价值
贾建平教授等近期报道了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反映AD诊断前生物标志物变化的纵向队列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AD患者无症状期到有症状期的CSF和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规律,详尽地阐明了AD发病出现生理病理变化过程中最早的关键节点。该研究结果显示,AD组与认知正常组间生物标志物出现差异的先后顺序和时间点分别为:Aβ(诊断前18年)、Aβ42/40(诊断前14年)、p-tau181(诊断前11年)、t-tau(诊断前10年)、NfL(诊断前9年)、海马萎缩(诊断前8年)、认知减退(诊断前6年)。该研究还发现,随着认知功能衰退,AD患者CSF中Aβ42和Aβ42/40比值的变化率最初明显加快,大约在MMSE分数为25和逻辑记忆分数为11时达到峰值。随后,尽管认知得分进一步下降,变化的速度逐渐放缓,揭示了认知水平和外周标志物之间的变化规律。
3.3.2 血液学生物标志物检测
尽管PET检查、CSF生物标志物检测对疾病预测性较高,但其成本高、样本少、侵入性的特点限制了临床运用,而血浆生物标志物检测避开了这一缺点。目前国内临床尚无血液学标志物诊断AD的统一临界值。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APP)、Tau、Nfl、GFAP 等 AD血液标志物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不错的应用前景,但同时要注意对这些指标异常值的定义。2023年,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国际会议上发布的一项最新的AD诊断指南草案纳入了血液生物标志物,血液生物标志 物近年来在 AD 诊断中显示出高准确率,该草案列出了体液和影像学生物标志物的预期用途。
表8 体液和影像生物标志物的预期用途
3.3.2.1 一般指标
认知障碍可能是由代谢、感染、中毒等因素导致,对于首次就诊的认知障碍患者需常规进行血液学检测,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甲状腺功能、叶酸、维生素B12、梅毒抗体等指标,以明确病因、危险因素和有无伴随疾病。
3.3.2.2 Aβ相关标志物
血浆总Aβ或Aβ42水平在家族性AD患者中增高,在散发性AD患者中早期增高,随着明显认知障碍出现,Aβ42水平及Aβ42/Aβ40比值均下降。相较于Aβ42或Aβ40的单独检测,血浆Aβ42/Aβ40比值与CSF Aβ42/Aβ40比值及Aβ-PET相关,在预测正常人向MCI或者向AD转化时更有价值。血浆 Aβ42/Aβ40比值在 AD 症状前阶段已经出现改变,因此可以准确识别认知未受损(CU)的 Aβ 病理学。然而,血浆 Aβ42/Aβ40 比值在 Aβ 阳性和 β阴性个体之间的倍数变化小(与CSF中的40%~ 60% 相比,减少为 8%~15%),因此可能没有 CSF Aβ42/Aβ40比值稳健。
3.3.2.3 Tau相关标志物
血液和CSF中T-tau水平间的相关性也较差,表明血液中大部分T-tau为外周来源,而中枢来源部分占比较小(约20%),导致无法检测正在发生的神经退行性变。然而,高基线水平的T-tau预示着更快的认知能力下降。血液中P-tau水平会随着Aβ的积累和AD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非AD引起的认知障碍个体中无该情况。血液中P-tau水平与Aβ、tau、神经退行性变程度、CSF生物标志物水平以及PET测量值相关,并能预测其变化;血浆P-tau231和P-tau217是提示早期Aβ变化的生物标志物。在早期已有Aβ沉积的个体中,P-tau231和P-tau217与Aβ-PET摄取密切相关;在基线尚无Aβ病理沉积的个体中,P-tau231及 P-tau217与Aβ-PET 摄取的纵向增加相关。血浆P-tau231及P-tau217的改变,发生在病理性Aβ斑块出现之前,能更早地反映早期大脑的Aβ变化,尤其是P-tau231,可能是最早异常的AD血液标志物。随着临床痴呆评估量表评分从0到3,P-tau181水平持续上升,但分别在CSF和PET发现Aβ异常后6.5年和5.7年才达到异常水平。此外,在MCI患者中,血浆P-tau181和P-tau217已被证明可以准确预测患者未来2~6年的认知能力下降和转化为AD痴呆的风险。然而,虽然血浆 P-tau是AD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但其在多种合并症(如慢性肾脏病、高血压等)患者中都会升高,易导致假阳性。
3.3.2.4 NFL
Nfl是神经轴突损伤的标志,可以在CSF、血浆(血清)中同时检测,是目前最有前景的神经退行性病变(N)标志物。在认知正常群体中,血浆NfL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并且在65岁以后更加明显。尽管血浆NfL作为AD诊断生物标志物相对于P-tau181或P-tau231表现较弱,但高于临界值的NfL水平预示着更快的认知衰退,因此,NfL可能作为认知衰退的预测因子。值得注意的是,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对血清NfL水平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对肾功能和血容量等其他因素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3.2.5 GFAP
GFAP是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症的标志。与AD的其他血液生物标志物不同,血清GFAP在确定脑Aβ病理加重方面远远优于CSF的GFAP。可能在于周期性冻融对 CSF 中的 GFAP 水平有显著影响,但对血清 GFAP 水平无明显影响。血浆GFAP在AD临床前阶段就开始升高,与临床AD发病率相关;而P-tau181及NfL水平与中度AD风险相关(9年以内),表明GFAP可能是一种早期AD生物标志物,早于P-tau181和NfL,这一观点也被近期研究证实。最后,血清GFAP还能鉴别AD与额颞叶痴呆,并预测CU的认知下降,以及MCI向痴呆状态的转换。
3.3.3 尿液无创性生物标志物检测
尿液也可以反映AD的病理特征,其中的代谢物、蛋白质和核酸等可能作为AD的生物标志物。尿液中AD7C神经丝蛋白作为AD标志物,其灵敏度和特异度都很高。其他潜在的尿液生物标志物还包括尿外泌体中Aβ42和P-S396-tau,尿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尿精氨酸代谢失调等,但其诊断价值仍需进一步临床实验证据支持。
3.3.4 其他体液生物标志物检测
AD体液标志物检测呈现高灵敏度、高特异度、早期预测的趋势特点,目前仍有许多有潜力的体液标志物在临床研究中。研究验证了外周血神经源性外泌体中的 Aβ42、T⁃tau 和 P⁃tau181可以区分AD患者与健康个体,并且外泌体突触蛋白可以作为在认知障碍出现前 5~7年预测 AD和 MCI 的生物标志物。
通过蛋白组学分析发现了神经源性外泌体的6种蛋白组合能够高精度地区分AD 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AUC=0.978)。还有研究通过新开发的AD聚体活性检测器实现了对AD患者血浆中 Aβ 聚体活性和 Tau 聚体活性的无抗体检测,并证实Aβ聚体活性能够识别AD患者将其与CU 或非AD 痴呆区分开来(AUC=0.85~ 0.86。)
沈璐团队发现AD的发生、发展伴随着特异性的自身抗原抗体反应,并首次鉴定出具有诊断价值的7种 AD 特异性血清自身抗体,分别为MAPT、DNAJC8、KDM4D、SERF1A、CDKN1A、AGER 和 ASXL1。
3.4 基因检测
目前国内临床并不推荐非所有 AD 患者都进行基因检测。AD作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家族性AD数量较少,仅占5%左右,而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早发AD又仅占所有病例的1%,目前研究较多并确认的AD致病基因有早老素1(presenilin 1,PSEN1)基因、早老素2(presenilin 2,PSEN2)基因、APP基因,其中PSEN1基因突变最为常见,占75%~80%,而PSEN2基因突变则相对罕见,PSEN1突变的AD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比 APP 突变患者发病年龄更早,行为异常、语言功能受损、计算障碍等更易发生。PSEN2突变的AD患者发病年龄更大,易出现幻觉,2022年新报道了42个与AD及相关痴呆有关的基因位点,目前已有超过70 个基因位点被认为与AD及相关认知障碍相关。
编码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opE)的等位基因之一ApoE ε4是目前证据最强,同时也是研究最为广泛的AD易感基因,也是MCI向AD转化的危险因素。ApoE ε4杂合子携带者AD的患病风险增加2~4倍,ApoE ε4纯合子携带者患病风险更高,可以增加8~16倍。而对于有AD家族史的老年人来说,若携带ApoEε4则患病风险会更高。
目前国内临床开展应用较多的有ApoE基因分型,ε4纯合子及杂合子占20%~30%,但该阳性结果并不代表AD,仅能提示发病风险较高。而据临床表型对候选基因进行筛查有助于提高检出率。PSEN2突变可能更多导致迟发型AD,因此无论患者的发病年龄早晚,对于有痴呆家族史的AD患者都推荐行基因检测,尤其是家族史结合发病年龄和临床表型是预测有害变异的重要预测因子。鉴于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的多样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家系推荐使用基因Panel或WES/WGS检测。
3.5 进行中的临床诊断试验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四
AD的防治及相关临床试验
4.1 AD的社区预防
由于目前A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缺乏治愈AD的治疗手段,因此疾病一旦进展为AD将不可逆转。在疾病转归过程中,MCI阶段被认为具有高度异质性。研究表明,MCI患者可以逆转为认知正常状态,因此在MCI阶段开展早期识别与干预是防治AD的有效策略。在疾病进展至需要临床介入之前,社区可充分发挥其作用,基于简单社区筛查-早期影响因素识别-非药物干预-照护者赋能的全流程模式,实现AD的早期预防。居民可以自行实施或由社区组织个体简单的认知功能筛查,早期识别可能的影响因素。若发现问题,将对患者提供简单的非药物干预或科普居家干预方式,同时通过照护者赋能提高AD老年患者的居家生活质量。
4.1.1 基于社区的简单认知筛查
普及可供老年人及其家庭自行筛查或由社区提供初步简单筛查方式,有助于提高AD早期症状的发现率,更早地发现认知障碍症状。目前使用较多的可应用于社区的简单自我筛查问卷包括AD-8及简易认知量表(Mini-Cog)等。WHO也提出,先通过简单的记忆和定位测试筛查是否有认知减退,若发现认知衰退再进一步使用MMSE等量表评估认知能力。
4.1.2 基于社区的早期影响因素识别
MCI状态有3种临床转归结局:①部分进展为AD与其他类型痴呆;②不进展,不好转,病情保持稳定;③逆转为认知正常状态。若在MCI状态对相关因素及早实施措施,可实现认知功能的逆转。老年人发生MCI的影响因素众多,复杂且分布维度多样,总体可分为社会人口学、生活方式、疾病和心理维度,根据影响因素是否可改变可分为如吸烟、饮酒、饮食、运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社交、文化程度、社会经济水平、独居、抑郁、睡眠、社区环境因素、认知活动等的可控因素,以及年龄、性别和基因测定等不可控的因素。识别可能的影响因素,有助于社区定位重点风险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筛查与非药物干预等预防手段,在疾病早期或未发病时预防认知功能的下降。
4.1.3 基于社区的非药物干预方式
在识别了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后,针对性地开展非药物干预是预防认知功能恶化的有效措施。在社区可开展的非药物干预方式包括单一干预或联合干预。单一干预中主要的干预方式为认知干预,分为认知训练、认知刺激和认知康复。运动干预主要包含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心身运动等,涵盖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平衡训练的综合运动干预方式。有条件的社区可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老年 人活动场地设置计算机或 VR 训练设备,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开展非药物干预。除单一干预外,社区内可综合多种干预方式,形成联合干预,为MCI老人提供多样干预形式和丰富干预环境,对其整体认知功能及多个认知领域有良好的改善效果。
此外,继美国和欧盟等之后,中国脑计划于2021年正式启动,该计划拟通过建设“脑健康大数据平台(Brain Health Platform)”这一涵盖基因组学、影像学、症状学等多模态数据的平台,为我国的多种脑疾病的预防干预 提供支撑。基于该计划平台的开展,社区内的干预模式也将进一步更新。
4.1.4 基于社区的照护者赋能
目前我国AD患者的照护形式主要为居家照护 ,相较于社区及机构照护,居家照护多由配偶或子女实施,缺少照护的专业性,且持续不间断的照护多造成照护者压力、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社区可充分发挥其紧密联系居民的特点,通过开展照护者赋能,在减轻照护者负担的同时提高其照护能力,有助于提高 AD 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可以从培训照护者及适老化改善居家照护环境入手,提高居家照护的效果,同时对家庭照护者提供心理和生理支持,减少其躯体及心理压力。
4.2 AD的治疗
目前已上市的AD治疗药物主要有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卡巴拉汀、美金刚以及甘露酸钠胶囊(GV-971)等,均以改善AD临床症状为主。近年来,以AD疾病修饰疗法(disease modifying treatment,MDT)为靶向的新药,尤其是针对Aβ和Tau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等,成为了抗AD治疗的研究热点。此外,神经调控治疗、中医药治疗等也进展迅速。
4.2.1 Aβ单抗治疗
Aβ单抗药物是AD疾病修饰疗法的代表之一,其通过干预Aβ的产生、聚集和清除,延缓早期AD的发生、发展。近期,Aβ单抗治疗AD的临床试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4.2.1.1 Aducanumab
由渤健研发的 Aducanumab(商品名 Aduhelm)是首个以 AD 疾病修饰疗法为靶向的治疗药物,主要适用于轻度痴呆阶段的 AD 患者。Ⅲ期临床试验 EMERGE研究显示,Aducanumab治疗78周后,主要临床终点临床痴呆评估量表⁃SB 评分下降延缓 22%,次要临床终点MMSE、ADAS-Cog13以及ADCS -ADL⁃MCI评分分别下降延缓18%、27%和40%,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而在Ⅲ期ENGAGE研究中未达到主要及次要临床终点。
4.2.1.2 Lecanemab
2023 年 7 月 6 日,Lecanemab(商品名 Leqembi) 正式获 FDA 批准用于治疗 AD,成为全球第二款获 FDA批准上市的Aβ单抗药物,2024年1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 Lecanemab(商品名乐 意保)在中国上市,治疗 18 个月后,治疗组主要结局指标临床痴呆评分总和下降幅度减少 27%,受试者脑内Aβ蛋白沉积及认知评分下降均改善,但Lecanemab 导致 26.4% 的受试者出现输液相关反应,12.6% 出现水肿或渗出等淀粉样蛋白相关的影像学异常。
4.2.1.3 Donanemab
2024 年 6 月 FDA 专家委员会通过了对 Don-anemab的上市前申请。目 前 ,Donanemab 已在国内完成Ⅰ期临床试验招募,Ⅲ期在国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在招募中。
4.2.1.4 SHR-1707
SHR-1707是首款由国内恒瑞医药主导开发的用于治疗早期 AD 的人源化抗 Aβ 单克隆抗体,目前已在国内及澳大利亚健康人群中完成Ⅰ期临床试验。
4.2.2 神经调控治疗
基于AD病理生理学机制和神经调控技术的脑网络调节模式,开发安全有效的神经调控技术为治疗AD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近年来无创神经调控技术的发展,神经调控技术不仅应用于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其对AD患者精神症状、睡眠障碍的作用也受到广泛关注。
神经调控治疗主要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tACS)、近红外光治疗、深部脑刺激、神经调控的联合治疗等方式。
目前对于临床阶段应用神经调控技术治疗AD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临床疗效与 刺激频率、刺激部位和刺激时间等参数密切相关。在临床研究中还需注意与刺激相关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评估和记录,如头晕、头痛和皮肤感觉不适等。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4.2.3 干细胞及外泌体治疗
王刚等人报告国际首个采用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allogenic human adipose mesen- chymal stromal cells - derived exosomes,ahaMSCs -Exos)经鼻给药治疗 AD 的临床试验。与基线水平相比,中剂量组(4× 108 微粒)在第12 周时 ADAS -cog 评分下降 2.33 (1.19)分,MoCA 基础版评分增加 2.38(0.58)分,3组受试者Aβ或tau沉积改变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显示海马萎缩程度可能存在偏少趋势,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探索验证。该试验无不良事件报告。
4.2.4 中医药疗法
肖天祎等人用美金刚作为基础用药,观察花青素治疗AD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花青素联合美金刚治疗组与安慰剂联合美金刚相比,治疗前后 MMSE、MoCA 及 ADAS-cog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针灸联合多奈哌齐(5 mg/d)干预12周后,与对 照组相比,治疗组 AD 患者 ADAS-cog 得分降低,干预后右侧楔前叶的 fALFF变化值最大。基于右侧楔前叶的功能连接分析表明治疗组改变的功能连接主要位于双侧颞中回。此外,国内目前正在进行的中医药治疗 AD 的临床试验还有益智清心方、黄芪、养血清脑片、虎杖益智颗粒等中药,以及针灸、穴位电刺激联合音乐治疗、针刺联合认知训练等疗法。
4.2.5 其他
包括补充维生素D3、音乐运动疗法、 园艺疗法、降糖药司美格鲁肽、抗癫痫药拉考沙胺和左乙拉西坦改善AD患者认知的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
五
AD防止管理的公共卫生资源
(详见《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
文章信息源于公众号Proteinnews,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行业信息,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若无意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行舟Drug
每日更新 欢迎订阅+
医药大数据|行业动态|政策解读
起初是一条小溪流,向东而下,汇聚江河,于是便有了孕育希望、生生不息的金鸡湖。
同样的,从最开始的三五好友胡同雅集,从北京一路朝外出发,同写意论坛的足迹逐渐遍布中国,伸向海外。中国新药英才的精神家园与中国新药思想的发源地,就此成势。
宋代秦观词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当走过二十载春秋的同写意,遇见本土创新药涌现的苏州,一场翘首以盼的庆典由此上演。
7月11日晚,同写意20周年庆典晚会暨同写意新药开拓奖颁奖典礼在金鸡湖凯宾斯基大酒店盛大举行。
第一篇
广播情景秀,梦回那些年
写意,是中国绘画的一种表现手法,形简而意丰。写意,也成为同写意一以贯之的服务风格,求韵而熨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同写意活动亦爱在一方山水间,取人文之雅趣。如果对上百期的论坛积累具象化,贵宾级的航空服务可谓一个合适的描述。
现场,同写意团队表演“航班起飞前情景秀”,祝愿T20大会顺利启航。
第二篇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感谢药明生物、翊曼生物、东方略对本次活动的协办支持。
作为致辞代表,药明生物名誉总裁及CEO高级顾问周伟昌(左)、翊曼生物董事长张建新(右),分别向到场的300多位嘉宾表示欢迎和问候。
礼品支持:感谢锦波生物、北正干细胞、贝肤美容科技、新东澳集团、中道糖业
第三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新通药物副总经理张强,代表公司董事长张登科向同写意赠送“何尊”复制品,感谢同写意为国民健康做出的贡献。
东富龙集团董事长郑效东以一个琉璃锦鲤艺术品,祝贺同写意成立20周年流光溢彩,像鲤鱼跳龙门一样再创辉煌。
百林科董事长陈志赠送一件《八骏奔腾》青铜器,希望同写意继续发挥带头马的作用,带领产业同仁穿越周期。
驯鹿生物董事长张金华,带来一座飞翔的神鹿塑像,也希望同写意帮助大家飞出资本寒冬的阴霾。
苑东生物董事长王颖赠送一幅山水画,祝福围绕同写意而建立起来的生态,像峨眉山群一样,各美其美,互相成就。
博腾股份董事长居年丰也为同写意赠送了一件草书书法作品。
同写意20岁生日,收到了上百家企业发来的祝福,送来的花篮,赠送的礼物。罗欣药业、依科赛生物、上海安必生制药、广州九泰药械都为同写意20周年庆赠送了精美的纪念品。
《诗经》曰:“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程博士把无尽的感恩与致敬都融入一支片子,献给了现场和未能莅临的朋友们。
程增江:20年时间,很多人和事都变了。可仿佛一切都没有变,所有的一切只是躲进了时间的缝隙,慢慢化作技术人生的一部分。愿我们经历的这些人和事,如一只安稳的小船,在时代的洪流里,给我们每个人心安。二十年来要感恩的人、要致敬的人太多太多,所有的致敬和祝福都融汇在下面这部纪录片里。
第四篇
二十年,二十药,二十人
T20大会发布同写意新药开拓奖
过去20年,中国医药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了树立中国医药行业创新典范,同写意发起了“同写意新药开拓奖”评选。
奖项经过药渡、弗若斯特沙利文、药智网、医药笔记、深蓝观五家媒体和数据支持,结合线上投票形式,并邀请20位行业细分领域的专家参与讨论,在评委会主席朱迅以及评委会副主席李靖的主持下,最终评选出20款新药和20位创新开拓人物。
评委会副主席-药渡创始人李靖博士发布【同写意新药开拓奖:20年,20款药】
深蓝观创始人兼主编王晨发布【同写意中国新药开拓奖:20年,20人】
颁奖人:中国食药促进会会长毛振宾,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荣誉理事长朱迅,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
颁奖人:原力生命科学董事长孙勇奎、华润三九董事长邱华伟、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理事长杜涛
同写意英才俱乐部理事长杜涛也在现场宣布一个特别奖项:同写意创新药导师。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同写意创始人程增江共同为获奖者朱迅教授颁奖。
第五篇
大笑能几回,相逢须醉倒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表彰发布和颁奖仪式结束后,朱迅教授、百济神州总裁吴晓滨、同写意创始人程增江、同写意英才俱乐部理事长杜涛、东方略&东方高圣创始人陈明键,共同为晚会祝酒。
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原副理事长,以岭药业原研究院院长、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原创作品金奖获得者田书彦,为现场来宾带来《祝酒歌》。
第六篇
节拍一响,好戏登场
20周年的庆典盛会,怎能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如果用一种艺术来展现创新药开发的群策群力、前后相交,那么,融合了各样习俗、信仰和仪式的探戈,无疑是颇为合适的选项。
齐济投资管理合伙人张莉、驯鹿生物董事长张金华、立迪生物董事长闻丹忆,以及益诺思总裁常艳四位药界巾帼,与舞伴共同带来一支舞蹈《黑池探戈》。立迪生物董事长闻丹忆,还外带来伦巴舞蹈《The Joker and The Queen》。
同写意的姑娘也为嘉宾们舞上一支舞蹈《神姬》。
圣诺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陆阳一展歌喉,分别以《等待》、《O sole mio》两首经典歌曲,将晚会氛围推向新高。
“春风十万里,十万好消息。”医药行业投资人、中关村天使百人会常务理事肖虎一首《春风十万里》,唱出业界对创新资本市场的共同期盼。
辽宁省第八届民族器乐展演银奖获得者程彦杰,表演了《扬鞭催马送粮忙》。
辽宁省音乐协会会员、大连中老年全国第二届即兴伴奏一等奖获得者孙涛,中国音乐学院校外音乐考级辅导教师、中国大众艺术家协会会员张和群,也以《打虎上山》《老朋友进行曲》给晚会再添欢愉。
第七篇
新友与故交,明年再相邀
写意二十载,难忘今宵。
生命是一场不留余地的求索。前行的路上,勇敢地去奔赴自己绚烂的理想。相信不远的将来,迎接我们的定是花开万里,新药绽放。
下一个20年,再陪诸君醉笑三万场。
第八篇
写意出品,必是精品
同写意秘书处团队
同写意张蕊
行诚生物刘肖
晚会嘉宾名单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 . 白 戈:国通新药COO
2 . 包元武:斯丹姆上海首研/北京首研总经理
3 . 才 源:星眸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4 . 曹 进:同写意首席战略/人才官
5 . 常 艳:益诺思总裁
6 . 畅 蓓:大橡科技副总裁
7 . 陈 功:神曦生物创始人、CSO
8 . 陈锦辉:格兰科医药创始人
9 . 陈 磊:中晟全肽董事长
10 . 陈明键:东方略、东方高圣创始人
11 . 陈 晓:耀乘健康科技 CEO
12 . 陈 旭:依科赛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13 . 陈育新:普莱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14 . 陈秩静:百吉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15 . 成森平:三迭纪医药创始人/CEO
16 . 程 昊:爱博优睿首席科学家
17 . 程思奇:同写意总裁
18 . 程增江:同写意创始人、董事长
19 . 单国洪:武田制药全球高级副总裁/武田中国总裁
20 . 邓建良:天汇资本合伙人高级副总裁
21 . 丁功捷:荣捷生物创始人/总经理
22 . 董 方:正帆百泰总经理
23 . 窦昌林:博安生物研发总监兼COO
24 . 杜 涛:埃格林医药董事长
25 . 杜 新:埃格林医药CEO
26 . 段英桐:沈阳光大制药总经理
27 . 范 开:富进生物董事长/总经理
28 . 房健民:荣昌生物CEO
29 . 冯 亮:祜宇生物创始人/CEO
30 . 甘 馨:通瑞生物研副总裁
31 . 高 璐:圆因生物CEO
32 . 龚兆龙:思路迪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33 . 郭尚旭:东富龙市场部VP
34 . 何晓斌:劲帆生物创始人
35 . 贺 毅:中欧生命科学联盟名誉主席
36 . 黄丹洁:拜耳处方药事业部副总裁、中国合作创新中心负责人
37 . 黄反之:分享投资创始合作人
38 . 黄廉丰:晶云药物首席科学家
39 . 黄茜丹:龙沙生物中国区商务负责人
40 . 黄 强:MERIT 迈睿医疗 中国区总经理
41 . 黄 青:百力司康CTO
42 . 黄权华:华润三九创新业务事业部副总经理
43 . 黄 玮:安腾瑞霖董事长
44 . 黄宇翔:百吉生物TMC总经理
45 . 回爱民:惠正奇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同写意mRNA首席顾问
46 . 姬 伟:鼎晖投资董事总经理
47 . 贾国栋:和元生物CEO/总经理
48 . 江必旺:纳微科技创始人/董事长
49 . 金纯洲:格力美特董事长/CEO
50 . 靳照宇:明济生物创始人/CEO
51 . 居年丰:博腾股份董事长
52 . Kas Subramanian:印度国家工程院院士,CEO of Differentia
53 . 雷继峰:安必生制药创始人/董事长
54 . 李付鸾:达尔文起点总经理
55 . 李继刚:诺思格CMO
56 . 李景荣:劲方生物CTO
57 . 李 靖:药渡董事长
58 . 李莉娥:人福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
59 . 李明新:思鹏生物创始人/CEO
60 . 李 强:九泰药械总经理,同写意医药器械俱乐部秘书长
61 . 李 强:翊曼生物副总裁
62 . 李新燕:方拓生物CEO
63 . 李亚博:依利特科技总经理
64 . 李益楠:星耀资本总经理
65 . 李英骥:爱思益普生物CEO
66 . 李 智:智享生物创始人/CEO
67 . 李子坤:锐拓生物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68 . 梁 俊:矩阵生物首席科学家
69 . 林 爽:松山湖科学城发展集团董事、总经理
70 . 刘 彪:曦尔瑞CGT中心实验室VP
71 . 刘 斌:深研生物首席营销官
72 . 刘海燕:泰格医药早期临床VP
73 . 刘家朋:汇像科技CEO
74 . 刘 骏:复百澳生物创始人/总经理
75 . 刘利平:君圣泰创始人/CEO
76 . 刘 亮:楚昌基金总裁,九州通产品战略部总经理
77 . 刘梦涵:康桥医疗健康设施平台商务总监
78 . 刘前进:奥星集团副总裁
79 . 刘 荣:玻思韬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80 . 刘 肖:行诚生物副总裁,同写意新基建首席品牌官
81 . 刘雅容:沙砾生物CEO
82 . 刘 扬:礼来中国创新合作中心总监
83 . 刘永生:华箐聚美总经理
84 . 刘长茹:海步医药创始人/董事长
85 . 刘照关:为度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86 . 刘振飞:罗欣药业高级副总裁
87 . 柳 达:华润正大生命科学基金董事总经理
88 . 娄 实:和其瑞医药联合创始人
89 . 鲁先平: 微芯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90 . 鲁薪安:希济生物CEO
91 . 陆 阳:圣诺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92 . 罗 芳:皓阳生物副总裁
93 . 罗 亮:利穗科技副总经理
94 . 罗振革: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执行院长
95 . 马大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96 . 马丹丹:歌路资本管理合伙人
97 . 马 璟:泰楚生物董事长,同写意非临床研究俱乐部顾问
98 . 毛 化: 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
99 . 毛振宾: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中国食药促进会会长
100 . 牟 岚:百奥泰副总经理,全球法规注册申报事务负责人
101 . 牟一萍:纳微科技总经理
102 . 牛张明:德睿智药创始人/CEO
103 . 庞俊勇:百林科董事
104 . 彭 健:泽璟制药药物开发和注册策略执行副总裁
105 . 戚亦宁:泰陇创投合伙人
106 . 齐学兵:海金格创始人/董事长
107 . 钱 锋:清华大学药学院院长
108 . 秦民民:乐普生物CTO
109 . 邱东旭:康希诺生物联合创始人/执行副总裁
110 . 邱华伟:华润三九董事长
111 . 任爱国:茵创昕生物总经理
112 . 商院芳:赛桥生物创始人/CEO
113 . 尚小云:茂行生物创始人/CEO
114 . 邵 军:同宜医药COO
115 . 申华琼:纽欧申医药创始人/CEO
116 . 沈 宏:罗氏中国创新中心负责人、全球高级副总裁
117 . 沈立新:新东澳生物科技集团董事长
118 . 施开亮:大智汇控股集团董事长
119 . 史 哲:康哲生物总经理
120 . 宋豪麟:比邻星创投合伙人
121 . 宋芸娟:干细胞者说创始人
122 . 苏彦景:美纳智信生物医药董事长
123 . 苏 勇:烁谱科技董事长
124 . 隋滋野:乐普生物执行董事/CEO
125 . 孙 静:玮驰仪器总经理
126 . 孙敏敏:易慕峰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127 . 孙 涛:宜明生物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
128 . 孙晓丹:歌路资本创始人
129 . 孙晓路:比邻星创投创始合伙人
130 . 孙勇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原力生命科学董事长
131 . 唐勇刚:楚天科技高级副总裁
132 . 陶春蕾:安徽万邦医药创始人/董事长
133 . 陶 恩:招商局资本执行董事
134 . 陶维康: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兼全球创新研发体系总经理
135 . 田敏卿:奥萨医药总经理
136 . 田书彦:以岭药业原研究院院长
137 . 田文志:宜明昂科董事长
138 . 童伟勤:玻思韬控释药业总裁、CSO
139 . 童友之:开拓药业创始/董事长
140 . 汪枫桦:朗信生物创始人/CEO
141 . 王 晨:深蓝观创始人/主编
142 . 王 逢:乐纯生物创始人/总裁
143 . 王 刚:恺佧生物创始人/CEO
144 . 王汉明:滨会生物副总裁
145 . 王佳钧:FTA副总经理
146 . 王劲松:和铂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诺纳生物董事长
147 . 王奎锋:勤浩医药创始人/CEO
148 . 王立群:星奕昂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149 . 王 强:中健云康副总
150 . 王青松:清普生物创始人兼CEO
151 . 王庆华:银诺医药创始人/董事长
152 . 王全军:赛赋医药CEO/CSO
153 . 王苏东:信达生物市场准入和政府事务总监
154 . 王廷春:博济医药创始人/董事长
155 . 王 维:诺思格副总经理
156 . 王 霞:普洛斯市场副总裁、兴航普洛斯总经理
157 . 王旭东:烁谱科技首席科学家
158 . 王亚宁:瑞宁康生物CEO
159 . 王延涛:迈邦生物创始人/CEO
160 . 王印祥:加科思药业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161 . 王 颖:苑东制药董事长
162 . 王永华:复星医药国内营销执行总裁
163 . 王在琪:应世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164 . 魏化伟:东抗生物创始人/总经理
165 . 魏 君:睿健医药联合创始人/CEO
166 . 魏紫萍:百力司康生物创始人/CEO
167 . 温 洁:澎立生物VP
168 . 文 雯:焕一生物创始人/CEO
169 . 文永均:圣诺生物董事长
170 . 闻丹忆:立迪生物董事长兼执行总裁
171 . 吴 敏:赛生医药首席业务发展官
172 . 吴声积:摩根士丹利医疗健康行业首席分析师
173 . 吴晓滨:百济神州总裁兼首席运营官
174 . 吴义军:安升达亚太区总经理
175 . 吴振华:嘉因生物董事长/CEO
176 . 向德军:天择资本董事长
177 . 萧柏明:同写意药学院长
178 . 肖昌春:赛诺菲中国研究负责人,赛诺菲研究院院长
179 . 肖 虎:医药行业投资人、中关村天使百人会常务理事
180 . 肖志华:奥浦迈创始人/董事长
181 . 谢博华:楷拓生物副总裁
182 . 谢建平:浩博工程总经理
183 . 谢 炘:中国生物制药执行董事/资深副总裁
184 . 须 涛:智核生物创始人/CEO
185 . 徐 百:纳晶创始人
186 . 徐建平:亦笙科技董事长
187 . 徐茏林:金仪盛世董事长
188 . 徐文洁:银诺医药首席商务官
189 . 徐希平:奥萨医药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
190 . 徐 璇:奥星集团高级副总裁
191 . 徐元元:克睿基因创始人/董事长
192 . 玄振玉:苏州大学药学院中药系主任、玉森新药创始人
193 . 薛李冰:四平精细化学品董事长
194 . 鄢和新:赛立维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195 . 阎水忠:再鼎医药全球研发首席运营官
196 . 燕 鹏:恒瑞医药政府项目部负责人
197 . 杨庚成:东曜药业副总裁
198 . 杨焕凤:原启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199 . 杨建新:基石药业CEO兼研发总裁/执行董事
200 . 杨 林:博生吉医药创始人/董事长/CEO
201 . 杨士豹:宁丹新药创始人/董事长
202 . 杨晓峰: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203 . 杨炎俊:中健云康董事长/CEO
204 . 杨一杰:汇芯生物联合创始人/CEO
205 . 杨志坚:云桥璞瑞生物创始人/CEO
206 . 叶 峰:创胜集团首席运营官
207 . 由春娜:博安生物研发中心高级副总裁
208 . 余善宝:药石科技副总裁
209 . 俞丽华:药明生物COO
210 . 喻 峰:新旭医药副总经理
211 . 袁安根:天汇资本董事长
212 . 袁建栋:博瑞医药创始人/董事长
213 . 袁 黎:康桥医疗健康设施平台董事总经理
214 . 臧 鹏:科济药业副总裁
215 . 詹北斗:怀雅特总经理
216 . 张 超:派真生物CEO
217 . 张 丹:俄罗斯工程院院士,谱新生物董事长
218 . 张冠亚:扬州中宝药业董事长
219 . 张国雄:德勤中国总经理
220 . 张 洪:博格隆创始人/总经理
221 . 张佳春:同写意总经理
222 . 张建新:翊曼生物董事长/总经理
223 . 张健存:恒诺康创始人/董事长
224 . 张金保:妙顺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225 . 张金华:驯鹿生物创始人/CEO
226 . 张 荔:成都医学城管委会副主任
227 . 张 莉:齐济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
228 . 张 倩:康方生物投资者关系总监
229 . 张 强:新通药物副总经理
230 . 张淑宁:霍德生物医学副总裁
231 . 张树明:汉邦科技VP
232 . 张苏华: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医工转化与健康产业融合专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
233 . 张 琰:镁伽科技联合创始人
234 . 张彦涛:泰励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235 . 张 影:粒影生物创始人/CSO
236 . 张 宇:中源协和CSO
237 . 张玉斌:亚盛医药SVP
238 . 张玉华:广生中霖总经理
239 . 张裕民:中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荣誉主席,同写意核药顾问
240 . 张 战:卫光生物董事长
241 . 张 铮:百林科副总裁
242 . 张志民:前沿生物Head of BD
243 . 章 铮:和记黄埔医药政府事务高级总监
244 . 赵思昆:健康未来副秘书长,药聚汇CEO
245 . 赵铁冬:迈邦生物副总裁
246 . 赵孝斌:海昶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247 . 赵 涌:北正干细胞董事长
248 . 赵 郑:北京融华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249 . 赵忠斌:安进法规政策负责人
250 . 镇学初:苏州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
251 . 郑效东:东富龙集团董事长
252 . 郑永生:创东方东立基金创始合伙人
253 . 郑玉芬:约印医疗基金董事长、创始人
254 . 钟宏亮:沃臻生物COO
255 . 仲维学:达科为生物科学事业部副总经理
256 . 周超泽:方正证券医药首席分析师
257 . 周国瑛:亦诺微医药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258 . 周 胜:利穗科技副总经理
259 . 周淑华:Citeline首席分析师
260 . 周伟昌:药明生物名誉总裁及CEO高级顾问
261 . 朱芳芳:血霁生物创始人/董事长
262 . 朱海健:力品药业总裁
263 . 朱晋桥:倚锋资本董事长
264 . 朱 敏:健新原力高级副总裁兼CDMO运营部负责人
265 . 朱向莹:恒驭生物创始人/CEO
266 . 朱 迅: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创始理事长
267 . 朱一翔:康日百奥副总经理
268 . 朱 义:百利天恒创始人/董事长
269 . 邹继娇:生物岛产服总经理
END
相关链接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现场丨百位新药创始人研讨全链条支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政策
• 现场 | 聚焦创新工艺,成就医药产业未来
• 现场|烟花三月下扬州,打造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
• 现场|万物皆可偶联,见证XDC无限可能
• 现场|天府盛宴,花重锦城,XDC产业乘风而起
• 现场 | 修内功,练招式,2024全球创新药技术交易论坛圆满落幕
• 现场丨用新兴生物技术,赋能万亿生命健康
• 现场|健康无止境,抗衰有未来
• 长三角医药创新发展联盟两周年工作会议暨2023'长三角首届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技术研讨及供需对接会议在沪成功举办
• 现场|聚焦GLP-1分离纯化,助力本土多肽药物发展
• 现场丨共建医药高地,探索保税机遇,生物医药未来大兴论坛圆满收官
• 现场 | 第四届国际老化与疾病大会落幕,下一次香港见!
• 现场|全球老化与疾病研究顶尖科学家齐聚张江科学会堂
• 现场|如何把握药品政策,开发未来临床需求新药?
• 权威解读!药品政策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 现场丨千人盛会,见证药品政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 现场丨共襄医药盛会,洞见创新未来,首届北京创新药CMC论坛圆满收官
• 现场 | 诗画剡溪,肽美嵊州,多肽药物正启航
• 现场 | 浙江 · 嵊州多肽产业发展大会暨生物医药创新人才交流大会开幕!
• 现场 | 引技术源泉,品转化成果,首届(北京)细胞制药产业大会圆满收官
• 现场|在青浦,同康桥,共写意:新基建,新未来
• 从百亿向万亿市场进发,问道本土药企的未来大健康产业机遇
• 现场丨跨界融合,深向未来,2023 BT大会圆满收官
• 2023深圳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跨界融合 深向未来
• 现场|50位产业领袖深圳来见,共话生物医药的“敢为人先”
• 现场丨金鸡湖再摆21桌前沿技术“满汉全席”,医药人再享受源头创新“饕餮盛宴”
• 现场丨让前沿技术,为中国医药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 现场丨200家创新药机构首脑来了,中国生物制药创新链盟成立!
• 现场丨六大论坛聚焦生物制药前沿,首届广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大会落幕
• 现场丨打造湾区硬核产业链,共创广州医药新格局
100 项与 苏州新旭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药物交易
100 项与 苏州新旭医药有限公司 相关的转化医学